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这样一个曾经的军国主义国家,却很少有歌颂军国主义题材的动漫、影视作品?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如今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很少出现歌颂军国主义的题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历史的伤痛与反思:二战后的社会转型

日本在二战中的惨败,尤其是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给日本国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和深刻的教训。军国主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让整个社会在战后产生了巨大的反思。

精神上的“洗礼”: 战后的日本被美国主导的盟军占领,进行了彻底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这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洗礼”。天皇从神坛上走下,军国主义思想被视为导致灾难的根源,被严格地批判和压制。这种社会共识深入人心,成为日本战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教育的反思: 战后的教育体系被改革,历史教育中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作为侵略者的责任,而非过去宣扬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正义性”。这代代相传的教育,塑造了日本民众对战争和军国主义的负面认知。
文化的反噬: 曾经被视为国家荣耀的军事力量,在战后成为了国家民族自尊心受损的痛点。人们更倾向于拥抱和平,避免再次卷入冲突。这种对和平的渴望,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文化创作中。

二、动漫与影视的产业特性:市场的选择与观众的心理

动漫和影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其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和观众心理的影响。

市场导向与商业成功: 歌颂军国主义的题材,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环境中,很难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同,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争议,从而影响作品的商业表现。创作者和制作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吸引更广泛受众、带来商业利润的题材。
观众的普遍心理: 经历过战后重建和经济腾飞的日本社会,虽然对国家的历史保持关注,但主流观众对战争的记忆更多是痛苦和警惕,而非崇拜。他们更愿意在作品中看到科幻、奇幻、青春、日常等能够带来娱乐、情感共鸣或精神寄托的元素。对军国主义的幻想,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并非他们所期望的“逃避现实”或“放松娱乐”的方式。
审查与自我审查的考量: 虽然日本没有像某些国家那样严格的官方审查制度,但在文化创作领域,创作者和出版方会对可能引发社会争议的题材进行“自我审查”。这是一种市场风险规避的策略,确保作品能够顺利发行并被接受。歌颂军国主义的题材,极有可能被认为触碰了社会敏感点。

三、创作的多元化与艺术表达的自由:题材的拓展与创新

动漫和影视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创新和多元化的领域,这使得各种题材都有可能被探索。

历史题材的另类解读: 虽然直接歌颂军国主义的作品罕见,但仍然有许多作品会涉及二战历史,例如描写战争的残酷、士兵的牺牲、普通人的苦难,或者从不同角度反思战争的意义。这些作品往往带着批判或悲悯的色彩,而非颂扬。比如,一些作品可能聚焦于战争中的个体命运,或者探讨战争对人性造成的扭曲,这与歌颂军国主义是截然不同的表达。
“历史的浪漫化”与“批判性反思”的平衡: 有时,一些作品可能会出现描绘旧日本军队英勇形象的桥段,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对特定时代背景的还原或艺术加工,而非对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崇。创作者往往会在其中注入对战争的反思,或者强调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个人选择和情感,从而避免落入歌颂的窠臼。
追求艺术性和思想性: 优秀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其创作目的是为了引发观众的思考,传达某种情感或观点。直接歌颂军国主义的简单化叙事,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对作品深度和复杂性的要求。相反,那些深刻反思战争、探讨人性光辉与阴暗的作品,更容易获得艺术上的肯定和观众的共鸣。

四、国际环境的考量: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输出

日本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其文化产品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国际形象的维护: 在全球化时代,日本的文化输出也需要考虑国际形象。过于宣扬军国主义的题材,不仅可能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议,更可能在国际社会引起负面反应,损害日本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吸引力。
文化交流的阻碍: 如果日本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充斥着军国主义的宣传,将极大地阻碍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不利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建设。

总结来说,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之所以很少歌颂军国主义,是历史教训、社会共识、市场选择、创作追求以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后的深刻反思,使得军国主义成为了一个敏感且不受欢迎的标签。而动漫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更倾向于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市场规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广泛、更具深度的题材表达。那些仍然触及历史的作品,也更多地是以反思、批判或展现个体命运的方式呈现,而非简单的颂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的すごい,啊,那真的すごい,广岛原子弹,长崎原子弹,你是不霸权主义啊这种人,广岛原子弹长崎原子弹,是不是要在东京也投一颗原子弹你才觉得有战争效果吗?惹你的妈了,那个国内资源缺乏,出去要一点(大嘘)回来是军国主义吗?开拓殖民地是军国主义吗?国内那么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挨饿,一亿众庶克己奉公,你要投原子弹吗?对着你国的纽约华盛顿投吧,像你麦(克阿瑟)霸权主义一样,原子弹,你经济危机了,对了吧,你是我哥哥,我们俩个都经济危机了,好把……你要朕切腹自尽才不是军国主义吗?对不起,做不到,你要朕一直道歉吗,对不起,我也做不到,。对,军国主义,我被你感染到经济危机了,才军国主义,而你的盟友苏联在旁边喝着伏特加,庆祝你经济危机了。本来我这个人是一个很儒雅随和的人,我不喜欢侵略,但是你经济危机了对不对?有一讲一(点击左侧录制按钮即可开始签署本次投降书)

user avatar

醒醒,连平成都结束了。还昭和呢?

