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赫鲁晓夫为什么叫玉米晓夫?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玉米晓夫”,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历史,根源在于他在农业政策上的激进尝试和最终的收效甚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当时的具体处境、他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联系起来看。

首先,我们得回到赫鲁晓夫上台的那个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特别是农业生产长期落后,无法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粮食短缺是苏联社会一个长期存在的顽疾。赫鲁晓夫作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肩负着振兴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他不像斯大林那样沉迷于重工业和军事竞赛,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人民最关心的“吃饱穿暖”问题,尤其是粮食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耕作方式、作物选择和科学技术应用不足。他非常看重美国农业的某些方面,并且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学习愿望。而玉米,在赫鲁晓夫的眼中,就成了解决苏联粮食问题的“万能钥匙”。

为什么是玉米?

玉米,原产于美洲,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的作物。在赫鲁晓夫看来,玉米比苏联传统的谷物(如小麦、黑麦)产量更高,而且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用途:除了作为主食外,玉米还可以用来喂养牲畜,从而增加肉类和奶类的产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他相信,只要大规模推广种植玉米,就能迅速提高苏联的粮食总产量,解决饥饿问题。

赫鲁晓夫的“玉米化”运动

于是,在19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在全苏联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玉米化”运动。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决心推动这一政策:

大规模推广种植: 赫鲁晓夫要求在苏联各地,包括那些原本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寒冷地区和土壤贫瘠的地区,都要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下令将大量耕地用于种植玉米,甚至不惜占用本应种植其他粮食作物的土地。
宣传和政治动员: “玉米化”被上升到政治高度,成为衡量农业干部是否忠诚、有魄力的重要标志。报纸、广播、会议上到处是关于玉米优越性的宣传。干部们为了向上级表功,也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麻烦,往往会夸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移植美国经验: 赫鲁晓夫深受美国农业推广模式的影响,他参观美国农场时,对玉米的高产印象深刻。他试图将这种模式照搬到苏联,但忽略了苏联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苏联农民的实际情况。
科学家的反对和忽视: 事实上,在苏联内部,不少农业专家和科学家都对赫鲁晓夫的“玉米化”政策表示担忧和反对。他们指出,玉米并不适合苏联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强行种植不仅产量难以保证,还会破坏土地。但赫鲁晓夫沉浸在自己的设想中,对这些理性的声音置若罔闻,甚至压制。

“玉米晓夫”的由来

这场激进的“玉米化”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并由此催生了“玉米晓夫”这个绰号。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气候不适宜: 苏联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气候寒冷,玉米的生长季节短,并且容易受到霜冻影响。在这些地区强行种植玉米,产量非常低,很多时候甚至颗粒无收。
土地不适合: 苏联许多土壤并不适合玉米生长,过度的单一种植和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反而可能导致土地退化。
资源分配不当: 为了推行玉米种植,苏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这些资源本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发展其他更有潜力的农业项目。
脱离实际: 赫鲁晓夫的政策过于理想化,忽视了苏联农业的客观规律和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与他的一些其他改革措施(如发展房地产、简化行政等)一样,都存在着脱离实际、操之过急的问题。

当“玉米化”的承诺落空,粮食产量不仅没有显著提高,反而因为对传统作物种植的挤占而受到影响时,苏联民众和不少干部对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失望。在这种情绪下,那些未能实现目标、种植的玉米歉收甚至绝收的地区,人们开始用一种带有嘲讽和挖苦意味的称呼来称呼他——“玉米晓夫”(Kukuruznik)。这个称呼一方面是对他农业政策失败的嘲弄,另一方面也是对他过于迷恋玉米、不顾实际情况的批评。

这个绰号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标签,概括了他任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也相当失败的农业改革尝试。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一次戏谑,更是对苏联当时那种由上而下、脱离实际的政治运动式改革的一种深刻的总结和反思。

总而言之,“玉米晓夫”这个称呼,是赫鲁晓夫在位期间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农业政策失误的集中体现。他对玉米的狂热推广,本意是想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提振经济,但由于其政策的激进性、脱离实际以及对科学意见的忽视,最终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期望的破灭,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这个令人啼笑皆非却又道尽无奈的绰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西朝天经“集中精力办错事”的实例注解,玉米的意义远高于赫鲁晓夫本身。

盖楼房也好、鞋子敲桌也罢,这些都不重要,“能且只能有‘市场’能够避免集中精力犯大错”的实证很重要。

不吃资朝全家桶,汝等非亡于战壕(辣脆),便亡于饥馑”乃西朝4book5bible最根本中的注解。

在美朝,可以反对很多东西,然而任何企图证伪“最不坏的道路”,尝试“更好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导致受到无牌大卡车处置。

