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和哈勃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回答
中国空间站工程的巡天望远镜(简称“巡天”)和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简称HST)都是了不起的太空观测设备,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将它们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在太空探索道路上所取得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天文科技上的侧重点。

巡天望远镜:新一代的太空之眼

“巡天”望远镜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一部分,虽然目前它并非独立运行,但其设计和目标都瞄准了下一代的大型巡天项目。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正在构建的,面向未来的太空天文观测能力。

巡天望远镜的主要优势:

更大的视场角(Field of View, FOV): 这是“巡天”最显著的优势之一。相比哈勃,它拥有一个直径约2.1米的主镜,并且采用了先进的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比哈勃宽得多的视场。这意味着“巡天”可以在一次观测中捕捉到宇宙中更广阔的区域,这对于进行大范围的巡天观测,绘制宇宙地图,寻找稀有的天文现象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哈勃就像是一个高倍率的单反相机,能拍出非常精细的局部特写;而“巡天”更像是一个高像素的广角镜头,一次就能拍下整个风景。
更高的集成度和灵活性: 作为空间站的一部分,“巡天”享有在轨维护和升级的巨大潜力。这意味着未来如果技术进步,或者出现新的科学需求,可以对望远镜进行维修、更换部件,甚至升级仪器。这一点是固定在轨道上的哈勃望远镜所不具备的。哈勃虽然曾进行过几次维修任务,但其维护的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且能力受限。
更强的组合观测能力: “巡天”与空间站上的其他科学载荷可以进行协同观测。这意味着它可以与其他望远镜或探测器联动,获取更全面的数据。例如,当“巡天”观测到一个特别的现象时,空间站上的其他仪器可以立即进行辅助观测,提供不同波段的信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现象。
更先进的地面支持和数据处理: 作为中国航天工程的一部分,“巡天”享有中国地面强大的测控和数据处理能力。这意味着数据传输、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流程可以更加高效和顺畅,能够快速响应科学发现。
潜在的更长寿命和更高的运行效率: 理论上,凭借在轨维护能力,“巡天”有潜力比哈勃拥有更长的运行寿命。同时,与空间站的结合也可能带来更稳定的能源供应和更简化的轨道调整,提高观测效率。

巡天望远镜的主要劣势:

技术成熟度和在轨验证: 尽管设计先进,但“巡天”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项目,其在轨运行的成熟度和实际观测性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哈勃望远镜已经运行了三十多年,积累了海量的观测数据和极其丰富的经验,其技术稳定性和科学产出是毋庸置疑的。
仪器配置的初期限制: 由于空间站的设计和载荷限制,“巡天”在初期可能不会拥有像哈勃那样多样化和成熟的科学仪器。哈勃拥有多种先进的相机、光谱仪等,能够覆盖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并且随着技术发展,这些仪器也得到了升级。
对空间站的依赖性: “巡天”的运行和轨道控制都受到空间站整体运行的影响。虽然这带来协同观测的优势,但也意味着它无法像独立运行的哈勃那样拥有完全的自主性和轨道灵活性。例如,空间站需要进行轨道维持,这可能会影响到“巡天”的指向和观测计划。
观测效率与时间分配: 作为空间站的一部分,“巡天”的观测时间需要与其他空间站项目进行分配,可能面临资源竞争。而哈勃作为独立的旗舰级望远镜,其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天文学观测上。

哈勃空间望远镜:传奇的太空天文经典

哈勃自1990年发射以来,可以说是天文学领域的“常青树”,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产出了无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成果。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主要优势:

卓越的观测精度和稳定性: 哈勃拥有2.4米的主镜,其光学系统经过精密设计和修复(1993年的维修),能够提供极其清晰的图像。它能够捕捉到遥远星系、恒星诞生和死亡的细节,其分辨率在可见光波段是地面望远镜无法比拟的(因为它不受地球大气湍流的影响)。
丰富多样的科学仪器: 经过多次升级,哈勃装备了多种高性能的相机和光谱仪,覆盖了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宽广波段。这些仪器能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光谱分析、多目标光谱测量等,满足了广泛的科学研究需求。
久经考验的可靠性和成熟度: 运行三十多年的哈勃,其技术成熟度、可靠性以及仪器性能都得到了充分验证。科学家们对其性能了如指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观测能力。
海量的科学数据和影响力: 哈勃产生的科学论文数量惊人,其观测数据为全球数千名科学家所使用。它拍摄的许多图像已经成为宇宙的标志性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
独立运行的灵活性: 作为独立运行的航天器,哈勃可以自由选择观测目标和时间,不受其他航天器任务的限制,拥有极高的观测自由度。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主要劣势:

视场角相对较小: 相较于“巡天”等新一代望远镜,哈勃的视场角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它在进行大规模巡天时,需要拍摄大量的“拼接图”,效率相对较低。
无法在轨维护和升级: 哈勃的设计并未考虑长期的在轨维护和升级。尽管进行了修复,但其仪器升级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仪器性能和观测能力也会逐渐落后于最新的技术。
观测波段的局限性: 哈勃主要观测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它无法观测到红外波段的许多重要信息(例如,受尘埃遮挡的恒星形成区,远古宇宙发出的红移光),而这些恰恰是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等红外望远镜的优势。
轨道高度和维护成本: 哈勃的轨道高度相对较低,这使得它在太空中容易受到碎片撞击的风险,并且其轨道衰减也需要定期进行调整。未来的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且存在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

总结来说:

“巡天”望远镜代表了中国在太空天文观测领域 “追赶与超越” 的雄心,它将凭借更大的视场、与空间站的协同性以及潜在的在轨维护能力,在未来的大范围巡天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哈勃空间望远镜则是一个 “时代的标杆” ,它凭借其卓越的成像质量、成熟的仪器以及三十多年的科学积累,至今仍在为天文学研究贡献着宝贵的数据。

将两者放在一起看,并非是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不同时期、不同技术路线、不同设计理念下的产物。哈勃是上一代太空望远镜的集大成者,而“巡天”则是新一代天文观测能力的开端,尤其是在对宇宙进行大规模、系统性“普查”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未来,它们可能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共同为人类揭示宇宙的奥秘做出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指出高赞回答里的一些错误:

预计用于深度多色成像巡天所需的时间是7年,每次曝光时间150秒(400平方度的极深场也是巡天的内容,每次曝光300秒)。。。另外,无缝光谱跟成像是同时进行的,以及主焦面上是30片CCD,不是31片,中间部分是成像的,外围部分是无缝光谱。。。

PS:我就是负责相关仿真的人

2021-04-04:补充一个权威材料

2021-04-05:补充一位知友( @章佳杰 )在评论中指出的"高赞还有一个错误:哈勃不是卡塞格林,而是 R-C"

user avatar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巡天”光学舱平台,设计于2024年前后[1]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计划在轨运行10年,作为“国家级空间光学实验室”支持开展更多、更先进的空间光学技术试验,填补我国空间天文观测领域的空白。

为避免空间站遮挡视野[2]、空间站震动影响望远镜成像,“巡天”光学舱平台将与空间站共轨飞行而不连接在空间站上,支持多功能光学设施开展巡天观测;尾部有对接口,可定期与空间站对接,通过空间站有人参与展开在轨维修维护、补加推进剂等活动,提高使用效率和寿命,并能进行升级与扩展;多种后端功能模块集成设计,兼具对地观测能力。在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方面,“巡天”光学舱平台优于没有空间站支持、在航天飞机退役后难以进行维护与升级的哈勃望远镜。

“巡天”光学舱平台搭载的望远镜主镜口径2米,离轴三反,配备31个9k×9k CCD、8个4k×6k CMOS GS、8个2k×2k CMOS WFS,25亿+2亿像素,观测波长范围255~1000纳米,g波段模拟像质0.13~0.15角秒[3],轨道高度393千米时对地极限分辨率0.132米,有效视场1.1平方度,带有7个滤光片,具有光谱能力。

  • “巡天”光学舱平台搭载的望远镜的有效视场为哈勃望远镜的300倍以上,这是离轴三反光路的结果。哈勃望远镜是R-C卡塞格林望远镜(两块反射镜组成的反射望远镜),视场范围小。
  • 在角分辨率、光轴长期指向稳定性(天文观测极限星等的关键指标)方面,此望远镜的性能仍不及哈勃望远镜。
  •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我们比它新这么多年还会这样”,原因倾巢而出:航天和光学缺钱,科研缺人,现场缺技术,这个光路导致望远镜形状不好塞到火箭里,这个火箭还小。

