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共内战中摩托化的国军为何经常被共军徒步穿插包围?

回答
国共内战期间,国军虽然在装备上,尤其是在拥有摩托化部队方面,相比共军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实际战场上却常常被削弱,甚至成为劣势。共军能够有效地利用其灵活的战术,特别是“穿插包围”,使得国军摩托化部队疲于奔命,甚至陷入被动。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装备对比就能解释。

一、 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根本差异:

国军: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其军事思想深受西方近代军事学的影响,强调机械化、重装备和正面战场。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军队,以强大的火力压制敌人。在内战后期,国军虽然引进了一些美式装备,也开始组建少量摩托化部队,但这种思想上的根深蒂固,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在开阔地带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和运动战,而非利用地形进行穿插。
共军: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其军事思想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物,强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他们深知自身在装备上的劣势,因此将战术的重点放在了利用地形、熟悉民情、以及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来弥补装备的不足。穿插包围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要求部队能够深入敌后,切断敌军的补给线和退路,将其分割包围,然后各个歼灭。

二、 摩托化部队的实际运用困境:

地形限制: 国军的摩托化部队,即便拥有卡车、吉普车等装备,其作战效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路条件。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道路条件普遍较差,甚至缺乏像样的公路。崎岖的山地、泥泞的沼泽、以及被破坏的桥梁,都极大地限制了摩托化部队的机动性。共军往往会在这些不利于摩托化部队行动的地形中设伏,或者将战场选择在这些区域,从而迫使国军摩托化部队减速、分散,甚至抛弃车辆。
后勤保障的脆弱性: 摩托化部队的运行需要大量的燃油、零配件、以及维护保养。在持续的战乱和相对落后的工业基础下,国军的后勤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脆弱。一旦遭到打击,或者被共军切断了补给线,摩托化部队就很容易陷入瘫痪。相比之下,共军的徒步部队虽然速度受限,但其后勤保障更加灵活,可以依靠就地取材和人民的支持,使其在战略上更具韧性。
对步兵的依赖性: 即使是摩托化部队,也依然需要步兵协同作战。然而,国军的步兵训练水平和战斗意志参差不齐。在面对共军的穿插时,即便摩托化部队能够快速机动,如果协同作战的步兵无法及时跟进、有效封锁,或者在遭受突然袭击时迅速溃散,那么摩托化部队的优势就难以转化为胜势。
战术指挥的僵化: 国军的指挥官往往习惯于传统的阵地战指挥模式,对于如何在这种新的战术环境下运用摩托化部队缺乏经验和创造性。当共军实施穿插时,国军指挥部可能无法及时判断敌情,也无法迅速调动预备队进行反包围,导致部队被动挨打。

三、 共军“穿插包围”战术的精髓:

运动战与伏击战的结合: 共军的穿插包围并非简单的围堵,而是高度的运动战和伏击战的结合。他们会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提前潜伏在国军必经之路的侧翼或后方,等待国军进入伏击圈。当国军的摩托化部队在崎岖地形上速度减慢、阵型拉长时,共军会突然发起攻击,首先摧毁其交通工具(如炸毁桥梁、设置路障),然后利用密集火力封锁其前进和后退的道路,最后再用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围点打援”的变种: 穿插包围有时也与“围点打援”的策略相结合。共军可能先以一部兵力佯攻某个据点,吸引国军主力前来增援,然后在增援途中,利用其摩托化部队行动不便的特点,在其侧翼或后方进行穿插,将其分割包围,使其无法到达增援地点,反而自身陷入险境。
心理战的运用: 共军的穿插包围也常常伴随着强大的心理攻势。突然出现在国军侧翼或后方的模糊身影,零星的枪声,以及对国军车辆的袭扰,都足以引起国军内部的恐慌和混乱。当国军的摩托化部队被分割,车辆被毁,士兵们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其战斗力会急剧下降。
充分利用民兵和地方武装: 共军的穿插包围并非完全依靠主力部队。他们善于发动和组织广大民兵和地方武装,利用他们熟悉地形、了解民情的优势,配合主力部队进行袭扰、侦察,甚至直接参与穿插。这使得共军的行动更加难以预测,也更容易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施展开来。

