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战斗经验为何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

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政府的建设,但与日本这个世界级的军事强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长期以来面临的是内耗和地方军阀的割据,军队的建设呈现出碎片化和不均衡的特点。虽然有一些部队在过去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例如一些北洋军的余部,以及在地方战争中表现出色的部队,但这些经验往往是分散的,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推广。很多将领的战术思想和指挥模式,更多地是基于过去的战争经验,而对现代战争的演变和日本军队的战术特点,理解和应对上存在滞后。

其次,日本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的优势是压倒性的。他们拥有先进的飞机、坦克、火炮,训练有素的士兵,以及一套成熟的现代化作战体系。而中国军队,尤其是基层部队,在武器装备上普遍落后,许多部队甚至还在使用一战时期的装备。这种装备上的巨大鸿沟,使得即使经验丰富的中国士兵,在面对日军的飞机轰炸、坦克推进时,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很多时候,中国军队的战术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到装备限制。例如,在阵地战中,我们可能训练有素,但缺乏重炮支援的火力密度,很难有效地压制日军的进攻。在运动战中,缺乏空中掩护和机械化部队的配合,也使得我军的机动性和协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再者,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抵抗,其参与的部队来源极其广泛。除了国民革命军中央部队,还有大量的各地方军阀部队、抗日联军、以及后来组建的八路军、新四军等。这些部队在政治背景、训练水平、装备条件、甚至是作战风格上都存在差异。整合如此庞大、复杂、背景各异的军队,并让它们形成有效的整体作战能力,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经验的传承和推广,在这种大环境下,必然会遇到很多障碍。中央部队的经验,未必能有效地传递到远在边疆或地方的部队,反之亦然。

更重要的是,战争的初期,中国军队在战略战术的制定和执行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早期阶段,一些指挥官可能过于迷信传统的阵地防御战术,而低估了日军的进攻能力和现代化作战方式。虽然“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是必要的,但在具体执行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地形、如何进行有效的机动防御、如何组织反击,这些都需要在实战中不断摸索和调整。我军的许多战役,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正是通过这些惨痛的教训,才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抗战之道,例如游击战、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战术。但这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是极其漫长和痛苦的。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战争的频繁和消耗对军队的整体素质造成了持续的侵蚀。虽然我们有经验丰富的将领,但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经验丰富的将领和基层骨干的伤亡率很高。新补充的兵员,很多是临时征集而来的,其训练和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很难迅速掌握并运用宝贵的战斗经验。这就像是在不断地“炼钢”,但又因为持续的敲打,让“钢”在成型过程中就不断地失去部分精炼。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信息传递和指挥控制的效率。在那个年代,通讯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广阔的战场上,信息传递的延迟和失真,会直接影响战术的执行。一个精妙的战术设想,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基层部队,或者因为通讯问题导致指令无法下达,那么即使有再好的经验,也难以在战场上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经验,并非“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是在一个极为不利的客观条件下,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不断地付出巨大代价后,才逐步显现和发挥作用的。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和牺牲,是无数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未充分体现”来概括,而是要理解这背后所包含的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经验还是很管用的,比如说国军普遍会储备一些猪肉,如果军队溃败的话,就在溃败路上架大锅煮肉,溃败士兵闻香而至,这样就可以很快把败军重新收拢起来。

后来用肉包子招揽溃败国军士兵这一招,就是解放战士传过来的国军经验。。。。。。

user avatar

胡说,怎么没有体现?经过多年军阀混战的历练,老油条们每次跑的时候都比日本人快,特别是当官的。

user avatar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战场上人均5发子弹,这种现实,就是海豹突击队来打,跑的更快,你就不要勉强国军了,这种条件还坚持8年,对比之下看看菲律宾的美军,缅甸马来西亚的英军,法国的英法联军,明斯克基辅的百万苏联战俘,国军的表现真的无可指摘,不要妄自菲薄先辈,国力悬殊如此,最后我们还是胜利了。

=============================================

我实在无法理解,身为一个中国人,为自己国家军人阐述一下抗战的物质困难就碰到这么多人的G点,看到国军两个字就跟鸡巴一样躁动起来,不遗余力的从各侧面抹黑污蔑抗战军人。

国军不是为蒋介石而战,更不是为四大家族腐败分子而战,而是为全中国为炎黄子孙的生存和尊严而站,地不分南北 人不分老幼,皆能守土抗战。这里面有中央军,也有晋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滇军,桂军,湘军,粤军,八路军。。。。。。国军不是台湾那只台独军,而是由我们的先辈组成。

