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空间站内部整洁,国际空间站线路杂乱,网传这样设计更科学,裸露的线出问题时容易查找,这种说法合理吗?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内部整洁、国际空间站(ISS)线路杂乱,以及“裸露线更容易查找问题”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站内部环境的特殊性。空间站是一个高度集成、高度自动化的复杂系统,需要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高效的生命维持和工作环境。其中,电缆和线缆的布置是至关重要的工程环节。

关于“整洁”与“杂乱”的视觉感受:

中国空间站(天宫): 从公开的视频和图片来看,天宫空间站的内部设计确实显得更为整洁、有序。这可能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理念的演进: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空间站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在设计之初就将布线美观性和易维护性纳入考虑。
模块化设计和定制化线缆: 可能采用了更多模块化设计,线缆按照预设的路径进行固定,并使用了定制化的线缆管理系统,例如隐藏式线槽、束带等,将大部分线缆包裹起来,只露出必要的接口。
内部装修和视觉设计: 在内部装修风格上,中国空间站可能更侧重于营造一种现代、简洁的视觉效果,通过墙面、面板等元素来隐藏线缆,使整体观感更加规整。
中国航天人的严谨: 中国航天工程历来以严谨著称,在细节之处追求极致,这可能体现在布线管理上。

国际空间站(ISS): ISS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其内部线路看起来确实相对杂乱,给人的感觉是各种线缆交织在一起,暴露在外部。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早期设计与升级: ISS的设计理念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与现在有所不同。而且,ISS的建造是一个持续了多年的过程,许多实验模块和设备都是后期陆续增加的,这导致了线路的不断扩展和连接。
模块化但非完全隐藏式: ISS的设计也强调模块化,但由于其漫长的生命周期和不断的维护升级,一些线路的布置可能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和调整,为了方便连接和检修,部分线缆选择暴露在外。
功能性优先: 在空间站的设计中,功能性往往是第一位的。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方便检修的前提下,线缆的暴露可能被认为是可接受的。

关于“裸露的线出问题时容易查找”的说法: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需要辩证看待,并且存在一些局限性。

合理性所在:

1. 直观性: 当线缆暴露在外时,宇航员或地面控制人员可以直接看到线缆的外观,例如是否有磨损、挤压、松动等物理损伤。这使得初步的故障判断更为直观。
2. 直接触及: 如果是线缆本身的问题(例如接口松动、线缆损坏),暴露的线缆可以更快地被检查和修复,例如重新插拔连接器、更换线缆段等。
3. 快速排查: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快速定位到疑似故障线缆并进行隔离或修复,可能比深入到一个复杂的线槽系统要快一些。

局限性与不合理之处:

1. 安全隐患:
物理损伤: 暴露的线缆更容易受到人为意外的碰撞、挤压,或者在宇航员进行其他操作时被钩住,从而导致线缆损坏,甚至引发短路、火花等危险。
电磁干扰: 未经良好屏蔽的线缆可能会相互产生电磁干扰,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设备的正常运行。虽然空间站的电力和通信系统都有一定的抗干扰设计,但杂乱的布线无疑会增加干扰的风险。
尘埃堆积: 暴露的线缆表面容易积聚灰尘,这些灰尘不仅影响美观,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导电介质,增加短路风险。

2. 维护难度并非绝对降低:
复杂性: 虽然直接可见,但如果线路数量庞大、走向复杂,即使暴露在外,要精确找到具体是哪一根线缆出现了问题,仍然非常困难。每一根线缆通常都有标识,但当大量线缆密集排列时,识别过程依然耗时。
系统依赖性: 许多故障并非出在线缆本身,而是出在连接器、设备接口、或者线缆内部的细微断裂,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能通过肉眼直接判断。
专用工具和知识: 即使是暴露的线缆,其检修也需要宇航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使用专用的工具,比如万用表进行导通性测试、信号发生器等。

3. “藏”有其科学性:
保护性: 将线缆隐藏在线槽、管道或面板内,能有效地保护线缆免受物理损伤、湿气、灰尘以及潜在的电磁干扰。
系统化管理: 有序的布线系统会为每条线缆规划固定的路径,并进行清晰的标识,这使得在需要维修时,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流程和标识来快速定位和更换问题线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肉眼查找。例如,可以通过线缆的颜色、编号、连接的设备端口来精确识别。
空间利用: 合理的布线设计也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避免线缆的缠绕和占用不必要的空间。

总结来说:

网传“中国空间站内部整洁、国际空间站线路杂乱,裸露的线出问题时容易查找,这种设计更科学”的说法,“容易查找”这一点有部分合理性,但“更科学”的结论则不完全成立,甚至在很多方面是站不住脚的。

整洁不等于不科学: 中国空间站的整洁设计可能是新一代航天工程在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下,对安全、效率、美观和易维护性综合考量后的最优解。
杂乱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 ISS的线路布置是其漫长建设和升级过程的体现,其设计团队也并非不重视易维护性,只是可能在不同时期和目标下采取了不同的方案。
易查找的直接性与潜在风险的权衡: 暴露线缆的直观查找优势,可能伴随着更大的安全风险和管理难度。而隐藏式、系统化的布线,虽然查找过程可能需要更多工具和信息,但其整体的保护性、抗干扰能力和长期稳定性可能更优。

现代工程设计更倾向于在保证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将关键线路进行保护和系统化管理,以降低潜在风险并提高长期维护的效率和可靠性。因此,可以说中国空间站的整洁设计是技术进步和设计理念演进的结果,而非仅仅是为了“查找方便”而选择暴露线缆。两者各有优劣,但从整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角度来看,更系统化、保护性更好的布线方式通常是更受青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美国没有空间站。

其次,国际空间站美国大概有一半左右的舱室,剩下是其他国家的。

第三,我记得前段时间不是刚吹嘘过马斯克龙飞船内部整洁,操作就几个大屏幕可以搞定吗?

