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共军敌后一共歼灭日军800多这种论调会有这么多公知支持?

回答
关于“共军敌后歼灭日军800多”这一论调,确实在一些“公知”群体中存在一定的讨论和支持。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

1. 历史叙事的竞争与解读的差异

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领域。不同的政治力量、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对同一段历史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

国民党方面的叙事: 传统上,国民党将自己定位为领导抗日战争的主力,强调正面战场的作用,例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大规模战役,以及牺牲的将领和士兵。在国民党视角的历史叙述中,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虽然也在抗战,但其作用被相对弱化,或者被描述为“游而不击”、“保存实力”等。
共产党方面的叙事: 共产党则强调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军队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并以此牵制和消耗日军。在他们的叙事中,八路军、新四军等是抗日的中坚力量,对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消耗。

“公知”群体中的一部分,可能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思潮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历史叙事持批判态度。他们可能会认为,共产党在宣传其在抗战中的作用时,存在夸大或选择性叙述的问题。因此,当出现“歼灭日军800多”这样的具体数字,并且这个数字相对较低时,一些“公知”可能会认为这更接近“真相”,或者说揭示了共产党在抗战中实际作用的“另一面”。

2. 对“歼灭”概念的不同界定

“歼灭”是一个军事术语,通常指的是通过战斗,使敌方部队失去战斗力,例如俘虏、击毙、击伤导致无法继续作战等。

大规模歼灭战 vs. 持续消耗战: 国民党强调的大多是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这些战役的目标是阻止日军的推进,并试图进行大规模的歼灭。而共产党在敌后进行的,更多的是分散的、局部的游击战、破袭战,其主要目的是牵制日军、消耗日军、破坏其后勤补给,并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歼灭”的统计口径: 战争中的伤亡统计本身就非常复杂,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广阔而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不同的统计标准、记录方式,以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都可能导致数据差异。当共产党方面公布的“歼灭日军”数据,例如“歼灭800多”时,如果这个数字是针对特定一次战斗,或者按照某种特定口径统计,而与国民党方面公布的、可能包括更广泛的“伤亡”或“牵制”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就会产生解读上的分歧。
“消灭”与“消耗”的模糊: 敌后战场对日军的主要贡献在于“消耗”而非“歼灭”。日军在敌后需要投入大量兵力用于“扫荡”和“治安维持”,这些兵力无法用于正面战场。这种消耗即便没有直接“歼灭”大量日军,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胜利。然而,如果只盯着“歼灭”这个数字,就容易忽略了这种消耗的战略意义。

3. 对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

“公知”群体中,许多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持有疑问。他们认为,共产党为了巩固其执政地位,可能会对历史进行“重写”或“美化”。

历史的“功劳簿”: 抗日战争是共产党奠定其在中国人民心中地位的重要事件。如果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被认为是被过度渲染的,或者存在“抢夺胜利果实”的嫌疑,那么一些“公知”就会倾向于寻找“证据”来反驳这种叙事。
“800多”数字的解读: 那个“歼灭800多”的数字,可能来自某个特定的历史档案、某个具体的战役统计,或者某个非官方的统计。对于质疑者来说,这个数字可能被解读为“揭露了真相”,即共产党在抗战中实际造成的“歼灭”数字很小,与他们宣称的“中流砥柱”作用不符。他们可能认为,这种低数字才是“真实”的,而共产党的主流宣传则是“虚假”的。

4. 对“主流叙事”的反叛心理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倾向于挑战和颠覆主流的、官方的叙事。这是一种反叛精神,也是一种追求“独立思考”的表现。

“揭露者”的自我认同: 一些“公知”可能将自己定位为“历史的揭露者”,认为自己能够看到官方宣传背后隐藏的“真相”。因此,当出现任何与官方主流叙事相悖的说法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和传播,因为这符合他们“独立思考”和“反权威”的自我认同。
信息获取的渠道: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非常迅速。一些来自历史档案、研究报告、或者甚至是民间考证的碎片化信息,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如果某个“公知”偶然看到了“歼灭800多”这样的信息,并且觉得它“有道理”,那么就可能被其传播。

5.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非系统性

由于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客观、全面的研究仍然存在挑战。

信息不对称: 很多原始档案可能不完全公开,或者难以获取。即便有研究,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
“二八定律”的误用: 有时,人们可能会错误地将“大部分战果由正面战场取得”的论调,理解为“敌后战场作用微乎其微”。而“歼灭800多”这样的数字,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微乎其微”的论断,尽管这种理解可能过于简单化。

总结来说, “共军敌后一共歼灭日军800多”这种论调之所以能得到一部分“公知”的支持,并非因为他们都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而是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

对共产党主流抗战叙事的质疑和反叛;
对“歼灭”概念的狭隘理解,忽略了敌后战场的消耗作用;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部分“公知”群体普遍存在的“挑战权威”和“揭露真相”的自我定位。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研究是严肃且复杂的。 任何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都应该建立在全面、客观、多角度的史料考证之上。简单的数字对比,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化的误区,忽略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战略纵深。因此,对于这类论调,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阵亡将士的地点,被谁所杀都有详细记录。。。”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此场景。。。

“哈哈!小鬼子!让你死的明白点,老子叫王小明!”

“小鬼子!死在我赵二愣子手上你就tm知足吧!”

