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赫鲁晓夫认为航母是活棺材的说法?

回答
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深刻洞察,还是时代局限?

赫鲁晓夫关于航空母舰是“活棺材”的说法,是冷战时期一个极具争议和代表性的论断,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对海战模式和军事战略的认知,同时也揭示了美苏两国之间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的巨大差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赫鲁晓夫的时代背景、苏联的军事战略、以及他提出这一论断的可能动机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时代背景:冷战的阴影与核武器的威胁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正值冷战的白热化阶段。美苏两国都将对方视为最大的威胁,军事竞赛如火如荼。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毁灭性能力,使得双方都在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转而进行代理人战争、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军事科技的军备竞赛。

在此背景下,苏联虽然拥有强大的陆军和导弹技术,但在海军方面,特别是远洋作战能力上,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美国海军以其强大的航母战斗群为核心,在全球部署军事力量,拥有绝对的海上优势。

赫鲁晓夫为何会说航母是“活棺材”?

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他对战争模式的判断和苏联自身军事优势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苏联军事战略的核心:陆基导弹与核威慑

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将发展陆基弹道导弹作为其战略威慑的核心。苏联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陆地面积广阔,发展陆基导弹能够更有效地覆盖北约国家的目标,并能提供强大的核反击能力。相比之下,航母作为远洋作战平台,其部署范围受限,而且在核战争的背景下,其战略价值受到了质疑。

陆基导弹的射程和打击能力: 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能够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以及盟友的军事基地,其打击的直接性和毁灭性是航母难以比拟的。
反舰导弹的出现: 苏联正在积极研发和部署能够有效攻击航母的先进反舰导弹。这些导弹射程远、速度快、战斗部威力大,被认为是对航母的致命威胁。赫鲁晓夫很可能相信,在未来的冲突中,航母将成为这些反舰导弹的首要打击目标,一旦被击中,其庞大的体积和集中的人员将造成巨大的伤亡。
核战争的思维定势: 在核威慑的框架下,大规模战争一旦爆发,很可能迅速升级为核战争。在核战争中,航母作为大型、集中的军事目标,一旦暴露,将是敌方核武器的优先打击对象。其人员密集、燃料充足的特性,一旦被核武器击中,造成的损失将是灾难性的,因此,赫鲁晓夫认为其“活着”也形同“棺材”。

2. 航母的脆弱性与高昂成本

赫鲁晓夫看到了航母作为一种军事装备的固有脆弱性:

目标集中,易受攻击: 航母的巨大体积使其成为显眼的目标。一旦被敌方侦测到,无论是常规武器还是导弹,都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相比于分散的陆基目标,航母的“集中”恰恰是其最大的弱点。
高昂的建造和维护成本: 航空母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是极其高昂的,对于资源相对有限但又需要同时发展陆军和空军的苏联来说,将巨额资金投入到航母的建造和维护上,可能不如投入到更具战略优势的导弹技术上。
作战依赖性: 航母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搭载的舰载机,而舰载机的起降和作战半径又受到天气、机场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依赖性在高度紧张的冷战对峙中,可能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风险。

3. 对美国海军优势的战略反制

苏联的海军力量在远洋作战方面落后于美国,特别是缺乏能够与美国航母战斗群抗衡的实力。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对称战略”的体现,即用苏联的优势(导弹技术)来抵消美国的优势(航母战斗群)。

否定对手的优势: 通过贬低航母的战略价值,赫鲁晓夫试图削弱美国海军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并劝阻美国继续投入巨额资源发展航母力量。
转移战略重点: 将重点放在发展陆基导弹,可以更有效地打击美国及其盟友,并且在军事投入上更具性价比。

4. 个人性格与宣传需要

赫鲁晓夫以其直率甚至粗鲁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他善于使用具有冲击力和煽动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于政治宣传。

“砸烂”式的改革者形象: 他希望塑造自己是打破旧有思维模式、引领苏联走向新方向的改革者形象。将航母斥为“活棺材”,也符合他这种“破旧立新”的姿态。
对外宣传的工具: 这种说法也可能是一种对外宣传的策略,旨在鼓舞苏联国内士气,同时在心理上打击西方阵营,特别是美国。

对“活棺材”论的评价与反思

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在当时看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了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军事战略选择。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一论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合理之处:

指出了航母在特定条件下的脆弱性: 随着反舰导弹技术的进步,航母确实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突显了苏联在导弹技术上的优势: 苏联确实依靠强大的导弹力量构筑了其战略威慑体系。
体现了非对称战略的思维: 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来抵消对手的优势,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手段。

局限之处与后来的反思:

低估了航母的战略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航母不仅仅是一个攻击平台,更是一个重要的力量投射平台,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空中支援、海上封锁、人道主义援助等多种功能。即使在核战争的阴影下,其在常规战争和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忽略了海军的整体战略意义: 海军在维护国家利益、保障海上贸易、进行全球存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航母简单地视为“活棺材”,是对海军整体战略价值的忽视。
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 军事技术的进步是动态的。虽然反舰导弹对航母构成了威胁,但航母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如装甲防护、电子战能力、隐身技术等都在提升,以应对新的威胁。
历史的验证: 尽管航母在现代战争中也面临挑战,但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国家(美国)依然将航母视为其海军力量的核心,并且仍在不断建造更先进的航母。这表明,航母的战略价值并未消失,也并非如赫鲁晓夫所言的“活棺材”。
苏联海军的走向: 尽管赫鲁晓夫提出了“活棺材”论,但苏联并未完全放弃发展海军,其海军规模在冷战期间依然有所发展,只是战略重点有所不同。苏联的战略核潜艇力量也成为了其重要的战略威慑手段。

总结

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是冷战时期两大军事强国战略思想碰撞的一个缩影。它既是赫鲁晓夫基于苏联自身优势和对战争模式的深刻洞察而提出的论断,也带有其个人风格和宣传策略的色彩。虽然这一论断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并且反映了航母在特定威胁下的脆弱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对军事战略认知的深化,我们看到航母的战略价值依然存在,并且其发展也一直在适应新的威胁和挑战。因此,看待赫鲁晓夫的这一说法,更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军事思想,而非对航母未来价值的绝对判断。它提醒我们,在军事战略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技术发展、战争形态以及国家整体的战略需求,避免以偏概全或一叶障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情况是,苏联为了打航母花费的综合成本可能比美国造航母花的还多。

冷战期间苏联嘴上说着航母是铁棺材,但实际上为了打航母可谓煞费苦心,其海军和空军的攻击性力量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围绕反航母发展的。

非常反直觉的一点是,航母战斗群在战争中最大的优势其实是隐身,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在茫茫大海上找到高速机动的航母战斗群的难度和大海捞针差不多,拿什么武器去打反而在其次。

冷战期间,苏联反航母战术的核心是图95轰炸机改装的侦察机型号和图22M轰炸机,依据苏军条令,图95侦察机从陆地起飞,前出搜索航母后,需要目视确认航母战斗群,确认后保持跟踪,通报后方,图22M轰炸机群确认目视情报后携带反舰导弹起飞实施突击。

图95熊式

图22逆火

这套战术的问题在于,侦察机群的侦查区域距离轰炸机群的起飞区域通常有一个小时以上的路程,而侦察机群在轰炸机抵达前的这一个多小时内必须保持跟踪,这种战术完全是强人所难,因为对方的航母战斗群暴露后必然不会坐以待毙,它完全可以让舰载机起飞拦截,而沉重缓慢的侦察机根本没法躲开舰载机的拦截。

苏军为了扩大对航母的搜索能力,又想出了其它办法,比如发射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光学卫星搜索航母是在当代可以靠计算机自动检索卫星图片后才具有可行性的,而苏联当时不具备这种能力,光学卫星精度不行,卫星图片还高度依赖人工/半人工识别。雷达卫星则动辄数吨乃至十数吨,发射成本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战时还容易受到干扰,基本上就是瞎子。

然后苏联又开始增添额外的侦查手段,截止苏联解体,为了侦查并搜索美国航母战斗群,苏联总共使用了包括天基雷达卫星、光学卫星、陆基远程侦察机、天波雷达、电子侦察站,海基跟踪群、核潜艇、电子侦察船、商船队、远洋渔船等手段。