这种“线路论”我记得是从F35开始的,然而F35B的线路混乱是因为飞机的问题,即兼顾垂直起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F35A/C乃至于F22都要整洁很多。

最后,空间站出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外部,内部事故较少,国际空间站运行二十多年,大型事故并不算多,只有后期才频繁出现大小事故,大多数空间站自己能解决。

如果解决不了,地面救援都要正常的多。

中国在这方面的应对是才用“滚动备份发射模式”,即发射一发后,随时准备一发在地面待命,出现事故后立刻发射把人接回来。

F35B基本上可以确定是骗钱型号,想研发这玩意的海军陆战队现在都开始买F35C了……

user avatar

这特么是哪里来的歪理邪说?

user avatar

瞎扯淡,现行的工业化的东西都是模块化的东西。西门子的配电柜,国家电网的配电箱都是像中国空间站一样的抽屉式结构,供电触电和信号传输触点全是固定式的。推到底,整套设备就能用。

国际空间站是啥时候的事情了,那时候科技实力根本做不到现在的模块化程度,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接线端子互相连接。更早的接线端子都没有的时候是两根线用手拧。

接线端子和继电器都是90年代的产品了。

接线端子一旦插错很容易出问题的。

学过电力拖动的都知道,一个接线端子上面能插五六根线,密密麻麻的,人脑一旦记错就得半天整理。

而最新的程序化的都是计算机直接控制了,只需要设定程序敲敲键盘就行了。

接线端子继电器,那种80年代的产品就是相当于人根据图纸现场写程序。就是手工编程。

而抽屉式的,是直接把程序调出来直接运行就行了。


还有人吹这种90年代的产品,这都30年了,真是无奇不有,

就像有人现在有人给你说诺基亚按键手机比智能手机好,智能手机屏幕坏了就没法打电话了,诺基亚按键手机屏幕坏了还能打电话。

user avatar

非规模化的一般不做模块化处理,美国人就这鸟习惯!从天到地!真不是建造时间的问题!

user avatar

高赞胡说八道什么玩意,你们看吧,有天天和线一多,这条就会成为1450的炮弹。

更新总结我的观点:因为所有的空间站都是实验室,轮流排班做很多的项目,这些项目用了很多的设备,这些设备有很多组合,从利用率和实际角度,不可能没有飞线,加上那些飞线不光是线还有很多别的管子的!

—————————

任何工业和试验设备不是往架子上一放 “抽屉”(正式名称手车)一合就能自己干活了,那是你们的“高级计算机”,实验设备包括很多传感器,执行器,容器,进给,输出;内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玩意,这些玩意可以说外部电路越来越集成没有问题,但物理形状也能集成吗?气管液管也能集成吗?试管,传感器,气缸,机械手也能集成吗?有很多记录仪,传感器是需要用在不同地点的,有时有运动部件你还得特意拉线,不飞线你能像在地面上每个试验一套线缆吗?

能不能到工厂里看看。。。。。





先回答问题,不合理。

当然,除了在中国国内互联网上呼风唤雨的1450水军,没人会这么说,比较一个刚建好的实验室和用了十几年的实验室是小学生才干的出来的事,无怪乎黑先生说:

空间站某段仓室刚上去的时候的图片:


现在:

从乱不乱这个角度根本不能得出任何结论,注意,既无法得出我们更先进,也不能说他们易于维修等等等,毕竟,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乱了,等梦天问天上去过个5年也跟这一样乱,可怎么办啊?

不要跟随别人的议题,以为说了和题面相反的话就是辩论了,不管你说得对不对,人家这先入为主的印象就已经让你的反驳无力咯,更何况,题面上的说法纯粹就是引战和制造混乱,事实就是那样吗?

国际空间站真乱吗?

乱,也不乱,而且这和先进不先进没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国际空间站最早于1998年上天,陆续建设到2010年以后,分为两个大区,18个舱段,期间有数百次发射,做了超过3000个项目的实验,用到实验器材不下数千个,30多个大型试验设备;这么多项目,在如此小的空间里,项目管理能力可鉴一斑。

我们来看看题图上有什么东西:(下图本来高清)

我们一部分一部分看:

上图线比较多,分析下来可能是一个更新过的协议转换模块,与笔记本连接。

上图注意到下面有很多单独的部件,显然,这些线并不是永久性的,我猜这些设备不久就会拆除,而这些线又会到其他地方,显然这些成卷的线是公用的,两端都有接头,蓝色的应该是光纤。

上面这张就干净多了,唯一的白线应该是上面宇航服的监测线。注意大爷身后,有许多被栏杆拦住的黑屏的设备,显然这是暂时不用的设备,他们被拆到这里存储。

有两个令我着迷的细节:

上面金属线槽,体现了NASA对传统工艺的坚持,而梅花6则反应了宇航员的信仰!

