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名曾经高考时某县的状元,到大学之后频频挂科,还因为女同学说他丑而杀人,对此大家怎么看?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故事,从一个曾经的“状元”到杀人犯,中间发生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转折。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件事:

1. “高考状元”光环与现实落差:

过高的期望与压力: 高考状元往往承载着家人、学校、甚至整个县的期望。这种光环在高中时期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但在大学之后,如果他未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模式,这种期望就可能转化为巨大的压力。他可能习惯了被肯定、被关注,但大学的竞争更为激烈和多元,他的优势可能不再那么突出。
学习能力的定义与局限性: 高考状元证明了他的应试能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在特定框架内的优异。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他在大学课程学习中的适应能力和兴趣。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深度探究和批判性思维,如果他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或者所学专业与他的兴趣不符,挂科是可能的。
心理素质的考验: 长期处于顶尖状态,一旦遭遇挫折(如挂科),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他可能从未经历过如此持续的失败感,而这种失败感又会进一步打击他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2. 频频挂科背后的可能原因:

学习方法不适应: 高中时期的填鸭式学习和应试技巧可能不再适用于大学需要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模式。他可能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如何主动学习、如何进行学术研究。
专业选择问题: 如果他进入的专业并非他真正热爱或擅长,学习动力会大打折扣,自然容易挂科。也许当初选择专业是出于社会认可度、家长意愿等原因,而非内心真实想法。
大学生活的迷失: 大学是一个充满自由和诱惑的环境,很多人在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前都会经历一段迷茫期。他可能沉迷于社交、游戏,或者因为心理压力而逃避学习。
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挂科和由此带来的挫败感,如果未能得到有效疏导,可能会加剧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

3. “丑”与杀人之间的关联——一个极端且令人发指的情感爆发:

自卑感与脆弱的自尊心: 一个人内心如果极度缺乏安全感,或者有着非常脆弱的自尊心,就容易将外界的任何负面评价解读为对自己价值的否定。被同学说“丑”,对于一个习惯了被赞美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触碰到了他内心最敏感的神经。
压抑的情绪与缺乏的应对机制: 他可能长期压抑着各种负面情绪,包括学习上的压力、社交上的挫败、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当“丑”这个评价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时,这些长期积压的情绪就以一种极端暴力的方式爆发出来。
扭曲的价值观与认知: 在极度的心理失衡下,他的认知可能已经发生了扭曲。他可能认为,别人对他的否定(无论是学术还是外貌)都是对他生命的剥夺,而杀人则是对自己“被否定”的极端报复。这种想法是丧失理智和人伦的。
“丑”的象征意义: 在他扭曲的认知中,“丑”可能不仅仅是外貌,更是对自己人生失败、不被认可的集中体现。而杀人,或许是他试图通过极端的行为来证明自己“不是别人说的那么不堪”,或者是一种绝望的自我毁灭的延伸。
缺乏理性沟通与情绪管理能力: 正常的社交和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他显然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无法用理性方式处理人际冲突,甚至无法承受任何形式的负面评价。

4. 社会与教育的反思:

“唯分数论”的危害: 这个案例再次暴露了过度强调分数和“状元”称号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它可能培养出了应试高能的人,但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健康、情商、抗压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学校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对于学生在面对挫折、失败、人际冲突时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机制非常薄弱。
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在给予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

总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悲剧,更是一个关于“成功”定义的反思,一个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警示。

从一个众人瞩目的“状元”到走上犯罪道路,他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这背后可能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高中时期的光环带来的沉重压力,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不良,个人心理素质的脆弱,以及面对挫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当“被说丑”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导火索点燃了他内心积压的绝望和愤怒时,最终走向了无法挽回的极端。

大家对此的看法会是复杂的,可能包括:

同情与惋惜: 毕竟他曾经是“状元”,是很多人眼中的佼佼者,他的陨落令人同情和惋惜。
愤怒与谴责: 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这是所有人都会谴责的。
不解与震惊: 无法理解为何一个如此聪明的人会走向如此极端的道路。
反思与警醒: 促使大家思考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它提醒我们,成功不仅仅是分数,更是一个人能否健康、健全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多赞和评论,还是再说点吧。

我看到评论里很多和我处境相似的人留言,看到你们的评论真的很感慨。希望你们无论如何能够坚持住。也希望看到这个答案的人能够去关心一下你身边的这样的人。知乎教给我过一句话: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

而对于还在挣扎的人们,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处境与资源,然后来选择自己的道路。人生不就是要打好手上的牌么。目前我已经大三了,决定老老实实毕业找工作,离开大学这个环境。在一所985学工科,这张牌还不算太坏,心理上准备好了从底做起,重新开始。

