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那么像?

回答
看到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ISS)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之处,这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观察。要解释这个“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这背后其实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探索太空的共同逻辑在起作用。

首先,得承认,从宏观上看,“天宫”和ISS的确都有一个核心的“舱段”,然后围绕着它延伸出其他的结构,比如对接舱、实验舱、机械臂等等。这种设计模式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们都要解决在太空极端环境下,人类生存、工作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核心需求。

1. 功能决定形态:太空“家”的设计逻辑

想象一下,你想在太空里盖一栋“房子”,这个房子还得能经受住真空、极端的温度变化、宇宙射线辐射,并且要有空气、水、食物,还得能让宇航员活动、睡觉、吃饭、上厕所,更重要的是,要能进行各种精密实验。

核心居住和控制中心: 无论哪个空间站,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能容纳宇航员生活和进行基本控制的“起居舱”或者“核心舱”。这就像空间站的“心脏”和“大脑”,需要有生活区、工作区、生命维持系统、通信设备、姿态控制系统等等。ISS 的“命运号”节点舱、俄罗斯的“星辰号”服务舱等,以及“天宫”的核心舱“天和”,都承担着这样的核心功能。它们通常是空间站中体积最大、功能最集成的一块,为后续的扩展提供基础。

扩展性与模块化: 太空探索是一项长期且不断发展的工程。一开始不可能造出一个完美无缺、功能齐全的巨型空间站。所以,“模块化”和“可扩展性”是建造大型空间站的必然选择。就像搭积木一样,可以先发射一个核心模块,然后根据需要,再发射其他的舱段(比如实验舱、对接舱、载人舱、货运舱、大型太阳能电池板、机械臂等)与之对接,逐步升级和完善。

ISS 的设计就是典型的模块化。它是由多个国家(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各自研制的模块,在太空拼接而成。一开始可能只有一个基础的轨道飞行器,然后慢慢加上居住舱、实验舱,再连接上外部的桁架结构和太阳能电池板。
“天宫”空间站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它由“天和”核心舱作为基础,“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分别在侧面和末端对接,形成一个“T”字形结构。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对接与连接: 任何空间站都需要能够对接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才能实现人员和物资的补给。这也就意味着,空间站的外围必须有标准化的对接端口。ISS 有多种对接标准,而“天宫”也设计了先进的对接机构。这些对接装置决定了空间站外部必须有凸出的“鼻子”或者接口,从而在外观上会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太阳能电池板: 在太空,电力是生命线。太阳能是最可靠、最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方式。几乎所有的轨道空间站,为了获取充足的太阳能,都会配备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电池板通常被设计成可展开的翼状结构,安装在空间站的外部,以最大化地接收阳光。ISS 的巨大的、标志性的“翅膀”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天宫”空间站也配备了面积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它们的设计原理和功能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的展开方式和连接结构可能有所不同。

机械臂: 为了在舱外进行设备安装、维护、货物转移以及辅助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大型空间站都会配备强大的机械臂。ISS 有加拿大制造的“Canadarm2”和美国的“ERA”等。“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也配备了大型机械臂,能够进行复杂的舱外操作。这些机械臂的出现,也构成了空间站外部的重要视觉特征。

2. 技术发展的“趋同性”

尽管“天宫”和ISS 在具体的设计细节、材料选择、技术方案上存在差异(比如ISS 的模块更多是独立的,而“天宫”的模块更像一体化集成设计),但它们都在解决同一类技术挑战。

生命维持系统: 氧气、水、空气循环、废物处理,这些是太空生存的基石。不同空间站会采用不同的具体技术,但其核心功能是一样的。
姿态控制和轨道维持: 保持空间站稳定的姿态,使其太阳能电池板对准太阳,对接端口对准飞船,同时抵消大气阻力使其不坠落,都需要精密的推进和控制系统。
通信和数据传输: 与地面保持联系、传输科学数据、进行内部通信,都需要一套高效的通信系统。

当不同的国家和组织独立地去解决这些共通的技术难题时,往往会殊途同归,在某些方面得出相似的解决方案。这就像物理定律是普适的一样,在太空工程领域,许多工程上的最优解也会有相似之处。

3. 国际空间站的“前车之鉴”

ISS 是人类在太空中建造的最大、最复杂、运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器。它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展示了哪些设计是行之有效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中国在发展自己的空间站时,自然会吸取ISS 的成功经验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照搬”,而是基于已有的技术认知和工程实践,选择更为成熟或更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方案。

