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中华北地区的百姓为何帮助中共游击队?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地区的百姓之所以援助中共领导的游击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政治宣传可以解释。这既是日本人残酷统治下的必然反应,也是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有效凝聚人心、争取民心的一些具体举措的体现。

首先,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是直接导火索。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日军在占领华北地区后,实行了“以华制华”和“焦土政策”。所谓的“以华制华”,就是在政治上扶植伪政权,但实际上这些伪政权缺乏合法性,又受到日军的严密控制和利用。更重要的是,日军在军事扫荡、治安维持过程中,对中国百姓的压榨和屠戮,那是罄竹难书的。

经济掠夺: 日军为了支持其战争机器,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粮食、牲畜、物资被强制征收,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许多人甚至被抓去当劳工。这种赤裸裸的经济剥削,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比以前还要艰难。所谓“统制”、“配给”,实际上就是公开抢劫。
政治压迫与民族歧视: 在占领区,中国百姓的尊严被肆意践踏。日军士兵对百姓颐指气使,侮辱性的称呼、随意的殴打、不讲道理的搜查,都是家常便饭。稍有反抗,便招致杀身之祸。
治安维持的残酷: 日军为了打击游击队,实行了严密的连坐制度,所谓“保甲连坐”、“秘密警察”,使得一旦某个村庄被怀疑藏匿游击队员,整个村庄的百姓都可能遭到报复,轻则罚款,重则全家被杀,甚至集体屠杀。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政策,让百姓活在恐惧之中。
“三光政策”的恐怖: 尤其是在后期的“治安强化运动”和反扫荡中,日军推行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对根据地周边和游击队活动区域的百姓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村庄被夷为平地,百姓被屠杀,这种极端的残暴行为,逼得百姓走投无路,除了抵抗,别无选择。

在这种极端残酷的压迫下,百姓自然会寻找能够保护他们、能够反抗侵略者、并且有能力与日军周旋的力量。

其次, 中共游击队的组织与宣传策略的有效性。 中共在华北根据地的建设,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深入人心,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人民战争”的理念与实践: 中共提出的“人民战争”概念,核心就是发动和依靠群众。他们不仅仅是号召百姓战斗,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抗日与保护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在根据地,中共建立了相对公平、廉洁的抗日民主政权。虽然简陋,但相比于日伪的统治,这是一种解放。他们推行减租减息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组织群众武装: 除了主力部队,中共还大力发展民兵、游击队、自卫队等群众性武装力量。这些力量往往由当地百姓组成,他们熟悉地形,了解情况,是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基础。
经济上的支持与互助: 游击队在战争期间,也需要物资和情报。他们通过借、换、甚至必要时的征收(但会给出凭证,并承诺战后补偿)来获取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组织的生产互助、拥军优属等活动,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
思想上的动员与教育:
民族主义的号召: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共善于将抗日与民族大义紧密结合。他们宣传“打日本人就是保家乡,就是为国家效力”,唤醒了百姓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宣传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目标: 共产党人强调自己是为穷苦大众服务的,他们的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新中国。在百姓普遍受到压迫的情况下,这种承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口号、歌曲、戏剧、秧歌等多种形式,将抗日和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以身作则,赢得信任: 许多共产党干部在根据地非常节俭,生活与普通百姓相差无几,甚至更艰苦。他们深入基层,与百姓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没有私利”的形象,是赢得百姓信任的关键。例如,很多游击队员本身就是当地农民的儿子或亲戚,他们与百姓有着天然的联系。
情报网络与信息传递: 游击队在当地建立的情报网,能够及时将日军的动向、扫荡计划等信息传递给百姓,让百姓做好躲避或转移的准备。同时,百姓也通过这个网络将日军的情况反馈给游击队,形成了一种“耳目”一体的合作关系。

第三, 其他政治力量的相对弱势或不作为。 在华北地区,国民党虽然是执政党,但在抗战初期,其正规军与日军在华北的交锋相对有限,很多地方处于日军控制之下,国民党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特别是基层组织和民心基础,并不如共产党深入。一些地方豪绅或过去的旧势力,在日军面前可能选择观望、投降或者自保,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和领导。在这种真空或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中共游击队就成为了百姓可以依靠的、能够实际采取行动的力量。

