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为什么会受到批评?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当年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这事儿,为啥惹了那么多骂名。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明白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

首先得说说,抓壮丁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个好名声的活儿。你想啊,打仗是国家的事儿,可一旦国家没钱没兵,就开始强制征兵,这本身就容易让人心生不满。尤其是在那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月,国民党军队的抓壮丁,更是雪上加霜,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苦不堪言。

为啥说它招人恨呢?

一、强制性与随意性太强,没人权保障。

这“抓”字就说明问题了。在很多地方,这根本就不是征兵,而是“抓兵”。国民党军队的征兵机制,尤其是在抗战后期和国共内战时期,可以说是相当的混乱和粗暴。不是说你自愿参军保家卫国,而是很多时候,大队人马直接进村,见着年轻力壮的男人就往里抓。

被抓的人,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跟家里人告别,就稀里糊涂地被塞进了军队。谁家有几个儿子,家里能不能顶住,有没有老人需要照顾,这些情况根本没人管。有时候,为了完成征兵指标,抓兵的士兵甚至会采取非常手段,比如用绳子捆绑,用棍棒殴打,把人像牲口一样驱赶。这种完全不顾个人意愿和家庭状况的做法,自然会激起老百姓最直接的反感和愤怒。

二、征兵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

说到抓壮丁,不得不提的是,这中间的腐败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为了逃避当兵,很多家里有点门路或者有钱的人,会通过贿赂或者找关系来“顶替”或者“免除”征兵。而真正被抓的,往往是那些贫苦家庭,没有能力、没有背景的普通老百姓。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村子里,有的家庭用钱找人替了儿子去当兵,而另一个贫苦的家庭,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强行抓走。这种鲜明的对比,会让人觉得整个征兵制度都充满了黑箱操作和不公平。老百姓会想,为什么我家的儿子就要去冒生命危险,而他们家的儿子却可以安然无恙?这种不公平感,是激发怨恨的导火索。

三、军队的待遇差,生存环境恶劣。

即便被抓进军队,日子也并不好过。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尤其是基层部队,常常面临着供给不足、装备落后、训练不精等问题。很多士兵吃不饱穿不暖,疾病横行,伤亡率居高不下。

在这种情况下,被强制征召来的壮丁,本来就是被迫参军,现在还要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和极高的死亡风险。他们很难产生对军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多的是一种被驱使的绝望。当兵不再是“为国效力”,而变成了“活下去的负担”,这种感受自然会转化为对征兵制度和军队本身的批评。

四、抓壮丁对社会经济和家庭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壮丁大多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被抓走后,对农村的生产和家庭的生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农活没人干,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有些家庭因此而支离破碎,妻离子散。

这种对社会基本单元的破坏,会让老百姓觉得,国民党军队的征兵行为,与其说是为了保家卫国,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战争机器,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种行为,在老百姓眼中,就是一种掠夺和压迫。

五、宣传和民心向背的影响。

在国共内战时期,共产党的宣传机器一直在努力地将国民党描绘成一个腐败、无能、脱离群众的政权。抓壮丁这样饱受争议的行为,自然成为了共产党宣传的绝佳素材。通过各种渠道,将国民党军队抓壮丁的种种弊端放大,激起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和反感。

而国民党在这方面,虽然也知道抓壮丁有问题,但似乎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者说,在战争的压力下,他们选择了这种“效率最高”但最不得人心的做法。这使得他们在舆论战和民心争夺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总而言之,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之所以受到批评,核心原因在于其强制性、不公性、对个人和家庭的摧残,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普遍不满和共产党有效的宣传攻势。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更是触及到了社会公正、人权保障和民生根本的问题,所以才会在当时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对和持久的批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65年的一部老电影,把蒋记民国政府基层官员的嘴脸有一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还有,里面那个贼眉鼠眼的黄保长居然是导演!

user avatar

这个陈年老题目的描述,挺恶心的。通过题目描述催吐,算知乎一大发明。

人们忍饥挨饿受欺压,卖儿鬻女的时候,国粉没跳出来。
抓一千丁走一路死掉一半的时候,国粉也没跳出来。
当那个该死的旧社会被摧毁几十年后,他们跳了出来,装模作样的大讲什么“义务”、“责任”、“法律”、“国家”、“民族”、“世界各国”……

