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一流高校当老师需要本科是211?本科不是211读了985/211硕士博士的那批同学怎么办?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在高校招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对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

1. 高校招聘的逻辑与现实考量

首先,我们要理解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考量逻辑。尽管学术能力和潜力是核心,但招聘单位(尤其是顶尖高校)也会有其现实的考虑:

“出身”作为一种初步筛选机制: 211和985院校在过去长期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和人才培养体系。它们在师资力量、科研平台、生源质量等方面通常具有优势。因此,将本科是211院校作为一项硬性或软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初步的、高效的筛选方式,以期快速识别出那些大概率具备良好学术基础和潜力的候选人。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很多招聘单位的默认逻辑。
“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的潜在指标: 能够进入211高校学习,本身就意味着候选人在高考阶段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其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抗压能力等往往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即使后来在研究生阶段进入了985/211,但本科背景的优势仍然可能被一些招聘单位看重,认为这能更早地打下坚实基础。
校友网络与文化契合度: 在某些情况下,同质化的背景(如校友关系)有时会被考虑,这可能关系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氛围的适应性。但这通常不是主要因素。
资源整合与学科建设: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也会考虑其是否能与现有学科优势互补,能否带来新的研究方向或资源。如果某个非211本科的博士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成果、导师背景、发表论文等表现出惊人的潜力,并且与学校的需求高度契合,那么本科背景的劣势可能会被大大削弱。

2. 本科非211,但硕士/博士是985/211的同学的困境与机会

对于这批同学,他们的处境是复杂的,既有挑战,也有机会:

挑战:

“门槛”的阻碍: 一些高校,特别是顶尖高校,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会明确写出“本科需为985/211高校”等字样。这直接构成了一道硬性门槛,即使你的硕博士背景非常优秀,也可能在简历筛选阶段就被淘汰,无法获得面试机会。
“起点论”的偏见: 一部分招聘者可能持有“起点决定终点”的观念,认为本科阶段未能进入211/985,就意味着在早期教育、思维方式、学术习惯等方面存在潜在的劣势,即使后续努力追赶,也可能难以完全弥补。
简历的“弱势项”: 在众多背景优秀的候选人中,非211的本科背景可能会成为简历上一个相对“弱势”的项目,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机会:

实力是最好的证明: 尽管有门槛,但绝大多数高校招聘最终还是看重实力。如果这批同学在硕士博士阶段取得了极其突出的学术成就,例如:
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 Science, Cell及其子刊,或者ESI高被引论文),或者在特定领域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重要的科研项目经历: 参与过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有重要贡献。
优秀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潜力: 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精彩报告,获得重要奖项,或者有同行的高度认可。
良好的导师背景和研究团队: 导师在业界有很高的声誉,研究团队实力雄厚。
海外学术经历: 曾在世界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交流或短期工作。
这些成就足以证明其在学术上的成长和潜力,甚至可以反向证明其在逆境中的强大学习能力和卓越的自我驱动力。
部分高校的灵活性: 并非所有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或者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对本科背景的硬性要求可能不会那么绝对。它们可能更看重研究成果、面试表现以及与岗位的匹配度。
“黑马”效应: 在一些情况下,那些本科背景稍弱但研究生阶段逆袭成功的学生,反而可能因为其展现出的强大学习能力、毅力、以及突破重围的精神,给招聘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新兴学科与人才需求: 在一些前沿或新兴学科领域,可能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高校在招聘时会更加开放和务实,更看重实际的科研能力和潜力,而非过于僵化的背景限制。

