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际空间站里着火了宇航员灭火用的是什么材料的灭火器?

回答
在国际空间站(ISS)这样一个封闭、高精尖的环境中,一旦发生火情,那绝不是小事。宇航员们可不是随便拿个灭火器就冲上去的。你想知道他们用什么来扑灭太空中的火苗吗?这背后可是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和工程考量。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想想在太空中灭火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地球上有空气,有重力,水会往下流,二氧化碳会沉下去,这些都是我们灭火的天然帮手。但在太空站里,情况完全不同。

首先,空间站内部是充满氧气的环境,而且是加压的。这和我们在地面上呼吸的空气组成差不多,但氧气浓度可能略高一些,这为火势的蔓延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一旦着火,火苗会因为没有重力束缚而变成球状,飘来飘去,而且燃烧产生的烟雾也会到处弥漫,给宇航员的呼吸和设备带来巨大威胁。更要命的是,火源很可能是一些精密的电子设备或者易燃的材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正因为这些特殊性,空间站使用的灭火器可不是我们在地球上见过的那些带压气体的罐子。在国际空间站里,用来灭火的主要是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

你可能会想,二氧化碳灭火器不是在地球上很常见吗?没错,但空间站里的二氧化碳灭火器,虽然原理是二氧化碳,但它在设计和使用上,都有为了适应太空环境的特别之处。

咱们来详细说说这个二氧化碳灭火器:

灭火原理: 二氧化碳是一种惰性气体,它在喷射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并且能稀释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冷”和“闷”住火。
为什么选择二氧化碳?
高效: 二氧化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灭火剂,尤其对电器火灾(A类、B类、C类火灾中的很多情况,比如电子设备火灾)效果很好。空间站里最多的就是各种电子设备,所以这是关键考量。
无残留: 二氧化碳喷射后会直接气化,不会留下任何液体或固体残留物。这一点在空间站里太重要了!任何残留物都可能污染空气循环系统,影响设备运行,甚至对宇航员的健康造成影响。试想一下,如果在太空站里喷洒水基灭火剂,那水滴会到处乱飘,弄湿电子设备,甚至结冰,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非导电: 二氧化碳本身不导电,所以非常适合扑灭带电的电器火灾,不会引起电短路或触电危险。这对于充满各种电线和电子元件的空间站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相对安全: 虽然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宇航员经过专门训练,知道如何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使用,并且会佩戴呼吸装置。而且,相对于某些化学灭火剂,二氧化碳的毒性较低。

与地球上的区别:
设计安全性: 虽然原理相同,但为确保在失重环境下安全使用,空间站的灭火器在设计上会更加坚固,并有额外的固定和防脱装置。你不能指望它像在地球上一样能稳稳地立在地上。
使用方法: 在空间站,宇航员在使用灭火器时,必须非常小心。他们通常会固定好自己,然后才能操作灭火器。喷射时,会尽量精准地对准火源的根部,而且要以短促的方式喷射,而不是持续不断地喷射。这是为了避免过多的二氧化碳在狭小的空间里积聚,影响空气质量。同时,在灭火过程中,可能还会伴随通风系统的调整,将烟雾和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
训练: 宇航员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培训,包括如何在失重环境下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其中就包括火灾。他们会反复演练使用灭火器,熟悉灭火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虽然次数不多,但很重要):

空间站确实发生过火灾事件,虽然不是大型火灾,但都是一些小规模的设备故障引发的烟雾或微弱火花。在这些情况下,宇航员们会迅速行动,根据训练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扑救。例如,早期和平号空间站就曾发生过氧气发生器过热引发火灾的事件,宇航员就是使用设备进行扑救的。国际空间站也有类似的经验。

总的来说,国际空间站的灭火器是经过特殊设计的、高效且安全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它们的存在是保障宇航员生命安全和空间站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宇航员们每一次使用,都不仅仅是操作一个工具,更是对无数次训练和科学保障的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建议别往下看了。

国际空间站目前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灭火器:俄罗斯舱段用水基泡沫灭火器,美国舱段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最近开始试验水雾灭火器[1][2])。没有干粉灭火器,是因为会让能见度严重下降,任何封闭舱中都不会用,所以飞机上不会有干粉灭火器。