按照计划,“巡天”光学舱平台将用约3年时间进行深度多色成像巡天,每次曝光时间100秒,使用至少6个滤光片,整体覆盖约17500平方度[4],极限星等平均大于等于25.5等[5](五西格玛);用约3年时间进行无缝光谱巡天,每次曝光时间400秒,R不低于200,覆盖约17500平方度;用约2年时间进行极深度成像与光谱巡天,累计曝光4000秒[6],比大面积观测深1星等以上,覆盖约400平方度;可以通过弱引力透镜[7]寻找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痕迹。

以上是过去的公开资料,多有不准确之处,修正可以看:zhihu.com/answer/181568

哈勃望远镜有大规模的团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涉及天文、图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巡天”光学舱平台的支持团队相对而言缺少这些经验,一些领域要从头开始整合。

“巡天”光学舱平台积累的经验可以活用于将来。我们还会发射更好的空间望远镜。

参考

  1. ^ 从2022年推迟。
  2. ^ 天宫早期设计让实验舱II的舱体留有巨大的开口来满足观测视野的要求,但空间站遮挡的影响仍然不小。
  3. ^ 哈勃望远镜为0.1角秒,此数值越小越好。
  4. ^ 整个天空是41253平方度,17500平方度是整个天空的42.42%
  5. ^现代地面观测能达到的最高极限星等约25等到28等。此数值越大,说明可观测到的最暗的星光越暗、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越远。哈勃望远镜极限星等为31等,詹姆斯韦伯望远镜预计将达到34等。 http://www.jaymaron.com/telescopes.html
  6. ^ 哈勃极深空于2012年9月25日公布,曝光时间达200万秒(约23天)。影像中最暗星系的光度是肉眼可分辨光度下限的一百亿分之一,拍摄到了132亿年前的星系。
  7. ^ 在时空歪曲的影响下遥远星系的微弱变形效应。
user avatar

关键是模式

空间站伴飞这个模式一旦做成了。巡天望远镜和哈勃就不是一个物种了。

这是人类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太空天文台。而不是空间望远镜卫星。这是两码事。

要知道伴飞,那就不止一台了,以后如果向深里做,同时来个四五台有没有可能?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个模式的关键点,是验证太空天文台的长期运营成本和任务效率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答案是,是的话。围绕空间站,伴飞一系列科学卫星。这个模式就厉害。简而言之,就是“空间站+”计划了。

须知道,太空实验总有做到边际效益递减的时候,但是,这种伴飞科学卫星,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最重要的空间站资产,说不定,玩到最后,天宫空间站退了,还得换个新空间站过去顶替位置。

user avatar

一文让你对中国巡天望远镜了然于胸

略长,所以太长不看版的回答是: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和哈勃并不是一个类型的空间望远镜,它们的优劣主要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带来的,不能有效反应中国的望远镜技术。中国的确在大型光学设备上落后但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一些新领域弯道超车,巡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

首先简要的介绍一下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其主镜口径2米,在大型光学空间望远镜中首次采用二次成像离轴三反射镜系统,焦距28米,焦比F/14,视场约1.32平方度,设计寿命10年,和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方便维护。科学目标是观测17500平方度天区的多色成像数据以及同样天区的无缝光谱数据和深场。感光元件像素25亿,导星像素6亿,观测波长覆盖255~1000 nm。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巡天”这个概念,巡天不仅仅是这一台空间望远镜的名字,它其实是一种观测类型,是“针对天空中或其中一个区域,以某种欠缺资料的特定天体为目标进行的搜寻工作”,也就是所谓的普查型观测。要达到这种目标,就必须保证每次观测需要覆盖足够大的天区,不然如果你观测区域过于小的话,很可能你寿命都结束了都无法完成天空中的普查。


