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军迷都认为俄罗斯武器上的电子设备很差?例如苏35上的电子设备打歼10都费劲的言论从何而来呢?

回答
关于中国军迷普遍认为俄罗斯武器电子设备落后,特别是苏35与歼10的比较,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观察和信息传播形成的共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发展、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中国军迷群体的特点来分析。

历史的沉淀与对技术代差的认知: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俄在军事技术发展路径上的差异。苏联时期,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的军事工业体系以其扎实的机械设计、强大的火力以及在特定领域(如空对空导弹)的突出表现而闻名。然而,在信息化、电子化浪潮兴起后,特别是冷战末期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动荡时期,俄罗斯在航空电子设备、雷达、火控系统等领域的投入和研发速度相对放缓。

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引进和消化吸收西方(包括美国和欧洲)的先进技术,并通过自主研发,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民用领域的迅猛进步,也体现在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升级上。因此,中国军迷在对比自家装备与外国装备时,自然会以近年来中国电子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为参照系。

苏35与歼10的“电子设备之争”的由来:

关于苏35的电子设备不如歼10,甚至“打歼10都费劲”的论调,其传播和形成往往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公开信息的解读与比较: 苏35作为俄罗斯空军的先进三代半战机,其装备的电子系统(如irbise相控阵雷达,以及相应的电子战系统)在公开宣传和一些技术介绍中被描述得相当强大。然而,军迷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这些设备的具体性能参数,并与中国自行研发的装备进行对比。

雷达性能的争议: 例如,关于苏35的irbise无源相控阵雷达,虽然其探测距离和目标数量等指标在三代半时代属于领先水平,但与中国歼10C/D等先进型号装备的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相比,在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多目标跟踪能力以及隐身目标探测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差距。军迷们会关注雷达的孔径大小、T/R模块数量、波段覆盖等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推断实际作战效能。

电子战系统: 电子战能力是现代空战的关键。军迷们会讨论苏35的Khibiny电子战系统(EW suite)的性能,并将其与中国在电子战领域近年来取得的进展相比较。中国在电子战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在一些公开报道中也有所体现,这使得军迷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设备可能更具优势,或者至少不处于劣势。

2.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的对比: 中国在歼10项目上,从最初的仿制到后期的深度自主研发,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在电子设备方面,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求进行了大量创新和升级。歼10系列,特别是后期型号,普遍被认为装备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雷达、火控系统、航电综合系统等。这种自主研发的路径,让军迷们对中国装备的电子系统抱有更高的期待,也更容易产生“我们自己做得更好”的认知。

3. 网络信息与“信源鄙视链”: 中国军迷群体活跃于各大军事论坛、社交媒体平台和科普网站。在这里,信息传播速度快,讨论也极为充分。一些专业的、甚至带有一定分析性质的论述,即便其中可能包含一些主观判断或未经证实的信息,也容易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性能论证”与“技术自信”: 军迷们热衷于对各种武器进行“性能论证”,并乐于看到国产装备在性能上超越外国先进装备。这种心态也促使他们更容易去寻找和传播那些能够证明中国电子技术优势的论据。
信息来源的倾向性: 军迷们会关注来自中国官方媒体、军工企业的一些宣传,也会参考一些国内外的军事分析报告、期刊文章,甚至二手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国家装备的“技术自信”往往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倾向,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国产电子设备不弱于人,甚至更强。

4. 特定事件的解读: 虽然“苏35打歼10费劲”这样的说法可能是一种夸张或极端化的表达,但它背后可能源于对某些具体技术指标的对比,或者对双方在假想敌对抗演习中表现的解读。例如,如果在模拟对抗中,歼10成功突破了苏35的探测或干扰,或者在火控交战中占据优势,这些信息一旦被传播,就容易被放大和固化成一种普遍认知。

“费劲”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费劲”,并非指苏35的电子设备完全不能工作,而是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被认为不如歼10:

态势感知能力: 如前所述,雷达的探测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能力,以及整合其他传感器信息形成综合态势感知的能力。
电子战能力: 包括干扰对方雷达、通信的能力,以及自身在复杂电子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信息处理与融合能力: 现代战机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处理海量数据,并将其转化为飞行员易于理解和利用的作战信息。
武器的匹配与协同: 即使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强大,如果其能引导的空对空导弹性能与雷达不匹配,或者作战管理系统不够高效,也会影响整体作战效能。

需要辩证看待: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军迷的观点往往是基于公开信息和有限的专业知识进行的推断,并不代表完全准确的军事评估。俄罗斯的军事装备在某些方面依然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成熟的设计理念。

