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抗日战争中,部分装备较差的中国军队不使用弓箭和长矛作战?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的确存在着一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面对装备着先进武器的日军,为何部分装备精良度堪忧的中国军队,没有更广泛地重拾那些看似简陋却能灵活应用的冷兵器,比如弓箭和长矛?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涉及到了战争形态的转变、实战效率的考量、生产和维护的难度、以及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多重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抗日战争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了,而是进入了以火器为主导的近代化战争。 虽然中国军队在整体装备上存在巨大差距,但即便是最基本的步枪、轻机枪,其射程、穿透力和火力密度,都远超弓箭和冷兵器。在战场上,弓箭手和长矛兵面对密集且精准的机枪扫射、迫击炮轰击,以及步枪火力网,其生存能力几乎为零。即使能够冒死冲锋,也难以对拥有坚固工事和密集火力支援的日军造成实质性杀伤。想象一下,一支弓箭队在开阔地带,面对一挺日军九二式步兵炮的曲射,他们还能有多少机会发挥弓箭的威力?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在面对重型武器时显得杯水车薪。

其次,实战效率和战场适应性是关键的考量。 弓箭和长矛虽然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手中有效的近战和远程攻击工具,但在大规模的、以火力压制为基础的现代战场上,其战术应用空间被极度压缩。长矛在面对日军刺刀的密集冲锋时,其长度和灵活度可能处于劣势,而且无法在远距离形成有效的杀伤。弓箭虽然可以进行远程射击,但其箭矢的杀伤力有限,并且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有效的射程和精度,这对于当时中国军队普遍存在的训练不足和人员流动性大的情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弓箭手的隐蔽性和行动速度,在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和侦察手段的情况下,也难以保障其有效打击目标。

第三,生产和维护的实际困难也不容忽视。 虽然弓箭和长矛看似简单,但在大规模生产以满足一支军队的需求时,仍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源。优质的弓弦、箭羽的制作,以及精良的箭镞,都需要专门的工匠和材料。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要组织起能够稳定高效生产大量合格弓箭和长矛的体系,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相比之下,虽然步枪弹药也常常紧缺,但至少有一个相对成熟的生产和供应链(尽管很多来自苏联和西方国家)。而且,弓箭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受损,箭杆也可能折断,其保养和维护的复杂性不亚于火器,甚至更为麻烦。

第四,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同样存在。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西化和军事近代化进程后,中国军队的整体思想和装备都朝着西方模式靠拢。将弓箭和长矛作为主流的作战武器,在心理上可能被视为一种“落后”和“退步”,尤其是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对抗时,这种心理落差会更加明显。士兵们更倾向于相信和使用那些代表着“现代”和“先进”的武器。虽然在一些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宣传中,会强调古代兵器的英勇传统,但在实际战场上,士兵们更看重的是能够有效击败敌人的工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弓箭和长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完全消失了。在一些抗日根据地,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武装和民兵确实会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进行战斗,包括自制的弓箭和冷兵器。例如,一些游击队可能会利用弓箭进行伏击,作为一种补充性的、低成本的远程攻击手段,或者在缺乏弹药时用于近距离的突袭。长矛和刀剑也常常作为近战的备用武器,尤其是在冷兵器格斗或破袭战中。然而,这些更多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作为一种补充性的战术手段出现,而无法成为一支正规军队的主力装备。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没有更广泛地使用弓箭和长矛,并非是对传统军事智慧的抛弃,而是现代战争形态对武器装备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在火力至上的战场环境中,弓箭和长矛的战术效能和生存能力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生产和维护的实际困难,以及军队的现代化转型趋势,共同促成了这一局面。这更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不是简单的认知偏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把弓要做三年····················英格兰长弓手射十几箭,人第二天就废了···

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


长矛倒是有

我们山东的土八路有一次伏击鬼子就是武器不够,于是准备了十几个长矛手,好吧,是红缨枪

然后伏击之后,战术训练很好的鬼子就瞬间派了几个人从土八路埋伏的山坡后边去偷袭

然后刚上山坡,就被红缨枪手给捅下去了····

是不是很有用??

