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用不到
ksp资深宰人航天工程师强答
桁架好处有
1 方便模块化拓展 可以很轻松做出超大规模的空间站 并且避免出现和平太阳能板遮挡的缺陷
2 桁架配合移动式机械臂 可以安装对接无动力设备 适合航天飞机转运货物
3 桁架对于复杂 大量舱室空间站刚性等力学特性提升大 代价低 iss设计初衷服务于多国 可能当初考虑会有比目前更多的舱段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
1 太阳能板技术提升了 没必要那么大面积 不需要用桁架拓展
2 目前的机械臂工作覆盖率已经无死角 也赖于技术提升 没必要装桁架 并且我们没有航天飞机或其他轨间载具 打上去的都是飞船或者带动力舱段 自己对接就完了
3 以单国主导为主 舱段设计更多考虑大舱少量 规模控制合理的多 没必要通过桁架死重加强强度
最后补充一句 目前技术角度 300-500t级别桁架开始产生优势 而对于我国目前需求 没必要承担桁架式额外的死重和建设难度
大家可以看到,国际空间站的桁架只是用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散热片的。
当初,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较低,只有15%左右。
因此,仅止空间站部分的外表面直接按装,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空间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用桁架扩大面积后,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100千瓦左右。
而我国现在空间站的在太阳能电池效率超到30%。太阳能板的面积只有国际空间站的一半,输出功率达到80千瓦。
理论上现在国际空间站也可以采用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板,但是,桁架方案在20年前的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
下面是太阳能电池板效率随着年份提高的变化规律。
可见,在1998年国际空间站开始建造的时候,太阳能电池板的平均效率或主流技术在16%左右。虽然那个时候最高效率已经能达到30%,但是可靠性、稳定性不一定够,所以并不会采用最高效率的方案)。
而到了2020年,太阳能电池板的平均效率或主流技术已经达到30%,最高已经达到48%。同理,效率最高的可靠性、稳定性不一定够,所以我们也没有采用最高效率的方案。
另外,对于任何一个物体或物件:
体积越小,外表比面积越大;
体积越大,外表比面积越小。
以球体为例,比面积计算为(4pi*r^2/(4*pi*r^3/3))=3/r,r为半径。
可见半径越大,外表比面积越小。
国际空间体积比我们大,外表比面积就小,外表安装太阳能电池的空间就不够。所以只能采用桁架扩大外部使用面积,用来安装太阳电池板。
将来我们如果建设更大规模的空间站,桁架结构也是不可避免的。
发射不是主要问题。杵架结构实际上重量不大,可以折叠。
既然没人敢动铁幕宣传,官方也低调称自己为比ISS低一代的第三代空间站,那我就越俎代庖,戳穿一下吧。
如果ISS敢宣传为第四代,那么我们就该是第五代。
第五代的中国空间站,用霍尔电推+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取代了ISS为支撑所需对应功能的上一代产品,而不得不采用的庞大桁架。
必须要用的桁架,发射和安装费用高昂,因为这玩意儿每次发射的机构单元,必须要限制在一个相当有限的范围内,而且还得靠航天员出仓,进行高体能消耗的大量安装工作。
因为我们有了可靠的霍尔电推+柔性太阳能电池板的自主动力、高度集成化舱段,就可以取代ISS当初靠航天飞机推动无动力舱段,必须靠桁架支撑整体结构,以及笨重太阳能供电和散热设备,这些同样必须靠桁架来支撑结构的现实。
第三代空间站(和平空间站):通过模块化舱段进行太空对接组合的空间站
第四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以桁架为供电部门、动力部门、模块化舱段提供支撑结构的空间站
第五代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自主动力、高度集成化舱段的组合空间站
我们的宣发,低调的把自己划入三代,然后干出来的却是基于第三代,绕过第四代,超越第四代的迭代工作。
第五代方案,一旦美国人用了,那顺理成章就是第五代了,然而,“不幸”的是中国用了,只得沦为“落后”技术。因此,未来的美国环月空间站,大概率就不太会宣传自己是迭代后的第五代了。
没有需求。太空站用途本来就非常有限。建设那么大干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