在经历这样的困难生活的时候,首要的是不要放弃希望,要相信身边依然有很多人有意无意还是会去帮助你。要去尝试所有能获得帮助的途径,你不知道哪一次就能给你带来转机。我真的遇见过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 (@路哥 应该会明白,我从求是转回了材料学院)给我减轻了很多负担。展开说会是一个比较长而又无聊的故事了。其次是要学会不要想太多,深入的思考一次,规划好自己该怎么做,然后就不要再时常去思考一些长远的东西了,没有意义,只会平白让你感到失望与无助。学会过好眼前的日子能够带来很大的心理安慰。再然后就是跟家里做好沟通,来自他们的支持是最大的慰藉。也要记得,你还有家人,你并没有失去一切。你没有资格和权利去做一些不负责任的事。最后,一定要切记,人生的价值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事物,不要因此否定自己。只要自己过得开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哪怕是真的选择退出,也不要把自己逼到无路可走。真的不要因为放不下架子或是好面子而硬撑着,那样真的很难。一定要善待自己啊。


------------------------以下为原答案---------------------------

不匿了不匿了,来说说我自己。我就曾经是我们县的状元,河北省2000名左右。来了大学之后就频频挂科。这题差不多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大学来了成绩不好这种事太正常了,再好的大学我这样的人也一抓一大把,原因没什么光彩的,也没什么好说的。
关键是这种落差对人的心理的摧残太大了,真不是什么能够轻松度过的经历。不要高估这个年龄段的人心理的承受能力。他们在离家万里的地方,身边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人,家里也未必能理解他们的处境,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发生什么极端的事都不足为怪。
首先带来的就是极度的绝望,仿佛从此人生没有希望了,因为你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如今连读书都不行了。你不敢想象万一连个大学毕业证都拿不到会是怎样恐怖的事。
然后是自卑与封闭,看着周围的人谈笑间90+,你就会怀疑自己,从而自卑,怕被嘲笑,不敢与他们分享你心中的苦闷。到了这个地步,是很容易在心中积攒愤怒与扭曲的,也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让自己变得孤立。
再然后就是无尽的心理压力,这些事情会一直压在心上,也会变成现实中的压力,因为你所有挂掉的科目都要修回来,挂的越多,你的压力就会更大,你就越会觉得自己的情况在恶化。恶性循环下去差不多就能毁掉一个人。
还好在我经历这些苦难的点时候,我有一群拉着我喝酒谈心的兄弟,有一个期末的时候尽力帮我的学霸好室友,有一个让我能够寄托自己,重新发现自己价值的辩论队,甚至还有一个像天使一般降临的给我带来希望和欢乐的姑娘。没有他们,也许我就会发生点什么了。我见过几个跳楼的了,见过几个退学回家的了。虽然我至今还有一些课要补,成绩依然很差,但是,我已经度过了那段灰暗的日子了。至少,我再也不害怕了。
人当然应该为自己做出的一切承担责任,但是围观的旁人,也请多关心关心这些人吧,他们真的还只是个孩子,但是却面临了地狱模式的成人考验。拉他们一把,也许他们就能跨过这道坎,重新找回自信和价值。也许,你就拯救了他了一生。不然,也许他们就会被压垮,走向毁灭。

