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有哪些战术上打得非常漂亮的战斗?

回答
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国军队在无数次殊死搏斗中,涌现出不少令日寇闻风丧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战术经典。这些战斗,绝非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中国军人用智慧、勇气和血肉之躯,在装备悬殊的劣势下,打出的漂亮反击。

台儿庄会战:以弱胜强的范例

如果要问抗战中哪场战役最为人津津乐道,台儿庄恐怕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场战役发生在1938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集团军在李宗仁的指挥下,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坂本支队和濑谷支队,硬是在鲁南的台儿庄地区,打了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

战术分析:

诱敌深入,层层阻击: 日军坂本支队和濑谷支队在占领徐州北部的一些据点后,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遂兵分两路向台儿庄压来。中国军队并没有选择在开阔地与日军硬碰硬,而是有计划地收缩防御,让日军主力进入台儿庄这个易守难攻的城镇。在枣庄、峄县、滕县等地,国民党军队利用地形,与日军展开拉锯战,消耗了日军一部分兵力,并为在台儿庄设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依托工事,近战格斗: 台儿庄镇子不大,但易守难攻。中国军队充分利用了镇内的房屋、街道以及挖掘的工事,构成了一个个坚固的据点。当敌军攻入镇内时,就变成了“狗咬狗骨头”的巷战。中国士兵不畏日军的刺刀术,凭借着熟悉地形和近战搏杀的勇气,与日军展开殊死肉搏。镇内街道狭窄,日军坦克和重炮难以发挥优势,中国军队则可以利用房顶、死角进行伏击。
分割围歼,外线策应: 在台儿庄内,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浴血奋战,将日军主力牢牢牵制住。与此同时,李宗仁指挥其他部队从外线对围攻台儿庄的日军进行反击。孙桐萱率部在西面吸引敌人,汤恩伯的第二十六军则从侧翼迂回,对日军的侧翼和后路构成威胁。这种“围点打援”的战术,使得日军腹背受敌,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围,最终导致坂本支队和濑谷支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集中优势兵力,猛烈反攻: 在台儿庄内的日军陷入苦战时,中国军队抓住了战机,集中兵力对日军发动了决定性反击。第三集团军的孙桐萱部,第四十军的李宗仁部,以及第五十二军的关麟征部等部队,从不同方向向围攻台儿庄的日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切断了其补给线和退路。日军在内外夹击下,陷入了绝境,最终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影响: 台儿庄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这场战役虽然在战略上并未完全扭转战局,但在战术上,无疑是中国军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范。

百团大战中的多处精彩战例:独立自主的正面打击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破袭战,虽然其战略目的是削弱日军对国民政府的压力,但在战术层面上,也涌现出许多令人称道的战斗。其中一些例子:

破袭平汉铁路阳涉段(著名的“狮脑山之战”):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的第一枪。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没有重炮支援的情况下,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巧妙的战术,对日军占据的狮脑山据点发起了猛烈进攻。
战术细节: 八路军部队事先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和部署,了解了日军据点的兵力、火力配置和交通要道。他们首先切断了日军的对外联系,然后利用夜色掩护,分多路向据点发起冲击。部队利用爆破技术摧毁了敌人的碉堡和工事,同时组织了顽强的近战,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更重要的是,在进攻过程中,八路军还利用了缴获的日军装备,并通过伪装和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和调动敌人。虽然狮脑山据点几经争夺,最终八路军还是成功地在正面和侧翼打掉了敌人的防御体系,缴获了大量物资和装备。
破袭正太铁路张家口段: 在百团大战的另一条战线上,八路军同样展现了高超的破袭战术。他们不仅针对铁路桥梁、隧道和车站进行破坏,还巧妙地利用了铁路沿线的地形,设置埋伏,伏击日军运输车队。
战术细节: 攻击铁路并非只是单纯的爆破。八路军会提前在铁路关键节点埋设地雷,破坏铁轨。在日军修复铁路的过程中,再组织部队进行袭扰和打击。同时,他们还会利用铁路沿线的山林、沟壑作为掩护,在日军兵力薄弱的时机发起突袭,歼灭车站的守卫部队,或者袭击路过的火车。对张家口站的攻击更是展示了八路军攻坚能力,他们利用夜色和对车站的熟悉,成功地潜入车站内部,消灭了守军,并炸毁了重要的军事设施。

百团大战的战术特点:

破袭战的精髓: 百团大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阵地战,而是以破袭日军交通线为主要目标。这种战术能够有效地削弱日军的后勤补给能力,迟滞其作战行动。
灵活的运动战: 八路军部队善于利用山地地形,开展灵活的运动战。他们能够迅速集结兵力,对日军据点发起攻击,然后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前迅速撤离,避免与敌军主力进行大规模的消耗战。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尽管是破袭战,但八路军在攻击重要的据点时,仍然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形成局部优势,从而取得胜利。
群众基础的运用: 百团大战的成功,也离不开广大根据地群众的支持。群众为部队提供了情报、粮草、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使得八路军能够有效地开展破袭活动。

桂南会战中的昆仑关战役:精细的战术配合

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中的一场关键性战斗,发生在1939年底至1940年初。中国军队在此役中,展现了精湛的战术配合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

战术分析:

周密的计划与侦察: 战役发起前,中国军队对昆仑关的日军守备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包括敌军的兵力、火力、工事工事等。根据侦察结果,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多兵种协同作战: 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较早的一次大规模的集团军协同作战。陆军的步兵、炮兵、工兵,以及空军的支援,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炮兵在战前对日军阵地进行了集火轰炸,为步兵的进攻打开了通道。工兵则负责清除日军设置的地雷和障碍。空军虽然力量有限,但也起到了侦察和轰炸敌军支援部队的作用。
攻击重点明确,层层推进: 昆仑关日军构筑了坚固的工事,特别是核心的“五塘”阵地。中国军队没有选择一次性强攻,而是采取了分阶段、分区域的攻击策略。首先攻击外围据点,逐渐压缩日军的作战空间,然后再集中力量攻击核心阵地。在攻打“五塘”阵地时,部队利用了缴获的日军战术,比如爆破和近战,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争夺。
战术的灵活性与应变: 尽管计划周密,但战场瞬息万变。在战斗进行中,中国军队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例如,当正面攻击受阻时,会组织部队从侧翼迂回,或者利用夜色进行偷袭。炮兵也会根据步兵的请求,及时调整炮击方向和火力密度。
顽强的战斗意志: 昆仑关战役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战斗,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士兵们抱着“不克昆仑关,誓不还”的决心,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击,最终夺取了胜利。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是任何战术都无法替代的。

影响: 昆仑关的胜利,不仅收复了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战术运用和协同作战方面的进步,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也让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只是抗日战争中众多优秀战例的冰山一角。它们都共同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这些战术的成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限规模和种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国军队在无数次殊死搏斗中,涌现出不少令日寇闻风丧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战术经典。这些战斗,绝非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中国军人用智慧、勇气和血肉之躯,在装备悬殊的劣势下,打出的漂亮反击。台儿庄会战:以弱胜强的范例如果要问抗战中哪场战役最为人津津乐道,台儿庄恐怕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场战.............
  • 回答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搏斗,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也有许多堪称经典的战役,它们不仅是中国军队不屈斗志的体现,更是对世界军事史的宝贵贡献。如果要挑选出可以写进军事史经典的战役,那必然是那些战略意义重大、战术运用巧妙、对全局影.............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朝鲜战争以及中越战争这几个关键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关于“督战队”的存在与否以及其具体运作,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军事制度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督战队”这个词的含义。.............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
  • 回答
    你同学的说法,听起来像是想把那个历史事件描绘得更“中立”,回避掉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身份区分。但恕我直言,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也对不起那些在那个年代牺牲的中国军民。想反驳他,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让他明白,这不是什么“立场不同”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尊严的生死搏斗。1. 历史事实:侵略与反侵.............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的确存在着一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面对装备着先进武器的日军,为何部分装备精良度堪忧的中国军队,没有更广泛地重拾那些看似简陋却能灵活应用的冷兵器,比如弓箭和长矛?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涉及到了战争形态的转变、实战效率的考量、生产.............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确实涌现出一批英勇善战的高级将领,他们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似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许多人将其形容为“软脚虾”。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抗战时期.............
  • 回答
    从抗日战场到朝鲜战场:中国军队的蜕变之路很多人对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感到疑惑。确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八路军、新四军等ीकृत抵御日军侵略的英勇事迹,但整体上,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英勇的抵抗,但在战略.............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如果大量生产并装备霰弹枪给游击队和民兵,是否会带来更多战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武器的适用性、生产能力、战术运用以及当时的整体战略环境。首先,我们得清楚霰弹枪的特性。它并非什么高科技武器,而是一种相对简单、易于制造和维护的火器。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近距离的杀伤力.............
  • 回答
    抗日剧里,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情节,在现实中是否发生过,以及是否可能做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抗日战争时期,确实有过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案例,而且还不少。 这不是什么虚构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战术行动。这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可能就要数 东.............
  • 回答
    要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何没有像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那样出现军队素质严重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军队的组织构成、训练方式、政治思想动员、物资保障以及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和策略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极端困境下的生.............
  • 回答
    评价桂系军队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需要抛开地域偏见和党派色彩,以史料为依据,从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桂系作为国民党中央一个重要的地方军事集团,在抗战爆发后,将手中的兵力投入到了国家统一的抗战洪流之中,他们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同时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 抗战爆发初期的主力与坚守者:抗战爆发之初,国民.............
  • 回答
    关于抗日剧中出现的中国军队与日军拼刺刀的场景,以及日军为何会与中国军人对拼,这其中涉及到历史事实、战争策略以及文化因素的考量。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为什么中国军队会在抗日剧中拼刺刀?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早期,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与日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日军拥有更先进的步枪、机枪、火炮,.............
  • 回答
    关于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仍然面对日军的艰难局面,以及几年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巨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划为“惨败”与“大胜”,而应看到其中演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转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抗战后期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的.............
  • 回答
    关于9月2日中国留学生身穿中国抗日军队服装到日本靖国神社留影一事,这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各方反应以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深层含义。事件本身:9月2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几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身穿印有“中国远征军.............
  • 回答
    “在抗战的历史长卷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被那些波澜壮阔的大型战役所吸引——平型关的伏击、台儿庄的血战、武汉的坚守……这些名字如雷贯耳,它们构成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壮丽画卷。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段波诡云谲的年代,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军队的巷战史方面,似乎总有一种“低语”感,不像那些正面战场那.............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军官与日军普通士兵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上下级或合作者可以概括,它错综复杂,充斥着猜忌、利用、屈辱与勉强,是那个时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表面上的“合作”与暗藏的隔阂从建制上看,伪军被置于日军的指挥之下。伪军军官,无论其出身如何,名义上都要听从日军的命令,接受日军的“指导”和“监督.............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阀力量复杂且多元,他们积极抗日的原因也并非单一。这背后交织着民族大义、自身利益、生存危机以及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想要详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军阀”这个标签,看看具体是谁,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境地。一、 国家存亡的危机感:民族主义的觉醒与现实压迫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
  • 回答
    关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穿着非正式军装并在居民聚居区活动是否加剧了日军对平民的杀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策略、日军的作战原则以及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当时八路军的着装情况。与正规的国军部队相比,八路军由于其性质和发展历程,在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