如何看待空间站的飞线

从上面看,显然视觉上挺乱的,但分析下来,并不乱,可以说宇航员比较懒,没有好好低把电源,各种协议通讯电缆,网线,光纤,压缩气管,检测线等等捆在线槽里,但“能用就行”。

下两图是机柜里的样子,请不要再说他们没有模块化,我们模块化了,他们还在用端子、继电器,我们已经是手车了这样的令人无语的外行话,线路在外面的唯一原因是机柜内已经没地方放了。我们的天河之前看很整洁是因为我们还什么都没装呢,连厕所都没有,三个老大哥上去第一个星期得到神舟解决,他们上去拆了好几天的机柜面板(科学仪器并没安装一起发射),几千个螺丝。

请记住,空间站里31个大型实验平台,数以百计的,数千个公司的产品,上面有物理、核能、电磁、化学、生物等等实验的必需品,需要不限于计算机、通讯、驱动器、电磁阀、继电器、接口、滤波器、机构、转换器、防辐射、气动、液压、高能等等项目的支持,提供了数以千计的接口,需要各种规格的电缆(光纤、网线、USB、各种总线、动力、专用线等等)、各种各样的接插件(为了防呆,甚至有意设计成不一样的,哪怕是一根线的两端)、气管(压缩空气、氮、各种比例的氧、有毒气体、惰性气体等等)、液管(水、溶剂、压力液等等),这些“飞线”是轮换在各设备间使用的,不可能从中间剪断再按美观接线,因为运力宝贵,再土豪也不能用一次就完事吧?

甚至这些通讯基础、多种连接接口、电源本身也是实验的一部分,不要把她当成是一个交钥匙工程,她是实验室,和多位答主答案里的漂亮的综合布线系统不是一回事,您那个不用动,空间站可是一直在新旧交替,和所谓的抽屉也不一样哦,至于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设计综合通讯和布线,我想答案是有的,我们看不到而已。

我们不如看看二十多年来的进步,我们欣喜地发现,天上用的材料和物品与民用品越来越接近,很多在工厂里用的设备【不加改造】就进入了空间站,显然表示科学家已经不用像以前那么小心翼翼了,对普通人进入太空打好了基础,在最近的天和上,航天员悠闲地啃着苹果,一点也不担心水进入设备,对比我们小时候还要到无尘室里上微机课,显示出天和优良的密封性能和可靠性。

我们的天和其实已经开始“乱”起来了

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综合通讯总线的发展,以及作为一个单体发展的技术实体,天和的通讯集成化程度很高,但我相信,很多仪表和实验柜依然需要接口和“飞线”,这不代表好,也不代表坏。这是科学实验的必然。

题外话 傻大粗黑的美国工业和乱七八糟的中国非标设备

(先欠着)


以上图片都来自互联网,感谢NASA和CNSA。

user avatar

布线整齐当然是技术先进、设计科学、整合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体现。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虽然日黑夜黑斯克马,我也没有黑spacex飞船的界面和宇航服。我比较怀疑的是spacex是否真有那么强的整合能力,还是为了作秀。

在技术整合和设计合理上,我们的空间站胜过老美的也不奇怪。毕竟我们晚了20多年,而且前期有很多基础。而老美还是搭了俄罗斯便车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F-35就是个坑货,七改八改的,不乱才怪。

一般人就没有轻易黑F-22的,黑也是黑电控,毕竟电子设备太老。再一个是短腿。战斗力和隐身是没有人质疑的。

以前我们总说德国机电装备的整合能力,布线齐整。现在,实际我们自己的装备布线也是很齐整的。

所以说,老美现在工程能力缩水了,这个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不能因为斯克马在一个方面会作秀就放大到美国的整个工程能力)。

现在,全球的机电设备认可度和出口额排名已经有了新的常态(德报告:首次超越德国 中国成为全球机械出口冠军)。

user avatar

不合理。

线路裸露出问题时容易查找?你去问问印度电工他认可吗???

虽然王自如现在口碑不咋地,但是人家说一句话很对,真正的科技,是让你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让你看不到,还可以准确定位问题所在,这才是本事!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不合理,但某些高赞回答也不合理。

先说观点吧,这个差异是使用时间造成的,和科技含量什么的大概率无关,只要是空间站用得时间久了,差不多都会变成“蜘蛛网”的样子。这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刚刚装修好搬进新家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过个十年八年你再看……

实际上机柜内综合布线系统早在七八十年前就基本上成熟了,国际空间站也好中国空间站也好都不会有多少“革命性”的改动。

出现这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空间站的服役时间太久了,后续增添的设备和之前设计的机柜“总线系统”有“矛盾”,所以不得不采用明线。未捆扎成束的原因大概率是需要经常插拔调整或者拆除。