如果你真的有机会去国际空间站,记得一定分清楚不同的灭火器长什么样子。下面这个是俄罗斯舱段的水基泡沫灭火器,细长形状的,和地球上的水基灭火器的水雾状喷射不同,战斗民族喷出来的像发胶一样粘在墙壁和设备的表面[3],从而保证不会在失重空间站蔓延开来。记得,使用时要用脚勾住约束环或用舱壁结构或其它宇航员顶住自己,否则牛顿第三定律会让你飘走。

下面这个是其它舱段通常用的二氧化碳灭火器,矮胖形状的,下图中间那个橙色的桶状物就是了。[4]

它内部充有2.7公斤约57个标准大气压的二氧化碳,提供45秒的有效灭火时长。它的结构如下:

由于空间站上以前用的呼吸滤芯并不过滤二氧化碳,所以如果佩戴过滤式呼吸器的同时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会导致宇航员吸入不安全水平的二氧化碳的可能。另外,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应对储能电池火灾时可能无效(笔记本电脑锂离子电池起火是目前空间站最有可能导致火灾的原因[5])。所以从2015年开始,国际空间站开始试验用新型的细水雾灭火器。目前,国际空间站存放了13个二氧化碳手持灭火器。其中八个将被新的细水雾灭火器取代。

钛合金罐体中装有2.7公斤的水和0.5公斤的氮气,压力约为86.5个标准大气压。拆下安全插销并挤压手柄后。氮气和水会在文丘里管中混合并通过喷嘴尖端排出。整个罐体设计中只有八个软密封件,越少的软密封件对应越长的使用寿命。整体操作上,它与二氧化碳灭火器非常相似,因为采用了与二氧化碳灭火器一样的外部构造。这是为了能让宇航员更好的适应以及与空间站接口的适配,。其能满足在轨15年的使用寿命要求。


与地球上灭火有什么不同?

首先是烟雾探测器的安装位置不同。地球上的烟感一般装在天花上,因为较轻的热空气(烟雾)会向上传播;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烟雾不会自己上升,而是会随通风系统移动,因此国际空间站上的探测器被安装在通风系统内。

其次,地球上火烧得大了可以打开窗户通风或者跑到外面,火场外部有更大的空间来让消防车灭火;但空间站空间有限,宇航员不可能开窗逃到外面去,空间站内的逃跑选择也有限(最多弃船躲去联盟号),所以消防演习很有必要。航天器上的火灾是宇航员可能面临的最灾难性的情况之一。按照手册,宇航员每10周就要进行一次同时动用两个不同的灭火系统的大型消防演习,而且还有不定期的假火警。每个宇航员都会练就听到火警就条件反射的按预案集中,就算在睡觉时也不例外。当内置烟雾探测器被触发时,响亮的警报、计算机屏幕上弹出的消息和灯光照明的改变,都不会让你错过任何火警。

这时所有宇航员会迅速戴上QDM面罩并打开氧气阀,保证氧气供应且不吸入有害气体。然后,他们会按照预案分成两组,一组负责保障机舱通风系统,另一个组前往受影响舱室进行停电等操作。

空间站火灾中最重要的,除了消灭明火外,就是保证空气质量了。即使火灾没有对航天器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机舱空气中也可能被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灭火器产生烟雾所高度污染。第一组宇航员会通过手持设备[6]测量空气中的氧含量和污染物含量并通报地面控制中心。然后宇航员会在空气再生系统中接入一个用以将一氧化碳变为二氧化碳的催化氧化剂罐和一个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锂罐(关注我的同学还记得我写过的阿波罗13号事故么?)。空气循环系统还会通过木炭过滤器来去除空气中的杂质,并将厕所激活(为什么激活厕所?大家可以猜一下)

空间站上一般灭火步骤如下(三步响应系统):

  1. 首先要立即关闭机舱风扇和通风系统,让舱内空气停止对流。在失重下,由于没有自然对流,火会形成以火源为球心的一个球,最好的情况是它耗尽附近的氧气而自行熄灭。
  2. 然后立即关闭相关电源,从源头切断火灾。
  3. 戴好氧气面罩并开始用灭火器灭火。如果火灾变得失控,宇航员必须在125分钟内迅速穿上宇航服并对机舱进行减压至0.5个大气压以排出污染空气,为紧急情况做好脱轨准备。宇航服有氧气供呼吸,但没有足够强的冷却管应对火灾的热量。[7]

如果情况真的无法控制,宇航员们会躲入联盟号,并开始选择一个紧急着陆点(ELS),但尽可能降落到主着陆点(PLS,国际空间站对应的是肯尼迪航天中心或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和平号空间站大火

