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为什么会受到批评?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当年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这事儿,为啥惹了那么多骂名。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明白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

首先得说说,抓壮丁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个好名声的活儿。你想啊,打仗是国家的事儿,可一旦国家没钱没兵,就开始强制征兵,这本身就容易让人心生不满。尤其是在那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月,国民党军队的抓壮丁,更是雪上加霜,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苦不堪言。

为啥说它招人恨呢?

一、强制性与随意性太强,没人权保障。

这“抓”字就说明问题了。在很多地方,这根本就不是征兵,而是“抓兵”。国民党军队的征兵机制,尤其是在抗战后期和国共内战时期,可以说是相当的混乱和粗暴。不是说你自愿参军保家卫国,而是很多时候,大队人马直接进村,见着年轻力壮的男人就往里抓。

被抓的人,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跟家里人告别,就稀里糊涂地被塞进了军队。谁家有几个儿子,家里能不能顶住,有没有老人需要照顾,这些情况根本没人管。有时候,为了完成征兵指标,抓兵的士兵甚至会采取非常手段,比如用绳子捆绑,用棍棒殴打,把人像牲口一样驱赶。这种完全不顾个人意愿和家庭状况的做法,自然会激起老百姓最直接的反感和愤怒。

二、征兵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

说到抓壮丁,不得不提的是,这中间的腐败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为了逃避当兵,很多家里有点门路或者有钱的人,会通过贿赂或者找关系来“顶替”或者“免除”征兵。而真正被抓的,往往是那些贫苦家庭,没有能力、没有背景的普通老百姓。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村子里,有的家庭用钱找人替了儿子去当兵,而另一个贫苦的家庭,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强行抓走。这种鲜明的对比,会让人觉得整个征兵制度都充满了黑箱操作和不公平。老百姓会想,为什么我家的儿子就要去冒生命危险,而他们家的儿子却可以安然无恙?这种不公平感,是激发怨恨的导火索。

三、军队的待遇差,生存环境恶劣。

即便被抓进军队,日子也并不好过。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尤其是基层部队,常常面临着供给不足、装备落后、训练不精等问题。很多士兵吃不饱穿不暖,疾病横行,伤亡率居高不下。

在这种情况下,被强制征召来的壮丁,本来就是被迫参军,现在还要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和极高的死亡风险。他们很难产生对军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多的是一种被驱使的绝望。当兵不再是“为国效力”,而变成了“活下去的负担”,这种感受自然会转化为对征兵制度和军队本身的批评。

四、抓壮丁对社会经济和家庭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壮丁大多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被抓走后,对农村的生产和家庭的生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农活没人干,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有些家庭因此而支离破碎,妻离子散。

这种对社会基本单元的破坏,会让老百姓觉得,国民党军队的征兵行为,与其说是为了保家卫国,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战争机器,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种行为,在老百姓眼中,就是一种掠夺和压迫。

五、宣传和民心向背的影响。

在国共内战时期,共产党的宣传机器一直在努力地将国民党描绘成一个腐败、无能、脱离群众的政权。抓壮丁这样饱受争议的行为,自然成为了共产党宣传的绝佳素材。通过各种渠道,将国民党军队抓壮丁的种种弊端放大,激起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和反感。

而国民党在这方面,虽然也知道抓壮丁有问题,但似乎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者说,在战争的压力下,他们选择了这种“效率最高”但最不得人心的做法。这使得他们在舆论战和民心争夺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总而言之,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之所以受到批评,核心原因在于其强制性、不公性、对个人和家庭的摧残,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普遍不满和共产党有效的宣传攻势。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更是触及到了社会公正、人权保障和民生根本的问题,所以才会在当时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对和持久的批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65年的一部老电影,把蒋记民国政府基层官员的嘴脸有一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还有,里面那个贼眉鼠眼的黄保长居然是导演!

user avatar

这个陈年老题目的描述,挺恶心的。通过题目描述催吐,算知乎一大发明。

人们忍饥挨饿受欺压,卖儿鬻女的时候,国粉没跳出来。
抓一千丁走一路死掉一半的时候,国粉也没跳出来。
当那个该死的旧社会被摧毁几十年后,他们跳了出来,装模作样的大讲什么“义务”、“责任”、“法律”、“国家”、“民族”、“世界各国”……

哎呀呀,说得真是大义凛然啊,搞不好他们都把自己给感动了。但是最好笑的部分也来了:

你被抓了壮丁,路上被折磨死了,他们一言不发。

平时要你当奴隶卖力,或者当做奸淫掳掠的对象时,他们一言不发。
你稍有反抗,哪怕口头上的,他们立刻大开杀戒。

你想跑,他说你违法,你卑劣,要强制执行!


诸位看到了吧?
这就是国粉啊,他们把你们当做什么?牲口而已。牛、马、驴、山羊、肉鸡……他们就是把你当做这些东西。其实比牛马还不如。牛马值很多钱,壮丁不值钱,死了再抓,差不多0成本。

如今是杀不成了,就装模作样的大谈起什么“法制”来,他们手里有枪的时候,从不跟你谈这些!
看来这些人是一丁点廉耻都不要的。人不要脸了,这可就有点厉害了。

1949年之前对付这些人很简单,你只要端起刺刀捅进他们胸口,拧上半圈再拔出来就行了。然后他们就成了腐尸,再变成骨粉、农家肥什么的,变得有益于人民。


如今这些人只剩了嘴,更容易对付。


user avatar

1943年8月中旬,陈诚自己点查到楚雄的第二军补充兵

“新兵形容枯槁,身负稻草,俨如乞丐”,

出发时官佐101员,士兵2177名,点查时官佐不少,士兵只剩1401名,而且大都瘦弱不堪。

第9补训处拨交新兵1023名,内有病兵300余,团长由渝来滇,贩卖大批香烟盐巴纸张等货物,每担重六七十斤,强迫新兵挑运,终日不得一饱,掉队就毒打,不能行走就踹下山崖。