如果每增加一次设备就对机柜内线缆重新理线,这个工作强度有点太大了(太空中的维修和地面维修完全是两个概念),还会产生大量不能丢弃的电子垃圾,对于空间站这样的环境条件来说,得不偿失。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的空间站能够满负荷服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到寿命后期也会是国际空间站那个样子。

另外我们的空间站比较新,大概总线冗余设计上会考虑多些,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在空间站寿命期完全保证满足设备添加和更换的需要。这是因为这种系统不是固定的,研究项目的变更很可能会需要增加不同的设备,标准总线很不一定满足新增设备的功能(性能)需求,这就需要临时“飞线”。

所以整齐和杂乱很大程度上不代表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使用时间的差异罢了。

user avatar

#齐齐整整#

其实电力系统管线不整齐不是考虑维护性的结果,而是设计太过于接近“原型机”的结果。

设计的时候需求还不清晰,于是用了通用件先完成功能。因为功能的设计需求,导致了线路在空间上的交叉。后来也没花时间去优化修改,就这么发射了。

线路在空间上一交叉就完蛋了,这意味着在拓扑几何上已经意味着有序的不可能了。举个例子,在围棋盘上位置随机的摆上数量相同的连续编号黑白围棋子,然后你试着生成一个“有序的布线方案”来把序号相同的黑白子互相连结看看?

能整齐才有鬼了。

解决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重新系统性的重构黑白子的排布,使得需要互相连接的黑白子有一个拓扑上更有序的结构。

比如这样:


一是将大量的线路交叉集成到芯片内部——这有点像当年的接线式电话系统进化到程控电话系统。其实你去看芯片或者电路板内部,其实是一个立体管线结构,电路在上下几层板之间互相交错,以它的“混乱”,换到了针脚或接头的排列有序。


这其实是设计水平、制造水平带来的设计思想的提升。

跟维护恐怕没什么关系。

1)整齐的线路绝对的更有利于维护,这个没有争论的余地。

2)“打开盖板增加维修难度”云云,不太可信——估计那些维修盖板多半是无螺丝锁定的。

合理推断,空间站内部应该是不太允许无法严格管理的细碎物品的,很难想象会用螺丝来固定什么东西。没有意外的话,螺丝紧固应该是舱外部件才会使用的做法——在那里如果螺丝脱落会自然飞走,不至于在内部到处飘荡闯祸。

在内部到处漫游,不一定会引起什么短路或者堵塞,隐患很大。一不小心吸进气管都不无可能。


所以,估计真相不过是国际空间站的设计时期设计工具和制造能力的限制导致了它无法进行太复杂的重构来提升有序性,以至于就是这么个水平了。

这没什么特殊的优势,只是时代局限的正常反映。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战机是中国的J20和美国的F22,标准的第五代战斗机机,有极佳的隐身能力和空战能力,代表着地球上有史以来空战能力的巅峰

作为战机界的清北,谁是top1我们暂且不表,但为了保证极致的隐身性能,两款战机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机腹内置弹舱的设计


可以明显看到,J20的弹仓线路明显比F22更整洁

隐约记得,当J20第一次在航展打开弹仓时,部分细心的网友就发现了中国造的J20弹仓竟然比灯塔国造的F22更整洁美观漂亮,对强迫症更友好。

“心中的灯塔绝不能熄灭!”他们坚定的想着,小拳头也不自觉的硬了。

后来,在各大军事论坛,掀起了一小阵关于第五代战机弹仓线路是否应该整洁的讨论。反方认为,“杂乱且裸露的线路,更容易发现问题,出现问题时更容易查找,更容易维护,这体现了额迈瑞肯民族的大智慧。而某些人的设计只顾面子不顾里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是劣根性,不仅不值得提倡,还必须辱骂打压”!反方在各大论坛拼命地转发着反对理由,尽管这其中有一大部分人,并不懂什么是第五代战机。

后来这一问题并无官方定论,最后不了了之,曾经在论坛奋战的反方,事后并未补充自己的军事知识,大多数人都回归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手里一地鸡毛,心里灯塔高耸。

直到最近,国际空间站与天宫线路的对比图出现之后,曾经销声匿迹的那一撮人,心里的光亮了,从不玩游戏的他们,一瞬间懂得了什么是《使命召唤》,感受到了使命在召唤,在召唤!

他们连上WiFi,从脑海里拼命回忆中学知识和野史八卦地摊文学,终于灵感迸发,英雄所见略同,写出了和几年前战机弹舱之争几乎一模一样的观点。

看到这一话题登上热搜,且有许多刚入网的中老年人深信不疑,陆陆续续加入他们,他们欣慰的笑了,心中的灯塔更亮了。他们熟练的戴上墨镜,感受着心中的光,全然看不见太阳已经悄然爬上了天空。




结论:整洁的线路不仅是严谨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艺水平的体现,更能保证战机和空间站的安全性。如今线路的设计更偏向模块化,整洁的背后是更合理的规划,更便捷的维修。

但也应该注意到,无论是五代机还是空间站,都可以说是最先进科技的产物,设计制造时必然会考虑线路是否整洁这种小问题。J20和天宫的整洁,代表着我国科技的不断飞跃,值得骄傲自豪,而F22和国际空间站是多年以前的产物,我们不能苛求当年的设计理念工艺水平与现在持平,我相信无论F22和国际空间站,尽管如今看起来杂乱,但也一定是当时所能做到的极限,都是令人尊敬的科技产物。

