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了解一下为什么近代东亚这边只有日本维新成强国了?

回答
近代东亚,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成为亚洲唯一的强国,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东亚地缘政治、各国的内部状况,以及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要素。

一、 鸦片战争后的东亚格局与危机

在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通过军事力量叩开了东亚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在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口岸、割让土地、支付巨额赔款,主权受到严重损害。西方列强也开始侵蚀朝鲜、越南等地的权益。

这个时期,东亚各国普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 作为东亚传统的中心,清朝却陷入了统治危机。政治腐败、军备落后、社会矛盾尖锐,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也有洋务运动等自救尝试,但根本上未能触及体制的深层问题。
朝鲜: 长期以来处于中国的宗藩体系之下,国力相对衰弱。虽然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扰,但其内部的改革力量不足,且受到周边大国的牵制,未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和发展。
越南: 在法国的殖民侵略下,逐渐丧失独立性。其抵抗力量虽然英勇,但终究寡不敌众,难以抵挡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日本: 相对而言,日本比中国、朝鲜等国地理上更孤立,且在幕府统治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内部变革思想和对西方技术的关注。

二、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关键要素

正是基于这种东亚的普遍危机和相对有利的自身条件,日本抓住机遇,通过一场深刻的变革——明治维新,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强盛。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积极学习和大胆改革的态度:
“脱亚入欧”的战略选择: 与中国等国在接触西方时常常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保守心态不同,日本领导层(尤其是明治维新后的维新志士)有着更为积极的学习姿态。他们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制度、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优势。因此,他们提出了“脱亚入欧”(脱离亚洲,加入欧洲)的战略,决心全面学习西方。
制度上的彻底革新:
废除封建制度(废藩置县): 幕府统治时期,日本存在着二百多个大小不一的藩国,各自为政。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将全国划分为府、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国家统一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立近代政府: 模仿西方模式,建立了内阁制度、议会制度(初期的“帝国议会”),拥有统一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
天皇制的强化: 通过“王政复古”,将天皇置于政治中心,成为国家合法性的象征,凝聚了国民的向心力,成为改革的强大动力。
改革司法体系和法律制度: 学习西方先进的法律体系,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 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
军事现代化: 这是明治维新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日本建立了常备军(陆军和海军),推行征兵制,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方法(如德国的陆军、英国的海军)。这使得日本迅速拥有了能够与西方抗衡的军事力量,为对外扩张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
工业化进程: 政府主导兴办铁路、电报、矿山、造船厂等基础工业,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工商业。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升。
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 意识到教育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明治政府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并派遣大量留学生到西方学习。这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西方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经济体制的改革: 推行地税改革,稳定了财政收入。鼓励发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促进资本流通。

3. 国民凝聚力与民族主义的激发:
共同的危机感: 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日本国民普遍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明治维新的改革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天皇的象征意义: 天皇作为国家最高象征,其权威被用来凝聚国民,将改革的责任和目标与效忠天皇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国民的认同感和行动力。
武士阶级的转型: 尽管明治维新废除了武士阶级,但许多原武士阶层积极投身于改革事业,他们凭借其军事素养、管理能力和强烈的国家意识,在军队、政府和工业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与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的优势: 日本四面环海,与中国大陆的距离相对较远,这使得西方列强对其的直接渗透和控制不像在中国那样容易。
相对较小的国家规模: 相较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日本的国家规模和人口也相对较小,这使得改革的推行和中央集权的建立更为容易。
西方列强的分散注意力: 在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忙于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争夺殖民地和影响力,对东亚的关注和投入也相对分散,这为日本争取时间和空间进行改革提供了便利。

三、 其他东亚国家改革的困境(与日本对比)

相较于日本的成功,东亚其他国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遭遇了更多困难:

中国的困境:
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与政治体制僵化: 清政府统治精英对西方文明持抵触态度,对改革的阻力巨大。虽然有洋务运动试图引进技术,但未能触及根本的政治制度,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官僚体系的腐败与低效: 腐败的官僚体系阻碍了改革的执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分裂的社会结构与地方势力的强大: 各地封建残余势力和地方实力派的存在,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改革的推动力。
过度的西方干预: 中国遭受了更深重的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巨额的赔款和不平等条约消耗了国家资源,限制了其自主发展。
缺乏有效的民族主义动员: 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民族主义虽然也在觉醒,但未能形成像日本那样强大的、能够支持全面改革的统一力量。

