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赫鲁晓夫执着于种玉米?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执着于种玉米,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政治雄心和对农业落后的焦虑,也有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压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赫鲁晓夫个人的农业情结与雄心:

对斯大林农业政策的不满: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参与农业管理,他亲眼目睹了苏联农业的效率低下和产量不足。斯大林时期推行的农业政策,如集体农庄(Kolkhoz)和国营农场(Sovkhoz)的管理方式僵化,农民缺乏积极性,技术落后,导致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短缺。赫鲁晓夫认为,这是阻碍苏联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希望成为“农业改革家”的野心: 赫鲁晓夫上台后,渴望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农业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与斯大林的遗产划清界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改革,能够让苏联的农业摆脱困境,实现现代化,从而在经济上赶超西方,尤其是在粮食生产上与美国一较高下。
对玉米的“天生”优势的误读或夸大: 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期间,对美国农业,特别是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面积种植玉米并取得高产印象深刻。他认为玉米是一种高产、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的作物,能够快速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他可能受到了美国农业示范效应的强烈影响,并将其视为了破解苏联农业难题的“金钥匙”。

2. 苏联农业的现实困境与经济压力:

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 苏联一直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虽然斯大林时期也曾进行过农业改革,但效果不彰。二战后的重建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农业生产恢复缓慢。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是赫鲁晓夫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紧迫任务。
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 苏联政府也希望大力发展畜牧业,以提供更多的肉类和奶制品。而玉米是优质的牲畜饲料,能够显著提高肉类和奶制品的产量。赫鲁晓夫认为,发展玉米种植,不仅能解决人食用粮食的问题,也能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实现双赢。
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驱动下,苏联政府力图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并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赫鲁晓夫相信,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能够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3. 具体的政策推动与执行:

“玉米运动”的全面铺开: 赫鲁晓夫上台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玉米种植。他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玉米,并将其作为国家农业发展的重点。这一运动被形象地称为“玉米运动”。
激励措施与政治压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种植玉米,例如提高玉米的收购价格,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支持等。同时,也伴随着强大的政治压力,不服从或种植产量不高的地区会受到批评和惩罚。
盲目扩张与不顾实际: 然而,赫鲁晓夫在推行玉米种植时,往往采取了盲目扩张、不顾实际的策略。他要求将玉米种植扩展到原本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区,例如北部寒冷地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导致很多地方的玉米产量并不理想。

4. 赫鲁晓夫的性格特点:

冲动和缺乏耐心: 赫鲁晓夫以其直率、有时甚至是冲动的性格而闻名。他渴望快速看到成果,往往缺乏耐心去细致地研究和规划,而是倾向于采取大胆而激进的措施。
对科学的迷信和误解: 他对一些看起来“科学”的农业方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比如他推崇的“生物科学”在农业中的应用,但这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未经证实的理论和方法。

后果:

赫鲁晓夫执着于种玉米的政策,在初期可能在一些适合种植玉米的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粮食增产,但他过度强调和不顾实际的推广,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结构: 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挤占了其他重要作物的种植空间,如小麦、黑麦等,这反而对整体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导致玉米质量下降和产量不稳定: 在不适宜的地区种植玉米,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无法满足作为优质饲料的需求。
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失衡: 这种“运动式”的农业改革,忽略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最终使得苏联农业的整体效率进一步下降,并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赫鲁晓夫执着于种玉米,是其对苏联农业落后现象的焦虑、成为农业改革家的雄心、对玉米潜在价值的误读,以及当时苏联的经济压力和特定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他激进且不顾实际的推广方式,最终导致了这场“玉米运动”的失败,并对苏联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你有疑问,苏联人民也有疑问,所以当赫鲁晓夫下台后,跑去问过他这个问题。

赫鲁晓夫是怎么说的呢?

首先,他不是胡闹,他是真的经过调研的。51-52年,他在自己位于莫斯科郊区的乌索沃村别墅附近,种植过美国进口玉米。当时邀请苏联中央农业局的科兹洛夫等过来考察,得到了他的肯定。

他向天空抬起头,因为玉米长得高。我看的真切,他被此番场景触动到了
他本身就是畜牧学家,立马计算一公顷的玉米地能产出多少牛肉、牛奶和黄油。

由于赫鲁晓夫本人种的不错,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于是又搞了个规模不大的试验,即在他别墅旁边的国营农场上种玉米。结果也很不错,本来很Low的国营农场,一下子富裕起来了。

工人获得了高工资,人们开始从城里跑回来。有次我路过,看到了个新面孔。我问一个老挤奶员:“这谁呀?”——‘这是刚从工厂里跑回来当挤奶员的,这里的工资要比她工厂多多了’。

接下来赫鲁晓夫继续在各地做实验,包括爱沙尼亚、西伯利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效果大部分是正面的,这样他就有了全面推广的信心。

莫斯科地区的各个地方,种植玉米获得的青贮饲料高达10万公斤/公顷,我记得某个农场每年平均7-8万公斤/公顷,好吧,就按5万公斤/公顷算,请问,哪种农作物敢跟玉米拼?玉米不用结棒子……我们不需要棒子,我们也不需要棒子面,我们要的是饲料。