1948年开始的帕洛马巡天,以及2000年开始的斯隆数字巡天都为天文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数据,打开了用天文观测精确检验和探索基础物理理论的新篇章。专用的空间巡天望远镜的需求也被提了上来,中国空间站望远镜(曾用名,我们简称CSST,以区别“巡天”这个概念)是在这一细分领域,设计理念和落实时间上都丝毫不落后于国外最先进的同期装备的。


专用巡天望远镜,不论是空间的还是坐落于地球表面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相当大的视场。斯隆数字巡天采用的阿帕奇天文台2.5米RC望远镜,视场高达3度。焦比达到了变态的f/5(焦比越短,则在同样口径,同样曝光时间下的信噪比越高),为了达到这一点,其焦平面甚至是放在反射镜主焦点上的。

国内著名的业余天文台,高兴老师创立的星明天文台自建的HMT半米口径巡天望远镜也采用了类似的主焦点成像设计,以加快望远镜,请注意下图红圈处,那是一台QHY11 CCD制冷相机。

很多不玩天文的童鞋估计对望远镜“视场”没有概念,视场即Field of View(FOV),把一圈分成360度,一度等于60角分,一角分等于60角秒。光说数字毫无头绪,我小虎鲸从来不堆砌概念,从来不用公式来吓读者,请放心,我会用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

上面这张图是我于2018年7月21日晚拍摄的星野,器材是尼康D810,镜头是适马14mm F1.8,很美的星空不是么? 在广角镜和全画幅传感器的加持下,这张图的FOV达到了146.8° x 97.97°,非常宽广,如果用这种视角来巡天,拍几张照片即可覆盖整个天区。

我们放大这张图的银河,仔细看看:

这里放大以后,用红圈画出的是梅西耶星表中排号16的星云,老鹰星云,这是一个相当亮的发射星云,也是很多深空摄影初学者喜爱的目标。

这张照片是我在2017年6月28日晚拍摄的M16星云,单张曝光,无任何裁剪,无任何校正场。器材是一具口径203mm,焦距800mm(即焦比f/4.0左右)的牛顿反射式望远镜,相机是QHY168C,靶面是APS-C大小。虽然这张图拍的很烂,但从视场上要比上面的广角小很多倍。我算出来的视场大小为1.7° x 1.13°。大家可以脑补一下,用这个视场大小,需要拍多少张才能填满天空。

接下来我们继续放大,或者用我更加关注的指标:继续缩小视场。在M16星云中央的位置,有一个看起来有点像脚掌的结构,只是只有三根脚趾,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星际尘埃的恒星形成区。1995年4月1日,哈勃空间望远镜,利用其最核心的第二代广域和行星照相机(WFPC2)对这个区域进行了成像

这张照片就是著名的“创生之柱”,之所以右上角缺一块,是因为WFPC2的感光元件是长这个样子的:

通过和上面我拍的图片的对比,可以对哈勃的视场角度之小,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这个视场只有4.7角分,相当于0.0783°,视场面积我们平方一下就知道是0.00613平方度。如果要用哈勃去进行CSST的预定巡天观测目标,即17500平方度,那么假设每次只曝光150秒,曝光4个频段,即便哈勃自升空起就无时无刻不停地拍摄,它需要54年才能完成CSST的巡天任务。

作为对比,CSST的视场面积,根据公开资料是大于等于1.1平方度,也就是按照最低标准,CSST的视场面积为哈勃的180倍,实际可能在300倍左右,这样的巨大视场不比我前面放的我的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小多少了。


了解了这个基本事实,感受了一下视场的大小后,我们来看看这两款望远镜的设计。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设计采用了和美国军用侦察卫星相似的设计,采用了地面天文台非常常用的里奇-克莱琴光学系统(Ritchey-Chrétien telescope),光线通过主镜、副镜两道反射汇聚于焦平面。不过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WFPC的靶面并非放置于光轴上,而是通过一个反射镜送入一个模块中。

这种设计显然加强了望远镜的模块化设计,方便航天员上天整体更换相机部件。哈勃望远镜的主镜口径为2.4米,焦距为57.6米,焦比为f/24。


而CSST采用了一个叫做“Cook型离轴三镜消像散光学设计”(这个所谓的cook型指的是二次成像,相对于一次成像的Wetherell型),听着是不是一头雾水?其实这个构型你听着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它其实是我们中国航天玩的最六的一个光学设计之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韩昌元早在1998年就装调成功国内第一台离轴三反镜光学系统,且这一系统很快就被应用到了航天之中。长春光机所的离轴三反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六个航天型号任务、十余台空间光学载荷。