哎呀呀,说得真是大义凛然啊,搞不好他们都把自己给感动了。但是最好笑的部分也来了:

你被抓了壮丁,路上被折磨死了,他们一言不发。

平时要你当奴隶卖力,或者当做奸淫掳掠的对象时,他们一言不发。
你稍有反抗,哪怕口头上的,他们立刻大开杀戒。

你想跑,他说你违法,你卑劣,要强制执行!


诸位看到了吧?
这就是国粉啊,他们把你们当做什么?牲口而已。牛、马、驴、山羊、肉鸡……他们就是把你当做这些东西。其实比牛马还不如。牛马值很多钱,壮丁不值钱,死了再抓,差不多0成本。

如今是杀不成了,就装模作样的大谈起什么“法制”来,他们手里有枪的时候,从不跟你谈这些!
看来这些人是一丁点廉耻都不要的。人不要脸了,这可就有点厉害了。

1949年之前对付这些人很简单,你只要端起刺刀捅进他们胸口,拧上半圈再拔出来就行了。然后他们就成了腐尸,再变成骨粉、农家肥什么的,变得有益于人民。


如今这些人只剩了嘴,更容易对付。


user avatar

1943年8月中旬,陈诚自己点查到楚雄的第二军补充兵

“新兵形容枯槁,身负稻草,俨如乞丐”,

出发时官佐101员,士兵2177名,点查时官佐不少,士兵只剩1401名,而且大都瘦弱不堪。

第9补训处拨交新兵1023名,内有病兵300余,团长由渝来滇,贩卖大批香烟盐巴纸张等货物,每担重六七十斤,强迫新兵挑运,终日不得一饱,掉队就毒打,不能行走就踹下山崖。