但有的人,拿着不太能说得通的理由,非逼你承认杂乱比整洁更好,完事儿还要说这是只顾面子不要里子的略根性。贱不贱呐~

user avatar

就不放图了。

这就是典型的公知不懂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基本道理,看到一个消息就到处乱用。

所谓裸露管线是便于维护的实战角度,最早是在辽宁号上,辽宁号驾驶台本来是有天花板的,后来被拆除了,里面的管道线路直接裸露。

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从实战出发,便于维护损管。跟谁学的?跟美国人学的。

辽宁号为什么要这么做?公知不懂,以为凡是裸露的管线,都是“便于维护损管”,只要美国人的管线是裸露的,那就是对的,是好的。

公知当然不知道,辽宁号天花板上那些管路线缆没有一根是需要精密维护的,脑袋一样粗的管路,手腕子一样粗的线缆,你就是故意往上戳两刀,刀和管道谁坏了还不一定呢。对于这种不需要精密维护的东西,裸露出来是比较好的。主要原因是:1,管道线路粗壮坚固不易损坏,两大锤下去都不一定有问题。所以裸露出来是不会被日常操作失误和恶劣环境所影响。2,因为粗壮,所以一旦出现事故,瞬间影响就会很大,这时候拆天花板是来不得及的,相反,天花板碎片会影响损管,反而不如裸露在外便于损管维修。

所以辽宁号的天花板管路可以裸露在外。

后来公知发现F35弹仓里面管线凌乱,歼20管路清晰有章法,遮蔽到位。于是又说,这也是美国“实战角度”。

但是这一下,马脚露出来了,因为但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瞎鸡儿扯了。

航空器,尤其是五代机这种高级航空器,本身就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里面的管路线缆都是非常精密,需要仔细检查,精密维护。你把它弄的凌乱不堪,检查维护的时候就会需要大量的精力用在分辨凌乱管路线缆上,反而增加后勤人员负担,增加故障风险。尤其是这些管路线缆都是精密仪器一部分,本身就不是辽宁号指挥台那种又粗又壮的东西。这些精密的管路线缆非常容易损坏,损坏后影响巨大,所以必须精心布置,妥善遮蔽,这样才能把安全做到最好。

固然盖板会影响维护效率,但是对于这些本身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维护的精密仪器来说,拆盖板花那点的时间已经不算什么了,比起从凌乱的布线当中识别线路,拆盖板已经是大大减轻了工作量了。

公知们是不懂的,只晓得一个辽宁号拆天花板,结果这一次算是栽了。

没想到他们就是没记性,这次又盯上空间站了。。。

先不说美国都没有空间站,所以怎么证明美国对呢?

就说空间站这种内部设施比五代机还要精密,容错率还要低,发生事故危害更大的东西,那些管线本身就比较脆弱,裸露在外,一旦有失误导致损坏,那损失都是不可挽回的。

五代机好歹能迫降,空间站你准备咋迫降?

所以所有的管线都要尽可能的妥善遮蔽,避免任何不该有的接触导致可能的损坏。

你说加上遮蔽不利于维修损管?

空间站出了事故如果连拆盖板进行维修的时间都没有了,你就是把线管裸露在外,也没有时间去修。

就这么简单,你说这群人咋就想不通呢。

user avatar

确实如此!

这就是中国人刻板且没有创造性的见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中国的电话交接柜,太整齐了,巴行!

国外的电话线都是露在外面随时可接,和国际空间站一样,更人性。

中国的机房布线,全扎成一堆,太形式主义了,有一根断了怎么办?

国外的机房布线,和国际空间站一样随性而优乐美!



你说什么,中国几十年前也是这么布线的?

你国发展了几十年反而退步了,还好意思说?


我是南有乔木,就会瞎扯犊子,不要关注我,你会后悔的 ( ̄o ̄) . z Z 。

user avatar

拿一个行将就木的国际空间站和一个新的中国空间站做对比,还舔,说几十年前的更先进。

脸都不要了。

就硬舔。

说这句话的人,如果空间站是他设计的,极具权威性,兴许还有那么点说服力。

可说这话的人也就跟那些说西北农大教授不会割麦子一样。

在他们眼里,跪久了,别人拉的屎都是香的。

啥时候干净整洁比凌乱不堪落后了?

你上过空间站还是修过空间站了?

还好意思把国际空间站说是美国空间站,连美国人都不敢这么说。

有点民族自豪感行不行?

咱们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吗?

我没造过空间站,也没上去过,可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这哪里就更先进更合理了?

裸露的线容易修?

你也不说裸露的线更容易坏呢?

在失重的环境下,连小火苗都是漂浮在空中的,这裸露且凌乱的线,难道不是更危险吗?

user avatar

美国空间站凌乱,行(实际上是国际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整洁,不行

美国大楼倒塌救援,行

中国抗震救灾,不行

美国制造,行

中国制造,不行

美国疫苗接种率,行

中国疫苗接种率,不行


很多人酸起来,真的是什么都能给你说成是差的。

很多人跪久了,真的是什么都能给你硬舔。

能独立发射空间站的国家有几个?