抹黑污蔑国军抗战业绩,到底什么人才敢才会如此的无耻?是汉奸走狗卖国奴的后代,还是日本牲口?还是看多了神剧一枪八百里的脑残白痴?还是被意识形态毒化认贼作父的精神外国人,吸多了国外香甜的空气,不遗余力的嘲讽同胞来讨好洋大爷,好让自己也成高贵种族。

国力如此,一个农业国正面硬刚工业国,坚持八年不投降,已经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国军做到了,保全半壁江山,保住中国人的尊严。从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第一次在中国碰壁。

假如不是美国有原子弹让日本快速投降,45年国军就要大反攻了,欧洲盟军的胜利也将在中国上演,除了缅甸和云南反攻胜利,历史没给中国军人这个机会证明自己,但几年后在朝鲜,还是这些中国军人,实实在在教育了全世界,假如中国军人配以良好的武器和训练之后会爆发怎样的战斗力!

这还是重武器不足的情况,假如飞机火炮管够,地球在中国人面前也要颤抖。


=============================================


子弹是战争的必须消耗品,尤其在中国战场上,由于我国缺乏重武器,杀伤日寇主要凭借的是步机枪还有手榴弹。子弹在很多时候成为了战斗胜负的关键,但是当时的国共2党军队都缺乏充足的弹药,缺到什么程度那,下面是抗战期间我国生产和进口子弹的一个大致数量。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子弹(到货量)


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子弹1.6亿发

苏联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子弹1.84亿发

从英国进口:子弹1667万发

从比利时进口:子弹3867万发

从捷克进口:子弹2600万发

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

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

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从美国得到了1205万发子弹

太平洋战争开始到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子弹约7亿发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 子弹约11亿发,平均1.375亿发/年


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子弹779万发

这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生产和外购的子弹的大约清单,其中本国8年生产了子弹约11亿发,平均1.375亿发/年


1937---1941年外购的子弹数量为:5.7039亿发,平均1.425975亿发/年

1942—1945主要为美国援助得到子弹约7亿发,平均1.75亿发/年

那么抗战期间1937年—1941年,国内生产+外购1.375亿发+1.425975亿发=2.800975亿发/年

1942—1945国内生产+外购1.375亿发+1.75亿发=3.125亿发/年


在抗战的前面几年,自己生产加进口的子弹数为2.800975亿发/年,在美国参战以后为3.125亿发/年,如果按照算数平均看,每年在3亿发左右。如果按照当时国军的数量一般在300万左右算,也就是说每个人平均100发/年。可以想象到当年烽火连天,大小战不断,中国军民就是靠这么点弹药抵抗了日军8年,并杀伤了大量得日军。由此可以看出先烈的不易。说实在话,这么点子弹对于军队的训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士兵在上战场前只是学会放枪装子弹,基本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射击经验和素养的。你想,训练一个及格的射手,最起码也要消耗几百发子弹才可以。史迪威在印度训练远征军的时候,很多士兵拿到汤姆逊,还是一颗一颗的打,让老头看了觉得辛酸,说:“孩子,冲锋枪不是这样打得”。

但是在国内很多士兵最多也就放了5发子弹就上战场,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子弹进行训练。如果一个士兵一年训练100发子弹的话,估计等日本人打来的时候,全部士兵干脆拿大刀长矛去战斗吧,子弹已经没有了。很多人说为什么中国同期不训练大量的狙击手,那是富贵兵种,当时的中国军队实在是玩不起,训练不说多,5000个,估计用的子弹也能让兵工署长跳楼了

还有人写穿越到抗战期间,如何大灭日军,这只能想想,照他那样打法,你把委员长逼得也去造子弹,他也武装不了一个军。

而同期的日军士兵,给国共2党军人留下的一个重要印象是枪打得准,尤其是抗战前期的日军,因为前期的日军,射击训练是200发/月,中国指挥官说日军是用子弹堆出来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对射中,中国军队往往吃大亏,日军射击的准确性太高。而随着中古军队战前培养的老兵的消耗,新上战场的新兵的射击基本可以说只是听个响,因为实弹射击训练太少,往往对日军不够成威胁,所以手榴弹成为中国军队最喜欢的武器,这是子弹太少的无奈。而且中国军队一个步枪也就有30—50发的弹药,而日军在战斗中单兵携带的弹药是200发。很多国军的战役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在战役的后期,枪里面没有子弹了 。很多朋友笑话国军一个师被一个大队的鬼子追的满地跑,其实,这也是无奈的,一个国军的师,如果是甲种师也就10000多人,乙种师才5、6千人,也就3000多步枪,但是子弹也就是20—30发,看看滕县守军就知道了。就算50发算,一个乙种师也就15万发,而日军一个大队随身携带的弹药也不少于这个数,而且能够得到不断的补充。而中国军队要想补充的话还要从几千里外运来,重庆有没有还是一码事。遇到战斗意志不坚强的部队,只有撤退了,连子弹都没有了怎么和一个大队的鬼子拼命。


第二历史档案馆四一九670卷有国军抗战其间武器产量的统计,其中子弹一项以43年最高,年产子弹1亿4405万发.