四、 战例分析:

许多战役都印证了这一点。例如,在解放战争后期,共军在许多关键战役中,都能通过精妙的穿插包围,将装备精良的国军部队分割开来,然后逐个歼灭。即使是国军的摩托化部队,一旦陷入共军精心布置的“口袋阵”,也往往难以逃脱。他们可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被阻截,在开阔地带被炮火压制,在被分割后,又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援,最终只能束手就擒。

总结来说,国军摩托化部队在与共军徒步穿插包围的对抗中之所以屡屡陷入被动,并非是装备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战略思想的落后、对战场环境的误判、后勤保障的薄弱、以及战术指挥的僵化。而共军则凭借着灵活的战术思想、对地形的熟悉、高昂的战斗意志,以及对人民战争力量的有效运用,将自身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最终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摩托化部队在特定条件下确实能发挥其快速机动的优势,但如果缺乏与之匹配的战略战术思想和灵活的指挥,它反而可能成为敌方集中打击的“软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国军成规模的摩托化部队其实也就中央军的第1~4快速纵队,和绥军的35军而已

快速纵队的话,一般是以一个整编旅(2团制步兵师)为基干,配置一个辎重汽车团承担摩托化运输任务,并配置战车营和炮兵团,具备基本的机械化合同作战能力。虽然快速纵队有各型汽车三四百辆,但是炮兵团的机动、战车营的后勤保障都是摩托化用车的大头,再加上其它各种各样的后勤需要,实际上快速纵队一般只能保障一个步兵团的摩托化机动。比如说实现了全部摩托化的第三快速纵队,它的基干是伞兵总队的12个伞兵加强连,也就一个步兵团的规模。

也就是说,所谓快速纵队,抛开那些走地鸡的话,真正快速的起来的摩托化战斗群也就一个加强团规模而已。跟大部队抱团吧,摩托化优势无从发挥,毕竟 蒋公亲口说国军每天只能走20公里;抛开大部队单独行动吧,到1947年连74师这样的军级单位,还是五大主力之首,落单才几天就在国军眼皮底下被解放军吃掉,蛐蛐一个摩托化旅又能翻多大的天?真按 蒋公说的当追击部队用,那你是打算抛开后面的走地鸡,一个摩托化旅每天100公里的单骑入铁流呢?还是来回运人,结果一天也就跑个50~60公里,刚好和解放军铁脚板差不多呢?所以解放军就务实多了,先搞炮兵的摩托化,尤其是美式105榴的摩托化。快速纵队拿来练手机械化战争要怎么打是可以的,但也就只能当种子来用了。

35军没有配备坦克,重炮也很少,它的卡车就是纯粹用来运人的,所以同样是400多辆卡车,35军就能保障3个步兵师两万多人的全部摩托化机动(当然代价就是师长都得挤十轮卡车厢,35军大约是四五辆十轮卡挤一个步兵连)。由于卡车几乎都用来运输步兵,没什么重武器,所以35军的战法基本上是运用汽车机动打快进快出的突袭,跟现在那些坐直升机蛙跳敌后的空中突击兵差不多。理论上说这种轻装部队不适合打硬仗,不过35军在新保安好歹坚持了13天才全军覆没,整26师+一快纵在峄县一共才坚持了几天来着?

