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赫鲁晓夫在位期间加大对中国的援助,为什么现在还有这么多国人骂赫鲁晓夫?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

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

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权初期(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关系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蜜月期”的时光。那时候,中国刚成立新中国不久,百废待兴,而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来说,它就像一个“老大哥”。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具体体现在:

经济援助: 苏联援建了大量的大型工业项目,我们常说的“156项”就是典型代表,涵盖了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国防工业等方方面面。这些项目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苏联当年的援助,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会慢很多,甚至面貌会完全不同。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些苏联援建的项目支撑起来的。
军事援助: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舰艇等,还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甚至分享了核技术(虽然最后核项目被撤走)。这对于当时刚成立、在国际上还很弱小的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
科技和人才援助: 苏联派遣了大量的专家来华指导工作,帮助中国培养技术人才。可以说,很多中国的技术骨干都是苏联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

这份援助,在当时对于中国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赫鲁晓夫时期中国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为什么后来又骂他?核心是“翻脸”和“撤走援助”

那么,好好的援助为什么到后来就变了味,甚至成了“罪状”呢?这主要就跟赫鲁晓夫后来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反目成鞘”有关。

1.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反斯大林主义”: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了著名的“秘密报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一系列错误和罪行。虽然这在苏联国内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引起了思想上的震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治改革,但对于当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领导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中国国内的解读: 在中国看来,赫鲁晓夫的批判过于激烈,并且有否定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嫌疑。毛泽东认为,虽然斯大林犯过错误,但他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领导苏联建设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赫鲁晓夫的批判是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更是一种修正主义的表现。
中国对赫鲁晓夫的疑虑: 这种思想上的分歧,让中国领导人开始怀疑赫鲁晓夫的政治立场和理论水平,认为他是一个“修正主义者”。

2. 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甚至“论战”: 随着思想上的分歧加剧,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和“全民国家”: 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全民国家”的理论,认为在现代条件下,战争并非不可避免,甚至可以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竞争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这在中国看来,是放弃了阶级斗争,是向资本主义妥协的信号,是典型的修正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的指责: 赫鲁晓夫在处理中苏关系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大国沙文主义”作风,比如想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被中国视为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
赫鲁晓夫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在赫鲁晓夫看来,他有义务指导和帮助中国,但他的方式被中国视为不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3. 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最关键的导火索): 到了1960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在赫鲁晓夫的指示下,苏联突然撤走了在华的1390名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已经签订的合同,包括一些重要的技术协议。

这对中国的影响: 这对当时刚刚开始建设的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很多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被迫停工,已经生产的设备因为缺少配套技术也无法正常运行。很多中国人当时是用“切断奶酪”来形容这种感受,就是突然被断了生活必需。中国本来就很薄弱的工业体系,一下子遭受了重创。
民间的负面情绪: 这件事直接激化了中国民众对赫鲁晓夫及其苏联政府的愤怒和不满。人们觉得国家受到了背叛,多年辛苦建立起来的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阻碍,这些账自然就都算到了赫鲁晓夫头上。

4. 意识形态的对抗和“批修反修”: 在关系破裂之后,中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展开了长期的论战。中国将苏联共产党领导层定义为“修正主义”,并号召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反对“现代修正主义”。赫鲁晓夫和他的苏联,在中国的宣传中,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帮凶、修正主义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的敌人。

为什么现在还骂他?历史的延续和解读的惯性

尽管现在中俄关系已经有所缓和,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战略伙伴,但赫鲁晓夫的负面形象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原因也很复杂:

“撤走专家”的创伤是深远的: 这件事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冲击,以及在当时那种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环境下,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屈辱感和愤怒感,是难以磨灭的。这种创伤,在很多亲历者或者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心中,依然存在。
意识形态的惯性: 虽然冷战结束了,但当年中苏论战中形成的对赫鲁晓夫及其路线的批判,在很多历史叙事中依然被保留和放大。许多中国的历史教材、宣传以及民间讨论,都延续了当年对“修正主义”的批判视角。
民族主义情绪的投射: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些民众在看待与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关系时,会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赫鲁晓夫当年“大国沙文主义”和“干涉内政”的行为,很容易被再次提及,成为批评的焦点。
信息传播的便利性: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也更容易放大某些观点。一些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评价,即使不完全符合史实,也容易在网络上获得传播和认同。
对赫鲁晓夫其他政策的评价: 除了对华政策,赫鲁晓夫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颇受争议的政策,比如古巴导弹危机中表现出的冒险主义和最终的退让,他在国内推行的某些改革措施也并非一帆风顺。这些零散的负面评价,也可能被叠加到对他在对华政策上的不满之上。

总结一下:

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援助是事实,而且对新中国早期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他后续对中国态度的转变,特别是“秘密报告”引发的思想分歧,以及最终的“撤走专家、撕毁合同”等一系列行为,被中国方面视为严重的背叛和损害,这直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因此,当人们提到赫鲁晓夫时,尤其在中国,很多人会把当年得到的援助抛开,更着重于他后来“翻脸不认人”、甚至“背后捅刀”的行为。这份恩怨,加上意识形态的对抗、历史叙事的惯性以及民族情感的投射,使得赫鲁晓夫即便在过去曾经是“恩人”,现在也成为了很多人批评的对象。这是一种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体现,是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看待同一段历史所必然会产生的不同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赫鲁晓夫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只是后来决裂了,

赫鲁晓夫让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自主,废除不平等条约,放弃旅顺大连……

还全面帮助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帮中国联系了全面的工业化基础

这些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实惠,多大的真心啊,比列宁强吧,列宁只是说说要归还沙俄强占中国的领土,归还了吗?