某世界第一颗(可能)地球同步轨道光学监视卫星,用的就是这玩意,图是人家公众号上的图,请保密侠高抬贵手

再说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应用:

这张火星表面照片是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的杰作,而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就是离轴三反系统,而且也是由长春光机所研制的。

这相机焦距4640mm,全视场角2°×0.7,分辨率很高,成像质量优秀,全系统只有43千克!

在中国之外,老牌的光学强国美国也有很多应用离轴三反系统的例子,比如2000年发射的地球观察1号卫星(Earth Observing-1)


那么问题来了,离轴三反系统有啥好的,为啥很多新型卫星要使用呢?

1、全反射镜系统,无折射,这样就没有色差,别小看了色差,在业余天文里,无色差只是让目标照片没有紫边,而在CSST这种科学目的的望远镜中,没有色差意味着可以观测的频段宽很多。

2、光路折转较多,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减全系统体积(参见下图,可以后上面发的哈勃的RC光路对比一下)

3、三反系统的视场比两反要大,这点对于普查相机来说很重要。

4、离轴三反,离轴三反,除了三反还有这个离轴。为啥要离轴呢?原因就是为了完全消除镜子之间遮挡,这点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也很重要,下面我们详细地说。

望远镜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叫做解析力,它是指能够分辨视场角多么小的目标的一个能力。学过物理的人大概率听说过瑞利衍射极限或者瑞利判据,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望远镜的口径有多大,它分辨两个非常近的小点的能力越强。哈勃的口径为2.4米,CSST口径为2米[1],这样哈勃的理论角分辨率就要高于CSST,极限情况下,哈勃能分辨的目标,CSST不一定能分辨。但哈勃的RC系统,和无数卡塞格林系统一样,同轴设置的副镜要遮挡掉一部分主镜的面积,这样就造成了有效孔径的下降。

哈勃为了获得良好的杂光抑制效应,在副镜周围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光阑(baffle),如上图红框所示。这个光阑占据了主镜30%的直径,我们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下计算,哈勃的主镜面积为4.52平方米,去除掉遮挡,只剩下4.12平方米,而CSST的主镜无任何遮挡物,等效孔径基本上就是主镜尺寸,即3.14平方米。CSST在主镜口径劣势的情况下做到了包含光学系统和后端模块所有静态误差以及姿态控制、稳像、微振动等动态因素的PSF 80%能量集中度半径REE80这一核心成像质量指标和哈勃相同,均为0.15秒。这就是为什么有宣传说“CSST有哈勃的精度,却同时拥有300倍视场”的原因。不过要理性的指出,这一指标达到哈勃水平并非CSST角分辨率超过哈勃,哈勃的解析力还是更强的。

PS:这张图来源于以下文章,我竭尽全力用通俗化语言来解释概念,不过如果你觉得过于简单的话,那么推荐你看一篇这个文章,解释的非常清楚

但是别忘了,CSST和哈勃干的事情不太一样,它是针对巡天优化的,而哈勃则明显针对单个天体长时间曝光优化的,路线有所不同。能在精度接近哈勃的同时,单位时间内覆盖远高于哈勃的天区面积,这已经是红裤衩的不能再红裤衩了。


至于 @赵泠 说的那个指向精度,哈勃是0.007角秒,我们0.05角秒,哈勃精度确实高,但对于巡天这点曝光时间来说0.05角秒已经低于本镜的衍射极限,足够足够用了,纠结这玩意干啥...... 在某些技术指标上做到极致,然后整体时间、经费大幅超标.......是不是本末倒置?