因为道路难走,供粮不畅,43年与日军隔河对峙期间,士卒多饿死

组织当地乡老,驱使百姓,自带干粮修路

一年修成,死者不过一成,评为政绩。

这特么还是打算给远征军的兵。也就是陈诚当时闹别扭打算走人,真打算整治就该开枪毙人了好么。

这样抓壮丁都算合法,饿死你算不算合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当年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这事儿,为啥惹了那么多骂名。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明白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首先得说说,抓壮丁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个好名声的活儿。你想啊,打仗是国家的事儿,可一旦国家没钱没兵,就开始强制征兵,这本身就容易让人心生不满。尤其是在那种兵荒马乱、民不聊.............
  • 回答
    2002年韩日世界杯(第17届国际足联世界杯)是中国男足历史上首次参加的世界杯赛事,尽管最终止步八强,但这一届比赛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晋级过程、关键事件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东道主与参赛资格 2002年世界杯由韩国和日本共同举办,这是历史上首次.............
  • 回答
    如果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国企)没有进行大规模下岗改革,其后果将极其复杂且深远,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国际地位产生根本性影响。以下从经济、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层面:计划经济的延续与效率危机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如果国企不进行下岗改革,计划经济模式.............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俄罗斯将美国、乌克兰等列为“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表态,以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干预,确实会对俄乌谈判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俄罗斯将美国、乌克兰列为“不友好国家”的背景与含义1. 政策意图 俄罗斯的这一表态并非单纯的政治宣示,而是其在国际关系中“去西方化”战略的延续。2022.............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普京的表态反映了俄罗斯对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可能采取的军事和政治行动的强烈警惕,这一立场具有多层面的含义,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际法和外交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可能的含义和影响: 1. 对“禁飞区”立场的解读:俄罗斯的军事与安全逻辑普京将“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视为“对俄开战”的信号,这一表.............
  • 回答
    要让素食文化深入中国民众的观念,减少对蛋奶肉的依赖,从而缓解地球温室效应,需要从教育、政策、经济、文化、技术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性工作。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和可行性建议: 一、教育与意识提升:从认知到行动1. 学校教育体系的渗透 课程设置:在中小学开设“环境科学”“营养学”课程,结合素食.............
  • 回答
    关于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撤离计划及多国公民撤离行动,以下为详细分析: 背景: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的撤离计划1. 撤离计划的背景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基辅成为战略目标。乌克兰政府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撤离计划,以保护平民安全。此时,基辅面临来自俄军的持续轰炸和.............
  • 回答
    泰国国王的权力和地位在泰国社会、法律和文化中具有极高的象征性与实际影响力,因此在十年内被推翻的可能性极低。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泰国君主制的法律与宪法框架 宪法地位:泰国现行宪法(1973年修订)明确将国王确立为国家的象征和精神领袖,其权力受宪法严格约束。例如: 非政治性:国王不得直接参与政治.............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在考虑购买卢布(俄罗斯货币)并等待其价值恢复时,需要综合分析经济、政治、地缘政治和市场风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及潜在风险: 一、当前卢布的贬值原因与未来恢复的复杂性1. 短期原因 西方制裁: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金融、能源、技术等多领域制裁,导致俄罗.............
  • 回答
    普京宣布以卢布结算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政策,将对俄罗斯、欧洲国家以及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涉及能源、货币、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对俄罗斯的经济与地缘政治影响1. 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 外汇储备与资本流动:传统上,俄罗斯依赖美元和欧元进行.............
  • 回答
    俄罗斯总统府发言人称“如果国家生存受到威胁,俄罗斯可以使用核武器”的言论,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期间对国际局势的强硬表态,也反映了其国家安全战略和核威慑政策的核心逻辑。这一表态背后蕴含着多重信息,涉及地缘政治、核战略、国际关系和军事威慑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语境背景:俄乌冲突与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称“如果国家面临‘生存’威胁,俄罗斯可以使用核武器”的表态,涉及国际安全、核战略、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需从历史背景、军事逻辑、国际法、政治意图及现实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历史语境1. 俄乌冲突的升级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多次强调“生存威胁”,其.............
  • 回答
    关于俄罗斯防长绍伊古提出迁都至西伯利亚的言论,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一提议已获得官方确认或实施计划。但结合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战略需求,可以推测这一言论可能涉及以下背景、动机和影响: 一、迁都提议的可能背景与动机1. 战略安全与军事部署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大量军事基地和.............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官员致信俄国防长感谢俄军腐败导致战斗力低下的说法,目前并无可靠证据表明这一事件真实发生。然而,从国际关系、军事腐败与冲突背景的角度,这一假设性事件可能揭示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腐败问题在军队中的普遍性 腐败的连锁效应:军队腐败通常涉及武器采购、装备维护、后勤补给、情报信息等关键环.............
  • 回答
    俄罗斯政府取消向不友好国家支付专利费的政策,是其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调整中的重要举措,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影响和后续发展。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政策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长期后果: 一、政策背景与动因1. 地缘政治与经济制裁的反制 俄罗斯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来,长期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 回答
    17世纪,明朝(13681644)在面对满清(16361644)时的失败,是多重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军事体制与组织的差异1. 八旗军的组织优势 八旗制度:满清建立八旗制度后,军队由“旗”(家族军事单位)组成,每个旗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训练体系。.............
  • 回答
    俄罗斯国家馆商品被爆买空的现象,以及店家呼吁理性消费,这一事件背后涉及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一、事件背景与现象分析1. 事件起因 地缘政治与制裁背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