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际空间站的成员中没有中国?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征程中,国际空间站(ISS)无疑是人类合作精神最耀眼的象征之一。它汇聚了多个国家最顶尖的航天科技与最优秀的宇航员,共同进行着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研究。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迄今为止,中国籍宇航员并未出现在国际空间站的成员名单中。这并非简单的疏忽,而是根植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技术与合作层面的考量。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

一、 国际空间站项目的起源与早期构成:

国际空间站的构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冷战结束后,美苏航天竞争缓和、全球合作呼声高涨的产物。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美国“自由”空间站计划和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计划。经过多次调整和整合,最终形成了由美国(NASA)、俄罗斯(Roscosmos)、欧洲空间局(ESA,包含多个欧洲国家)、日本(JAXA)和加拿大(CSA)共同主导的庞大项目。

请注意,在ISS项目早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尚未具备独立建造和运营大型空间站的能力,其载人航天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的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发,为载人航天的独立自主奠定基础。因此,在ISS这样一个已经形成且高度成熟的合作框架下,中国未能作为创始成员或早期参与者加入,这在历史进程上是可以理解的。

二、 技术与安全方面的考量:

航天合作,特别是涉及载人航天这样高风险、高技术的领域,对参与方的技术成熟度、安全标准和可靠性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建造、运营和对接都依赖于高度协同的标准和协议。

技术兼容性: 尽管航天技术不断进步,但各国在推进系统、生命维持系统、通信系统、对接机制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技术路线和标准。要将一个新成员的技术体系完全融入ISS这样一个已高度集成化的平台,需要大量的技术标准协调、接口兼容性测试以及潜在的技术改造。这不仅耗时耗力,也可能带来额外的安全风险。
安全审查: 国际空间站的每一次载人任务都经过层层严格的安全审查。对于新成员,特别是其航天器的安全记录、乘员训练标准、应急处理能力等,都必须接受来自现有合作伙伴的全面评估。中国虽然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ISS框架下的全面技术融合和安全评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 政治与法律框架的约束:

航天合作,尤其是涉及国际空间站这样的国际大型项目,往往受到复杂的政治和法律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国内法限制: 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美国政府出台的法律限制。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沃尔夫条款”(Wolf Amendment)的法案,该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使用联邦资金与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及其下属的机构进行双边合作。这一法案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中国在人权、军事透明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担忧。这项禁令直接且强烈地阻碍了中国参与ISS的任何形式的官方合作。
国际合作的排他性: ISS项目是一个高度封闭的合作体,其协议和章程是围绕现有成员制定的。任何新成员的加入,都需要得到所有现有成员的一致同意,并可能需要对现有协议进行修改。在“沃尔夫条款”的限制下,即便其他成员国对中国参与持开放态度,美国作为ISS的最大贡献者和主导者,其立场对中国能否加入ISS具有决定性影响。

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路径:

中国并非在“坐等”加入ISS,而是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自“神舟”计划启动以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独立的空间站建设: 中国成功发射并运营了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建造、运营和维护大型空间站的核心技术,也表明了中国有能力独立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多层次的国际合作: 尽管未能加入ISS,但中国在其他航天领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例如与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COPUOS)合作,向国际科学界开放“天宫”空间站的实验项目;与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在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项目上开展合作。这展示了中国参与全球航天事务的意愿和能力,同时也为未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总结来看,中国籍宇航员未出现在国际空间站成员中,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时间因素: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晚于ISS项目的成型。
技术整合难度: 将中国技术体系与ISS现有高度集成的系统进行无缝对接,本身就面临技术挑战。
政治与法律障碍: 以美国“沃尔夫条款”为代表的政治因素,直接限制了中美之间的航天合作。
自主发展战略: 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立发展、自主创新的道路,成功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

这并非意味着中国航天发展受阻,相反,中国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未来,随着全球航天格局的变化以及各国合作意愿的调整,中国与国际空间站或未来其他国际空间项目之间的合作模式,或许会有新的发展和可能性。但就目前而言,上述原因共同塑造了当前中国未出现在ISS成员名单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发现没人写这个,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假装不知道。也许大家都知道,就是不说而已。不论如何,我还是把ISS建设的真正意向说穿吧。


其实国际空间站建立并不是因为美俄突然想合作,而是另有目的。

在1975年,阿波罗-联盟号对接任务以后,实际上美俄就不存在空间站建设的技术问题了。

而如果真的是想省钱高效的联合多个国家搞科研,那在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终于在胜过苏联一筹以后,就完全可以联合各个国家进行空间站建设。

即使考虑政治原因,美国也完全可以联合盟国搞空间站建设。但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实际上美俄空间站项目是在苏联解体以后才开始发展的

