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赫鲁晓夫在农村长大,为什么他不知道苏联有的地方不适合种玉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

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出生于库尔斯克附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有过在矿井工作的经历,但后来又回归农村,担任过集体农庄的党组织领导。这意味着他对农业生产,尤其是谷物种植是有切身体验的。他看到过农民的辛勤劳作,也明白粮食的重要性。在那个经历过战争和饥荒的国家,粮食安全是压在领导人心头最重的一块石头。

那么,为什么他会对玉米情有独钟,并且忽视了地域差异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1. 来自美国的“榜样”和对科技的迷信(或说是理想化)。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正处于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冷战对抗时期。他非常渴望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希望在经济和农业领域赶超西方。而当时的美国,尤其是爱森豪威尔总统政府,正在大力推广玉米作为一种高产作物,特别是在其本土中西部地区。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时,亲眼看到了美国玉米地里那种高大的植株和似乎取之不尽的产量,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看到的似乎是一种“奇迹”,一种农业现代化的象征。

想象一下,一个在经历过苏联农村普遍的低产和效率不高后的人,突然看到美国那种大规模、机械化、而且作物长势喜人的景象,他内心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这种震撼很容易让他将美国的成功模式直接照搬过来,认为只要推广玉米,就能彻底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他对玉米的“魔力”产生了一种近乎狂热的信任,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迅速提升农业产量的“万能钥匙”。

而且,当时的苏联,对科技和工业化成果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拜。他们相信,只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克服一切困难。玉米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在他们看来,就是这样一种来自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而忽略了这种技术成果背后所依赖的特定的自然条件、土壤、气候以及成熟的农业技术体系。

2. 意识形态的驱动和对“巨大成就”的追求。

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领导人,他渴望在短时间内为苏联人民带来显著的改善。他推行过一系列改革,从住房建设到太空竞赛,都充满了雄心壮志。在农业方面,他也希望能够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以此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并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玉米在他的改革蓝图中,被寄予了厚望。他甚至将推广玉米视为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举措,一种可以改变苏联农业面貌的“伟大事业”。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玉米的优越性,要求各地党组织全力推广。这种政治上的高度重视,使得基层执行者很难提出异议,即使他们对玉米在自己当地的种植前景心存疑虑。

3. 集体化农业的弊端和信息传递的扭曲。

尽管赫鲁晓夫生长在农村,但他在苏联农业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已经从一个直接的生产者转变为一个宏观的决策者。苏联的农业管理是高度集中的,指令层层下达。在这样的体系下,来自中央的“指示”往往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威性。

而且,他所能获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官方渠道传递的。如果基层的一些专家或干部对玉米推广提出质疑,这些声音很可能在层层汇报中被过滤掉,或者被解读为“保守”、“阻碍进步”的思想。而那些敢于提出异议,并且能够得到他认可的,要么是同样具有“革命热情”的,要么是能够提供符合他期望的数据和论证。

再加上赫鲁晓夫本人的性格中,有那种不容置疑、喜欢“拍板”的特点,这使得那些负责向他汇报的人,更容易选择迎合他,而不是提出“扫兴”的意见。他更愿意听到关于成功的报告,而不是关于困难的陈述。

4. 对自然条件的认识不足(或者说是对“人力可以战胜一切”的信念)。

虽然赫鲁晓夫来自农村,但苏联幅员辽阔,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巨大。他熟悉的库尔斯克地区,虽然也并非最适宜玉米的地区,但相比起西伯利亚或者北部地区,还是相对好一些的。他对苏联其他地区具体的气候特点、土壤肥力、生长季节长度等细节可能并没有一个非常细致和全面的了解。

在那个时代,苏联的农业科学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有专门的农业研究机构,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否有效、及时地传达到决策层,并且被采纳,是另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某个作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时,科学研究也很容易被引导去证明这种作物的潜力,而不是去分析其局限性。

可以设想,赫鲁晓夫可能会认为,只要通过化肥、灌溉、育种等技术手段,就能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让玉米在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得很好。这种“人定胜天”的思维,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期的国家都曾经有过类似的表现。

总而言之,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的失败,并非是因为他不懂农业,而是因为他的改革目标被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驱动所裹挟,他对外部(尤其是美国)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单化和机械化的照搬,同时,苏联的政治体制也使得不同意见难以有效传达和被采纳。 他看到的是一个被理想化的玉米,而不是一个需要在特定自然和技术条件下才能发挥潜力的作物。他的热情和决心是真诚的,但这份热情却未能被科学和审慎的态度所引导,最终导致了在许多不适宜的地区,玉米种植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浪费和教训。