国军一次战役最多是消耗子弹2000万(常德会战),这已经把国军库存子弹打掉了一半。

衡阳战役守军的投降也是因为在最后守军没有弹药了,否则鬼子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的人看前人,往往说这不对那不对,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理解不了前人的无奈和辛酸。


国军尚且如此,无怪乎八路只能钻山沟、拉杆子。至于其取得的战绩,在抗战期间鼓舞一下人心就行了,作为后人,完全没必要指责或者争论。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八路的武器和弹药生产能力决定了它基本无力发动中等规模的战役,唯一一次能称得上中等规模战役的百团大战,也只是一次破袭战。因为其缺乏野战攻坚的武器装备,自然不能要求它像宣传中所说的那样取得多大的战绩。

========================================================

二战各国弹药消耗情况:

各国弹药消耗情况 (只计算子弹,其他弹药比例更悬殊)

(1939-1945年)英国共生产子弹93亿发.平均每年16.4亿发。

(1939-1945年)德国共消耗子弹210亿发,平均每年37亿发。

(1941-1945年)苏联共消耗子弹170亿发,平均每年44亿发。

(1940.7-1945.7)美国共生产子弹414亿发,平均每年80亿发。

(1937-1945)日本共生产弹药约80亿发,平均每年10亿发。

中国八年抗战:

(1937-1941)国内生产+外购1.375亿发+1.425975亿发=2.800975亿发/年

(1942-1945)国内生产+外购1.375亿发+1.75亿发=3.125亿发/年

(1937-1945)国民党军队共消耗子弹17.1亿发,共产党军队消耗子弹0.2-0.5亿发,中国军队平均每年消耗2.1-2.2亿发。

======================================================

顺便贴个资料,看看为什么同样的人,志愿军就表现那么好。

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

抗美援朝时期

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底,后勤部门克服重重困难,运往朝鲜的弹药计有各种枪弹4.3亿余发,各种前膛炮弹776万余发,各种后膛炮弹489万余发(其中高炮弹252万余发);手榴弹、地雷、爆破筒766万余个,各种炸药及炸药包2490吨,总计约有99894吨。另外,随部队带往朝鲜的弹药还有各种枪弹5007万余发,各种前膛炮弹124000余发,手榴弹、爆破筒、枪榴弹147万余个,各种炸药210吨,总计约有14831吨。

2、1952年,后勤部门共向朝鲜境内前送各种子弹90002143发,其中冲锋枪弹48783200发,步枪弹33462353,高射机枪弹7756590发。各种炮弹3533985发,其中迫击炮弹1108039发,高射炮弹1086172发,战防炮弹523593发,野炮弹209111发,山炮弹188934发,榴炮弹382280发,坦克炮弹35856发。各种手榴弹1667221枚(其中加重手榴弹880683枚)。工程炸药1890吨,作战炸药250吨,地雷2461个。 在这个阶段,轻武器弹药消耗有限,一线步兵武器基本都调换成苏式,杂式枪械绝大部分在后方部队中使用。然而由于朝鲜战争美空军的疯狂绞杀,后方部队打防空枪消耗的枪弹远远超过一线部队的作战消耗。例如:公安1师在短短5天时间内即消耗7.92毫米步枪弹515161发,比一个作战军全月的消耗还大得多。

3、整个1953年,志愿军平均每日消耗168吨弹药,比1952年增加了3倍。尤其是激烈战斗的弹药消耗,则更是一次比一次增大。1952年上甘岭战役的消耗弹药远远超过了以往历次战役的消耗记录,43天共消耗弹药5113吨,每天平均消耗118吨,比1952年夏季39军粉碎敌重点进攻时平均每天76吨增长了64%,比1951年秋季47军粉碎敌人秋季攻势的消耗,平均每天34.8吨,增大了340%。然而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60军在6月10日至15日五天时间中,每天平均消耗279.5吨弹药,是上甘岭每天消耗量的近2.5倍。

金城反击战期间,后勤部门共供应部队35972吨弹药。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简直太好了!

大家可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抗战之前,咱们连年军阀混战,就算是武器不如日本,但是就作战经验而言可能还是比较丰富的,对吧?