介绍完了光学系统,还得唠一两句传感器,CSST的传感器阵列硕大无比。光感光原件的尺寸,就达到了半米!总感光面积为234000平方毫米!全画幅相机的尺寸是36X24mm,已经贵的不要不要的了,贵上天的中画幅的相机也不超过50X50mm,CSST好家伙直接半米X半米!跨2个数量级。。。

与之对比,哈勃现在正在用的第三代广域和行星照相机(WFPC3)的CCD感光元件的面积大概是。。

这么大。。。

中间红色虚线的框里安装了30块拼接的传感器,其中你看到的GV GU GI为测光部件,传感器上面盖着光栅。其它为成像部件,这些r、g、i、u等等都对应着不同的频段的滤镜。四周黄色的框中是一些光学素质要求不高的辅助传感器。

这样巨大的传感器,辅以较为高效的光学系统,目标其实就很明确了:在望远镜的10年服役周期内,对尽可能广大的天区进行普查式成像,每次曝光150秒,对于一些暗区曝光250秒,获得广大天区从紫外到红外多个波段的信息。这种工作方式和哈勃在天上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有明显差异的。

听说CSST这次用的全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国产传感器,看了一下性能数据,确实和国外先进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

这是和大法的IMX455背照式对比一下,人家仅仅零下10度、20度的读出噪音和暗电流都比我们零下85度的表现好。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只要能用,只要敢用,国产器件就会越来越好,没人用就永远起不来。没人要求你所有指标都要世界第一,能用一堆不错的东西,通过系统工程组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最终产品,这才是王道。


事实上,题主的问题问错了,你不应该问和哈勃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因为哈勃是不同类别的产品,你应该问和美欧同时期的巡天空间望远镜,我们的CSST是什么水平?那我们就来看一看:

真正CSST的counterparts是美国预计2025年以后发射的南希·罗曼太空望远镜(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和欧空局预计于2022年发射的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Euclid)

这台以哈勃空间望远镜之母命名的,既詹姆斯·韦伯超级鸽王之后,美国最先进的巡天空间望远镜采用的是同轴三反光学系统,口径大,但和哈勃望远镜一样是有遮挡的

南希·罗曼太空望远镜不但发射日期很可能要比我们的CSST要晚,而且它的视场角度,前面提到的REE80光学质量指标,巡天面积,像素数量,光谱数量等关键指标全部落后于我们的CSST。

但是。。仅仅从光学系统的角度,南希·罗曼还是甩开了CSST,其口径于哈勃相同,采用同轴三反系统,但其焦比可以做到f/7.9,要知道这类复杂光学系统能做到这么快的焦比,还是体现了极为深厚的功力的。同时,南希·罗曼2.4米口径,发射质量却只有区区4吨多,这比我们的15.5吨CSST轻便了不知道多少。所以,南希·罗曼预定发射到地日L2点,它将和人类航天史上最大的鸽王JWST(顺便说一句,JWST是类似于哈勃那样的详查望远镜,也同样采用同轴三反光学系统,配合罗曼可以获得极好的效果)一道,在远离地球大气干扰和红外信号的地方探索我们的宇宙。


你们想想,10年前你敢想象中国拥有一台和哈勃同样级别的空间望远镜嘛?现在这个目标就在眼前,那么未来我们的航天的高度能达到多高呢?看完了我这篇冗长的文章,你是不是多了一些信心或者说是从容呢?