那些说中国不行的,有几个国家能做到?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呗,尬黑呗。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吵起来还是挺让人意外的,当然这种“整洁不如裸露”的说法是外行而且屁股歪,但是反驳的说法也是胡说八道。怎么说呢,菜鸡互啄既视感。




过不了几年天宫空间站就会跟国际空间站一样的乱,但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线并不是你理解的“电线”,而是“线束”或者“电缆”,接口也是集成接插件或者航空插头,不是我们常见的连接端子。这种飞线在一个长期使用的平台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天宫空间站也会这样,随着无数次小升级,飞线会非常正常,但是也不是说跟可维护性有什么关系,也没什么危险,那些线缆没法维护也肯定有防护的。

一个装备平台有三种在用状态,新品,堪用,待报废新品整备状态最好,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天宫空间站里面的样子,要多整洁有多整洁。堪用品就会有各种小的升级,分系统会有各种升级,各个分系统升级次数、系统匹配度不一致,就不得不搭很多飞线。最后这个平台失去继续升级使用的价值,或者是基础系统出了不可修复的问题,就不得不报废,我们会尽量拆下还能用的设备、保密设备,要么接着用要么处理掉,整个平台进入待报废状态。


这样,一个平台就寿终正寝了,报废。对于空间站而言,就是把该拉回来的东西放在下行通道里,神舟或者其它飞船里回收。至于空间站本体,一般是坠入大气层烧毁。


我以前手掰过一个卫星车的天线对卫星,这个卫星车就是我亲眼看着从出厂整备到退役报废整个服役过程的,其中大部分升级我也看到了,这里就拿它举例子。

它的子系统有这么几个:集群设备、信道设备、保密设备、伺服设备。


每个子系统都会有升级,但是升级速度不一定一样。


比如集群设备是跟其它网络通信用的,比如把普通电话信号转到卫星上面去,把卫星信道分给互联网用,各种地面设备对接都靠它。早期的集群设备没有互联网功能,以太网交换功能很弱,后来这方面需求有了,就得升级集群设备。


但是这时候信道机还能用,接口是对老式集群机的。


你就必须要加一条飞线,把机柜里原来那条接口电缆报废,另外拉一根带转接功能的线。


这种升级十分有必要,比如这个保密机,要求是随时可以更换,不能换也必须换。有个间谍泄密了,把保密机的一切都告诉别人了,你换不换?麻溜儿的换。


保密机接口要对集群机、信道机,这玩意儿一换就是多一堆转接电缆,车里飞线就多了起来。


最耐用的还是伺服机构,这些大部分是机械结构的,很难有什么升级。


结果最后咱们国家打了一颗新的卫星上去,这就是它寿终正寝的时候了,整个平台失去了价值,报废吧。这一堆飞线也不要了,保密机拆了处理掉,发电机还有用留下,别的扒拉扒拉有用的留下,剩下的就砸扁了回炉吧。


让我们为它撒花,默哀。




国际空间站那是几十年的东西了,各种子系统都升级多少次,空间站这种东西又是子系统特别多的平台,几十个子系统是有的吧?说实话就那么点飞线,我还是非常佩服NASA和老毛子的工程师的,这个实力值得敬佩。

我们的空间站现在这么整洁,是因为它是个“新品”,还没有任何升级操作,只要有,就肯定不可能保持现在的状态,也会有各种飞线,不过飞线数量就要看我们的工程师水平了。仅仅看国际空间站那些设备表面旋钮、按钮的设计风格,各个年代的都有,转接线多也是正常的事情。

我们的空间站,我第一眼看见内部就无比的亲切:典型的我国航天科工设计风格,最近20年当过通信兵、电子对抗兵、雷达兵的对此应该都有同感,这不咱玩儿过那一套么……


还是熟悉的机柜,还是熟悉的味道

其实我倒是希望咱们的空间站里面飞线快速的多起来,各种子系统嗷嗷升级,你分分钟给它安个曲速引擎上去,再乱的飞线我都要。


比方说“天链”卫星升级了,咱们国家打了一堆新的更好用的“近地空间互联网”卫星,近地轨道也给你安排了WIFI,天宫难道不跟着升级?原来的天链设备还得对星,挺麻烦的,一股脑拆了扔大气层烧掉完事儿。新的天链设备又轻又好用速度还快,可是接口和原来的天链不匹配,这时候你可以省300公斤重量但是要多一根飞线,你飞不飞?


你飞得可香了。


科学的归科学,爱国的归爱国,至于恨国的,你搭理他干嘛?长征五号是靠无烟煤发射的吗?