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俄罗斯航天机构输血。防止这些航天工程师和科学家因为经济窘迫而去其他国家。因为这些人去其他国家,就不是航天工程师了,就是导弹工程师了。

1993年的时候,开始了航天飞机和和平号对接的计划。这才开始了两国空间站实验。

当然,那个时候就知道和平号在未来会需要被替代,但是并不是特别着急。而到1997年,装了新对接系统的进步号货运飞船和地面链接失效,直接把和平号撞掉了一个太阳能板。这起严重事故显著的减少了和平号的寿命。这就提前了新空间站建设的历程。

所以1998年11月底,国际空间站核心舱被发射上去。这个核心舱虽然是俄罗斯建造,但实际上出资和拥有权是美国。

然后才号召很多国家一起进行空间站建设。但是很多模块都和核心舱一样,美国出资,俄罗斯建造。或者某国建造,出资由俄罗斯发射上去。


另外说一下,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航天水平基本永久的停在了80年代初的水平。

到现在还是用的“R7”火箭把联盟号打上去。(写一个梗而已,我已经能猜到要去评论区杠的人了。)而苏联原有的各种雄心壮志的航天计划,现在已经被永远的放在角落里腐烂。那些无声生锈的机器,是那些可能实现的,宏大太空计划的最后宣言。

所以,其实,我并不觉得中国需要加入。。。


给自己另外一个回答打个广告。

另外别关注我了,如果有关注的建议取关。我大部分回答都没营养。我就喜欢这么在网上自嗨的回答一下。

有人说我写这个是洗白美国,认为美国好心肠。额,神一样的阅读理解。完全利己的行为都算好心肠。真神了!网民平均学历诚不欺我。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今天看开讲啦,有提到。

因为中国根本没有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

user avatar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最大的太空设施,源于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国的太空合作。

该项目累计有17个国家参与,从1993年各国提出了设想到1998年开始建造,最终在2010年整体建成,运行至今。

该项目到目前耗资近2000亿美元,来自19个国家的244名宇航员登上过空间站,这也是跨国合作探索的典型案例

中国并未正式申请加入该项目,1992年中国政府批准了「921工程」,计划到2022年在太空轨道建成大型的空间站。

也就是国际空间站还未开工时,中国就已经决定要独自研发、建造空间站了。

网上传的「中国希望加入空间站项目,被美国人拒绝」其实就是谣言....这和同期发生的合作全球定位系统是两码事:

伽利略是中国真的想加入,但欧盟对此漠不关心,最终让中国自己搞了北斗。

天宫空间站是一开始就决定,从未变过

1992年的航天规划里,中国计划到2030年成为掌握关键技术的航天大国。

那中国显然没有加入ISS(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必要,美国、俄罗斯和其他主流航天强国不可能对中国开放任何核心领域。

一直到本世纪以后,中国才开始在非官方的场合“尝试”加入该项目,但各国都清楚这只是外交姿态,不是真的要加入。

目前空间站由美国宇航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航空航天研究开发机构、欧洲空间局、加拿大航天局一起运营。