完全就是一个叠床架屋的局面,而且苏联在构筑反航母体系时,对单系统的生存能力考虑的很少,但其打击手段对侦察系统生存性的要求又很高,这就导致其实战效能极为低下。

当然,苏联也有相对靠谱一点的反航母战术,即跟踪群战术,可以理解为派遣由导弹舰和潜艇组成的舰队去人盯人,盯防美军航母,像跟屁虫一样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比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苏联派遣了大约120艘舰艇组成的舰队,对美国及其盟友在地中海部署的四艘航母,两艘两栖攻击舰,20艘巡洋舰,40艘护卫驱逐舰和若干潜艇的舰队实施盯防战术,当时苏联海军地中海分舰队参谋长萨蒙诺夫少将对新闻界说,苏军攻击舰艇编队将使用所有武器,导弹,火箭,火炮,鱼雷,向来犯的航母和舰载机开火,原因很简单,等到空袭之后什么都不会剩下了,我们就是要搞自杀式攻击。

……

这种战术当时确实是生效了,但这种战术本身对苏联导弹舰的使用寿命损耗极大,造成维护成本居高不下,苏联又没有英美那样的海外基地群可以补给舰队,远洋综合补给舰只有唯一一艘别列津河号,平日里补给工作只能依靠民用油船改装的所谓“舰队油船”去凑合事,一旦开打,实际上又是一个以命换命的兑子局面。

但即便已经做到了这种地步,苏军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的跟踪搜索效率依然是极其低下的,美军依靠卡苏军跟踪群远洋补给的时间点(舰队油船航速极慢,跟踪群必须减速等它,此时航母战斗群可以撒腿就跑),合理运用航母天然的机动性和隐蔽性,依然在多次演习中成功甩开苏联跟踪群,成功抵达对苏联的打击阵位。

这是嘲讽苏联海军跟踪群对美国航母跟踪效率低下的漫画。

苏联耗费了如此巨大的代价,企图在没有航母的条件下去对付航母,最终的结果就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烧钱无数却效果拙劣,却不想想与其拿这么多成本去构筑复杂又低效的反航母体系,为啥不干脆用同样的成本去建设航母战斗群,争取打赢舰队决战呢?

另外苏联的整个条令思路也有问题,比如要求图95侦察机在搜索到航母战斗群之后必须目视确认后通报后方,然后保持跟踪……既然你都已经能够“目视确认”了,那为何不干脆就让侦察机投放核弹呢?图95侦察机本来就是轰炸机改装的,带个核弹问题总不大吧。

这种企图在没有航母的情况下打航母的毛病甚至影响了苏联航母的发展思路,1143型航母依然是所谓的“载机巡洋舰”,主战力量不是舰载机而是前甲板上的反舰导弹,缺乏海上搜索能力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骚的是,作为一艘航母,居然在舰上布置了鱼雷发射管,而主要作战任务居然不是舰队决战而是反潜……堪称现代海军建设史上的迷惑行为。

直到1143.3型才终于开始脑子逐步转过弯来,首先是取消掉了那个愚蠢的鱼雷发射管,然后取消了反舰导弹的预备库(还是保留了甲板上的那几枚),内部结构大改,搭载了28架雅克-38舰载机,但由于机库容量不足,有4架雅克-38和2架直升机依旧为露天停放……尽管如此,好歹是把舰载机摆在了首要位置。而苏联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正儿八经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服役的时候已经是1991年了……苏联都快解体了,同级2号舰只造了一半苏联就解体了,后来成了我们都知道的辽宁舰。

而1143.4号后来卖给了印度,即著名的凯子舰超日王号,俄罗斯对其进行改装,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不明所以的反舰导弹发射筒给拆了。

其它的要么成了赌场,要么成了公园。

苏联航母真正走上正道,要等到乌斯季诺夫这种鼠目寸光的蠢货于1984年死后,北方计划设计局在没有政治干扰的情况下迅速拿出了1143.7型核动力航母的设计方案,即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然而该船1988年才开始建造,1991年11月建造工作终止时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然后被美国人一顿忽悠,拆成了烂铁。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所以说,苏联说航母是铁棺材也就嘴上叫的响亮,实际上为了打航母那是劳心费神,最后终于幡然悔悟开始造航母,还得扣扣索索的绕开各种政治障碍,从赫鲁晓夫到乌斯季诺夫,苏联航母建设道路上各种拦路的牛鬼蛇神是层出不穷,对苏联海军战略形成了极大的干扰,类似于戈尔什科夫这种明白人为了迎合这些蠢货的怪癖,还得搞些打着反潜载机巡洋舰的旗号偷摸造航母的操作,以至于苏联航母建设事业直到苏联本身快完蛋了才走上正轨……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老老实实走跟踪战略,不要老去想着搞什么弯道超车,天底下哪儿那么多弯道可超的?不走正道尽想着偷鸡,那是法国海军新学派行为,类似于朱姆沃尔特和濒海战斗舰这类骚操作还是交给那些前沿探索的先发国家去搞吧,反正就算真正的无畏舰时刻来临了,也是存量大的一方先吃亏,后发国家老老实实搞跟踪战略横竖是不亏的。