正如他说的,种玉米不是为了吃棒子面,是为了获得饲料,拿饲料去喂猪牛,产了肉再给苏联人吃。那时候苏联号称超级大国,但人均肉制品摄入量很TM寒碜。至于说“玉米杆能不能拿来当饲料”,赫鲁晓夫显然也有研究,他说了,这玩意缺乏蛋白质,发酵后还得加点辅料才能保证,因此还要配套大型的饲料加工厂。

关于玉米运动的失败,总的一点,肯定是环境问题,大家都知道西伯利亚跟远东有多冷,适合种玉米的土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实际执行时,把种牧草的地拿来种玉米,结果根本长不出来,牧草没了,玉米也没有,牛只能饿着了;而在赫鲁晓夫看来,国营农场吃懒饭吃惯了,根本不好好种玉米。这点也是客观存在的。他赋闲后,去地方考察,发现好好的一块地种了向日葵,得到的回应是“向日葵好种也好收”,问题是向日葵有什么用呢?其实越往后,国营农场越不好好种地了,收秋也不好好收,反正吃着政府的补贴。粮食产量上不来,只好从美国买粮食,这样还嚷嚷着争霸。

赫鲁晓夫搞住房,成功了;玉米与垦荒,都失败了。农民意见很大,给他编排了很多政治笑话,分享两个:

赫鲁晓夫去农场参观,看到一只猪在叫:“ХруХру,”(“赫鲁赫鲁”,猪叫的拟声)。于是赫鲁晓夫对农场领导说:“瞧给它憋的。听我的,别喂麸子,喂点玉米,这样它就能叫完整了”

——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我们养猪,不养羊呢?

——羊总是叫“Беееееееерия”(“贝——利亚”,羊叫的拟声),一听就犯罪。反观猪,则是党和政府的坚定拥护者:“ХруХру”,从早叫到晚。

这笑话编的,真他吗是个人才。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148203786102374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执着于种玉米,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政治雄心和对农业落后的焦虑,也有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压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赫鲁晓夫个人的农业情结与雄心: 对斯大林农业政策的不满: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参与农业管理,他亲眼目睹了苏联农业的效率低下和产量不足。.............
  • 回答
    要聊赫鲁晓夫在中国为何支持者寥寥,咱们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中叶。那时候,中国和苏联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充满了微妙的互动和深刻的分歧。首先,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举动,虽然在苏联内部是划时代的,但在中国却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和不解。中国当时正在摸索自己.............
  • 回答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通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旨在深刻改变苏联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过程。赫鲁晓夫之所以采取如此激烈的立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专制统治的恐惧与.............
  • 回答
    尼基塔·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这场政治上的“大揭秘”震惊了整个苏联乃至世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复杂权力斗争、意识形态辩论以及对过去30年血腥历史的反思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要理解赫鲁晓夫为何这样做,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苏联是个什么光景。斯大林时代,苏联确.............
  • 回答
    说赫鲁晓夫变成“玉米狂魔”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它不是一夜之间变出来的,而是他一系列决策、政治野心和对苏联农业困境的理解,加上他个人风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讲详细,咱们得把当时苏联农业的那个烂摊子摊开看看,再琢磨琢磨赫鲁晓夫的脑回路。苏联农业的“老大难”问题首先,得明白赫鲁晓夫接手时,苏联的农业是什么.............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玉米晓夫”,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历史,根源在于他在农业政策上的激进尝试和最终的收效甚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当时的具体处境、他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联系起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赫鲁晓夫上台的那个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特别.............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一场足以让世界跌入核毁灭边缘的惊心动魄的13天,最终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退让”告终。很多人好奇,这位以强硬著称的苏联一把手,为何会在最后关头选择了让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临阵退缩,而是赫鲁晓夫在极端压力下,权衡利弊、审慎决策的结果。导火索:美国的“切肤之痛”与赫鲁晓夫的“战略考量”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
  • 回答
    是的,赫鲁晓夫时期确实极力推行并大幅度扩充了玉米种植面积。这是他执政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也是其农业政策中争议最大、后果也最负面的举措之一。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扩玉米种植面积?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玉米种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对农业产量停滞的不满和改革的迫切愿望: 在他上台.............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当时如同一阵改革的春风,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僵化的体制,为苏联注入一些活力。然而,正如许多改革一样,他的努力也无意中播下了一些日后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这些“祸根”并非是赫鲁晓夫蓄意为之,更多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作用,以及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矛盾的局限性。首先,赫鲁晓夫的“去斯.............
  • 回答
    说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在苏联经济发展方面都“失败”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他们各自的任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政策尝试,也都取得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成就和遗留问题。苏联的经济史,就像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经济的基石是计划经济。 这.............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赫鲁晓夫统治下的前苏联,我的感觉会非常复杂,是一种在希望与失望、限制与解放之间不断摇摆的经历。赫鲁晓夫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他的政策和个人风格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可能会有的感觉,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初期的希望与“解冻”的喜悦: 摆脱斯大林阴影的松弛感: 赫鲁.............
  • 回答
    假设我们能穿越时空,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置身于苏联解体前夕的1990年,站在他曾经领导过的国家的土地上,面对着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再往前推,他会如何看待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以及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这绝对是一场震荡.............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