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表现不佳,但在朝鲜战争时却能取得不错的战果?

回答
从抗日战场到朝鲜战场:中国军队的蜕变之路

很多人对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感到疑惑。确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八路军、新四军等ीकृत抵御日军侵略的英勇事迹,但整体上,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英勇的抵抗,但在战略战术层面,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到了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却以一种令人刮目相看的姿态,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殊死搏斗,并最终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战果。

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军队在经历了多年的战火洗礼、意识形态的重塑以及深刻的军事改革后,能力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变化。

一、 指导思想与政治动员:从“人民战争”到“保家卫国”

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战争”: 在抗日战争初期,虽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民抗战”的口号,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整体而言,国民党军队作为当时中国的主力,其军事指挥体制和战略思想仍带有旧式军队的痕迹。虽然我党领导的部队在敌后战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最大限度地动员了民众,但如何将分散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力量整合成一支高效的现代作战部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政治动员虽然在理论上是核心,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分裂、资源匮乏以及地域差异,统一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指令的执行力度并非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朝鲜战争时期的“保家卫国”与高度统一的政治思想: 朝鲜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抵抗,而是被视为一场“保家卫国”的生死之战,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新中国安全和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利益的关键一役。这种高度凝练的政治目标,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使得政治动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中央到基层,一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被激发出来。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远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人的战斗潜力。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将全国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二、 军队建设与训练水平:从散兵游勇到正规化现代化

抗日战争时期的“散兵游勇”与游击战为主: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许多部队仍然采用土枪土炮,甚至冷兵器。兵员的文化程度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部队是以地方武装、民兵为主体,缺乏系统的现代军事训练。虽然游击战术非常适合在敌后生存和消耗敌人,但它在面对日军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正面会战时,其局限性就暴露无遗。部队的组织编制、通信联络、后勤保障等方面,都与现代化军队有着巨大的差距。

朝鲜战争时期的“精兵强将”与正规化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和改革。在苏联的援助下,解放军学习和引进了苏式军事理论和装备,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军事体系。部队进行了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包括战术协同、炮兵指挥、空军作战(虽然初期有限)、以及更重要的—— 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组织和指挥能力。志愿军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火炮、坦克(虽然数量和质量不及美军)、飞机(虽然早期主要用于防御和近距支援),并开始学习和掌握现代联合作战的初步概念。虽然与美军相比,技术装备上仍然存在显著差距,但志愿军在战术层面的执行力、战场组织能力、以及基层官兵的单兵作战素质,相比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尤其是基层指挥员,在长期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灵活运用战术,因地制宜地打击敌人。

三、 作战风格与战略战术:从消耗到机动与穿插

抗日战争时期的“消耗”与“拉锯战”: 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军队采取的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依靠广阔的国土和人民的支持,进行消耗战和阵地战。虽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整体上,面对日军的精锐部队,正面战场常常陷入巨大的被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朝鲜战争时期的“运动战”与“穿插分割”: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作战风格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阵地,而是发扬了“运动战”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现代军事的优势。志愿军非常擅长在夜间作战,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隐蔽集结和突袭。他们精于 穿插分割,即在敌人战线薄弱处突破,然后深入敌后,切断其补给线和退路,将敌人分割包围,再逐个歼灭。这种战术对于打乱敌人、瓦解其优势装备的威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就成功地对“联合国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穿插和合围,迫使其迅速南撤。同时,志愿军也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有效地运用炮火,并与步兵进行协同。虽然在炮兵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差距,但志愿军的炮兵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惊人的作用,其指挥和射击精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四、 后勤保障与技术支持:从艰苦卓绝到初步改善

抗日战争时期的“小米加步枪”: 抗日战争时期的后勤保障,是建立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之上的。部队的武器弹药、粮食衣物,很多时候都是依靠自身缴获、地方支援甚至自给自足。这极大地限制了部队的作战规模和持续作战能力。

朝鲜战争时期的“相对改善”与战略性后勤: 虽然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下,运输线时刻受到威胁。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能够集中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建设中,并在苏联的支持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装备和技术援助。虽然这种援助与美军相比仍有差距,但它使得志愿军的后勤体系从“自给自足”迈向了“初步的战略性保障”。国家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物资运输,建立相对稳定的弹药、粮食和医疗后勤体系。更重要的是,志愿军吸取了苏军的经验,开始重视后勤的组织和管理,并发展出了一套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然能够维持作战的后勤模式。

五、 战争环境与对手:从局部侵略到全球对抗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局部战争。虽然面对的是一支高度工业化和军事化的侵略者,但战争的范围主要局限于中国境内,且主要对手是日本陆军。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则是一场冷战背景下的代理人战争,中国直接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其背后是整个西方工业体系和军事技术的支持。志愿军的胜利,是在装备技术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凭借坚强的意志、灵活的战术和高昂的士气,打赢了一场与全球超级大国的正面较量。这种艰苦的战争环境,反而更锻炼和磨砺了中国军队。

总结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差异,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规律的生动体现。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逐步成长和壮大的阶段。而朝鲜战争,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国家力量得到空前凝聚,军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之后,一次对自身军事实力和战斗意志的全面检验和升华。

从“小米加步枪”到“钢铁洪流”的初步尝试,从游击战的“星火燎原”到正规化联合作战的“战略反击”,抗日战争是打基础,是播种,而朝鲜战争则是收获的季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真正走向世界军事舞台并展现出强大战斗力的一次关键性标志。这种转变,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军队军事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战斗力是呈明显增强态势的。TG自不必多说,就算是国军,豫湘桂时期也是比三大会战时期战斗力要强的。