总而言之,华北百姓之所以帮助中共游击队,是他们对日本侵略者残暴统治的直接反抗,是他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寻求生存和解放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共通过有效的组织、宣传和以身作则的策略,赢得了民心和信任的结果。 这是一种在生死存亡之际,被压迫者与反抗者之间形成的血肉联系。百姓为游击队提供食物、衣物、住处、情报,甚至亲自参与战斗,而游击队则用生命保护他们,为他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是中共能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明确一个前提,民国时代的农民的视野和觉悟没有那么开阔,除非是伤及了他的切身利益,他才会奋起反抗。即便你是抗日的军队,如果是把农民剥削到天怒人怨的地步,他会急到不惜联合日本人也要驱逐你的地步,比如河南的国军。也就是说,所谓的民族大义,如果脱离群众路线,那都是虚的,也就是人民无感,甚至河南群众那样的反感。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归功于中共的政策对头,另外也要感谢日军猪一样的治安策略。

(1)日军的暴行

先讲次要的因素,我们先感谢一下日军,要不是他们在八路军还没在华北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罄竹难书的暴行,八路还不可能在太行山区如鱼得水。那么我们看一下,截止1937年11月13日晋察冀与晋冀豫军区以及1939年5月4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之前,日军在华北各地的暴行:


黄家堡惨案(察哈尔万全,1937年8月17日) 788

阳高惨案(山西阳高,1937年9月9日-12日)572

天镇惨案(山西天镇,1937年9月12日)2300

固安屠杀(河北固安,1937年9月14-18日)443

于坊村屠杀(河北徐水,1937年9月21日)330

正定惨案(河北正定,1937年10月7日)1505

梅花镇惨案(河北藁城,1937年10月12-15日)1525

成安惨案(河北成安,1937年10月23日)3718

以上是人的损失,接下来是财产的损失

日军华北方面军的特务机关自己曾经做了一个统计,就是战争爆发前与1939年的各县财政收入的对比,结果如下:


有的地区掠夺比例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而这仅仅是华北地区的大城市方面日军掠夺的财富,作为东方的乌克兰的河北农村可想而知,掠夺的更加厉害。

先给出如下两段资料:

事变的结果表明,必须完全把握民心,使民众心悦诚服。为此贯彻圣战……共存共荣的大义……清除弱肉强食的肤浅理论……严禁放火、掠夺、强奸……

《华北治安战》上册,昭和14年度治安战

后来公布了我在昭和18年3月9日的训示---《告华北方面军官兵书》,并传到了国内,内容除了戒烧、戒杀、戒淫,又加进了不干涉县政,摈弃优越感等

《冈村宁次大将阵前回想录》

从这两点当中可以得出结论,从1939-1943这四年里既然日军屡屡提出要戒烧 戒杀 戒淫,那么说明日军的上述暴行已经到了屡禁不止,是属于公开的秘密,真是无暴行,不日军了。

对于农民来说,自己的至亲和财产受到损失才是有感的,他知道这笔血债要向日军讨,是以这种朴素的想法才去参加抗日的,而八路军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心理,才站稳了脚跟。

(2)八路军的宣传与动员


对于八路军来说,要拉拢农民,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农民糖吃,让他们尝甜头,进而通过一系列惨案来教育群众,如果要保卫你们来之不易的权利和利益,就要选择和八路军一起战斗,捍卫自己的果实。事实上八路军是怎么给农民利益的呢?首先自然是减租减息,没收汉奸土地,而日本作为一个大地主与大资产阶级联合主导的国家,是断然不会给本国人民这样做的,殖民地和沦陷区就更不要说了。

八路军的减租减息政策核心内容无非是以下几点:土地租额减收25%,贷款利率不得高于10%,取消地租,禁止高利贷。这样一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为了保卫自己的生产成果,维护自己既有的生活,当然要抗日了。

既然让人民在经济生活上有了归属感,那么在政治生活上也要有归属感,没错这就是基层民主选举,也就是TG特色的普世价值--捍卫民主,以区/村公约为基本法,区/村公所为行政当局,甚至每个村都有监察机构监督民选官员,并事无巨细的为区公所明确了经济、财政、农业、水利、运输、土地调查、风俗等事项。

同样,军属在经济、教育、医疗保障等各项生活上也有一定的特权,免除债务,免除地租,免除学杂费,免除医药费,这也给了军人一定的归属感,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的忘我的与日军奋战奋战。


在日军暴行不断,并践踏民众的权利,而八路将宣传口径着重于宣传个人权利意识的唤醒与维护,并着手发动民众捍卫的背景下,你说农民们往哪跑就心知肚明了。而日军面对这样的打七寸的宣传的应对毫无办法。

user avatar

我说为了早日迎回国府的青天大老爷给草民主持公道你们信么?