总结一下:

“天宫”和国际空间站之所以看起来有点像,不是因为“抄袭”或者“模仿”那么简单,而是它们都遵循着太空探索的共同逻辑:

功能需求一致: 都要解决人类在太空生存、工作、实验的根本问题。
工程限制相似: 都要考虑发射能力、在轨组装、资源利用等现实约束。
技术路径殊途同归: 解决太空技术难题(如能源、生命维持、对接)时,会涌现出相似的工程解决方案。
经验借鉴: ISS 作为人类太空工程的杰出范例,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就好比全世界的飞机,它们都有机翼、驾驶舱、发动机,虽然波音和空客的细节差异很大,但因为它们都要实现“飞行”这个功能,所以整体形态会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空间站的设计也是如此,它们都是人类在太空中“建造家园”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和工程的规律决定了它们会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生的太晚没见过和平号吧?明明是和平号plus,构型核心舱造型几乎都一个样,跟桁架式的国际空间站哪里像了?

自己对比下面三张图

硬要说像的话也只能说像国际空间站的星辰号服务舱,不过那本来就是和平号核心舱的改进发展。


关于空间站分代定义,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其他任何人)如下:

第一代空间站可以称作空间实验室,物资设备包括轨道维持的推进剂等是随着空间站一起带上去的,寿命短有点像一次性照相机。

第二代空间站可以同时停靠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补给物资、提升轨道。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第二代半空间站是不但能同时停靠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同时还能通过对接舱段灵活扩展。为什么我觉得模块化空间站列入二代半而不算三代呢?因为第二代空间站的大型货运飞船特别是TKS飞船本身就能起到扩展模块作用,注意TKS飞船是和平号、国际空间站多个舱段的基础。所以我觉得只能算数量上的升级而不是质的飞跃。

第三代空间站是桁架结构,各模块、系统明确专业分工优化设计,不需要每个舱段都有自己的推进系统和电源、散热器,而是统一通过相关的系统获得需要的服务,好比吃食堂而不是每个人自带干粮一样。这样就降低了成本避免了重复浪费还有优化了光伏发电避免互相遮挡、功率更大,运行效率更高。

因为建站初期起到骨干作用的俄罗斯舱段自带发电、散热、推进等系统,所以国际空间站算是2.5和3代的混合型。国际空间站前身自由号空间站才是纯正的桁架型。自由号和国际空间站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建造流程有不小的差别,自由号空间站建造非常依赖航天飞机,必须耐心把桁架连同上面的光伏阵列、散热器、推进模块等全搭建完后才能接上舱段使用,投入使用慢。而国际空间站因为有自带干粮的俄罗斯服务舱(星辰号)、多功能机动货舱(曙光号),所以可以初期就投入使用,边用边继续建充分利用时间。