那么咱们就一条条的来看一看,抗战前这些军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先来看看军队的高层们:

直奉二次战争开始。吴佩孚奉曹锟电召,于17日至北京,即于国务院四照堂召集会议,会商作战计划。当晚应邀参加的人员,包括他的参谋长、总参议、陆军总长、海军总长、航空署长、代理国务总理,以及派有任务的高级将领等人。四照堂四面均为玻璃窗,电灯明如白昼,厅中置一长条桌,拥拥挤挤,坐满六十余人。大家坐了许久,才见得吴佩孚走到堂中。吴口传命令,念道:“奉张大逆不道,杀我人民,夺我土地,侵我主权,藐我武功。”还有什么“大张挞伐,除此元凶”之类。念到中间,电灯忽然熄灭,半晌才复明亮。王怀庆和冯玉祥坐在一处,只见王附着冯的耳朵低声笑道:“不吉!不吉!这是不吉之兆!”冯笑而不言。此时,吴佩孚已念至命令的正文,第一路任务如何,第二路如何,援军各路又如何。命令下完,吴即站起来说:“没有了罢?我们就这么办罢。”此时海军总长连忙站起来说道:“报告总司令!命令上没有提到海军,我们的舰队怎么办?”吴答道:“哦!哦!海军没有提,在命令上添一条罢。你们自由巡弋,以防意外。”航空署长又起来道:“还有我们空军呢,怎么办?”吴又哦哦连声,说:“也添上一条,你们随时准备,相机出击。”又有张家口骑兵将领起立请令,吴答:“在古北口外活动。”接着兵站负责者等人员也起立请令,吴搔了搔头,不耐烦地说道:“这样尽着往下添,还成个命令吗?你们不能等着以后再商量吗?今天就是这样了,散了吧!散了吧!”大家才一哄地散了。——冯玉祥·我的生活

顶层决策如此儿戏,跟将领素质自然关系甚大,那么咱们再来看看将领都是怎么个状态。

史迪威曾经表示:“低级军官对于命令,每能迅速执行;营长和团长的素质不一,但是不乏优秀之士。在这些阶层要将缺乏效率者淘汰较为容易,擢优弃劣后,对于士气将有好的影响。至于军长和师长,则问题颇大。这些人中很少是有效率的,他们很少亲临前线,更极少监督命令是否执行。对于来自前线夸大甚至错误的报告,不经查证即予接受。经常忽略搜索和警戒的重要性,常因而造成大乱。一般的师长,似乎以为只要自距离前线五十英里处,发一命令,即已尽到责任。这些军官中,有许多是相当勇敢,但是大多数的人均缺乏道德的勇气。”

由于抗战之前中国的内战水平长期停留在“菜鸡互啄”的档次上,而将领们在军阀化的军事生涯中几乎也不会得到再次进修的机会,因此他们对现代战争的了解极其有限。同时再加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大弊病:后勤补给制度不健全与参谋制度不健全,无怪乎“中国军队一到作战就莫名其妙。既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也没有完备的作战命令!”“各部队长每为“开门七件”及其他琐碎事务,终日忙碌,以至于无暇致力于教育训练,甚或以交际应酬为能事,以此为猎取功名的捷径,而疏忽学术。”了。

高级军官如此,中下级军官更是苦不堪言:“在其他的先进国家,一个连长仅需负责训练和作战指挥,其他的杂事一概不需过问,但是在中国则不同。连长除了训练、指挥士兵作战外,尚得兼管各项杂务,其中最令人烦恼的即为经理、病兵和逃兵。”

至于士兵,那就更惨不忍睹。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当年曾经在国军干过一阵子,他表示:“(士兵)不仅体格孱弱,而且状似白痴,不堪教练。师部的办法即是抽调各营连可堪训练的士兵,组织突击队,集中训练,其他的则归各部队看管,也谈不上训练,只希望来日作战时在山上表现人多”以当时军队的经验而言,教会一个士兵识数大概要俩三个礼拜、教会射击要两三个月,而一挺机枪行价七千块,等于一个士兵40年的军饷——而且只要你偷出去,总能找到各路土匪抢购,所以稍稍机灵一点的士兵偷枪逃跑那是常态。

我以前曾经说过,民国时期的军阀状态跟五代的藩镇是很像的,这种像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因为基层士兵战斗力实在太弱,所以各部队只好集中可用之才,把他们集中训练,就像唐末五代时的“牙兵”一样。这些老兵的战斗力自然毋庸置疑:“部分系久经战役,每能尽忠职守,即使因为分散配置,为火力占优势的敌人所击溃,数日之后,仍能自行前往指定地点集合,各归建制,严整如初,对整体战力毫无损伤。”然而问题在于你拿什么留住这些老兵呢?利诱就算了,在党国威力巨大之通货膨胀面前你那点饷钱永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而威逼更不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还可以投八路啊!最后只好双管齐下,一方面军官加以笼络,一方面经商、吃空饷,尽量维持这部分精锐的战斗力——然后使得这些老兵更加骄纵,整个一恶性循环。