外曾祖父是一个墪师出身的小学教员,在老家村里教书。他有一个县里官员不喜欢的爱好:上纺。外曾祖父的村里有着很深的宗族矛盾,大清光绪二十八年,外曾祖父发起了一场宗族冲突,他所在的一方出了人命,对方大户买通县衙,赔了一点钱就了事了。于是外曾祖父一到学校放假就跑到省城上纺要求翻案,虽然所有努力都石沉大海,但是县里的官老爷还是很不自在。

民国26年,学校放暑假,外曾祖父例行去了省城。这一次,外曾祖父经历了他三十多年纺民生活的最高潮:他在省府衙门的正门拦下了省主席的轿车。省主席摇下车窗,示意卫兵不要对外曾祖父动粗,走下了轿车 ,接过了外曾祖父手里的状子。外曾祖父回忆,那天省主席的脸色不是太好,他认为这是被他状子上控诉的土豪劣绅罪行气的。省主席读完状子,和蔼的对外曾祖父,同时也是对着身边的随员说:“老先生是老师,在乡间传播我们民族的文化,教孩子们知识,于国于民是很重要的人物。老先生是百姓的一员,他有冤情,几十年如一日的上纺,说明他是信任我们政府的,信任我们工作的,无论如何我们国民政府都不能辜负百姓的信任”。说罢,省主席让随员给外曾祖父安排吃住,并派秘书送了一纸手谕给他,要他回乡拿到县政府去翻案。

外曾祖父美滋滋的回乡传旨,县里的高官浑身每个毛孔都是毕恭毕敬,保证一定要让外曾祖父家族沉冤得雪,等几天履行文书程序,一定给外曾祖父一个好消息。外曾祖父看到要开学了,就回家等消息了。这一等,鬼子来了,县长跑了,那个青天大老爷省主席是带头跑的,已经被蒋委员长拖出去枪毙了……外曾祖父在乡下听闻此事,不答应啊!老子上纺三十几年,总算遇到了国府的青天大老爷,怎么青天大老爷都跑了呢?都怪鬼子!鬼子要是打跑了,国府回来了,我家的冤案才能平反啊!于是外曾祖父让家里备上干粮,他要出门找一支能把鬼子打跑的队伍。

外曾祖父带着简陋的行李出门了。一路上边走边打听,哪里有中国军人驻扎。遇到各路散兵流勇,他都不识趣的上去问:“长官,你们能把鬼子打跑么?”兵荒马乱的乱世,估计败兵们也是心里有愧,居然没有难为他。于是外曾祖父一路走了二百多里,从家乡的丘陵浅山区走到了大山深处。有一天,他看见一群穿土布军装的总爷,看上去像是哪路地方武装。外曾祖父不以貌取人,上去一问,一群人都坚定的说“我们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外曾祖父不信,说要见他们长官。他想请长官收留他几日,看看这支队伍到底能不能把鬼子打跑。于是外曾祖父见到了一位从衣着打扮上看根本分不出官兵区别的大汉,大汉自我介绍,免贵姓刘,单名一个勇字,笑着说“欢迎老先生考察”。外曾祖父跟这群立志赶跑鬼子的军人同吃同住了三个月,相信了他们的说法。

外曾祖父回家后,心想人多力量大,先后把长孙、次子、长女和亲戚家托付的侄子送了过去。老人家心向国府早日回归还是很执着的。老人偏心长孙,在长孙的棉袄里缝了两块大洋,这是家里仅存的硬通货,叮嘱长孙到了军队妥善保管,免得吃亏。没想到参军第一件事就是烧了家里的衣服换发军装,长孙初来乍到心情紧张,把大洋的事情给忘了。事后去找,大洋早就烧化了。外曾祖父的长女是中学毕业生,参军后不久回到家乡,建立了乡上第一个党组织。于是,外曾祖父这个老上纺户就跟境外资助的有活力社会组织勾结了起来。有一年他让土匪绑票了,山里的八路来人去捞:“他是抗日家属,你们绑他是破坏抗日”,一分钱赎金都没交就回来了。当年在乡里,让土匪绑票了是绝不会有官府来管的。