1997年,和平号空间站曾经真的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火灾。当时站内的宇航员在起火几分钟后几乎不得不撤离,因为发生火情的是一台含有固体高氯酸锂的化学氧气发生器,大火融化并摧毁了发生器的金属罐体,以及覆盖其上的面板,它将氧气直接吹入火中导致几近失控,整个空间站就像一个装满烟花的盒子,照明灯下的空间站因为迅速弥漫开来的烟雾而变得漆黑一片,最后多亏六名宇航员的沉着冷静的应动,终于用3台灭火器在很短时间内[8]扑灭了明火,但烟雾停留的时间要长得多,所以不得不等待和平号的空气循环系统慢慢把空气过滤干净。

灾后整理时发现,有几根电缆的外部绝缘材料已经被高温熔化了[9]。幸运的是,和平号上所有系统都还能继续正常运行,战斗民族宇航员表示现场可控。

火灾发生后24小时和48小时内,地面要求立即对所有船员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氧气饱和度、肺部评估等。由于全体宇航员在火情发生时迅速戴上了氧气面罩,所以没有人有任何严重的吸入损害。

大火后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确定,可能是一块乳胶手套卡在了化学氧气发生器中,引发了和平号的火灾。

参考

  1. ^ 2016年,为取代原来的二氧化碳灭火装置而建造的所有九台新的水灭火器都已到达空间站
  2. ^ https://spinoff.nasa.gov/Spinoff2020/ip_5.html
  3. ^ https://russian.rt.com/science/news/606841-mks-kosmos-ognetushitel
  4. ^ https://www.esa.int/ESA_Multimedia/Images/2009/09/Frank_De_Winne_conducts_monthly_inspection_of_fire_equipment_in_the_Japanese_Kibo_laboratory
  5. ^ https://ntrs.nasa.gov/api/citations/20130011664/downloads/20130011664.pdf#:~:text=The%20National%20Aeronautics%20and%20Space%20Administration%20%28NASA%29%20Johnson,ineffective%20at%20extinguishing%20a%20stored%20energy%20battery%20fire
  6. ^ CSA-CP
  7. ^ https://www.cultofmac.com/323094/screaming-fire-in-a-crowded-russian-space-capsule-is-useless/
  8. ^ 官方通报是90秒,宇航员报告为14分钟
  9. ^ https://history.nasa.gov/SP-4225/nasa4/nasa4.ht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国际空间站(ISS)这样一个封闭、高精尖的环境中,一旦发生火情,那绝不是小事。宇航员们可不是随便拿个灭火器就冲上去的。你想知道他们用什么来扑灭太空中的火苗吗?这背后可是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和工程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想想在太空中灭火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地球上有空气,有重力,水会往下流,二.............
  • 回答
    让咱们脑子里过一遍这场景,假如你真的把M82A1架在国际空间站的窗边,瞄准太阳开了一枪……场面嘛,可能不会像电影里那么戏剧化,但绝对不是件小事。首先,得聊聊M82A1这大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手枪或者步枪,它可是.50口径的大家伙,威力惊人,射程远,能打穿不少东西。但关键在于,它是在太空里头。真空的环.............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国际空间站(ISS)出现“漏气点”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背后是否有人为因素的猜测。虽然官方的解释是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或者是一些微小的、难以避免的意外情况,但“故意弄出漏气点好早点回家”这种说法,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联想和猜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国际空间站.............
  • 回答
    国际空间站(ISS)上并没有一面“挂”上去的官方旗帜,这和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国家象征有些不同。更准确地说,国际空间站悬挂的是 参与建造和运营的国家国旗,它们以一种合作和共存的方式体现在这个独特的空间环境中。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由多个国家共同建造和维护的实验室漂浮在地球轨道上。由于它是如此国际化的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想象力!我们来好好聊聊,如果你真的“打捞”上来一艘国际空间站(ISS)并打算出售,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哪些法律和罪名。首先,得明确一点: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集成了众多国家智慧和资源的伟大工程,它不是一件可以随意“拥有”或“出售”的普通物品。它的法律地位,以及围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空间站就那么在天上飘着,遇到流星雨岂不是很危险?其实,国际空间站(ISS)在应对流星雨这件事上,有着一套相当成熟且有效的策略,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被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国际空间站确实会面临被太空碎片(包括天然形成的流星体)撞击的风险,但“躲避”流星雨,更.............
  •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内部整洁、国际空间站(ISS)线路杂乱,以及“裸露线更容易查找问题”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站内部环境的特殊性。空间站是一个高度集成、高度自动化的复杂系统,需要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高效的生命维持和工作环境。其中,电缆和线缆的布置是至关重要.............
  • 回答