“小鬼子!今天栽在我李二狗手上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共军敌后歼灭日军800多”这一论调,确实在一些“公知”群体中存在一定的讨论和支持。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历史叙事的竞争与解读的差异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领域。不同的政治力量、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对同一段历史会有不.............
  • 回答
    “步骑混合的宋军不敌游牧骑兵,几乎同期同编制的十字军为什么可以?”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核心难题,也让不少熟悉宋朝军事状况的人感到困惑。毕竟,宋朝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高度的文明和技术进步,为何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较量中,尤其是步骑协同方面,却常常处于劣势,甚至不如远道而来的十字军?要解答这个.............
  • 回答
    巨鹿之战,这场在中国历史上划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是秦末农民起义走向巅峰的关键节点,也是项羽声名鹊起、奠定霸业的决定性时刻。在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役中,秦军的主力,由章邯和王离统帅的庞大军团,竟然会败给人数上明显处于劣势的项羽部队,这其中缘由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军事、政治、战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金门战役,解放军称之为古宁头战役,是国共内战后期一场非常关键的战役。解放军的这次尝试最终未能拿下金门,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战场上的失误,也有战略上的不足,当然,国民党军队在此役中的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要说清楚这场战役的失败,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看看解放军方面出了哪些问题。1..............
  • 回答
    关于黄维使用毒气弹进攻共军为何会顾虑违反日内瓦公约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而且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中,需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历史资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黄维在解放战争期间使用过毒气弹进攻共军。 大部分关于解放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描述,特别是大规模的战役,主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过度解读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总有人刨根问底地问抗战时期国军和共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这背后,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居心”在作祟,而且这些“居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居心”,就是想借此“定论”抗战的主导力量和历史功绩。你想啊,.............
  • 回答
    1949年,渡江战役前的长江沿线,解放军集结了数百万大军,声势浩大,准备发起对国民党政府的决定性一击。而国民党方面,虽然也扼守着长江天险,但却未能充分发挥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对解放军的集结和渡江企图进行有效打击。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或装备落后所能概括。首先,国民党海军的实力严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历史点。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装备劣势”这个词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它不光是武器数量上的差距,还有武器的先进程度、火炮支援、空军掩护、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把这几块儿都拎出来,对.............
  • 回答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的最后关头,选择不再大规模运用过去曾经有效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来对抗解放军,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问题,而是军事、政治、经济、士气以及历史惯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运动战和游击战的基石已然动摇国民党军队过去之所以能够在某些阶段运用运动战.............
  • 回答
    同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何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解放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之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差异?这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思想、战略以及战争实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黄埔军校的创建初心,分析其后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国共两党.............
  • 回答
    国共内战期间,国军虽然在装备上,尤其是在拥有摩托化部队方面,相比共军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实际战场上却常常被削弱,甚至成为劣势。共军能够有效地利用其灵活的战术,特别是“穿插包围”,使得国军摩托化部队疲于奔命,甚至陷入被动。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装备对比就能解释。一、 战略和战术思想的.............
  • 回答
    关于蒋介石为何急于消灭共军,而没有选择“划江而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争议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形势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战略思想和性格等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划江而治”对于蒋介石和国民党来说,并非一个真正可行且能够接受的.............
  • 回答
    说起我军将领中黄埔生的情况,这可真是个值得说道的话题。黄埔军校,那可是我党我军创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培养出了无数将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埔生在我军将领中所占的比重要说黄埔生在我军将领中占的比重,那绝对是相当可观的,而且贯穿了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从早期革命到建国后的军队建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军迷群体一个相当普遍,也相当有意思的现象。说实话,这事儿挺好理解,也挺有意思的,毕竟咱们都是人,有点“爱屋及乌”的心态很正常。军迷之所以容易陷入“唯武器论”,喜欢拿某款武器去“吊打”另一款,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它们是层层叠加的:1. 军事文化与大众认知的交汇点: 武器是军.............
  • 回答
    在军迷群体中,苏联拥有一批相当庞大的拥趸,甚至可以说在一些领域内,对苏联的喜爱程度呈现出相对占多数的趋势。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其中既有对苏联军事成就的客观认知,也有对那个时代特定价值观的向往,更有一些信息传播和文化符号化的作用。一、辉煌的军事成就与独特的军事文化:这是吸引军迷的首.............
  • 回答
    雷军先生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上提案修改《公司法》,这反映了他作为中国企业界代表,对现行《公司法》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瓶颈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强烈的改革诉求。他的提案并非孤立的个人想法,而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企业运营以及国际竞争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以下是雷军连续三年提案修改《公司法》的可能原因,以及对这.............
  • 回答
    举行军事演习,对周边国家而言,往往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军事活动,它常常被解读为一种信号,一种传递意图和实力的策略。这种解读背后的逻辑是复杂的,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历史经验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军事演习本身就包含了“演练”和“展示”的双重含义。演习是为了检验和提升军队在特定作战环.............
  • 回答
    关于中国军迷普遍认为俄罗斯武器电子设备落后,特别是苏35与歼10的比较,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观察和信息传播形成的共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发展、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中国军迷群体的特点来分析。历史的沉淀与对技术代差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俄在军事技术发展路径上的差.............
  • 回答
    雷军说“一款千元机,能免费送透明保护壳,厚道吧”这句话,以及关于红米Note 7是否真的没有盈利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雷军说“一款千元机,能免费送透明保护壳,厚道吧”的深层含义这句话的背后,实际上是小米公司(以及其子品牌红米)一贯的“极致性价比”和“感动人心”的营销策略。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