斯大林强行让外蒙古独立,是好人吗?

普京也一样,只是抱团取暖而已,连航母阻拦锁都不愿意卖,更别说别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要聊赫鲁晓夫在中国为何支持者寥寥,咱们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中叶。那时候,中国和苏联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充满了微妙的互动和深刻的分歧。首先,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举动,虽然在苏联内部是划时代的,但在中国却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和不解。中国当时正在摸索自己.............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赫鲁晓夫统治下的前苏联,我的感觉会非常复杂,是一种在希望与失望、限制与解放之间不断摇摆的经历。赫鲁晓夫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他的政策和个人风格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可能会有的感觉,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初期的希望与“解冻”的喜悦: 摆脱斯大林阴影的松弛感: 赫鲁.............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在美国去世的消息,确实令人唏嘘。他本人作为一位在科学界有一定建树的工程师,却以这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离开人世,着实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后代,谢尔盖的一生都笼罩在他父亲赫鲁晓夫的光环之下。尤其是在他移居美国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
  • 回答
    “植物大战僵尸”这款风靡全球的策略游戏,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幽默感深受玩家喜爱。而在这场植物与僵尸的奇幻对垒中,有一个武器常常被玩家们拿来调侃,那就是“玉米加农炮”。它那硕大的身躯,粗犷的造型,以及发射时那标志性的“轰隆”一声,总能让人联想到某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一个流传甚广且颇具趣味的说法是,玉米.............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如何能使苏联在冷战中“战胜”美国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明确一点:冷战的结束方式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军事或经济上的彻底压倒。苏联最终解体,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因此,与其说是“战胜”,不如探讨如何能让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得更持久的优势,甚至避免其最终的衰.............
  • 回答
    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领导人之一,其形象和政策在历史评价中存在显著分歧。关于他是否“无脑”或“逗比”,需要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国际影响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评价。 一、赫鲁晓夫的政策与“无脑”标签的来源1. 去斯大林化的政治冒险 .............
  • 回答
    提起尼基塔·赫鲁晓夫,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几个词就能概括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却又褒贬不一的印记。要说他是个怎样的人,那得从他身上那些既矛盾又鲜明的特质说起。首先,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粗犷的农民出身的领导人。 他不是那种坐在书斋里制定政策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在.............
  • 回答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通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旨在深刻改变苏联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过程。赫鲁晓夫之所以采取如此激烈的立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专制统治的恐惧与.............
  • 回答
    是的,赫鲁晓夫时期确实极力推行并大幅度扩充了玉米种植面积。这是他执政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也是其农业政策中争议最大、后果也最负面的举措之一。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扩玉米种植面积?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玉米种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对农业产量停滞的不满和改革的迫切愿望: 在他上台.............
  • 回答
    尼基塔·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这场政治上的“大揭秘”震惊了整个苏联乃至世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复杂权力斗争、意识形态辩论以及对过去30年血腥历史的反思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要理解赫鲁晓夫为何这样做,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苏联是个什么光景。斯大林时代,苏联确.............
  • 回答
    说赫鲁晓夫变成“玉米狂魔”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它不是一夜之间变出来的,而是他一系列决策、政治野心和对苏联农业困境的理解,加上他个人风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讲详细,咱们得把当时苏联农业的那个烂摊子摊开看看,再琢磨琢磨赫鲁晓夫的脑回路。苏联农业的“老大难”问题首先,得明白赫鲁晓夫接手时,苏联的农业是什么.............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玉米晓夫”,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历史,根源在于他在农业政策上的激进尝试和最终的收效甚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当时的具体处境、他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联系起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赫鲁晓夫上台的那个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特别.............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当时如同一阵改革的春风,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僵化的体制,为苏联注入一些活力。然而,正如许多改革一样,他的努力也无意中播下了一些日后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这些“祸根”并非是赫鲁晓夫蓄意为之,更多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作用,以及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矛盾的局限性。首先,赫鲁晓夫的“去斯.............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执着于种玉米,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政治雄心和对农业落后的焦虑,也有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压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赫鲁晓夫个人的农业情结与雄心: 对斯大林农业政策的不满: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参与农业管理,他亲眼目睹了苏联农业的效率低下和产量不足。.............
  • 回答
    评价赫鲁晓夫是一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任务,因为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执政时期充满了剧烈变革、成就与失误。要做到“中肯”评价,需要跳出简单的赞扬或批评,深入分析其政策、动机、影响以及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赫鲁晓夫:一、 去斯大林化与思想解放:其最深远的遗产 核心内容: 赫.............
  • 回答
    说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在苏联经济发展方面都“失败”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他们各自的任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政策尝试,也都取得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成就和遗留问题。苏联的经济史,就像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经济的基石是计划经济。 这.............
  • 回答
    如果马林科夫挫败了赫鲁晓夫的夺权企图,苏联的发展轨迹将发生重大且深远的变化,这将是一个充满未知数但可以推测的重大转折。以下是对可能情况的详细推演:核心问题:马林科夫的政治哲学与赫鲁晓夫的差异要理解这一假设的后果,首先需要理解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核心政治理念和施政方向的差异: 赫鲁晓夫: 以“非斯.............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深刻洞察,还是时代局限?赫鲁晓夫关于航空母舰是“活棺材”的说法,是冷战时期一个极具争议和代表性的论断,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对海战模式和军事战略的认知,同时也揭示了美苏两国之间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的巨大差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赫鲁晓夫的时代背景、苏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