再说说训练,我先总统 蒋公乃是有大福气之人,先是留学日本,又先后得了苏联人跟德国人的帮助,最后英美友邦自然也不肯为人后——俗话说的好,这五大强国伺候着 蒋公一个人,这点子福气还小的了么?所以“国军由于效法对象经常改变,以致战术思想和训练方式纷繁复杂。如在广东时期,读日本典范令、操俄国操、仿俄国编制;南京时期,中央军校习德式、步兵学校习日式,训练总监颁布部队使用的操典近日式,陆大研究战术,有以战斗纲要为依据者,有以德国军队指挥纲要为依据者。抗战爆发后,仍用日本典范令和教程,又混用俄国和美国的战术和编制。”

练得乱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些操典跟编制还不一定对……

战前国军使用的日译典范令翻译“错得一塌糊涂”。——徐复观·垃圾箱外

所以咱们回过头来,看看题主你说的这几点:

从军官的角度讲,各军阀军官大多身经百战戎马一生,对战局把握,后勤保障,各部队配合,士气培养都有丰富经验

——菜鸡互啄的经验确实有一些,不过早已过时。至于现代化战争之经验,这些人几乎是一窍不通。

从士官角度来说,可能士兵都是新兵,但活下来的老兵都当上了班长,战场经历可以救命啊,军阀部队,即使进攻能力不强,打仗不拼命,保命的能力可是一流的。新兵虽然什么都不会,但只要班长有实力,部队的战斗力就不弱,因为士官是部队的中坚力量。

——新兵的状态差到耸人听闻,而老兵被当作宝贝,骄纵跋扈,加之国军补给不足、贪污横行,所以两者之间关系是严重对立的,根本谈不上以老兵为骨干、带动新兵。


所以抗战初期的一败涂地啊,实在也不是偶然,要知道咱们这甚至还没谈到装备补给、武器后勤,以及颇为致命的蒋公微操呢……


注,以上内容基本引自张瑞德先生所著《山河动》,初看名字虽然有可能会让人以为这是一本不太严肃的著作,但其实本书相当专业,推荐对抗战军事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读一下……

user avatar

将领问题

抗战期间陆军将领(含重要军职人员)出身地方军校及行伍的比例,均有降低的现象,显示战时将领的素质有所提高。在各兵科中,以特种兵将领的素质较差,如主管后勤业务的将领,绝大多数毕业于直隶经理学堂(民国以后改为陆军军需学校),然后在北洋部队任职;骑兵和通讯兵的将领,也绝大多数是出身北方部队的旧式军人。这些出身地方军校或行伍的将领,或许极为勇敢、战场经验丰富,但是对于现代战争的性质却普遍缺乏认识。


训练问题

传统时期的战争,由于火器简单,火力稀薄,所以采用密集队形;近代以后,由于兵器进步,火力猛烈,为了减少损伤,队伍不得不采疏散队形,甚至班以下,以分散活动者居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军队多采用密集队形,以后则采用疏开队形。1935年,训练总监所颁布的操典,开始采用战斗群的战斗队形和疏开作战。但是采用新式训练方式的部队仍未普遍,如汤恩伯1937年2月即曾指出,第四师“一般干部很少注意到这一点,老是把十年前或五年前的方法训练现在的士兵。这种办法,实在不够。我们以后要有日新月异的精神……再不要把在江西‘剿匪’的方式,一点不加改进的,再拿来训练士兵。”抗战初期,上海战役中曾出现大纵深的面式防御。抗战期间,中央军已多能采用疏开队形运动,只有部分地方部队仍用传统方式训练士兵。如台儿庄之役时,南方卢汉的部队仍用集中队形,伤亡甚大;抗战后期,西北马鸿逵、马步芳的部队也仍未用疏开队形。

另外国军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每次战役后必作检讨,有问题基本不改或者很少改。

如兰封会战时逐次使用兵力,未能发挥足够战力。

而长衡会战时,衡阳之战此问题犹在,本人对方先觉将军感到殊为可惜

此逐次使用兵力问题,另有战略预备队使用问题淞沪会战时已出现该问题

惜长衡会战此问题未能解决再次出现

而且这毛病到淮海战役也没改掉

徐蚌会战国军检讨缺点

这么多缺点我都哭了,国军就给匪军憋了三条缺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