因为道路难走,供粮不畅,43年与日军隔河对峙期间,士卒多饿死

组织当地乡老,驱使百姓,自带干粮修路

一年修成,死者不过一成,评为政绩。

这特么还是打算给远征军的兵。也就是陈诚当时闹别扭打算走人,真打算整治就该开枪毙人了好么。

这样抓壮丁都算合法,饿死你算不算合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当年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这事儿,为啥惹了那么多骂名。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明白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首先得说说,抓壮丁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个好名声的活儿。你想啊,打仗是国家的事儿,可一旦国家没钱没兵,就开始强制征兵,这本身就容易让人心生不满。尤其是在那种兵荒马乱、民不聊.............
  • 回答
    在理解国共内战时期双方的经费来源之前,我们需要明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双方的经济状况和动员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显著的变化。这里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去除任何可能显得“套话”的痕迹。 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物资补给和经费来源:共产党的经费来源,特别是早期,可以说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创造力的过程。他.............
  • 回答
    要说清楚国民党在国共内战失败后,为什么选择退守台湾而不是像抗战时期那样迁都重庆,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战略的必然,更与当时台湾的特殊地位和国民党自身的考量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抗战时期的重庆,与内战末期的台湾,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抗战时期的重庆:战略撤退与坚持抵抗抗战爆.............
  • 回答
    在国共内战的大背景下,将党的中央机构设在上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形势,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这背后蕴藏着中共对革命形势的判断、对自身发展的考量以及对敌人弱点的洞察。一、上海的特殊地位:经济中心与“革命熔炉”首先,上海在当时的中国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它不仅是远东.............
  • 回答
    二战结束,中国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内战的阴影。在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这段时期的报刊业,正如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一样,充满了复杂的色调和激烈的对抗。与其说是一种统一的“状态”,不如说是一种多元、动荡且日益受到政治压力影响下的景象。战后初期,国统区的报刊业曾有过短暂的活跃和复苏.............
  • 回答
    国共内战这场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转折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动荡时期。放眼当时的世界格局,各国虽疲惫于战争,但新的力量格局正在形成。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内战中,并没有出现如同朝鲜战争或越南战争那样,外国列强集体出兵、大规模介入的场面。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 回答
    1948年长春围城战是国共内战中一个极其惨烈、充满争议的事件,它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对普通民众生存的严酷考验。要理解长春围城战的“真相”,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军事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平民造成的巨大影响。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长春围城战的真相:一、 历史背景:东北战场的关键节点在194.............
  • 回答
    美国在国共内战期间没有“全力”支持国民政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战略考量、国内政治因素、国际环境以及对中国局势的判断。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1. 美国对国民政府的评估与疑虑: 腐败与低效: 这是美国对国民政府最普遍和持续的担忧。在二战期间,美国就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官僚主义和低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同样是内战,为什么一方(美国南北战争)会成为民族英雄的史诗,另一方(中国国共内战)却显得有些微妙,甚至不太愿意拿来“炫耀”?我觉得这背后牵扯的东西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受时代背景、叙事角度、以及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影响。歌颂林肯和南.............
  • 回答
    在谈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美国对华武器禁运是一个常常被忽略,或者说,在某些讨论中被“选择性遗忘”的环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被抹去,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不同群体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侧重点。要理解这种“选择性失忆”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历史的本来面.............
  • 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然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他去世(公元前210年),仅仅过去了11年。在这短短十一年间,秦始皇励精图治,但也留下了不少争议。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灭六国时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比如内史腾、王翦.............
  • 回答
    内娱爱豆打歌舞台:是锦上添花,还是必不可少?在内娱飞速发展的偶像产业中,“打歌舞台”这个词汇,对于追星女孩/男孩们来说,既熟悉又带着一丝微妙的距离感。它仿佛是偶像梦想的加速器,是检验他们业务能力的试金石,更是粉丝们为爱豆“打投”的战场。那么,内娱爱豆的打歌舞台究竟有多重要?我们何时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学数学分析的时候,教材里定义函数在某点极限,都要加上“在去心邻域内有定义”这一条。这可不是多此一举,里头藏着挺深刻的道理呢。想象一下,我们想知道一个函数 f(x) 在 x₀ 这个点“附近”是个什么样子。这不是说它在 x₀ 这个点本身的值,而是它非常非常靠近 x₀ 的时候,值会.............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国军面对日军的“死战不退”与内战时期面对解放军“鲜有强烈抵抗”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一、 民族存亡的召唤:抗战时期的“死战不退”首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日.............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为您详细梳理法语在历史上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的变迁。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Topic,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演变,更是文化、政治和权力交织的故事。法语的昔日辉煌:欧洲的“普世语”要说法语是否曾像英语一样成为“第一通用语言”,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但这并非一夜之间.............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要理解为何在抗战爆发时,号称“百战精锐”的国民革命军(国军)在面对“承平已久”的日军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百战精锐”这个说法,在抗战爆发前,对于当.............
  •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内部整洁、国际空间站(ISS)线路杂乱,以及“裸露线更容易查找问题”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站内部环境的特殊性。空间站是一个高度集成、高度自动化的复杂系统,需要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高效的生命维持和工作环境。其中,电缆和线缆的布置是至关重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国家,仿佛流星划过天际,初时璀璨夺目,声势浩大,却转瞬即逝,留给后人无尽的扼腕与叹息。它们在立国之初便拥有令人生畏的力量,然而命运的齿轮却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速度碾碎了它们的梦想。蒙古帝国的继承者:白帐汗国与金帐汗国(部分时期)准确来说,蒙古帝国本身并非“极短时间消亡”,而是其广袤的疆.............
  • 回答
    参议院两党就防止总统利用国会休会期随意解雇内阁成员一事表现出的“坚决”,这背后反映了美国政治体制中关于权力制衡、防止滥用权力以及维护政府稳定性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这涉及到美国宪法所确定的权力划分和制衡原则。总统拥有任命和罢免内阁成员的权力,这是总统作为行政部.............
  • 回答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空军作为中华民国国防的主力之一,虽然最终随着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其在大陆的战绩也因此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当时的战场上确实取得过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要详细讲述这些战果,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战役入手。初期的空中优势与早期战果(解放战争初期至1947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