苏35的整体设计: 苏35作为一款成熟的第四代(俄标)或三代半战机,其机动性、动力系统(AL41F1S发动机)、以及在特定空战场景下的作战能力仍然是值得称道的。其电子设备即便不被视为最尖端,也是经过实战检验的,且与AL41F1S发动机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信息的不完全透明性: 许多军事装备的具体性能参数是高度保密的,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经过包装的公开信息,或者第三方评估。因此,任何一方的军迷群体都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主观判断的情况。

总而言之,中国军迷之所以普遍认为俄罗斯武器的电子设备相对落后,尤其是苏35与歼10的比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包括中国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突飞猛进的自主发展,对中俄技术代差的认知,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这种观点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或夸大,但也反映了中国军迷群体对国产装备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期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下



因为是真的差

见我以前的回答

毛子的高端半导体尤其是氮化镓现在是弃疗状态

目前毛子的政策是:放弃投入巨大收效缓慢的半导体研发,直接大量购买国外外贸市场上的半导体元器件后自己加工制造

有两个新闻:

1,乌克兰击落的俄罗斯无人机是万国拼装货

2,韩国对俄罗斯高端半导体材料砷化镓断供


仅从苏35的雪豹PESA雷达来说

对应的中国同技术水平的雷达是少量装备用于过渡的歼10B

而中国的氮化镓研发在2008年前已经开始了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砷化镓雷达完全成熟,开始大规模应用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氮化镓雷达技术成熟,并大规模应用

参考我的文章

在数年前(至少2018年),中国陆基氮化镓雷达已经开始外贸

至于055(2014年武汉陆地模型进行船电测试),歼20改进,PL15中距弹用没用氮化镓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综上,雷达领域,中国与美国齐头并进甚至应用领先(装氮化镓SPY6的伯克3今年才下水)

然而俄罗斯方面的消息:

在2020年6月的俄罗斯《国防》杂志采访中,俄罗斯季霍米罗夫仪器仪表制造科学研究所(NIIP)总设计师尤里·贝里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俄罗斯用于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国产氮化镓生产项目还没有立项,距离实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尤里·贝里说:“俄罗斯仍然没有为有源相控阵天线的收发器元器件研发氮化镓技术的项目,这个项目将需要打通从原材料到生产线的整条技术链。在这方面,美国和中国已经领先,俄罗斯已经极大地落后。”

如果以上言论属实,那么俄罗斯雷达用半导体材料水平与中美有代差

user avatar

因为确实就是很差。你鳖现在已经氮化镓功率器件到处用、可以自产12bit位宽 3Gsps采样速度的数模芯片、有自产亿门级FPGA 恁新沙俄有啥?

user avatar

一个到现在还没有能用的有源相控阵,一个连枭龙都给上有源阵,这区别还不够明显?

user avatar

不是认为差,是真差,六年前有机会去过一次维修苏27的军工厂。见到了我们替换下来的电路板。一些非核心电路板由满是电子管和飞线组成的板子,我认为水平很low的军方维修厂。用一块手掌大的印刷电路板,就替换了原来需要很大空间的原装电路板。空出了好大空间,然后还要操心重新配重的问题。

看着硕大的电路板和国营小厂替换的电路板对比,感觉就像一头牛和一只羊的对比。

俄罗斯的科技树真的偏的可以。

user avatar

说点苏联时代的旧账,当初为了给MiG-27换搜索雷达,想过上雷达。Su-24用的猎户座-A性能苏联人满意,结果天线宽度往1米4上走,塞不进MiG-27的机头,压缩体积苏联一时半会儿是拿不出东西东,最后被迫用的Кайра系统。

饶是如此,Kh-29T那个效率还是被飞行员怎么说的来着?

“эта "голова"- как женщина, не любит однообразия и воротит нос от всякой пыли и дыма”
(这“导引头”跟个娘们儿一样(难伺候),不喜欢单调的环境,稍有灰尘与烟雾就会让她翘起鼻子走到一边去了)

——《Взлетная полоса длиною в жизнь》(一生难忘的跑道)

80年代自研的底子就这样,90年代虽然有过短暂的与西方技术关系回暖时的互通,之后又是连着20年以上的从军品到民品的全面封锁。技术提高速度能有多快呢?

——从逻辑和事实上来说俄罗斯的电子设备技术确实比集多国之力的技术联合要弱势,这没什么不该承认的。


至于国内这帮军迷的认知?那有哪门子参考价值啊?中国的军备发展历程之顺利,进步速度之快把国内军迷思维都养的离奇古怪的这件事我还以为这是个常识呢。

本来环境就容易出奇葩,加上一堆随大旗摇摆,以屁股为先导的“老害”们与没品的营销号们吹一通自己逑都不懂的玩意儿,踩一通自己看似懂了的玩意儿。

说句难听的,国内自信心爆棚开始觉得毛子雷达就是弱鸡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国内刚开始完成对赶在封锁完成前到手的一批技术、封锁后绕过封锁的“民品技术”、乘着苏联死了偷学来的技术这些零敲碎打的东西的研究,出现了成果的时期。