除中国、印度之外的主流航天强国都已经进过国际空间站,这是富国的专利。

但印度可以获得上面的部分科研数据,而且美国、俄罗斯都会给他们,所以主流国家里唯一不在场的就只有中国了。

西方阵营的太空探索并不会带别国,同样中国也不会理他们,太空领域的新冷战早就开始了,这一次是中国VS世界。

至于结果如何,谁知道呢╮(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征程中,国际空间站(ISS)无疑是人类合作精神最耀眼的象征之一。它汇聚了多个国家最顶尖的航天科技与最优秀的宇航员,共同进行着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研究。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迄今为止,中国籍宇航员并未出现在国际空间站的成员名单中。这并非简单的疏忽,而是.............
  • 回答
    中国空间站的成功建设,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和影响深远,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荣耀和科技实力展示,也在国际空间探索领域引发了涟漪,并为全球科学研究和人类的共同未来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一、国际上的影响:重新塑造空间格局,激发竞争与合作中国空间站的落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打破了国际空.............
  • 回答
    看到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ISS)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之处,这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观察。要解释这个“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这背后其实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探索太空的共同逻辑在起作用。首先,得承认,从宏观上看,“天宫”和ISS的确都有一个核心的“舱段”,然后围绕着它延伸出其他的结.............
  • 回答
    其实,中国航天员是参与过国际空间站(ISS)的合作的,只不过这种合作是在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上进行的。你提到的“国际空间站”通常指的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以及加拿大航天局(CSA)联合建造和运营的那个空间站。要弄清楚为什么中国航天员没有.............
  • 回答
    .......
  • 回答
    在国际空间站(ISS)这样一个封闭、高精尖的环境中,一旦发生火情,那绝不是小事。宇航员们可不是随便拿个灭火器就冲上去的。你想知道他们用什么来扑灭太空中的火苗吗?这背后可是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和工程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想想在太空中灭火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地球上有空气,有重力,水会往下流,二.............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国外空气真甜”这个说法,听着挺让人疑惑的,尤其是在咱们这儿生活习惯了,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让钱袋子鼓起来点儿,怎么把日子过得更舒坦点儿。你说的对,一提到国外,大家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可能就是低物价、高工资,觉得日子过得肯定比咱们轻松多了。但为啥还有人说空气都变甜了呢?这事儿啊.............
  • 回答
    人们常说“索罗斯做空了英镑”或者“索罗斯狙击了泰铢”,这听起来好像他手里拿着一把狙击枪,瞄准了一个国家的货币扣动扳机。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真实的金融操作要复杂得多,但核心思路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核心逻辑:赔率的计算与利用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集市上看到一个卖水果的老板,他有一种水果特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自由、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而多维度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我们对“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人均GDP高(特别是中国的两倍以上,约1.6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也未必能简单地被描述为“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定义“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
  • 回答
    做空,这个在金融市场里听起来挺“酷”的词,其实就是投资者在预期某只股票价格会下跌时,通过借入股票并卖出,然后在价格下跌后再买入相同数量的股票归还,从中赚取差价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低买高卖”,但方向是反的。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所有国家都对这种操作大开绿灯?事实上,不少地方出于各种原因,对.............
  • 回答
    汉唐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强大的武力,而北宋却未能如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能”与“不能”的绝对区别,而是转化机制、战略重心、制度设计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汉唐时期的武力优势与国力转化机制汉唐时期之所以能将强大的国力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国内,确实能明显感觉到跆拳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程度远超泰拳、空手道、截拳道和散打。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从入门门槛和学习体验上来说,跆拳道在很多方面都做得更“亲民”。你想啊,跆拳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腿法,尤其是各种踢击。相较于泰拳那种拳、腿、膝、肘齐上阵的凶猛.............
  • 回答
    要说清楚中国拥有自己的空间站,而曾经的“苏美”等国联合运营的国际空间站(ISS)面临经费困境,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历史、政治、技术、经济以及各国自身的发展策略等多个层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现在说“苏美”联合运营空间站,其实更多的是指俄罗斯(原苏联的继承者)和美国,以及.............
  • 回答
    国际空间站(ISS)上并没有一面“挂”上去的官方旗帜,这和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国家象征有些不同。更准确地说,国际空间站悬挂的是 参与建造和运营的国家国旗,它们以一种合作和共存的方式体现在这个独特的空间环境中。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由多个国家共同建造和维护的实验室漂浮在地球轨道上。由于它是如此国际化的项.............
  • 回答
    关于国际空间站(ISS)出现“漏气点”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背后是否有人为因素的猜测。虽然官方的解释是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或者是一些微小的、难以避免的意外情况,但“故意弄出漏气点好早点回家”这种说法,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联想和猜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国际空间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想象力!我们来好好聊聊,如果你真的“打捞”上来一艘国际空间站(ISS)并打算出售,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哪些法律和罪名。首先,得明确一点: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集成了众多国家智慧和资源的伟大工程,它不是一件可以随意“拥有”或“出售”的普通物品。它的法律地位,以及围绕.............
  • 回答
    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发现了霉菌含量超标的情况,这可不是件小事,它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层面的问题,对在轨运行的宇航员健康、空间站的长期维护以及未来深空探索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封闭且极端环境下的空间站,任何细微的失衡都可能被放大。霉菌的生长,尤其是在生命支持系统中,首先.............
  • 回答
    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ISS)上的角色一直是太空探索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2025年退出声明的发布,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已成定局。这一举动并非仅仅意味着一个国家从一个国际项目中抽身,它更像是在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格局投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预示着一场可能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太空竞争。首先,俄罗斯退出国际.............
  • 回答
    美国政府给 NASA 发出明确指令,支持国际空间站(ISS)的运行延长至 2030 年,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它不仅关系到一项耗资巨大、历时多年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映射出美国在太空探索、科学研究以及地缘政治领域的一系列战略考量。首先,这是对一项重大国际科学合作的承诺和延续。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了非常复杂和敏感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交叉领域,同时也触及了太空活动的法律框架。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私自制造和使用武器本身就是极端危险和非法的行为,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特别是涉及激光武器这种潜在的杀伤性设备,其危险性更是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