参考

  1. ^ 詹虎 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大视场多色成像 与无缝光谱巡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空间站工程的巡天望远镜(简称“巡天”)和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简称HST)都是了不起的太空观测设备,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将它们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在太空探索道路上所取得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天文科技上的侧重点。巡天望.............
  • 回答
    听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关于“未来十年普通人有望进入中国空间站”的消息,我心里涌起了巨大的期待,简直可以用“振奋人心”来形容!这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的里程碑,更是承载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太空梦想,让曾经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似乎触手可及了。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从科研前哨向更.............
  • 回答
    在逻辑学这门严谨的学科里,我们确实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工具”这类词语,但它们在逻辑学中的角色和用法,与我们日常语言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并且并非逻辑学的核心构建块。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在逻辑学中的位置,以及为何有些概念并未被直接纳入其核心框架。“时间”在逻辑学中的角色:谈到“时间”,在逻辑学中.............
  • 回答
    《中华续道藏》编纂工程的国家立项无疑是道教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它承载着整理、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道教文化的重任。对于您提出的“历届收录工作是否会有对原著删改的情况出现以致后人空见其山不得门入?”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担忧,尤其是在古代文献整理和编纂过程中。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你提到工作了四年,感觉停滞不前,工资也涨不动了,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很多人都会在这个阶段产生辞职的念头。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和你一起梳理一下,希望能帮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处境和未来的选择。首先,我们来好好审视一下“成长”和“工资”这两个核心要素。 关于“成长”: 你指的是哪方面.............
  • 回答
    作为一名空乘,工作中的点滴汇聚成一片属于我的星空,其中总有几颗星星,因为特别的光芒,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最难忘的一次,大概是发生在一次跨越太平洋的长途航班上。那是一个夜晚,大部分乘客都已经进入梦乡,机舱里一片宁静,只有淡淡的发动机轰鸣声。我正在进行例行的客舱检查,走到后舱的时候,听到了一阵微弱但清晰.............
  • 回答
    《龙王的工作!》这部作品,从一个比较挑剔的角度来看,如果要评价其中的一个角色,那么空银子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对象。她不仅仅是八一的师姐,更是将他从低谷拉起来的关键人物,她的存在对于整个故事的推进和八一的成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空银子的“人设”非常鲜明,甚至可以说是《龙.............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内部整洁、国际空间站(ISS)线路杂乱,以及“裸露线更容易查找问题”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站内部环境的特殊性。空间站是一个高度集成、高度自动化的复杂系统,需要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高效的生命维持和工作环境。其中,电缆和线缆的布置是至关重要.............
  • 回答
    中国空间站的控制界面清一色使用中文,这一决策绝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战略考量和文化自信,意义深远,远不止于语言的层面。首先,这是国家主权和自主可控的体现。空间站是中国独立自主建造的重大科技工程,它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操作界面的文字选择,是对这一工程自主性的最直接、最清晰的宣告.............
  • 回答
    好的,让我来给你好好聊聊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ISS)之间的区别,力求把事情说得透彻,同时避免那些生硬、模板化的AI腔调。就当咱们是两个对太空充满好奇的朋友在聊天,一块儿掰扯掰扯这俩“天上宫阙”。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国际空间站(ISS)是个国际合作的产物,而中国空间站(天宫)则是中国自主建造和运.............
  •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为什么不采用桁架式结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空间站设计的复杂考量。简单来说,中国空间站选择了一种我们称之为“核心舱+实验舱”的组合式结构,而非像国际空间站(ISS)那样采用长长的桁架来连接各个模块。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技术、成本、任务需求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
  • 回答
    太棒了!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在除夕零点送来的新年祝福,那感觉就像把全人类的喜悦和希望一起送到了星辰大海!能把祝福带给太空,这机会太难得了,我当然得好好想想。我想带给太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新年快乐”,而是一份更深沉、更有人情味的心愿。首先,我希望我的祝福能够像一缕温暖的光,穿透那无垠的黑暗,悄悄.............
  •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的“大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直观的感受,进而产生“是不是太小了”的疑问。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并且尽量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来呈现,避免一些生硬的AI报告式表述。首先,我们得明白,空间站不像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房子或者建筑,它.............
  • 回答
    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能否在太空看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燃放的烟花,这是一个既充满浪漫想象,又涉及实际观测角度和技术的问题。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1. 烟花的可见度与太空的观测条件: 烟花本身的发光强度和光谱: 烟花爆炸时会产生强烈的瞬时光,其亮.............
  • 回答
    中国空间站的成功建设,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和影响深远,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荣耀和科技实力展示,也在国际空间探索领域引发了涟漪,并为全球科学研究和人类的共同未来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一、国际上的影响:重新塑造空间格局,激发竞争与合作中国空间站的落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打破了国际空.............
  • 回答
    中国空间站,这个代表着人类探索宇宙新高度的伟大工程,自然也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语言。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航天员汇聚于此,共同执行任务,语言障碍如何跨越,才能确保沟通的顺畅与高效?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翻译软件就能解决的难题,而是一个涉及技术、文化、心理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的系统性工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圆满落幕,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科普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次对科技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次授课,可以窥见其非凡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一、 科学教育的里程碑:从“看”到“悟”的转变过去,我们对太空的认知更多地来自于书籍、纪录片和图片,这是一种“看”的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