同样也正好赶上一群人指着当时国内刚出的某J9式和J6式坦克外挂装甲大吹特吹“惰性反应块”的“种种优势”,狂踩乱贬“爆炸式反应装甲”是什么“用来刷外贸数据”的奇技淫巧的群魔乱舞时代。

你觉得国内军mi们的意见真的有任何参考价值?有这功夫关心这群人的想法,不如乘着有兴趣去翻一翻技术类的文件看看——然后你会发现,甚至不如去看其他利于“多人共同运动”的好康的有意思。

user avatar

精俄都来看看,离了髮国后苏35居然换回了老式的折射平显,就这还不服大家说你们俄罗斯电子设备差?

连歼11B这种十几年前的飞机都上了衍射平显好吧。

金头盔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当年苏30MKK也是拿过金头盔的,所以不存在什么进口机型不许拿盔。

19年金头盔歼十C,20年金头盔歼十六,21年金头盔歼十C。

压根没你苏35什么事。

以下的信息估计呼友也没能力去证实,大家就当笑话听吧。

相对10C和16的AESA,苏35那个PESA无论是性能还是功耗都远远落后,综合起来只能说比歼十一B上用平板缝隙天线的149X要强一些。

而且苏35的材料方面仍然很保守,用了大量钛合金而非复材,结果一个空优机的空重居然比歼十六还稍微重了一点点。

很多人吹上天的那个空战决策系统,用某老飞的话讲就是非常适合新手,可以极大降低新人的失误概率,但高手过招靠那玩意会死的。

因为外部给出的决策到大脑接收、二次决策再到行动,速度始终比不上大脑直接决策立刻行动。

user avatar

苏35的UI汉化竟然失败了,而且俄方给出的理由是“中文是象形文字,在屏幕上很难阅读”。

俄罗斯《消息报》采访了俄罗斯无线电电子技术集团(俄罗斯技术集团下属企业)副总经理吉维∙占季加夫,该集团是苏-35几乎所有航电系统的研制生产单位。
占季加夫表示,“根据订购方的国情要求改装机载设备是重要的技术程序之一,一年多来我们都在致力于将驾驶舱内的信息翻译成汉语。但是,不像斯拉夫和拉丁字母,汉语的象形文字“很难”在LCD显示器上阅读。最终,中方要求维持原样,即显示器上保留西里尔字母。中国飞行员已有驾驶俄苏-27战机的飞行经验,该飞机的驾驶舱同样没有为中国进行改装,但飞行员们‘阅读’俄语的机上信息。”


该报称,苏-35显示器上译成汉语的仪表读数说明和指令太过微小和模糊,以致难以阅读。通过扩大显示器的尺寸可以解决该问题,但这样就要彻底改造驾驶舱,研制和试验需要额外的资金和时间,中方伙伴并不希望这样。

这是2017年的消息,距离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只差一年,俄国人硬是能说出“象形文字在屏幕上很难阅读”……你苏35的屏幕再小,总比华为手环大吧,华为手环都能显示象形文字,你凭啥做不到。

user avatar

我之前一家公司是做矢量分析仪器的。就是测试天线的信号强度的。

这个领域全世界最厉害就是安捷伦。这个基本上业内人士都知道。但是我们公司用的不是安捷伦的器件。而是老板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搞来的俄罗斯器件。

说句实话,性能上和安捷伦几乎没什么差别。但是唯一的问题就是:

发热量非常大。。

每次仪器开机,一会儿,机箱就能摊鸡蛋了。经常烫伤操作工。老板为此搞了定制化机箱。安了四个风扇用力吹。但是没有啥用。。

你以为我想说这种东西质量差。其实我想说的是,明明俄罗斯人能做出来非常好的模拟器件。但是就是做不出来整机。只能卖零件给我们做组装。这件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说白了,整个仪器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电脑主机。配一个10寸的液晶显示器。只不过机箱是定制的。有一个开口可以把显示器嵌入进去、,买来的俄罗斯器件使用串口插在主板上。这个活,不客气的说,电脑城小工就能来。之后找一个程序员(就是我啦)写一个程序,开机运行后不停读取串口数据而已。

user avatar

主要谈谈机载火控雷达,在这方面俄罗斯并不算差。主要是苏联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产品,例如七十年代米格23战机配备的SAPFIR-23ML/MLA系列雷达,八十年代苏27的N001,米格29的N019雷达,对比同期美军七十年代APG-63/66,八十年代APG-70/68/65产品显得过于拉跨,加之苏联解体后有数年时间雷达发展陷入低谷停滞,直到九十年代前中期也仍然是以八十年代的苏联产品为主,所以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就以N001雷达为例子,这款雷达是在N019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而N019又在米格23的系列雷达上进行改进,苏联最早运用倒卡天线可以追溯到米格21bis的蓝宝石雷达上,所以才叫祖传倒卡。探测性能低下,功能少,重量体积大等众多缺点都使得N001经常被辱的体无完肤,我认为N001的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天线部分,倒卡天线老生常谈话题了,我就贴段我其他文章的内容,看看就行。