想想看,一个心怀赤诚,想带领国家走向富裕的领导人,看到了一种似乎能带来“丰收奇迹”的作物,并且相信这是“先进文明”的象征,他怎能不全力以赴地去推广呢?只是,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他当时能够理解的范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也曾有无数农民和在农村长大的干部,相信亩产万斤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要聊赫鲁晓夫在中国为何支持者寥寥,咱们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中叶。那时候,中国和苏联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充满了微妙的互动和深刻的分歧。首先,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举动,虽然在苏联内部是划时代的,但在中国却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和不解。中国当时正在摸索自己.............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赫鲁晓夫统治下的前苏联,我的感觉会非常复杂,是一种在希望与失望、限制与解放之间不断摇摆的经历。赫鲁晓夫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他的政策和个人风格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可能会有的感觉,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初期的希望与“解冻”的喜悦: 摆脱斯大林阴影的松弛感: 赫鲁.............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在美国去世的消息,确实令人唏嘘。他本人作为一位在科学界有一定建树的工程师,却以这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离开人世,着实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后代,谢尔盖的一生都笼罩在他父亲赫鲁晓夫的光环之下。尤其是在他移居美国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
  • 回答
    “植物大战僵尸”这款风靡全球的策略游戏,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幽默感深受玩家喜爱。而在这场植物与僵尸的奇幻对垒中,有一个武器常常被玩家们拿来调侃,那就是“玉米加农炮”。它那硕大的身躯,粗犷的造型,以及发射时那标志性的“轰隆”一声,总能让人联想到某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一个流传甚广且颇具趣味的说法是,玉米.............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如何能使苏联在冷战中“战胜”美国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明确一点:冷战的结束方式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军事或经济上的彻底压倒。苏联最终解体,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因此,与其说是“战胜”,不如探讨如何能让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得更持久的优势,甚至避免其最终的衰.............
  • 回答
    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领导人之一,其形象和政策在历史评价中存在显著分歧。关于他是否“无脑”或“逗比”,需要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国际影响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评价。 一、赫鲁晓夫的政策与“无脑”标签的来源1. 去斯大林化的政治冒险 .............
  • 回答
    提起尼基塔·赫鲁晓夫,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几个词就能概括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却又褒贬不一的印记。要说他是个怎样的人,那得从他身上那些既矛盾又鲜明的特质说起。首先,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粗犷的农民出身的领导人。 他不是那种坐在书斋里制定政策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在.............
  • 回答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通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旨在深刻改变苏联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过程。赫鲁晓夫之所以采取如此激烈的立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专制统治的恐惧与.............
  • 回答
    是的,赫鲁晓夫时期确实极力推行并大幅度扩充了玉米种植面积。这是他执政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也是其农业政策中争议最大、后果也最负面的举措之一。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扩玉米种植面积?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玉米种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对农业产量停滞的不满和改革的迫切愿望: 在他上台.............
  • 回答
    尼基塔·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这场政治上的“大揭秘”震惊了整个苏联乃至世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复杂权力斗争、意识形态辩论以及对过去30年血腥历史的反思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要理解赫鲁晓夫为何这样做,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苏联是个什么光景。斯大林时代,苏联确.............
  •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
  • 回答
    说赫鲁晓夫变成“玉米狂魔”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它不是一夜之间变出来的,而是他一系列决策、政治野心和对苏联农业困境的理解,加上他个人风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讲详细,咱们得把当时苏联农业的那个烂摊子摊开看看,再琢磨琢磨赫鲁晓夫的脑回路。苏联农业的“老大难”问题首先,得明白赫鲁晓夫接手时,苏联的农业是什么.............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玉米晓夫”,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历史,根源在于他在农业政策上的激进尝试和最终的收效甚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当时的具体处境、他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联系起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赫鲁晓夫上台的那个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特别.............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当时如同一阵改革的春风,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僵化的体制,为苏联注入一些活力。然而,正如许多改革一样,他的努力也无意中播下了一些日后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这些“祸根”并非是赫鲁晓夫蓄意为之,更多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作用,以及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矛盾的局限性。首先,赫鲁晓夫的“去斯.............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执着于种玉米,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政治雄心和对农业落后的焦虑,也有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压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赫鲁晓夫个人的农业情结与雄心: 对斯大林农业政策的不满: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参与农业管理,他亲眼目睹了苏联农业的效率低下和产量不足。.............
  • 回答
    说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在苏联经济发展方面都“失败”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他们各自的任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政策尝试,也都取得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成就和遗留问题。苏联的经济史,就像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经济的基石是计划经济。 这.............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深刻洞察,还是时代局限?赫鲁晓夫关于航空母舰是“活棺材”的说法,是冷战时期一个极具争议和代表性的论断,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对海战模式和军事战略的认知,同时也揭示了美苏两国之间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的巨大差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赫鲁晓夫的时代背景、苏联的.............
  • 回答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一场历史的影像与今日的解读1959年7月24日,在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展览会上,一场原本是展示两国文化与科技交流的活动,却因为两位重量级人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一场即兴对话,而载入史册。这场被后世称为“厨房辩论”的短暂交锋,不仅是冷战时期东西.............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详细解读赫鲁晓夫在1961年所说的某句话。不过,由于您并没有具体给出是哪句话,我无法直接进行解读。为了更准确地帮助您,能否请您提供赫鲁晓夫在1961年说的具体语录?一旦您提供了具体的句子,我将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背景与语境: 这句话是在什么历史事件、政治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