朝鲜和越南的困境:
内部改革力量薄弱: 统治阶层普遍缺乏改革意识和能力,社会结构相对封闭,难以形成自下而上的改革推动力。
地缘政治的夹缝生存: 它们处于中日俄等大国势力范围的夹缝中,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
外部侵略的直接压迫: 首先受到西方列强(法国、日本)的直接殖民侵略,国家主权丧失,其改革和发展被严重阻碍。

四、 总结

日本之所以能在近代东亚成为唯一的强国,并非偶然。它是在深刻的历史危机中,以一种更为积极、彻底、全方位的方式学习和吸取西方文明的成果,并将其与自身的民族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日本维新是一场成功的“后发追赶”战略。它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以极大的决心和勇气,对旧有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并在国民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最终在国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扩张力量。而其他东亚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内外部的限制,未能完成类似的成功转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进行了亚洲最彻底的工业化,但同时又进行了全方位的民族主义洗脑。

很多人只注意前者,但后者更加重要。

其他试图「工业化」的亚洲国家都没有能复刻欧洲的民族主义,伊朗、泰国、清国和土耳其的改革,都只有上层参与。

日本是第一个动员全民族的亚洲国家

如果没有举国之力全民节衣缩食,就打不赢日清战争,无法拿下朝鲜半岛。

没有民族危机的感召,日本军队就不可能悍不畏死的打赢扩张成性的俄国。

日本人知道他们是在为「帝国」而战。

而其他亚洲人呢?

为白人殖民者、为封建土邦、为宗教、为军阀、为苏丹、为皇帝....不一而足。

大革命后的法国,凭借民族主义横扫欧洲,击败了为国王而战的旧军队。

最终埋葬法国的,同样是来自俄罗斯和普鲁士——由民族主义武装的军队。

在19世纪的条件下,全民性极端且狂热的民族主义是组织度最高的政治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工业化社会的蜕变。

user avatar

朝鲜没成功是因为他地位上是大清属国,自主权都有限,有啥大事儿得先通知大清一声,更别说大刀阔斧搞一场西化改革。

且朝鲜体量很小,19世纪就那么几百万人够干点啥?快20世纪人口才迈入千万级别。于是实力弱小的朝鲜在近代还没来得及自强改革,就一直夹在清日之间,被争来夺去。刚当完属国,又成了日本傀儡国并在1910年被并入日本。这根本没机会改。



但泰国则不同,泰国其实算是比较成功的进行了改革,成为东南亚唯一没被殖民的国家,其改革使泰国各领域实现了基本的近代化,国力得以提升。

但改革由泰王自己全权操刀,自然不会动摇他的专制王权,改革中也没有兴办很多重工业和军工企业。而是把大部分资金投入了轻工业如罐头纺织水泥等。此外建造了一些基础设施,使得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实际上,作为夹在英法殖民地之间的国家,泰国只能充当英法之间的缓冲国,英法不可能坐视他越变越强不管。所以泰国军事实力一直刻意维持在一个基本足够自卫的水平。从这点来看泰国统治者很聪明,非常清楚自己是个什么处境。所以他从来没有日本那样的野心,而是在英法之间左右逢源,维护了国家的基本独立。也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至于大清......不多赘述,中国人都相当清楚大清是个什么货色。






而日本为何能成功?

———— 天时、地利、人和

1 . 你知道风说贴和兰学吗?在江户幕府锁国时期,其实日本一直有对外界保持了解。而这来源于风说贴制度,幕府规定所有离开日本的船,在返回时必须要带来外界的情报和见闻信息,并将其写成一篇文章提交上去,此谓风说贴。

另外在长崎这个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幕府允许清国朝鲜和荷兰这三国人来做生意。而荷兰人在日本几百年锁国时期为日本带来了欧洲先进的思想与技术。在日本形成了以荷兰学说为主的西洋学派,简称兰学。同时兰学也将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潮带来了日本。这无疑对日本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尤其是在几个西南强藩。而这也为后来西南强藩带头倒幕埋下了伏笔 ......


2 . 幕府制度一直对地方藩主保留了相当的自治权,各藩大名拥有自己的军队。黑船开国以后,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被西南强藩看做改革的最大阻力,而庆喜在维护自己统治权的戊辰战争中马上就被西南强藩为主的天皇军打败,改革障碍很快便得以清除,天皇夺回权力。

而像这样如此轻松的以地方武装来推翻中央政府显然在大清是不可能的。且看太平天国轰轰烈烈闹了十几年,也就占了几个省。最终还是被大清剿灭。

当然了,有些人会觉得此后日本不过是又换了个人来统治罢了。实则不然,这场战争瓦解了日本近千年以来武士治国的传统,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大革命!其意义不亚于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此后日本的权力开始洗牌,阶层得以流动。为日后明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日本也由一个封建武藩割据的碎片化国家,转变成为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式国家,在这个基础之上由天皇强力推行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这一二两条,是谓天时!