第二个方面:中频匹配滤波器和AD模数转换器部分,这部分N001的设计不同于美机的数字式匹配滤波器,受制于AD转换器能力限制,N001使用模数混合结构搭建匹配滤波器,信号先经过模拟电路带通滤波处理压窄信号带宽,然后进入数字电路FFT做匹配滤波,这样能降低对数字滤波器和AD转换器的能力要求,但代价就是信号损耗增大,雷达威力下降。

第三个方面:信号处理器部分。N001雷达的信号处理器没有可编程技术,只采用了固定式的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对于固定式数字处理机来说,对于每种不同的波形都需要搭建对应的电路才能满足要求,这直接导致设备体积重量的大幅度增加,而可编程数字机可以根据软件控制实时配置,所以只需要少数的结构模块就可以完成多种功能,体积重量可以压缩的很小。

N001雷达采用480点FFT积累,没有脉冲压缩设计,七十年代的APG-63雷达则是512点FFT积累,首次采用巴克码为中重复频率波形做脉冲压缩,大大增强了雷达探测性能。可编程的先进数字处理机的缺乏,使得N001和N019雷达工作模式十分有限,没有其他例如多普勒锐化地图测绘,距离选通高重频,地面动目标跟踪等丰富的功能。

在多目标能力上,N001和N019雷达并不是没有多目标TWS模式,它们都能最多对10个目标建立航迹跟踪文件,并且R27支持利用惯导系统配合间断照射功能,这项能力麻雀P block2才具备。但N001和N019在进入主动弹时代后,需要改进才具有TWS引导主动弹多目标攻击能力,判断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原版雷达系统的航迹文件精度不足以支持主动弹中距制导要求,所以需要改进后才能支持。

总的来说,由于八十年代苏联自己数字信号处理,可编程计算机技术的军事应用拉跨;苏联自己设计思路的问题,可能是考虑到天线体制成本问题,也可能是平板阵雷达的技术对于苏联来说仍然存在难题,仍然使用倒卡天线;这都导致N001和N019在多个主要系统结构设计上都落后于美机同时代产品。

但这并不怪苏联,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瑞典,英国,法国的战机雷达同样拉胯,瑞典的PS46A雷达等也一样是倒卡天线,并且还不是全波形雷达,苏联的N001和N019好歹都是拥有高中低PRF的全波形雷达,只是不如美帝水平。

N001雷达在高空对RCS=3平方米迎头目标使用HPRF波形探测时距离为80~100千米,按一般理解认为单次检测标称0.5,按通常经验而言累积检测概率是0.85(美机累积检测概率标准为0.85)。如果换算为APG-63换算的1RCS目标,则探测距离有70~80km,APG63雷达实测对RCS6的T33教练机高空迎头累积检测概率0.85时距离约为100km,换算为RCS1时约为70km,证明N001雷达也不算太差,虽然和同时代八十年代的美帝雷达比不了,但和七十年代的APG63初代比还是还行的。

在进入俄罗斯时代之后,众所周知的是俄罗斯的一系列PESA雷达,雪豹E,N011M这种,在一堆主流AESA机载雷达中显得鹤立鸡群十分独特,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毛子的雷达技术仍然不太行。

我觉得这主要是俄罗斯自己的取舍问题,雪豹E和N011M雷达的PESA天线结构在接收系统上设计十分有特色,接收系统是采用了类似AESA的每个单元模块都有自己的LNA低噪声放大器设计,避免了传统PESA接收系统的损耗较AESA偏高5~6db的缺点,但这种的发射系统仍然是PESA的无源结构集中发射机,可能毛子考虑成本问题就没有搞全AESA设计。并且雪豹E雷达仍然采用电真空器件用作发射端,电真空器件相较于固态器件在波形捷变,可靠性,瞬时带宽,设备体积重量上处于劣势,但考虑性价比之后,电真空器件在战机雷达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雪豹E就使用了平均功率高达5kw的行波管发射机,毛子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整出了较为便宜,但性能也相较于AESA不算很差的独特PESA雷达。

这点我觉得和毛子的特色空馈相控阵技术非常相似,S300系统使用的“大鸟”雷达即为毛子特色空馈阵的代表,空馈相控阵体制虽然损耗大,不如传统的强迫馈电相控阵例如SPY-1这种设计,但胜在便宜。而经过毛子改进之后,将空馈损耗压低到了3~5db级别,西方此类产品的损耗一般都达7~10db以上,可以说俄罗斯在如何省钱这方面属实是整明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