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赫鲁晓夫在位期间加大对中国的援助,为什么现在还有这么多国人骂赫鲁晓夫?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

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

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权初期(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关系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蜜月期”的时光。那时候,中国刚成立新中国不久,百废待兴,而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来说,它就像一个“老大哥”。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具体体现在:

经济援助: 苏联援建了大量的大型工业项目,我们常说的“156项”就是典型代表,涵盖了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国防工业等方方面面。这些项目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苏联当年的援助,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会慢很多,甚至面貌会完全不同。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些苏联援建的项目支撑起来的。
军事援助: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舰艇等,还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甚至分享了核技术(虽然最后核项目被撤走)。这对于当时刚成立、在国际上还很弱小的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
科技和人才援助: 苏联派遣了大量的专家来华指导工作,帮助中国培养技术人才。可以说,很多中国的技术骨干都是苏联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

这份援助,在当时对于中国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赫鲁晓夫时期中国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为什么后来又骂他?核心是“翻脸”和“撤走援助”

那么,好好的援助为什么到后来就变了味,甚至成了“罪状”呢?这主要就跟赫鲁晓夫后来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反目成鞘”有关。

1.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反斯大林主义”: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了著名的“秘密报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一系列错误和罪行。虽然这在苏联国内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引起了思想上的震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治改革,但对于当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领导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中国国内的解读: 在中国看来,赫鲁晓夫的批判过于激烈,并且有否定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嫌疑。毛泽东认为,虽然斯大林犯过错误,但他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领导苏联建设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赫鲁晓夫的批判是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更是一种修正主义的表现。
中国对赫鲁晓夫的疑虑: 这种思想上的分歧,让中国领导人开始怀疑赫鲁晓夫的政治立场和理论水平,认为他是一个“修正主义者”。

2. 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甚至“论战”: 随着思想上的分歧加剧,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和“全民国家”: 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全民国家”的理论,认为在现代条件下,战争并非不可避免,甚至可以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竞争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这在中国看来,是放弃了阶级斗争,是向资本主义妥协的信号,是典型的修正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的指责: 赫鲁晓夫在处理中苏关系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大国沙文主义”作风,比如想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被中国视为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
赫鲁晓夫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在赫鲁晓夫看来,他有义务指导和帮助中国,但他的方式被中国视为不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3. 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最关键的导火索): 到了1960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在赫鲁晓夫的指示下,苏联突然撤走了在华的1390名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已经签订的合同,包括一些重要的技术协议。

这对中国的影响: 这对当时刚刚开始建设的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很多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被迫停工,已经生产的设备因为缺少配套技术也无法正常运行。很多中国人当时是用“切断奶酪”来形容这种感受,就是突然被断了生活必需。中国本来就很薄弱的工业体系,一下子遭受了重创。
民间的负面情绪: 这件事直接激化了中国民众对赫鲁晓夫及其苏联政府的愤怒和不满。人们觉得国家受到了背叛,多年辛苦建立起来的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阻碍,这些账自然就都算到了赫鲁晓夫头上。

4. 意识形态的对抗和“批修反修”: 在关系破裂之后,中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展开了长期的论战。中国将苏联共产党领导层定义为“修正主义”,并号召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反对“现代修正主义”。赫鲁晓夫和他的苏联,在中国的宣传中,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帮凶、修正主义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的敌人。

为什么现在还骂他?历史的延续和解读的惯性

尽管现在中俄关系已经有所缓和,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战略伙伴,但赫鲁晓夫的负面形象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原因也很复杂:

“撤走专家”的创伤是深远的: 这件事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冲击,以及在当时那种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环境下,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屈辱感和愤怒感,是难以磨灭的。这种创伤,在很多亲历者或者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心中,依然存在。
意识形态的惯性: 虽然冷战结束了,但当年中苏论战中形成的对赫鲁晓夫及其路线的批判,在很多历史叙事中依然被保留和放大。许多中国的历史教材、宣传以及民间讨论,都延续了当年对“修正主义”的批判视角。
民族主义情绪的投射: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些民众在看待与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关系时,会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赫鲁晓夫当年“大国沙文主义”和“干涉内政”的行为,很容易被再次提及,成为批评的焦点。
信息传播的便利性: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也更容易放大某些观点。一些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评价,即使不完全符合史实,也容易在网络上获得传播和认同。
对赫鲁晓夫其他政策的评价: 除了对华政策,赫鲁晓夫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颇受争议的政策,比如古巴导弹危机中表现出的冒险主义和最终的退让,他在国内推行的某些改革措施也并非一帆风顺。这些零散的负面评价,也可能被叠加到对他在对华政策上的不满之上。

总结一下:

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援助是事实,而且对新中国早期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他后续对中国态度的转变,特别是“秘密报告”引发的思想分歧,以及最终的“撤走专家、撕毁合同”等一系列行为,被中国方面视为严重的背叛和损害,这直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因此,当人们提到赫鲁晓夫时,尤其在中国,很多人会把当年得到的援助抛开,更着重于他后来“翻脸不认人”、甚至“背后捅刀”的行为。这份恩怨,加上意识形态的对抗、历史叙事的惯性以及民族情感的投射,使得赫鲁晓夫即便在过去曾经是“恩人”,现在也成为了很多人批评的对象。这是一种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体现,是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看待同一段历史所必然会产生的不同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赫鲁晓夫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只是后来决裂了,

赫鲁晓夫让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自主,废除不平等条约,放弃旅顺大连……

还全面帮助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帮中国联系了全面的工业化基础

这些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实惠,多大的真心啊,比列宁强吧,列宁只是说说要归还沙俄强占中国的领土,归还了吗?

斯大林强行让外蒙古独立,是好人吗?

普京也一样,只是抱团取暖而已,连航母阻拦锁都不愿意卖,更别说别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