这个飞线,肯定很多人关心,也会有安全性担忧,但是这个真没必要,你要给捆起来也是可以的,不过不捆也没事。


不是里面一根铜芯外面一层胶皮,是很多根这种线以各种方式缠绕到一起,然后裹上防护层、加强层,甚至有的会有“铠装”,最后才是表皮。

民用标准的大概就是这样,这确实很不靠谱。

军标/航空航天标准的是这样的,甚至比这个还要结实,你就靠两根线磨蹭就能磨破皮那是不可能的,这种线结实到了你想不到的程度,可以开发很多意想不到的用途,比如说紧急情况下用来拖车


两头的接头也不是你以为的连接端子,或者直接焊起来。是用的航空插头或者专门开发的集成插座,这些插座很多都有自锁机构,有的还有防呆设计,或者特种环境下的防水防尘防盐雾设计。牢固程度嘛,你蹲下去拽着使劲拽,拽脱了算我输

至于电缆和航插之间的固定,也是有很复杂的标准的。一般会首先固定电缆的铜芯,然后固定电缆的加固层,有铠装的还要单独固定铠装。


总之,航插与军标/航空航天标准电缆加上航空插头,跟你原来的电缆强度是一样的,多一个接插件,不降低强度和防护性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只不过信号有可能会有衰减,有些镀金或者镀银的接插件连信号衰减都很弱。这些玩意儿不是你想的那种私拉乱接电线,标准非常严格,各方面都有所考虑的。


至于为什么不在升级的时候拆开机柜,把原来的电缆换掉,把飞线藏进机柜里面去?


我只能说拆机柜比你想象的复杂多了


特别是在飞船、空间站这种很狭窄的地方,拆一个机柜的风险很大很大,有些大型机柜根本拆不下来,近地轨道上处于失重状态,施工难度更大,不是三五个航天员搞得定的。




所以什么“凌乱的比有序的更先进”这种说法当然是胡说八道,但是拿民用交换机甚至工业配电(强电)机柜来反驳也是错的,军用/航空航天机柜是另一回事,不是说集成度高就没有飞线,而是升级中难免出现飞线,导致集成度降低。设置有说什么“模块化设计”然后整个机柜坏了就扔掉的人,天呐,那可是在近地轨道上,你知道发射那么重的东西上去要花多少钱吗?模块化设计不是这个意思,模块化的意思是全寿命周期内模块化


军用/航空航天平台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当然也是一门学问,我们的空间站在全寿命周期管理上的水平是肯定比国际空间站高,因为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也就是才20来年的历史,国际空间站上天的时候还没有呢。


因此我有信心相信,天宫空间站即使到寿命末期,里面还是会比国际空间站整洁。因为他们设计机柜的时候肯定已经对升级导致飞线有所考虑了,对各个模块单独升级是有预见性的,在模块内部消化处理多出来的连接和转接,不会拉得到处都是电缆。


但是,多多少少还是会有。


谁让你中国的航天发展的那么快呢?对吧?


万一哪天搞出个曲速引擎呢

user avatar

由此可见,印度是当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毕竟印度电线杆和盘丝洞没啥区别。


无论你对印度人持有怎样的看法,你都得承认,印度电工nb。

电影里的拆弹专家,还要靠颜色区分零线和火线。而一个合格的印度电工,能够从看似一团乱麻,实则乱中有序的电线中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条。

最新的沉浸式布线法:

顶尖的跨越式布线法:

为什么美国要采用先进的印式布线法?

一心做着大国梦的xfh,怎么能懂得NASA的良苦用心。

一个印度电工到中国来工作,面对整理有序的电线,修理起来毫无难度。

而一个中国电工到印度去工作,则会被八卦阵一般复杂的电线迷惑,当场抓瞎。

同理,

假如美国人攻入中国空间站,一定可以很快控制全部设备。

反过来,如果中国人攻入美国空间站,就会在无序的设备布线中迷失方向。如果行动时不小心碰断一两根,更是不知如何修理。

你嘲笑美国人在第一层,其实他们在第五层。

美国人的安保工作,比中国人不知高到哪里去啦!

user avatar

01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的大意是由于中国空间站内部太干净,是面子工程,没有实际的意义。相反国际空间站由于内部足够乱,很多线裸露在外,方便接线和维修,是先进的表现。

脑洞清奇的一段话

当看完这段文字后,整个人都不舒服了,按照这人的神逻辑,家里的客厅不应该收拾干净整洁,因为这是面子工程,毫无必要。而相反,家里的客厅脏乱差,是真性情,是文明与先进的代名词。

事实上,这个人不仅是美吹,而且是印吹,为什么这么说呢?

印度杂乱的线路代表先进

因为印度的电线跟蜘蛛网一样,天马行空,杂乱无章是出了名的,那些表露在外部的电源线,在这位博主的眼里,倒是成为了文明和先进的象征了。

02

印度的电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大量的增加,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导致乱接乱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90年代的沿海地区,非常常见,因为那个时候,大量的人口涌向沿海地区打工,有用电的需求,但是当时基础建设能力跟不上就导致了这个现象。

回到国际空间站的线路乱,也是同理,事实上,NASA也不希望国际空间站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之所以变成这样,也是无奈之举。

曾经有网友在网上提过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国际空间站的电线都暴露在外面,显得非常的凌乱。

而一位NASA的员工出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国际空间站按照现在的产品来说,属于上一代的产品,不论是当初的设计思路,还是功能方面跟现在的航天产品相比,都显得非常的老旧。

这个也能理解,国际空间站始于上世纪末期,在1998年11月,国际空间站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仓被送上太空,标志着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的开启。