至于自由贸易导致爱尔兰大饥荒,胡佛犯蠢搞出了多少烂事让整个美国人买单,都不算“最不坏的道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玉米晓夫”,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历史,根源在于他在农业政策上的激进尝试和最终的收效甚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当时的具体处境、他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联系起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赫鲁晓夫上台的那个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特别.............
  • 回答
    说赫鲁晓夫变成“玉米狂魔”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它不是一夜之间变出来的,而是他一系列决策、政治野心和对苏联农业困境的理解,加上他个人风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讲详细,咱们得把当时苏联农业的那个烂摊子摊开看看,再琢磨琢磨赫鲁晓夫的脑回路。苏联农业的“老大难”问题首先,得明白赫鲁晓夫接手时,苏联的农业是什么.............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执着于种玉米,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政治雄心和对农业落后的焦虑,也有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压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赫鲁晓夫个人的农业情结与雄心: 对斯大林农业政策的不满: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参与农业管理,他亲眼目睹了苏联农业的效率低下和产量不足。.............
  • 回答
    是的,赫鲁晓夫时期确实极力推行并大幅度扩充了玉米种植面积。这是他执政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也是其农业政策中争议最大、后果也最负面的举措之一。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扩玉米种植面积?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玉米种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对农业产量停滞的不满和改革的迫切愿望: 在他上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通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旨在深刻改变苏联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过程。赫鲁晓夫之所以采取如此激烈的立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专制统治的恐惧与.............
  • 回答
    尼基塔·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这场政治上的“大揭秘”震惊了整个苏联乃至世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复杂权力斗争、意识形态辩论以及对过去30年血腥历史的反思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要理解赫鲁晓夫为何这样做,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苏联是个什么光景。斯大林时代,苏联确.............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一场足以让世界跌入核毁灭边缘的惊心动魄的13天,最终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退让”告终。很多人好奇,这位以强硬著称的苏联一把手,为何会在最后关头选择了让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临阵退缩,而是赫鲁晓夫在极端压力下,权衡利弊、审慎决策的结果。导火索:美国的“切肤之痛”与赫鲁晓夫的“战略考量”首.............
  • 回答
    要聊赫鲁晓夫在中国为何支持者寥寥,咱们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中叶。那时候,中国和苏联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充满了微妙的互动和深刻的分歧。首先,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举动,虽然在苏联内部是划时代的,但在中国却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和不解。中国当时正在摸索自己.............
  •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当时如同一阵改革的春风,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僵化的体制,为苏联注入一些活力。然而,正如许多改革一样,他的努力也无意中播下了一些日后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这些“祸根”并非是赫鲁晓夫蓄意为之,更多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作用,以及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矛盾的局限性。首先,赫鲁晓夫的“去斯.............
  • 回答
    说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在苏联经济发展方面都“失败”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他们各自的任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政策尝试,也都取得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成就和遗留问题。苏联的经济史,就像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经济的基石是计划经济。 这.............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赫鲁晓夫统治下的前苏联,我的感觉会非常复杂,是一种在希望与失望、限制与解放之间不断摇摆的经历。赫鲁晓夫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他的政策和个人风格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可能会有的感觉,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初期的希望与“解冻”的喜悦: 摆脱斯大林阴影的松弛感: 赫鲁.............
  • 回答
    假设我们能穿越时空,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置身于苏联解体前夕的1990年,站在他曾经领导过的国家的土地上,面对着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再往前推,他会如何看待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以及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这绝对是一场震荡.............
  • 回答
    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领导人之一,其形象和政策在历史评价中存在显著分歧。关于他是否“无脑”或“逗比”,需要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国际影响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评价。 一、赫鲁晓夫的政策与“无脑”标签的来源1. 去斯大林化的政治冒险 .............
  • 回答
    提起尼基塔·赫鲁晓夫,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几个词就能概括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却又褒贬不一的印记。要说他是个怎样的人,那得从他身上那些既矛盾又鲜明的特质说起。首先,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粗犷的农民出身的领导人。 他不是那种坐在书斋里制定政策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在.............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如何能使苏联在冷战中“战胜”美国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明确一点:冷战的结束方式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军事或经济上的彻底压倒。苏联最终解体,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因此,与其说是“战胜”,不如探讨如何能让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得更持久的优势,甚至避免其最终的衰.............
  • 回答
    评价赫鲁晓夫是一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任务,因为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执政时期充满了剧烈变革、成就与失误。要做到“中肯”评价,需要跳出简单的赞扬或批评,深入分析其政策、动机、影响以及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赫鲁晓夫:一、 去斯大林化与思想解放:其最深远的遗产 核心内容: 赫.............
  • 回答
    如果马林科夫挫败了赫鲁晓夫的夺权企图,苏联的发展轨迹将发生重大且深远的变化,这将是一个充满未知数但可以推测的重大转折。以下是对可能情况的详细推演:核心问题:马林科夫的政治哲学与赫鲁晓夫的差异要理解这一假设的后果,首先需要理解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核心政治理念和施政方向的差异: 赫鲁晓夫: 以“非斯.............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在美国去世的消息,确实令人唏嘘。他本人作为一位在科学界有一定建树的工程师,却以这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离开人世,着实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后代,谢尔盖的一生都笼罩在他父亲赫鲁晓夫的光环之下。尤其是在他移居美国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