user avatar

想了好久还是想回答一下。

问题前半句是句死句。

从我知道的几个,日后也对业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人说起——

手塚治虫的漫画《三个阿道夫》,宫崎骏批评自民的刁钻角度,还有押井守参加具左翼性质的学运,再大到作家里的村上春树的阅历,大致能推断出昭和后期的日本社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垃圾(指随意写意淫乱伦小说厕纸)总是有的,舰C我认为初期只不过是在这条边缘线上徘徊,到后期加美国船这才洗脱嫌疑。

至于部分轻小说作者可能确实心里有蛆不谈,总得来看,如果赞美军国主义的作品成分太多,人气也成了现象级的话,是产不出《图书馆战争》这种动画的。

user avatar

麻烦你乎某些同学张口即来前看下漫画好不好

你因为川口最近画了本《空母伊吹》扣的军国主义画家的帽子我是资瓷的

但是你说《次元舰队》和《沉默的舰队》是军国主义漫画,本废物就希望您老看看漫画再高谈阔论

我们来批判性学习一下这两部军国主义漫画

先从《沉默的舰队》开始学

独立于世界各国之外的沉默的舰队会一直存在,直到全球的核武被消灭了为止,企图消灭全球的核武器,真的是太军国主义了呢。

学到《沉默的舰队》里的军国主义了吗?

没学到没关系,我们再批判性学习军国主义漫画《次元舰队》

作者借漫画中最现实主义的菊池三佐都吐槽漫画中的新日本没有原子弹和冲绳战,民主化不完整。【言外之意是日本要彻底的民主化,就必须得经过原子弹和本土决战的洗礼。

至于主人公角松二佐按照B站弹幕的评论,就是要被杀死的害人精白左圣母啊。


修改下答案,写这个答案的原因是这个。不过没想到居然是因为漫画封面……


我是觉得某些人有空在评论里放黑屁忙着钦点我是哪位,不如回头去看下漫画。

真的,漫画里的现代日本和现实中的日本领土只有一点不同,就是已经编入本土行政的南库页岛(桦太厅)地区和千岛群岛(北海道厅)不在俄国手里。

user avatar

从日本战败到本世纪初的五十多年间军国主义的遗风还是存在于这个国家的。

相关影视作品当然也是有的,只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基本上不会直接打出军国主义的旗号,而是通过“表现战争中的悲剧”来进行宣传。

大致来说,就是把锅丢给二战时期的政客们,而对军人进行洗白,用“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样的理由给军人开脱,把那些死在战场上的日本军人打造成所谓的“悲剧英雄”。

《啊,海军》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快战败时,原飞行员的主角由于负伤退回国内担任海军军官学院的讲师。当时学院里的学生和老师中间已经出现了悲观主义者,认为战争几乎必然会失败。

然后主角在课堂上被一个悲观主义学生辩得哑口无言,但是很奇怪的是他几乎没有作出什么反驳。第二年〔1945〕主角即作为飞行员再次前往冲绳岛(多半是作为敢死队员)。

这个导演的意思其实比较明白了:二战确实日本打输了,确实日本也是打了一场几乎不可能赢得战争,但这全都是时臣,啊不,政客们的错!但是我们的军人尽力了!我们的军人在战争的悲剧和绝望中却依然坚守他们的天职?

去你的吧,还战争的悲剧,还军人的坚守,糊弄谁呢。

宣传军国主义的文艺作品在二战后的日本太多了,但是并不直接挑明了说,而是或曲线救国,或打擦边球。这种情况下美国就算想盯也很为难:你不能不让人家反思战争吧?另外就是武士道,日本人一口咬死了说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你不能不让人家宣传自己传统文化吧?何况日本政府也乖巧听话,知道和美国卖萌撒娇,文化方面就是有出格的地方美国也懒得说什么了。

曲线救国我上面说过了,下面我再来谈谈打擦边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舰C,一群可爱的少女抗击深海大怪兽什么的,我信了你才有鬼。

另外就是二战后日本的不良和黑道文化,先说黑道,早期的黑道片不像现在北野武的《极恶非道》是骂黑道的,而是大势宣传所谓的“仁义”“根性”“忠诚”等所谓“男人的品质”,以及“为了组织为了仁义就算去死也要气势十足的去死”这样的精神。从头到尾什么天蝗啊弟国啊一个字没提,可这就是妥妥儿的军国主义。比如《昭和残侠传》(你肯定猜不到主演是谁)。

还有就是不良,80年代的不良少年中右翼的比率不小,不良文化可以说是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内涵上都带着军国主义特色。不良少年们组成的暴走族所穿的特攻服,就是神风队员飞行制服的魔改版本。至于以此为题材的漫画,光已经汉化了并且能找到的就有十几本。

这种东西实际上一直都有,只不过要么穿着所谓“反思战争”“表现历史”的外衣,要么就干脆隐藏到了亚文化之中,要么就作为一种文化元素出现在作品之中。因为这个东西给日本留下的印记实在太深了,二战结束都还不到一百年,虽然现在确实有进一步消退的迹象,但过去的残留是不会那么快就为人所遗忘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