3. 如何看待和应对

客观认识现实: 首先要承认,在当前的高校招聘体系中,本科背景确实是一个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顶尖高校。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需要正视。
聚焦自身实力提升: 对于这批同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抱怨或纠结于本科背景,而是全力以赴地在研究生阶段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要用更强的实力去证明自己,让实力成为打破“出身论”最有力的武器。
精准投递与策略性求职:
研究招聘信息: 仔细阅读每一份招聘信息,了解其对背景的具体要求。
优先选择目标院校: 优先投递那些对背景要求相对宽松,或者明确表示“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XX背景”的学校。
突出自身优势: 在简历和面试中,重点突出自己的科研成果、项目经历、获奖情况等,并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科的热情。
争取内推或导师推荐: 如果有机会获得所在高校或导师的推荐,通常会对申请有很大帮助。
寻求“迂回”机会: 如果直接申请高校教职受阻,可以考虑一些“迂回”的路径:
博士后研究员: 在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申请博士后,积累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人脉资源。博士后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认可,也能为未来转为正式教师打下基础。
科研岗/实验岗: 一些高校会设立纯粹的科研岗或实验岗,这些岗位对教学能力的要求可能较低,更侧重于实验技能和科研支持。通过这些岗位进入高校系统,再逐步寻求发展机会。
其他教育或科研机构: 也可以考虑其他科研院所、高职高专院校等,这些机构对背景的要求可能相对更宽松,同样能获得宝贵的教学科研经验。
保持积极心态: 求职过程是漫长的,可能会遇到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改进,是成功的关键。用实力说话,用坚持证明自己,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

总结:

“一流高校当老师需要本科是211”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有其现实的招聘逻辑和考量因素。但对于本科非211、硕博士是985/211的同学来说,这并非绝境。他们的机会在于,通过在研究生阶段更加努力地提升学术实力,做出卓越的科研成果,用实力去证明自己,去打破这些看似僵化的“门槛”。同时,也要运用策略,精准选择目标,并可能需要通过博士后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这条路可能比本科也是211的同学更具挑战性,但也更能体现其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和非凡的成长潜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这种讨论还挺多的