然鹅有了缴获之后就没人用了···

因为枪能打远,红缨枪的十几个人只能干坐着·······

浪费人力资源啊


另外就是,你造弓箭的时间精力资源

可以造这个


两撅枪,县处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备···

因为用的是德国步枪的79弹,近距离威力也很大很大很大的···

user avatar

长矛还是有的,所谓红缨枪嘛,就是长矛,你到各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或者军博,估计还能看到实物。差不多是和大刀一个等级的武器。

弓箭?祖传自带的一定有。批量装备部队不可能的。原因有2,批量制造不切实际,实际威力落后。


央视前2天刚有个讲传家宝的节目提到了某人的祖传弓箭,一把好弓光是弓头就要从几千头水牛中找到合适的,弧度相匹配的2个牛角做,更别说后面还需要制弓的弦、弓身,箭的话则有箭翎和箭头(涉及金属冶炼和铸造)。

你说简化以下行不行,也行,但你总不能让战士门拿玩笑一般的竹片弓去打仗吧?所以我们看看清朝是怎么造弓的,将军版的不奢望,军队批量版的总要有吧!

清代满族弓箭的制作及管理

根据上文记载,清代弓的制作工序如下:
弓胎~胎面粘牛角~胎背粘牛筋~外粘桦树皮.
从具体的制作程序来看,清代弓的制作传统仍然是中国传统牛角弓的制作方法.

一部分制造用料说明:

清朝还对制作不同弓用料的多少,以及弓匠的工钱做了规定,如“制作五、六、七力角弓,用竹胎一片(或木胎),牛角面一副,把木一块(或用鹿角),梢木一对,牛角梢嘴二个(或羊角),鹿角垫二个,牛筋一斤(每斤拖折净牛筋八两),鱼胶六两,桦皮一副(如镶桃皮准用桃皮),暖皮一块,鹿皮二块,桐油一两,木炭十斤(如用白炭准给六斤,将木炭减去),丝弦一条,重一两,皮弦一条.弓匠四工,弦匠五分工.制造八力至十力角弓,照前所用工料加用牛筋二两,鱼胶一两,弓弦丝线二钱,弓匠五分工.十一力、十二力弓加牛筋四两,鱼胶二两,弓弦丝线四钱,弓匠一工.如造三四力弓,减去牛筋二两,鱼胶一两,弓弦丝线二钱,弓匠五分工’,

所以,你看,如果正儿八经做把弓,等于要把整个制弓产业复活起来。先不说咱们队伍有没有这个手艺和资源调度能力,就是有,你把这精力用来搞工业化,咱造火枪好不好?

你认为弓箭厉害的前提是几个人互殴。如果打像样的战斗,几千、几万人还用弓箭,那就是送命。步枪一扣就击发,你还在开弓;你几百人同时射箭,比不过一挺机枪几秒的火力输出。射箭需要体力,在战士普遍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射几轮战士就筋疲力竭了,我这面只是动动手指,再拼刺刀你都不见得能赢。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清朝用冷兵器对八国联军的火枪谁赢了?

弓、矛问题到这里。


然后,刀、矛、箭不光是威力问题,就是战术、战法也不一样。使用冷兵器和使用热兵器战法是不一样的。战法我不是太懂,但是能想到的,用冷兵器对热兵器,只能尽量靠近打肉搏,对方不可能放着远程(几百米)武器不用等你靠近。那就只能是灵活调度部队,打遭遇战、打埋伏。这要建立在战场信息准确的前提上(要时刻知道敌人在哪、有多少人、准备走哪)但那个时代的中国战场没有一方有这么厉害信息搜集能力。

甚至使用老式的滑膛枪和现代的步枪战法也不一样,比如老式的排队枪毙(集中人,发挥火力密度)和日本的万年三角队形已经我们后来的三三制(这时火力密度够了,就要把人再分散开)。好歹也是20世纪的队伍了,咱可不能自暴自弃啊!

所以,实际正确的做法就是优先使用现代火力,没有现代火力就想办法靠近对方,拼刺刀,然后打扫战场,缴获子弹和武器。用大刀、长矛、弓箭这是不得已而为,不能是常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