淞沪:80万打日本20万,4比1,结果惨不忍睹,导致南京大屠杀。

徐州:100万打日本25万,4比1,仍然惨不忍睹,导致花园口。

武汉:110万打日本30万,3.6比1,相对能看。

豫中:35万打日本15万,2.3比1,地形平坦,民情中立,以输的速度而论,并不比武汉打得差。

长衡:40万打日本20万,2比1,以输的速度而论,表现好于武汉。

桂柳:20万打日本15万,1.3比1,这仗根本没法打。

以军队表现而论,抗战后期各个战区的战斗力已经接近了抗战前期百万大军的战斗力。如果37年时有44年的战斗力,日本恐怕打不到武汉。

惨败的原因我之前说过,战略态势早已经崩了,各战区被孤立,国府再也无法集中百万大军到一个方向上,而日军可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军队战斗力的上升根本无法弥补战略态势的彻底崩溃 。

参见: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挥的作用

zhihu.com/question/2026

如果37年有44年的战斗力,能保住战略态势不崩盘,外援通道不断的话,打一场苏德式的卫国战争不是不可能。

抗战后接受日军装备和美国剩余物资后,国军战斗力是相当不错的。在意志远不如抗战时期的情况下,直到三大战役时期,TG正面刚的能力也没有明显超过国军。国军弱势的机动能力,也有每日40华里的水平,世界范围内其实并不算弱。建国后各场战争中,TG也没觉得有几支军队比国军强。

至于TG,完全是空前绝后的bug,解放战争时期步兵机动能力是无视地形每日120华里的恐怖速度。这哪里是人类组成的军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抗日战场到朝鲜战场:中国军队的蜕变之路很多人对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感到疑惑。确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八路军、新四军等ीकृत抵御日军侵略的英勇事迹,但整体上,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英勇的抵抗,但在战略.............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的确存在着一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面对装备着先进武器的日军,为何部分装备精良度堪忧的中国军队,没有更广泛地重拾那些看似简陋却能灵活应用的冷兵器,比如弓箭和长矛?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涉及到了战争形态的转变、实战效率的考量、生产.............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阀力量复杂且多元,他们积极抗日的原因也并非单一。这背后交织着民族大义、自身利益、生存危机以及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想要详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军阀”这个标签,看看具体是谁,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境地。一、 国家存亡的危机感:民族主义的觉醒与现实压迫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
  • 回答
    天哪,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大概会先愣住好几秒,大脑一片空白,然后,如果还能控制住自己的声音,我会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像个疯子。“您…您好!” 我会尝试用一种尽量平静,但又带着惊奇和难以置信的语气打招呼。“那个…请问…现在是…是哪一年?您所在的部队是…?”我的语气可能会有点儿哆嗦,眼神里肯定充满了.............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没有像阿兰·图灵那样声名显赫的密码破译天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大背景的制约,也有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一、 工业基础与科学技术的差距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
  •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史诗,其进程之曲折,令人扼腕叹息,也发人深思。为何在战争初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大片领土,而到了后期,战局却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僵持?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初期的“闪电战”与日军的优势要理解为何日军初期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拍摄一部名为“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以及为什么至今没有这样一部明确标注为“伟大”的史诗级作品,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为什么中国已经拍摄了大量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但没有一部明确命名为“伟大的抗日战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并非没.............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并没有“不杀”所有抓捕到的日本战犯,而是采取了 审判和惩处为主,部分判处死刑,但整体上倾向于改造和遣返 的政策。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政治、法律和国际因素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杀”。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中国当时的法律依据和国际惯例: 战时法律和国际公约: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觉得抗日战争打了这么多年,中国政府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正式对日宣战,似乎有点晚。其实,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中国政府的战略考量。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1. 漫长的抵抗,而非突然的宣战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抵抗日本。早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两个关键的战争——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根本差异。你说“民心和人民的支持在解放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而在抗日战争中却没什么卵用”,这句话可能有些偏颇,但确实指出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的支持对战争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要弄清楚这个.............
  • 回答
    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主体责任,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拥有国家机器的支持,集结了全国大部分的军队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区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构筑了抵御日军侵略的第一道防线。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枣宜会战,国民.............
  • 回答
    76年前,在那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那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顽强不屈的14年艰苦斗争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携手反抗法西斯暴行、争取和平的胜利。回首那段不堪回首却又无比光荣的历史,我们不仅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理解那些深刻的教训。这14年的抗争,教会我们的第一课是民族独.............
  • 回答
    2020年9月3日,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重要纪念日。75年,足以让许多人淡忘曾经的硝烟,但历史的印记,却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更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紧密相连。回望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锦绣山河。从九一八事变那一声刺耳的.............
  • 回答
    今天是2021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的纪念日。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七十六年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最终赢得了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胜利。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捐躯的将士们,他.............
  • 回答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日军依仗其坚固的碉堡工事,给中国军民带来了 immense 的伤亡和阻碍。想要摧毁这些钢筋混凝土的堡垒,绝非易事,需要我们因地制宜,运用智慧和勇气。对于那些相对较小、但防御严密的碉堡,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无疑是集中火力摧毁其射击孔和防御要点。这通常需要动用步兵炮、迫击炮等.............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地区的百姓之所以援助中共领导的游击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政治宣传可以解释。这既是日本人残酷统治下的必然反应,也是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有效凝聚人心、争取民心的一些具体举措的体现。首先,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是直接导火索。 这是最直接.............
  • 回答
    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抵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这对曾经的革命伙伴,又因立场、战略和最终目标的不同,扮演了各自截然不同的角色。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作用,得剥开历史的表象,看看他们各自是如何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行动的。国民党:中流砥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