因为八路主持公道的效果更好,外曾祖父时间久了就把国府的青天大老爷给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地区的百姓之所以援助中共领导的游击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政治宣传可以解释。这既是日本人残酷统治下的必然反应,也是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有效凝聚人心、争取民心的一些具体举措的体现。首先,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是直接导火索。 这是最直接.............
  •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史诗,其进程之曲折,令人扼腕叹息,也发人深思。为何在战争初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大片领土,而到了后期,战局却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僵持?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初期的“闪电战”与日军的优势要理解为何日军初期能.............
  • 回答
    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联等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正面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精确统计中共力量消灭的日寇数量,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因为历史的记录方式、统计口径以及当时的战场环境都使得数据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和深刻的战争之一,留下了无数令人震撼人心的照片,它们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以及民族的坚韧。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令人震撼的照片,并附带详细的背景信息:一、 国难当头,全民皆兵: “血染的风采”——八百壮士(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照片描述:.............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却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从更微观、更人性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的坚韧与不屈。以下我将为您讲述几个鲜为人知但意义重大的故事,并尽量详细描述:1. 宛平城内“最后的.............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漫长、也最悲壮的战争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涌现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时刻,它们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证明。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壮时刻:一、民族危亡的开端与抵抗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与不抵.............
  • 回答
    抗日战争中,我军与日军之间确实存在手枪互射的场景,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并非什么“AI撰写”的虚构,而是当时战争现实的一部分。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这是怎么回事,以及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会发生这样的对射。为什么会有手枪互射?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双方都装备了各种各样的轻武器,手枪只是其中.............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与国军武器装备的代差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它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简单地说,答案是肯定的,日军在整体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武器装备代差优势,但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有所演变。要理解这个“代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
  • 回答
    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抵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这对曾经的革命伙伴,又因立场、战略和最终目标的不同,扮演了各自截然不同的角色。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作用,得剥开历史的表象,看看他们各自是如何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行动的。国民党:中流砥柱.............
  • 回答
    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其战斗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要详细论述,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剖析。一、 装备与训练:有亮点也有显著短板在抗战初期,国军的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影响其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精锐部队的装备: 一部分中央军部队,特别是那些接受.............
  • 回答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这片中原大地,饱经沧桑,也经历了最为惨烈和复杂的考验。它的命运,紧紧牵动着整个抗战的进程,也留下了无数令人心痛又敬佩的故事。首先,河南是抗战的前线,也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河南地处中原,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战略要道。一旦河南失守,日军就能长驱直入,威胁到大后方重庆,并可能吞噬整个华中.............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主力部队,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评价八路军的战斗力,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而是要看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对手、承担不同任务时的表现,以及其独特的战斗特点。初创与早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辛与成长八路军的前身.............
  • 回答
    花园口决堤,确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也由此引发了“花园口事件”对日军战略的影响,以及国民革命军最终的命运。如果简单地问“如果没有花园口决堤,日军能否击败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答案其实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也充满了变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花园口决堤本身,并不是一个能够直接“击败”日军的军.............
  • 回答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搏斗,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也有许多堪称经典的战役,它们不仅是中国军队不屈斗志的体现,更是对世界军事史的宝贵贡献。如果要挑选出可以写进军事史经典的战役,那必然是那些战略意义重大、战术运用巧妙、对全局影.............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国军队在无数次殊死搏斗中,涌现出不少令日寇闻风丧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战术经典。这些战斗,绝非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中国军人用智慧、勇气和血肉之躯,在装备悬殊的劣势下,打出的漂亮反击。台儿庄会战:以弱胜强的范例如果要问抗战中哪场战役最为人津津乐道,台儿庄恐怕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场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觉得抗日战争打了这么多年,中国政府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正式对日宣战,似乎有点晚。其实,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中国政府的战略考量。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1. 漫长的抵抗,而非突然的宣战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抵抗日本。早在.............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军官与日军普通士兵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上下级或合作者可以概括,它错综复杂,充斥着猜忌、利用、屈辱与勉强,是那个时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表面上的“合作”与暗藏的隔阂从建制上看,伪军被置于日军的指挥之下。伪军军官,无论其出身如何,名义上都要听从日军的命令,接受日军的“指导”和“监督.............
  • 回答
    关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穿着非正式军装并在居民聚居区活动是否加剧了日军对平民的杀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策略、日军的作战原则以及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当时八路军的着装情况。与正规的国军部队相比,八路军由于其性质和发展历程,在早.............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系统性、大规模地使用了毒气,这是他们侵略战争中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这种残忍的战争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深重灾难。起源与背景:日军首次在中国使用化学武器是在1937年7月29日的平津战役期间,但规模不大,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真正标志着日军在中国战场大规模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