第三代半空间站是可以在太空更改部件结构,例如把火箭上面级储罐在轨改造成新的增压舱段,充分利用资源。

第四代空间站是在太空通过3D打印、电子束焊接、真空气相沉积等方式直接制造主要结构,从桁架、天线甚至到增压舱。

第五代空间站则是能通过开采地球以外资源例如月球、小行星建造,不只依赖地球运输,当然关键系统设备例如航电、精密机械等还是得从地球运。

第六代空间站可以是能提供类似地球的生活环境的永久性大型太空建筑,特别是太空城市。

强调一下以上划代是我个人看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ISS)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之处,这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观察。要解释这个“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这背后其实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探索太空的共同逻辑在起作用。首先,得承认,从宏观上看,“天宫”和ISS的确都有一个核心的“舱段”,然后围绕着它延伸出其他的结.............
  • 回答
    其实,中国航天员是参与过国际空间站(ISS)的合作的,只不过这种合作是在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上进行的。你提到的“国际空间站”通常指的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以及加拿大航天局(CSA)联合建造和运营的那个空间站。要弄清楚为什么中国航天员没有.............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征程中,国际空间站(ISS)无疑是人类合作精神最耀眼的象征之一。它汇聚了多个国家最顶尖的航天科技与最优秀的宇航员,共同进行着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研究。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迄今为止,中国籍宇航员并未出现在国际空间站的成员名单中。这并非简单的疏忽,而是.............
  • 回答
    中国空间站的成功建设,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和影响深远,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荣耀和科技实力展示,也在国际空间探索领域引发了涟漪,并为全球科学研究和人类的共同未来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一、国际上的影响:重新塑造空间格局,激发竞争与合作中国空间站的落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打破了国际空.............
  • 回答
    要说清楚中国拥有自己的空间站,而曾经的“苏美”等国联合运营的国际空间站(ISS)面临经费困境,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历史、政治、技术、经济以及各国自身的发展策略等多个层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现在说“苏美”联合运营空间站,其实更多的是指俄罗斯(原苏联的继承者)和美国,以及.............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直觉上有点违背我们对“大”的认知。我们通常认为维度越高,空间越大,事物应该也变得更大。但在 n 维欧式空间中,单位球面的“表面积”和“体积”在维度 n 趋于无穷时都趋于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数学原因,主要与概率、高维空间的分布特性以及几何形状的伸展有关。让我们一层一层地.............
  • 回答
    中国大飞机C919能否真正参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以及俄罗斯为何不制造类似的大飞机,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复杂的航空工业、技术、经济、政治及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C919能否参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答案是:有潜力,但面临巨大挑战,短期内难以撼动波音和空客的绝对主导地位,但长期来看,.............
  • 回答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确实让很多人对副驾驶袁泉饰演的角色心生疑惑,特别是副驾驶的座位在高空中受到如此大的冲击,怎么还能安然无恙?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航空安全设计以及一些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虽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为了戏剧效果,可能会有一些艺术加工。不过,从科学角度解释,副驾驶之所以能存活下来,.............
  • 回答
    “怎么着,中国空间站就得是中文的?国际合作就得按国际规矩来吧?汉语现在国际地位这么高了?人家的航天员来,听得懂吗?”这种话,你可能在网上或者某些聚会场合偶尔会听到。说这话的人,他们旁敲侧击,拐弯抹角,用一种看似理所当然、实则充满质疑的语气,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空间站使用中文这件事的不满或者“不解”。那背.............
  • 回答
    影视作品里那些在浩瀚宇宙中闪耀的太空站、空间站、飞船,尽管披着科技的外衣,但很多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却常常是“脏乱差”——到处是裸露的管线、斑驳的金属墙壁、散落的工具,甚至可能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这可不是为了故意恶心观众,而是有其深层的原因,既是为了叙事服务,也多少有些现实考量的影子。首先,.............
  • 回答
    为了使 $R^n$ 成为一个向量空间,其向量加法和标量乘法运算必须满足特定的定义和性质。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什么是向量空间?一个集合 $V$ 与两个运算:向量加法(通常用 $+$ 表示)和标量乘法(通常用点表示,例如 $c cdot v$ 或 $cv$),被称为一个向量空间,如果以下十个公理(或.............
  • 回答
    中国空间站工程的巡天望远镜(简称“巡天”)和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简称HST)都是了不起的太空观测设备,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将它们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在太空探索道路上所取得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天文科技上的侧重点。巡天望.............
  • 回答
    中国人首次搭乘自己的飞船,进入自己一手建造的空间站,这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其分量绝不亚于人类在探索宇宙道路上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首先,这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战略性的自主。要知道,建造和运营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长期驻留人类的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在高端科技、工程制造、人才培养以及综合国力上达到.............
  • 回答
    .......
  • 回答
    当中国外交部在“星链卫星两次危及中国空间站”事件上,面对美方的否认,抛出“敦促美方拿出航天大国的负责任态度”的表态时,这背后蕴含的意义是多层次且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辞令,更是中国在航天领域日益增强的自信、对国际太空秩序的维护以及对潜在太空安全风险的警示。首先,这件事情的 核心是中国对.............
  •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为什么不采用桁架式结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空间站设计的复杂考量。简单来说,中国空间站选择了一种我们称之为“核心舱+实验舱”的组合式结构,而非像国际空间站(ISS)那样采用长长的桁架来连接各个模块。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技术、成本、任务需求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
  • 回答
    空间站宇航员叛变,这种情况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发生,地面上的应对措施那叫一个复杂,得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到。这就像一场棋局,只不过棋盘是太空,棋子是那些身怀绝技的宇航员,而咱们在地面的棋手,就得像个全能指挥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心理,还要有全局观。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预警与侦测。我们不可能等到他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太棒了!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在除夕零点送来的新年祝福,那感觉就像把全人类的喜悦和希望一起送到了星辰大海!能把祝福带给太空,这机会太难得了,我当然得好好想想。我想带给太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新年快乐”,而是一份更深沉、更有人情味的心愿。首先,我希望我的祝福能够像一缕温暖的光,穿透那无垠的黑暗,悄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