问题

赫鲁晓夫在农村长大,为什么他不知道苏联有的地方不适合种玉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

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出生于库尔斯克附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有过在矿井工作的经历,但后来又回归农村,担任过集体农庄的党组织领导。这意味着他对农业生产,尤其是谷物种植是有切身体验的。他看到过农民的辛勤劳作,也明白粮食的重要性。在那个经历过战争和饥荒的国家,粮食安全是压在领导人心头最重的一块石头。

那么,为什么他会对玉米情有独钟,并且忽视了地域差异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1. 来自美国的“榜样”和对科技的迷信(或说是理想化)。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正处于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冷战对抗时期。他非常渴望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希望在经济和农业领域赶超西方。而当时的美国,尤其是爱森豪威尔总统政府,正在大力推广玉米作为一种高产作物,特别是在其本土中西部地区。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时,亲眼看到了美国玉米地里那种高大的植株和似乎取之不尽的产量,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看到的似乎是一种“奇迹”,一种农业现代化的象征。

想象一下,一个在经历过苏联农村普遍的低产和效率不高后的人,突然看到美国那种大规模、机械化、而且作物长势喜人的景象,他内心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这种震撼很容易让他将美国的成功模式直接照搬过来,认为只要推广玉米,就能彻底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他对玉米的“魔力”产生了一种近乎狂热的信任,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迅速提升农业产量的“万能钥匙”。

而且,当时的苏联,对科技和工业化成果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拜。他们相信,只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克服一切困难。玉米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在他们看来,就是这样一种来自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而忽略了这种技术成果背后所依赖的特定的自然条件、土壤、气候以及成熟的农业技术体系。

2. 意识形态的驱动和对“巨大成就”的追求。

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领导人,他渴望在短时间内为苏联人民带来显著的改善。他推行过一系列改革,从住房建设到太空竞赛,都充满了雄心壮志。在农业方面,他也希望能够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以此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并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玉米在他的改革蓝图中,被寄予了厚望。他甚至将推广玉米视为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举措,一种可以改变苏联农业面貌的“伟大事业”。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玉米的优越性,要求各地党组织全力推广。这种政治上的高度重视,使得基层执行者很难提出异议,即使他们对玉米在自己当地的种植前景心存疑虑。

3. 集体化农业的弊端和信息传递的扭曲。

尽管赫鲁晓夫生长在农村,但他在苏联农业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已经从一个直接的生产者转变为一个宏观的决策者。苏联的农业管理是高度集中的,指令层层下达。在这样的体系下,来自中央的“指示”往往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威性。

而且,他所能获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官方渠道传递的。如果基层的一些专家或干部对玉米推广提出质疑,这些声音很可能在层层汇报中被过滤掉,或者被解读为“保守”、“阻碍进步”的思想。而那些敢于提出异议,并且能够得到他认可的,要么是同样具有“革命热情”的,要么是能够提供符合他期望的数据和论证。

再加上赫鲁晓夫本人的性格中,有那种不容置疑、喜欢“拍板”的特点,这使得那些负责向他汇报的人,更容易选择迎合他,而不是提出“扫兴”的意见。他更愿意听到关于成功的报告,而不是关于困难的陈述。

4. 对自然条件的认识不足(或者说是对“人力可以战胜一切”的信念)。

虽然赫鲁晓夫来自农村,但苏联幅员辽阔,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巨大。他熟悉的库尔斯克地区,虽然也并非最适宜玉米的地区,但相比起西伯利亚或者北部地区,还是相对好一些的。他对苏联其他地区具体的气候特点、土壤肥力、生长季节长度等细节可能并没有一个非常细致和全面的了解。

在那个时代,苏联的农业科学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有专门的农业研究机构,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否有效、及时地传达到决策层,并且被采纳,是另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某个作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时,科学研究也很容易被引导去证明这种作物的潜力,而不是去分析其局限性。

可以设想,赫鲁晓夫可能会认为,只要通过化肥、灌溉、育种等技术手段,就能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让玉米在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得很好。这种“人定胜天”的思维,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期的国家都曾经有过类似的表现。

总而言之,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的失败,并非是因为他不懂农业,而是因为他的改革目标被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驱动所裹挟,他对外部(尤其是美国)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单化和机械化的照搬,同时,苏联的政治体制也使得不同意见难以有效传达和被采纳。 他看到的是一个被理想化的玉米,而不是一个需要在特定自然和技术条件下才能发挥潜力的作物。他的热情和决心是真诚的,但这份热情却未能被科学和审慎的态度所引导,最终导致了在许多不适宜的地区,玉米种植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浪费和教训。

想想看,一个心怀赤诚,想带领国家走向富裕的领导人,看到了一种似乎能带来“丰收奇迹”的作物,并且相信这是“先进文明”的象征,他怎能不全力以赴地去推广呢?只是,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他当时能够理解的范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也曾有无数农民和在农村长大的干部,相信亩产万斤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