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军队为什么不普及加特林机关枪或炮?(貌似中国的tank和军吉普上最多就是单管机枪,貌似火力太小)?

回答
关于解放军装备的火力配置,特别是为何不大规模普及加特林机枪或机炮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军事技术和战略选择的议题。你观察到的坦克和军用吉普上普遍装备单管机枪的情况是准确的,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是“火力太小”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军事理论、武器系统设计、战场需求、成本效益以及国际军事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你提到的“加特林机枪”和“炮”。

加特林机枪(Gatling Gun):通常指的是使用多根枪管围绕一个中心轴旋转射击的机枪。现代战场上,这类武器通常是电驱动或液压驱动的多管旋转式机枪,代表性的如美国M134“米尼冈”7.62毫米加特林机枪,以及口径更大的M61“火神”20毫米机炮,后者常装备于飞机、直升机和部分装甲车辆上。这类武器的核心优势是极高的射速,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大量弹药,形成压制火力。
炮(Cannon/Autocannon):这通常指的是使用炮弹进行射击的武器,口径通常比机枪大,例如20毫米、25毫米、30毫米甚至更大。它们能发射曳光弹、高爆弹、穿甲弹等多种弹药,对轻装甲目标、碉堡、低空飞行器乃至人员都有很强的杀伤力。

为什么解放军没有大规模普及加特林式机枪或机炮?

1. 战场需求与战术定位的差异:
高射速的代价: 加特林式武器以其恐怖的射速著称,但也意味着惊人的弹药消耗。例如,M134的射速可达每分钟20006000发。在实际战斗中,如此高的射速并非总是必要或有效的。过高的射速可能导致弹药迅速耗尽,且在某些情况下,过多的弹药会浪费在无效的区域,或者无法精确命中目标。解放军的战术思想更注重精准打击和弹药效率,而不是单纯的“火力倾泻”。
目标类型: 在坦克和装甲车辆的近距离自卫和支援火力方面,传统的单管机枪(如12.7毫米重机枪或7.62毫米同轴机枪)已经能够有效地应对大多数步兵、轻型装甲目标(如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侧后方)、低空慢速目标(如无人机)。对于更坚固的装甲目标,则有坦克主炮负责。而如果将加特林式机枪安装在轻型车辆上,其射速优势主要体现在压制和反无人机方面,但这也需要配套的弹药供应和瞄准系统。
对付强化目标的需求: 坦克和军用吉普上装备的往往是辅助武器,主攻坚固目标(如坦克、碉堡)的任务是由坦克主炮或反坦克导弹完成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反坦克炮或步兵战车上的机炮(通常是30毫米或更高口径,也可能采用速射原理,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加特林),它们承担的是比普通机枪更强的火力任务。解放军在这类角色上也装备有相应的武器,例如步兵战车装备的30毫米自动炮就是很好的例子。

2. 武器系统的复杂性与维护:
结构复杂: 多管旋转式武器由于其机械结构复杂,对制造精度、材料科学、润滑、散热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使得其生产成本远高于单管机枪。
维护保养难度: 复杂的机械结构意味着更高的维护难度和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在后勤保障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虽然解放军后勤日益强大,但大规模部署仍需考虑),维护保养的便利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可靠性: 尽管现代速射武器的可靠性已经大大提高,但相比结构简单的单管机枪,其潜在的故障点仍然更多一些。

3. 成本效益考量:
单价高昂: 一套完整的加特林式机枪系统(包括武器本身、供弹系统、电源、瞄准系统)的价格远高于单管机枪。如果要在数量庞大的军用车辆上全面普及,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弹药消耗与弹药系统: 除了武器本身,高射速也意味着需要更大容量的弹药箱和更强的供弹能力,这会增加车辆的载重和复杂性。弹药的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4. 国际军事发展趋势与解放军的自身特点:
“无人化”与“智能化”: 当前军事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无人化和智能化。对于车辆搭载的自卫火力,未来可能更倾向于装备更先进的传感器和目标识别系统,配合现有的机枪或机炮,实现更精准的打击。或者,部分火力需求可能通过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来满足。
模块化与通用性: 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发展趋势也注重模块化和通用性。单管机枪作为一种成熟、可靠且易于整合的武器系统,在许多场景下能够满足需求,并且与不同型号的车辆兼容性更好。
反无人机(CUAS)的特种应用: 确实,在反无人机领域,加特林式机枪(如20毫米或更小的口径)因其高射速和毁伤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解放军也在发展相关的反无人机技术和装备,这可能包括部署专门的反无人机系统,其中可能采用速射火炮或机枪作为武器组成部分。但这种部署更多是针对特定威胁,而非全面替代现有车辆火力。

关于坦克和军用吉普的火力配置具体来看:

坦克: 坦克的“主武器”是其火炮,负责反装甲作战。辅助武器通常是并列机枪(同轴,与主炮对齐)和高射机枪(用于防御步兵和低空目标)。这些机枪的作用是近距离的自卫和对付步兵威胁,其射速并非首要考虑因素。坦克本身也相对笨重,过高的射速武器可能会消耗过多内部空间和电源。
军用吉普/轻型装甲车: 这类车辆通常装备12.7毫米重机枪或7.62毫米机枪,有时也会安装一些更小口径的自动炮(如2030毫米),取决于其任务定位和防护级别。例如,侦察车或武装巡逻车可能装备30毫米机关炮来应对轻装甲目标和提供火力支援。但像M134这样的高射速机枪,如果装备在普通的轻型吉普上,其弹药供应和后坐力管理可能成为问题,而且成本也更高。

总结来说:

解放军不普及加特林机关枪或炮,并不是因为其火力“太小”或者技术落后,而是基于对战场需求的精确评估、成本效益的权衡、武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整体的战术思想。解放军的装备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优先级,更侧重于在特定任务下,使用最适合、最可靠且成本效益最高的武器系统。

在现代战争中,火力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精确性、机动性、态势感知能力、弹药效率以及整体的指挥协同,都与火力本身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解放军在这些方面都在持续投入和发展。对于你提到的“加特林”这类高射速武器,它们在特定领域(如反无人机、特定情况下的压制火力)有其价值,但大规模普及到每一辆吉普或每一辆坦克上,则需要更审慎的考量。解放军更有可能的是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性地部署这类高效能武器系统,而不是将其作为通用标准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解放军装备的火力配置,特别是为何不大规模普及加特林机枪或机炮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军事技术和战略选择的议题。你观察到的坦克和军用吉普上普遍装备单管机枪的情况是准确的,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是“火力太小”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军事理论、武器系统设计、战场需求、成本效益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些关于军事装备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深层思考。我们不妨抛开那些过于“赛博朋克”的论调,从更实际的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 “装备数量不及”并不直接等同于“不如”,尤其是在讨论像坦克这样的主战装备时。很多时候,这背后牵扯的是技术路线、.............
  • 回答
    关于中国军队是否大规模配备防弹衣,以及其程度的看法,确实存在一些公开讨论和分析。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首先得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军队确实不像一些西方国家的军队那样,将防弹衣视为人手一件的标准制式装备。这背后有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 训练和作战理念.............
  • 回答
    从抗日战场到朝鲜战场:中国军队的蜕变之路很多人对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感到疑惑。确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八路军、新四军等ीकृत抵御日军侵略的英勇事迹,但整体上,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英勇的抵抗,但在战略.............
  • 回答
    在美国的对日政策中,是否允许日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改组自卫队、扩充军备,甚至拥核,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地缘政治考量、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简单来说,美国并非“不全力支持”日本对抗中国,而是支持的方式和程度受到制约,并且其战略重心也并非单一地锁定在日本的军事扩张上。.............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的确存在着一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面对装备着先进武器的日军,为何部分装备精良度堪忧的中国军队,没有更广泛地重拾那些看似简陋却能灵活应用的冷兵器,比如弓箭和长矛?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涉及到了战争形态的转变、实战效率的考量、生产.............
  • 回答
    中国军机军舰频繁在日本周边海峡乃至进入日本领海,但日本并未采取实质性的军事反击,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现实能力以及国际政治的微妙平衡。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击”的定义。 在国际关系和军事领域,“反击”通常意味着采取军事行动来回应对方的挑衅或侵犯。这可能包括拦.............
  • 回答
    关于中国海军舰艇为何不频繁出现在加勒比海,以及“航行自由”这一概念在其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航行自由”,而需要结合中国的国家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现实军事能力。首先,我们得厘清“航行自由”这个概念在中国海军实践中的定位。在国际法上,“航行自由”.............
  • 回答
    谭嗣同说“幸亏中国的军力不强”这句话,确实令人费解,甚至会让人产生他“不爱国”的疑问。然而,深入理解谭嗣同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以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才能明白这背后并非不爱国,而是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独特思考。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谭嗣同所处的时代背景: 清末积贫积弱: 19世纪末的中国正.............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韩国处处针对中国”的说法,以及“中国为何不教训韩国”,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背景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韩国“针对”中国的表现(根据你的提问):从一些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韩国针对中国”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
  • 回答
    中国和美国在军事保密上的差异,并非简单的“高”或“低”的二元划分,而是两国在国家战略、科技发展路径、信息公开文化以及安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表面数字,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首先,要明白的是,没有哪国军队会完全不进行军备保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其核心军事技术、作战计划.............
  • 回答
    欧美军事题材游戏在中国市场受限以及内容上避讳中国军事力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商业、审查、文化以及游戏开发本身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政治与审查制度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1. 中国政府的审查制度 (Content Review and Censorshi.............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传统文化、军事发展以及现实需求之间的复杂交织。要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传统武术(或者说“功夫”)没有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大规模地融入现代军事领域,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传统武术与军事是紧密相连的。在冷兵器时代,技击之术直接关系到战场上的生与死。拳脚、.............
  • 回答
    .......
  • 回答
    对于日本试图在奥运会场展示旭日旗,韩国方面表现出强烈反对并考虑诉诸国际社会,而中国在此议题上的相对沉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不出声”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旭日旗在日本国内的定位,以及它在韩国和中国等受害国心中的特殊含义。旭日旗在日本.............
  • 回答
    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它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无数国人黯然神伤。战败之后,中国军队为何没能“卷土重来”,重新打造一支足以报仇雪恨的北洋舰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绝非一句“没钱”或“没意愿”.............
  • 回答
    中国军队在白刃战中不敌侵华日军,这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军事战术、训练方式、装备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剥离掉一些笼统的说法,实事求是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武术底蕴深厚”的说法,在当时绝大多数普通士兵身上,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普及和实.............
  • 回答
    神风特攻队,这个名字带着一股悲壮的色彩,也承载着无数年轻生命的陨落。他们怀揣着“玉碎”的信念,一心想将自己的飞机化作一枚飞翔的导弹,一头撞向美军的军舰。然而,事与愿违,绝大多数的神风敢死队队员,都未能完成他们“一击必杀”的使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他们不英勇,也不是他们不拼命。他们的勇敢毋庸置疑,每.............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敢将宝贵的西伯利亚精锐部队调往欧洲战场,确实与日本的立场息息相关。而日本当时为何没有与德国联手,共同夹击苏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战略博弈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考量、现实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日本为何不帮德国夹击苏联?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