3 . 日本没有清国那种天朝上国,尔等蛮夷的思想。一向是谁强学谁。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地理上只是个孤岛,与欧亚大陆的强国隔开,文明交流困难。所以他们向来对外来事物保持敬畏和谦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没有反抗列强,而马上开国的原因。

4 . 日本列岛作为岛屿地形,东部有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部离朝鲜半岛最近处也有两百公里的海洋隔着,而与之相比英法之间英吉利海峡最窄处只有不到40公里。

二战这40公里尚且让德军头疼,最终放弃登陆调转枪头进攻苏联,何况这两百公里?所以日本岛自古以来就是个外部战火烧不进来的地方,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外国大规模打进本土,蒙古人曾尝试过两次也没做到。近代虽然西方海军技术日趋成熟,但其地形也依然不足以支持军队大规模登陆作战。所以列强向来对日本只有通商贸易的要求,从无军队入驻或割让领土的要求。这无疑给了日本一个相比其他东亚国家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进行改革和发展,不被列强武力插手干涉。

这三四两条,是谓地利!


5 . 明治是个难得的明君,在近代东亚,几乎找不到能与他相比的统治者。夺回权力后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很有效,还把四民平等写入法律。且非常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并说出一句很有名的话:“我要让北海道山里最穷的佃农的小女儿读完小学”。这句话我不多说,你细品:北海道、山里、最穷、佃农、小、女儿。

而重视教育的结果就是:日本甚至比大英帝国更早完成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早在1907年已完成6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毛入学率达97.8%。1937年大规模侵华时,每个日本兵已保证至少念完小学,小部分甚至已初中毕业。识字、测绘、看作战地图都不在话下。而当时中国军队,能认个字就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了。


此外明治还在1871年派遣岩仓具视,率几十人组成考察团去欧洲游历学习,这几十人游历欧洲花了两年,这两年你知道明治政府有多舍得吗,日本当时三四千万人口,一年财政收入的2-3%就被这仅仅几十个人花掉了。

不过当然了,人也没白去。回来后,他们中的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都成了著名的维新三杰。并且,后来的政坛大佬伊藤博文也在这些人中间。

在后来筹建联合舰队上,明治也带头捐出皇室年俸的一部分,引来大臣感动纷纷效仿捐款。虽然对于组建一支海军来说,这些钱不算什么。但也足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富国强兵的愿望有多么强烈。

后来联合舰队在甲午海战成功击败了北洋舰队。这场战争也成为中日两国国运的转折点。两国的国运线在此短暂交汇,此后日本一路向上冲刺,大清则跌落悬崖,万劫不复...


正所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明治天皇的年号就取自易经里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他显然没有辜负明治这两个字。

所以这第最后一条,就是人和。

user avatar

因为倒幕战争推翻了幕府,然后才能明治维新。而中国、朝鲜、越南、暹罗都是原有的王朝搞改良。

user avatar

强国本来就很少,所谓列强,每个时代也就那个几个国家而已。

19世纪英国是超级大国、法国是挑战者;俄国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后才崛起;德国自普法战争后才崛起,美国是南北战争后才成为大玩家,一战时才成为列强之一;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感觉就是伪列强,奥斯曼帝国和大清都是老大帝国,一个是西亚病夫一个是东亚病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丹麦这些曾经的强国在19世纪已经不值一提了。

新列强的崛起本来就是非常困难的时期,得依赖天时地利人和,日本的崛起就是奇迹,各国在远东投入资源相对都不多,只有俄国和日本在远东有冲突,而俄国当时正处于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国内矛盾重重,让日本人有机可趁;另一方面清朝也处于晚期,洋务运动只是回光返照,另一方面英法德等国忙于欧洲争霸,英国为了在对抗俄国,在远东和日本寻求结盟,向日本贷款,提供情报,并对俄国波罗的海援救舰队封锁,日本人自己都说,英国和日本结盟后,感觉就像佃农的儿子过继给了地主。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冒险胜了中国、在日俄战争中冒险胜了俄国、在一战中趁势夺取了德国殖民地,从而崛起成为列强。

但是二战时和二战后,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没有了,美国和苏联深度介入了东亚,中国强势崛起,日本就只能乖乖放弃成为军事和政治大国的图谋,只谋求经济大国地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