    好的,让我来给你好好聊聊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ISS)之间的区别,力求把事情说得透彻,同时避免那些生硬、模板化的AI腔调。就当咱们是两个对太空充满好奇的朋友在聊天,一块儿掰扯掰扯这俩“天上宫阙”。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国际空间站(ISS)是个国际合作的产物,而中国空间站(天宫)则是中国自主建造和运.............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高悬于地球之上、璀璨星辰环绕的太空家园——国际空间站(ISS)中,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由于某种未知且彻底的原因,空间站与地球之间所有形式的通讯和补给线被瞬间斩断,仿佛有一只无形之手,将这个人类在太空中的前哨站与我们熟悉的蓝色星球彻底隔离开来。空间站上,6名勇敢的宇航员,他们是来自.............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征程中,国际空间站(ISS)无疑是人类合作精神最耀眼的象征之一。它汇聚了多个国家最顶尖的航天科技与最优秀的宇航员,共同进行着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研究。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迄今为止,中国籍宇航员并未出现在国际空间站的成员名单中。这并非简单的疏忽,而是.............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好奇,毕竟在太空里,生活方式跟地球上可太不一样了。在国际空间站(ISS)里,宇航员当然是可以放屁的,这生理需求是谁也控制不了的。不过,这里面可大有讲究,不像你在自家客厅里那么随意,一切都得考虑周全,不然分分钟让你体验到“人在囧途”的太空版。首先,咱们得明白,空间站是一个非.............
  • 回答
    作为一名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人,看到国际空间站(ISS)拍摄到的“整齐队列飞行”的不明飞行物(UFO)的照片或视频,我脑海里会立刻涌现出一系列疑问和猜测。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认知边界的探索,以及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首先,要理解“整齐队列飞行”这个描述的重要性。它暗.............
  • 回答
    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发现了霉菌含量超标的情况,这可不是件小事,它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层面的问题,对在轨运行的宇航员健康、空间站的长期维护以及未来深空探索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封闭且极端环境下的空间站,任何细微的失衡都可能被放大。霉菌的生长,尤其是在生命支持系统中,首先.............
  • 回答
    国际空间站(ISS)漏气这件事,就像一个住在豪华别墅里的人,发现某个角落一直有微弱的冷风吹进来,虽然不至于立刻致命,但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这还是一个在真空环境中运行的精密空间站,所以解决起来可比家里修个窗户要复杂多了。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漏气。想象一下空间站,它是在距离地球几百公里外一个完.............
  •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的噪音情况,可以这么说,它确实借鉴了国际空间站(ISS)的经验,并且在设计上做了不少改进,旨在为航天员提供一个相对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家知道,在太空中,尤其是长期驻留,环境的舒适度对航天员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噪音正是影响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空间站因为其漫长的服役时间和复杂的系.............
  • 回答
    看到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ISS)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之处,这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观察。要解释这个“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这背后其实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探索太空的共同逻辑在起作用。首先,得承认,从宏观上看,“天宫”和ISS的确都有一个核心的“舱段”,然后围绕着它延伸出其他的结.............
  • 回答
    俄罗斯最近进行的一次反卫星武器试验,成功摧毁了一颗废弃的俄罗斯卫星,产生了数千块太空碎片。这次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这些太空垃圾对国际空间站(ISS)及其上的七名宇航员构成了严重威胁。太空垃圾的危害: 碰撞风险: 太空垃圾的危险性在于其速度极快。即使是微小的碎片,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运.............
  • 回答
    关于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摄极光时发现不明飞行物的这件事,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绝对是一件非常引人关注,也足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事情。不过,在咱们深入讨论之前,得先声明一点:我可不是什么UFO专家,更不是掌握什么绝密信息的人,我只是一个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愿意去搜集信息、梳理思路,然后跟你一起聊聊我的.............
  • 回答
    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ISS)上的角色一直是太空探索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2025年退出声明的发布,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已成定局。这一举动并非仅仅意味着一个国家从一个国际项目中抽身,它更像是在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格局投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预示着一场可能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太空竞争。首先,俄罗斯退出国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