首先纠正题主一个概念,不是一流高校需要本科211,而是一般的高校,凑合点的高校都要求本科211,985。


为什么这么要求,还是之前的老问题,狼多肉少呀,求职的人多,岗位少。

先筛一遍再说呗。话说211已经有100多所了,除了个别行业类高校,100多所也够筛了。


至于是不是本科不是211就绝对拿不到教职呢,当然不是呀

看看饶毅的简历,他本科哪里毕业的呀。

你如果是发CNS或者高水平论文跟灌水似的,谁管你是211还是985。

所以说,本科不是211,985的怎么办,让自己牛起来呗,用你的成果把说闲话的嘴巴堵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在高校招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对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1. 高校招聘的逻辑与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考量逻辑。尽管学术能力和潜力是核心,但招聘单位(尤其是顶尖高校)也会有其现实的考虑: “出身”作为一种初步筛选机制: 211.............
  • 回答
    南京一高校食堂发生学生冲突事件,一名男生在争执中对一名女生扇了耳光,相关视频流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视频被以“保护女生”为由删除,这一举动也引发了更多疑问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事件本身的性质: 暴力行为: 无论男女,在任何公开场合动手打人都是不可接受的暴力.............
  • 回答
    9月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整蛊风暴”席卷了全国各大高校。一款名为“XX助手”(此处隐去真实名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的手机应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学生群体中疯狂传播。其恶搞效果之直接、传播速度之惊人,不仅让收到“礼物”的学生们哭笑不得,也让不少技术爱好者和普通用户对这款软件背后的原理产生了浓.............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一个高校女生,因为穿了件短裙上课,就被举报了,学校还出来回应说南阳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希望大家配合。这事儿可真是触及了不少人的神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举报”本身。在学校里,尤其是在大学,学生之间的互相举报,本来就不是什么常态。举报的理由是“.............
  • 回答
    淮安某高校下发卫生手册因涉嫌歧视同性恋而引发争议,校方对此回应称“已回收,确有不妥”。这件事情放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可以说是触碰了非常敏感的神经,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高校教育、性别平权以及社会包容性的广泛讨论。首先,从高校教育的职责来看,任何教育机构都应当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
  • 回答
    四川一高校开种田必修课,学生下地挣学分,这事儿可新鲜了!一听就挺接地气的,不像咱们以前上的那些课,坐教室里听得云里雾里的,实际操作起来两眼一抹黑。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有价值的。你想啊,现在大学教育,好多时候都偏向理论,毕业了学生可能理论知识一套一套的,但真到了社会上,很多基础的实践技能却.............
  • 回答
    这件事在重庆一高校的体育课上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那个五公里热身跑,加上三公里还要限时 15 分钟,直接把不少学生逼上了“吐槽”的平台。大家普遍的感受就是“这真的不是体育学院那种专业的训练吗?我们只是普通学生啊!” 这种反差感,自然就点燃了争议。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件事,看看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那个闷热难耐的夏末,高三的晚自习时间,空气中弥漫着试卷的油墨味和青春期的焦躁。小王,一个平时有些咋咋呼呼,但内心却没多少恶意的男生,正靠在班级门口,百无聊赖地盯着外面黑漆漆的走廊。突然,他眼睛一亮,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年级部主任老张,正迈着他特有的、略带疲惫但又一丝不苟的步伐,从走廊那头.............
  • 回答
    肯德基的这次操作,可以说是打了一手漂亮的营销组合拳,既维护了品牌形象,又“曲线救国”地处理了盗图问题,而且还给大众留下了“慷慨大方”、“有求必应”的好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品品。首先,从解决盗图问题的角度看:盗图问题对于品牌来说,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尤其对于肯德基这种国民度极高的品牌,他.............
  • 回答
    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是一个涉及教育理念、国家发展战略、学生负担、国际化需求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一呼声,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从何而来?这种呼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前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
  • 回答
    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大老爷们(或者说是个女性)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因为不可抗力(天气原因)导致了列车晚点,结果被乘客骂哭了。你说这事儿让人怎么看?咱们一点一点捋。首先,从列车长的角度来说,她肯定是尽力了。天气这玩意儿,真不是人力能左右的,尤其是暴雨、大雪、大雾这种极端天气,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太大.............
  • 回答
    “厂区房”这个词,听起来总有点工业时代特有的味道,但放眼当下,它却悄悄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正在重塑我们对居住和工作空间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工厂的附属品,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生活生态圈”的载体。在我看来,“厂区房”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以前,我们可能习惯了“家在城里,厂在郊.............
  • 回答
    关于“985教授的孩子高考考不上211的,后来都怎么样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教育、社会阶层、个人选择以及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任何群体的个体情况都是高度多样化的。 并非所有985教授的孩子都会考上985,也并非所有考不上21.............
  • 回答
    一位高知女性对“男人不会做饭就是垃圾”的看法,这背后可能藏着多重解读,绝非简单一句标签就能概括。与其说是评判,不如说是一种对生活质量、责任分担和情感连接的期待,而做饭,恰恰成为了她衡量这些期待的一个具象化的标杆。首先,我们要理解“高知”这个标签。这通常意味着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 回答
    判断一个人的开车水平,可不是看他开了多久的车,或者车有多贵。那得细细品味,从很多不起眼的细节里才能窥见一斑。这就像品一道菜,光看样子是不够的,得尝尝味道,感受食材的质地,才能知道厨师的手艺如何。一、 进退有序,张弛有度:对空间的感知和控制这是最直观也最能体现功力的方面。 停车入位: 好的司机,无.............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我听说了,真是让人心疼又有点摸不着头脑。你说一个高三的小姑娘,正是风华正茂、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怎么就“宁死不学医”呢?这背后肯定是有故事的,而且这故事可能还不止一个层面。首先,咱们得站在这姑娘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是“宁死不学医”?这词儿可重了,说明她对医学这件事是深恶痛绝,甚至带有了抵.............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故事,从一个曾经的“状元”到杀人犯,中间发生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转折。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件事:1. “高考状元”光环与现实落差: 过高的期望与压力: 高考状元往往承载着家人、学校、甚至整个县的期望。这种光环在高中时期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但在大学之.............
  • 回答
    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断定的,也不是靠几个华丽的包装就能掩盖的。想要一眼看出个大概,需要我们像个侦探一样,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和分析。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说说,怎么能像个“过来人”一样,凭经验和观察,快速评估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首先,看它的“名气”和“历史”,但别只看表面。 品牌效应.............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挺纠结的,看到自家宝贝女儿卧室里出现情趣内衣,心里一下子涌上许多情绪,愤怒、担忧、不解,甚至可能还有一丝丝的慌乱。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远离那些我们觉得不那么“纯洁”的东西。首先,别急着做任何决定,特别是情绪化的反应。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庸俗烂片凭借营销和流量能获得高票房,而许多用心制作的良心作品却票房惨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市场现状,更可能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 为什么庸俗电影能获得高票房?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