user avatar

评价一件武器有没有用,关键是看TG有没有,航母也一样。

歼20没曝光的时候,“歼8高空高速拼死F22”是政治正确,淡化单机性能,多谈体系对抗,讲究陆基破万法。

有了J20以后,开始强调“战斗机代差”不可逾越了,F16V、阵风无论如何都打不过J20


99成为“世界第一主战坦克”之前,坦克无用论大行其道。

现在:野战防空+99=无敌


tg没限制中程弹道导弹,所以日韩台的军事基地、美国航母的甲板上都插满了导弹;你说巡航导弹?垃圾!这玩意没法突防。

至于航母呢:

东风射程内就是海上棺材

tg下饺子多了以后呢,航母大法好!

user avatar

其实用“航母是活棺材”这种理论来解释苏联早期不造航母,就是典型的说书思维。

啥叫说书思维?就是把国家战略这种东西具象化,以为某一个人说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了,把国家大事当成老百姓过日子。其实闭着眼睛想想就能明白,一个超级大国的海军战略,怎么可能因为赫鲁晓夫一句话就轻易否定。

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不造航母,最主要的原因是——没需求,而且造起来难度太大。

苏联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大陆国家,他的国家战略就是通过控制住亚欧大陆进而控制世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掌控亚欧大陆就是掌控全世界,亚欧大陆以外的四个半洲加在一起也干不过亚洲和欧洲。这也就是苏联给美国的军事压力比中国大的多的原因——苏联太大了,从芬兰到朝鲜都是他的邻国,亚欧大陆他已经拿下了一半,它想要称霸世界,只要拿下另一半就行。

有些人不明白,西欧就几百万平方公里一小块,苏联有必要拿出全部的力量来针对他吗?实际上西欧那一小块至关重要。如果苏联拿下欧洲,亚欧大陆上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再和苏联抗衡(中国会极力避免正面冲突)。英国和日本的离岸牵制对于一个统一的亚欧大陆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一旦苏联拿下欧洲,冷战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

想象一下,从英吉利海到白令海,从里斯本到海参崴,从斯里兰卡到北极圈都被苏联士兵占满了以后,美国还玩啥啊?他就是有一千艘航母也无济于事了。

那么,苏联实现这个计划需要航母吗?

完全不需要啊!

苏联虽然是沿海国家,但其实是个本质上的内陆国。高纬度的港口常年冰封没啥意义,唯一的不冻港还在黑海里被土耳其牵制。海岸线虽长,但是能用的良港不多。本质上处于一个被封锁的状态。在没有完全把握击败美国海军之前,苏联海军根本无法成为远洋海军。

更重要的是,海运对于苏联的重要性远远低于对中国的重要性。苏联不是贸易国家,它的经济模式是真の内循环,不需要海运日子一样过,也谈不上什么保护海运安全。所以红海军的定位就是封锁好巴伦支海等堡垒海域,让核潜艇能把核弹射到美国就够了,其他的不需要。

虽然古巴导弹危机给苏联上了一课,让他们知道了没有远洋海军的缺陷。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个能弥补的缺点。原因很简单——你得打造一个像美国海军一样的海军,才能避免第二次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时处于劣势。而苏联显然没有那个财力,所以这是一个弥补不了的短板。虽然戈尔什科夫指导下的苏联海军有很大进展,但八十年代再来一次古巴导弹危机,红海军该跪还得跪。

所以,对于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来说,航母就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没需求就没动力,跟是不是铁棺材关系不大。对于有需求的东西,哪怕当时反坦克武器已经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苏联和华约还是同时保有了七万辆坦克(太吓人了),也就是美国没有跟苏联搞一场地上版的古巴导弹危机,不然分分钟被教做人。

七十年代苏联开始搞航母,本质原因一是苏联国力提升,有钱可以搞航母了,另一个是苏联在亚欧大陆上转为全面攻势,很有可能在南亚次大陆或者东南亚获得永久不冻港,打破美国的海上封锁。这让苏联航母有了用武之地,自然也就开始大干快上了。

当然,后来航母造好了,大陆攻势玩脱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