参考二战时期美英苏德等国的标准,300~400辆卡车绝对不够一个正常配置的摩托化步兵师使用。二战德国外号神圣骡马帝国,但它家的步兵师,也就是那种没有摩托化前缀,建制内还存在至少4000+骡马的步兵师,其机动车辆都在1300~1500辆之间,其中的personnel carriers(运兵卡车)就是在300~400辆浮动,而快纵的400辆卡车可不是都用于运兵。至于@巴顿恩师 嚷嚷的装甲师,还是以二战德国为例,需要的卡车(仅仅是卡车)就在2000辆以上,这对于集中1500辆卡车围剿刘邓都做不到的国军来说,那当然更是难以想象。


补充:评论里提到了《战场上的蒲公英》,那我就把该书涉及到快速纵队的部分摘录于此:

那时候,国军中的“机械化部队”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快速纵队”。它的编制规模通常相当于加强旅,实际上是由摩托化步兵与坦克兵合成的临时结合体。

……

国军坦克“集中使用”的最大单位是营,集中使用的方式就是加入“快速纵队”。在伞兵之前,曾经有过三个快速纵队:“第一快速纵队”是由整28师80旅和战车一团的一个营联合组建的,这个整28师属于日械部队,所以“第一快纵”是日本的枪炮加上美国的坦克,不能算作真正的“全美械机械化”,他们于47年元月在鲁南被歼灭;“第二快速纵队”是由整27师49旅加上战车二团的一个营合编而成,中国枪、日本炮、丰田卡车、英国和苏联的坦克,简直就是个万国博览会,他们于47年4月在豫北被歼灭;另外还有个“第三快速纵队”,由青年军207师第1旅加上战车第三团的一个营组成,美国的枪炮、日本的坦克,这个老的“第三快纵”被207师收编了,后来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灭。

就这样,一直到了47年的6月,国民党伞兵与战车第一团合编,国军历史上的第一支真资格的 “全美械”快速纵队才算是隆重出炉了。

新的“第三快速纵队”以伞兵总队为基干,由十二个伞兵队(加强连)和四个直属队组成作战集团,其余人员则划归“输送团”,负责后勤保障、并在战时对一线部队进行人员补充。此外,“快纵”还配属了汽车团、炮兵营、战车营、工兵营、装甲车连、空中支援大队和兵站部。

汽车团(即辎汽26团,淮海战役中被歼灭)下辖三个营,装备三百四十辆八缸福特和T234道奇卡车,再加上伞兵原有的六十多辆中吉普,部队就实现了摩托化;炮兵营设山炮连(105mm榴弹炮4门)、战防炮连(37mm炮6门)和迫击炮连;工兵营由伞兵的工兵分队组成,担任扫雷、爆破和修建任务,并配备了橡皮冲锋舟;装甲车连配备15辆轮式装甲车,这种“装甲车”其实是由两吨半的GMC卡车(美国通用汽车)改装的,车子前面焊5mm的钢板、另外三面焊3mm的,前头装一挺重机枪、后头架一挺轻机枪,于是就变成了一件攻坚的利器。

当然,真正的“攻坚利器”还是战车部队。配属“第三快速纵队”的是战车一团第一营的两个连,总共有20辆美制M3A3“史都华”——这种M3A3属于轻型坦克,战斗全重十二吨半,装备37mm炮一门、7.62mm机枪两挺,标准乘员三人(驾驶手、射击手、弹药手),也可以再挤一个人进去当指挥手——蔡智诚就曾经钻进坦克里面过干瘾,结果在铁罐头里闷了一个小时,出来以后却吐了十多分钟,从此就再也不愿意遭那份洋罪了。

……

在当时,“第三快速纵队”虽然装备精良、兵力雄厚,但指挥系统却是一塌糊涂。

“第三快纵”的主体是伞兵,但汽车、炮兵和兵站部属于徐州陆总,装甲车和坦克车属于装甲兵司令部,空军支援大队(两架侦察机、一个战斗机中队)则由空军司令部指挥。陆总、装甲兵和空军各派一个代表担任“副参谋长”(蒋纬国也是其中之一),马师恭司令调动部队的时候必须经过各方面的协商,而这几位“副参谋长”又都是兼职的,平时并不在“快纵”办公,结果遇到紧急情况的关头、找得到这个却找不到那个,打起仗来就难以同时出动,也就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战术配合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