03

由于其体量足够庞大,不是在短时间建设完成,事实上整个建设的过程持续13年,一直持续到2011年,最后一个组件的加装,才意味着整个国际空间站建设完工。

而在整个国际空间站建设的过程中,应用科学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一点我们做为普通人也深有感受,那就是在1998年的时候,拥有一个如砖头一样只能打接电话的功能机,在当时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

短短13年间手机的发展里程

但是在2011年的时候,现在大家使用的智能机已经出现在市面上了,可见在这13年的时间里,科技产品的发展有多么的迅速。

由于应用科学发展迅速,而代表人类技术结晶的航天领域,就避免不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上面了,这就导致一个不好的现象出现。

那就是最新一代的产品与老旧的产品出现了不兼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ASA的科学团队们就想办法用一些电源线和传输线把两个不同时期的设备连接起来,就导致了国际空间站中线路裸露在外的问题了。


04

而中国的空间站之所以干净整洁,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另外一方面是利用模块化的组件进行连接,所以很难看到裸露在外的线路了。

模块化组件是什么?

做通信的朋友一定非常的熟悉,因为在机房的传输设备,特别是国产的设备几乎全部都是模块化的链接。

BBU由一个个模块组成

在通信设备中,有个核心的部件,被称为BBU,整个BBU除了主板,其他部件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而进行模块化的组合。

这个BBU你可以理解成为有12个主要抽屉,每个抽屉放不同的控制板,而实现不同的功能需求,每块控制板的插拔就如同抽屉插拔一样方便,然后再导入不同的数据就可以完成整个操作了。

这是BBU的一个组件,直接插拔就可以完成

这种产品的好处是维护和安装都极其方便,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简单地培训几天,就可以上岗操作了,而培训的主要方向还是在软件方面,如果根据不同的硬件导入不同的数据,而仅仅是硬件部分的话,只要是看过一遍,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都可以完成操作。

05

很多时候,网上有很多高大上的理由,说国产的通信设备风扉全球的原因,事实上国产通信设备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在这些细节方面的设计,更人性化,管理维护的成本更低。

模块化的BBU可以看出有这些好处:安全;没有裸露在外部的电源线,轻便;因为它是由一块块的模块组成,功能强大;可以根据不同的组件实现不同的功能,后期维护成本低;相对于以前国外产品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的人工维护成本,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给一个简单的组件,导入数据就可以完成。

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国空间站内部由一个个的部件组合完成

事实上中国空间站,就是利用这种先进的模块化的组件构建而成,不仅安全,实用,维护也方便,看起来还非常整洁和干净,就是这些优点,却被一些美吹们看成是一种落后的象征,不知道那些人的脑袋里面装的是什么?

还有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节省空间,在地面上,发达城市是寸土寸金,一平米达到几万数十万,但是跟国际空间站的空间比起来,连零头的零头都比不上。

老迈的国际空间站

以国际空间站为例,内部使用的空间是837立方米,而从建设到现在的实际支出是16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一立方米达到了1.9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12亿人民币。

所以,国际空间站的那些线,不谈安全问题,就是其浪费的内部空间,都是海量的资金啊!

大家可以计算一下,国际空间站中一根电源线,即使不算成本,就是算其占用的空间,会浪费多少钱呢?

user avatar

看一下钢筋混凝土诞生的故事。

1865年春天的某日,法国园艺师约瑟夫·莫厄埃苦于用水泥建造的花坛总被人不小心踢坏,当他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盆,发现花盆的泥土仍保持着原状。他把泥土捧起,只见花的根纵横交错,左右上下穿插,交织成网状结构,竟把松软的泥士箍得异常坚固。他猛地想起一个主意:仿照花的根系用铁丝织成网状结构,再用水泥、沙石浇铸在一起,砌成花坛,也许能坚固点吧。早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就诞生了,虽然不知道具体原理,但比照这乱七八糟的画根布置的钢丝,的确把混凝土箍住了,从此花坛变得更加坚固,再也不担心被踢坏了。早期的钢筋混凝土里面的钢筋是像花根这样的,弯弯绕绕,毫无规律,在有明确的受力分析技术之前,认为越乱越好,越接近花根越结实: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混凝土的认知更加明确,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各点的受力分析也越来越明确,此时钢筋布置就完全是按照受力要求布置的,大多实现了横平竖直,赏心悦目:

其实,原来按照花根胡乱布置的钢丝,虽然起到了约束混凝土的作用,但并不是按照受力计算布置的,造成了很多浪费,现在经过设计的钢筋布置,是按照受力计算结果布置的,真正“好钢用在刀刃上”,既先进又赏心悦目,这是技术的进步,千万别抱残守缺,认为第一手发明一定是好的,任何改进都要质疑一下,很多时候,美观和科学合理并不矛盾。

user avatar

看不到外网,你说啥就是啥。

user avatar

谁家电器出了问题,看电线就能知道是啥毛病?肉眼测电流吗?

user avatar

新房子刚住进去都挺整洁的。住着住着就慢慢凌乱不成样子了。

要比,那拿二十年后的天宫和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对比。

国际空间站建于20年前,天宫1年。没法比啊。

但是不用等了,因为天宫空间站的设计寿命是10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