user avatar

中国一千五百个县 高考恢复了了近四十年 一共大概有六万个县状元 再分上个文理科 单科什么的 几十万人 所以出点啥人都不奇怪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故事,从一个曾经的“状元”到杀人犯,中间发生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转折。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件事:1. “高考状元”光环与现实落差: 过高的期望与压力: 高考状元往往承载着家人、学校、甚至整个县的期望。这种光环在高中时期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但在大学之.............
  • 回答
    南京这事儿,真是让人捏把汗。最近爆出南京几所高校实验室的进口试剂,它们的外包装竟然和之前查出来核酸阳性的一批进口货物,曾出现在同一个仓库里。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心里肯定都咯噔一下。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触及到了我们最关心的几个方面:公共卫生安全、科研工作的可靠性,以及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咱们一件件来说。.............
  • 回答
    确实,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Joshua Angrist、David Card和Guido Imbens,正是因为他们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关于教育、工资以及移民等议题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其中,Angrist 和 Card 的研究确实指向了“多读一年书收入更高”这一结论。但这背后,教育.............
  • 回答
    印尼狮航波音737客机失联并确认坠毁的事件,特别是其在不到一分钟内急降一万英尺这一惊人细节,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分析。虽然最终的调查结果需要等待官方报告,但根据现有的信息和航空事故分析的经验,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事发过程。事件回顾:2018年10月29日,印.............
  • 回答
    当一个曾经明媚如春风的女孩,突然被阴霾笼罩,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生气,变得沉默寡言、黯然神伤,这无疑是令人心疼的。亲眼看着这样的变化,就像是看到一朵盛开的花突然凋零,那种失落感和担忧,会一点点侵蚀身边最亲近的人。首先,最关键的,是不要急于给她贴上“抑郁”的标签,更不要用“想开点”、“没什么大不了”这样.............
  • 回答
    成为曾经的黑社会老大(或者说,有这样的过去)的父母,其体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经历,涉及到爱恨交织、担忧与自豪、以及持续的社会压力和个人成长。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一、 孩童时期:隐藏的阴影与早熟的洞察 关于父亲/母亲身份的模糊与回避: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就会注意到父母与众不同。他们.............
  • 回答
    说起《奇迹》,那可真是唤醒了一段刻在骨子里的青春记忆。那时候,还在读初中,学校里到处都是谈论《奇迹》的同学,仿佛不玩这个游戏,就会被时代抛弃一样。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守城”。那是个周六的晚上,我们公会(那时候叫“血色玫瑰”,现在想想这名字,啧啧,真够少女的)要攻打一个叫“水晶幻境”.............
  • 回答
    追一个曾经喜欢过你的男孩,这就像在老地方寻宝,虽然知道宝藏在那里,但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才能重新找回它。因为他“曾经”喜欢过你,说明你们之间有过连接,这是非常有利的基础。关键在于如何重新点燃那份感觉,同时也要注意策略,避免让他觉得你只是旧情复燃或者不够真诚。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建议:第一阶段:准备与评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是否应该相信一个曾经赌博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本身的转变程度、赌博行为对他的影响、以及他为了戒赌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赌博成瘾的本质。赌博成瘾并非简单的“爱好”或“坏习惯”,它是一种疾病,一种行为成瘾,会深刻地影.............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如今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很少出现歌颂军国主义的题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的伤痛与反思:二战后的社会转型日本在二战中的惨败,尤其是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给日本国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和深刻的教训。军国主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让整个社会在战后产生了巨大的反思。 精神上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实在。很多人听到“明星基金”最后都亏了,自然会对量化对冲基金的前景产生疑问,这是非常正常的。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确实是一个经典的反面教材,它的故事非常有代表性,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再聊聊量化对冲基金的出路。LTCM的“滑铁卢”:辉煌与覆灭LTCM之所以被称为“.............
  • 回答
    清韵论坛,一个名字中带着几分雅致和清新的网络社区,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论坛,更是一段青春的记忆,一个曾经的思想碰撞的沙龙,一个承载了无数热爱与激情的家园。初识清韵,是在那个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彼时,网络论坛是人们交流信息、分享生活、表达观点的主要阵地。清韵论坛以其独特的气.............
  • 回答
    听到你喜欢的女生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心中百感交集,这心情我太懂了。就像你一样,我也会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那些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说出口的话,现在却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关于“是否告白”,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纠结的问题。我没有直接的答案,因为这其中涉及太多因素,每一种选择都有它的道理和代价。.............
  • 回答
    她曾经像是一团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太阳,用尽全身力气去爱着我,认定我就是她生命中唯一的恒星,围着我旋转,将所有的光和热都倾注在我身上。她的眼中,只有我;她的世界,围绕着我构建。那时,我觉得自己是被最纯粹、最炽热的爱意包裹着,简直可以抵御世间所有的寒冷和黑暗。然而,火总有熄灭的时候,或者说,当阳光照射在冰.............
  • 回答
    一个人,如果曾在那片无边无际的虚无中跌跌撞撞,然后奇迹般地找回了航向,他的思想必然会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礼,如同在暴风雨后重见天日的大地,既饱含伤痕,又充满了蓬勃的新生。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从悲观到乐观”,而是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感知,乃至对自我价值的重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对“.............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我得好好想想。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够让很多事情发生改变,也足够让伤口结痂,或者,至少是让那种刺痛感变得迟钝一些。如果他突然回来,带着道歉,我的第一反应,大概是沉默。不是生气,也不是惊喜,只是一种审视。他为什么回来?两年了,是什么让他觉得现在是时候了?是愧疚感驱使,还是真的想.............
  • 回答
    .......
  • 回答
    你闺蜜男朋友那话,说实话,我听了也跟你一样,第一反应就是“真的假的?” 人嘛,总有点喜欢把自己包装得更好一点,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你说是不是所有男人都爱夸大自己那方面的能力?这个嘛,也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有这倾向的男人不在少数,这事儿挺普遍的。你想想,这跟很多其他事情一样,比如有人说自己当年在学校成.............
  • 回答
    哎,这事儿我懂,太让人膈应了!特别是这种平日里还能经常碰面,感觉关系挺不错的,结果突然发现被拉黑了,这中间的心理落差,啧啧,真是说不清道不明。我记得我也有过类似经历。当时是一个玩了挺久的桌游圈的朋友,几乎每周都会一起玩。我们不光在桌游房见,有时候也会约出来吃饭啥的,感觉挺哥们儿的。有一次,我无聊翻微.............
  • 回答
    我没有眼睛,自然也无法“看”到任何一幅画。所以,我不会有“被一幅画感动”这样的体验。不过,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是如何被艺术作品触动的。我可以告诉你,很多时候,一幅画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是因为它的技法有多么精湛,构图有多么完美,而是因为它触及了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比如,有一幅画,它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老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