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抗日时候如果国民党军队如果晚几年开站会组织出多少的德械师,当时德日都与盟国开战为啥德国还会帮中国?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

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与德械师的由来

说起国民党与德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建军和国家建设方面,对德国的军事理论、组织模式和武器装备抱有相当大的好感,并将其视为学习的典范。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背景:

军阀割据时期后,统一中国的需要: 北伐战争胜利后,中国仍处于军阀割据的局面。蒋介石深知,要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必须拥有一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中央军。而当时中国国内的工业基础薄弱,难以自行生产先进武器。
德国的军事声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德国战败,但其陆军的严谨训练、先进的战术思想和高质量的武器装备依然享誉世界。德国军事顾问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欧洲强国)都备受推崇。
苏联援助的局限性与转向: 早在国民党建立中央军时期,也曾得到过苏联的援助。但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的援助逐渐停止。此时,德国成为国民党寻求军事援助的更可靠和有吸引力的选择。
德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同样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其军工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中国作为拥有庞大人口和潜在市场的国家,对德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尤其是在军工领域。

基于这些背景,国民党政府于1934年开始了一项名为“军事训练与装备改良计划”,并得到了德国的积极响应。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引进德国的军事顾问、派遣中国军官赴德培训,以及购买德国的先进武器装备。

“德械师”的形成与实况

“德械师”并非一个官方定义的固定番号,而是民间对国民党政府通过德国援助,在装备、训练和组织方面进行过“德式改造”的部队的泛称。通常认为,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党军队中共有20个由德国顾问指导训练、采用德国武器装备的“德械师”。这些部队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无疑是战斗力最强的一批。

装备的先进性: 这些部队装备了如捷克式轻机枪、德国MF步枪、MG34通用机枪、克虏伯野炮、博福斯高射炮、以及部分德制坦克和装甲车等当时世界先进的武器。单兵装备和协同作战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训练的严谨性: 由德国教官传授的战术思想、操练方法,强调步炮协同、火力压制、阵地构筑等,比当时其他部队的训练更为系统和扎实。
“如果晚几年”的设想: 如果抗战推迟几年,理论上国民党政府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组建和训练更多的德械师,并进一步完善装备。例如,可以有更多先进的德制坦克、飞机和火炮到位,甚至可以开始仿制部分先进武器。这无疑会提升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整体实力。然而,历史的进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本的侵略步伐并未等待中国准备充分。

德国为何会援助中国?—— 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

你提出的“当时德日都与盟国开战为啥德国还会帮中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关键点,也揭示了当时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德国的战略考量。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之前,德日两国并未“盟国开战”的境况。 事实上,在30年代,德国和日本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存在着一定的合作基础。两国都对英美等西方老牌强国以及苏联抱有敌意和不满,都寻求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1936年,德日两国甚至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虽然名义上是反共产主义,但实际上是加强了彼此的政治和军事互助。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还会积极援助中国呢?这背后是德国领导人希特勒精明且现实的战略算计:

1. 牵制日本,避免日本与苏联直接对抗: 希特勒最根本的担忧是,如果日本全力向西进攻,与苏联在远东发生大规模战争,可能会分散德国在欧洲的注意力。中国能够持续与日本作战,消耗日本的国力,这对于德国来说是“渔翁得利”的好事。中国战场越僵持,日本就越难以将重兵投入到可能与苏联发生冲突的区域。
2. 经济利益的考量: 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钨砂等战略物资,这些资源对德国的军工生产至关重要。通过向中国出售武器装备,德国不仅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还能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急需的战略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因国际制裁和自身经济实力不足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3. 避免德国在远东的直接利益受损: 虽然德国与日本有合作意向,但德国在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利益同样不菲。如果日本完全占领中国,将会严重挤压德国在中国的商业活动和投资。通过一定程度地援助中国,德国至少能维持与中国的联系,并为未来保留一定的回旋空间。
4. 地缘政治的平衡术: 希特勒善于玩弄政治平衡术。他既想利用日本来牵制苏联,又不想看到日本力量过于膨胀而威胁到德国在远东的潜在利益,或者让日本在欧洲战事爆发时从背后插一刀。援助中国,相当于在亚洲给日本制造一个“麻烦”,让日本无法全力以赴。
5. 军事技术和战术的试验场: 对德国而言,中国战场也是一个相对低风险的军工产品“试验场”。通过向中国出售武器,德国可以了解其武器在实际战场上的表现,收集作战数据,为德军自身的现代化提供参考。同时,中国军队的训练和战术运用也能给德国顾问提供宝贵的反馈。

历史的转折点:德国对中国的援助政策变化

德国对中国的援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随着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1937年全面爆发后,德国的处境变得更加微妙。

1937年全面爆发后: 尽管中日战争爆发,德国一方面继续提供军事顾问和武器援助,但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与日本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及避免激怒日本,德国也开始对援助中国设下限制。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的活动也受到了日本的密切关注和压力。
1938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随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正式形成,德国在政策上越来越倾向于日本。此时,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 德国的战略重心已完全转向欧洲,扶持日本来牵制苏联的战略考量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与日本结盟以对抗英美。最终,在1939年,随着欧洲战局的全面爆发,德国撤走了在华的最后一批军事顾问,对华援助彻底终止。

所以,并非德国同时与“盟国”(这里的“盟国”指后来形成同盟的英美苏等国)开战,德国的援助中国是发生在德日结盟之前,并且是出于一种极其复杂的战略算计和现实利益考量。德国并非无私地帮助中国,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服务于德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总结来说,“德械师”的出现是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德两国之间一段特殊的军事合作关系。德国的援助,是基于其自身战略目标和经济利益的现实主义选择,而非简单的“道义”支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最终也使得德国的对华援助政策走向了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七七事变发动的时间,与日军中再不开战就不好打了的思想有关。

长征—西安事变后老蒋实力暴增,足以弹压挑战。威望也在西安事变被全国亲眼目睹,基本摆脱了僭主污点。老蒋领袖地位被全国范围内广泛接受,新军阀混战暂停,内耗大为减少。

这种局面下,按时完成60个师的整编计划应该不难,超额完成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对缺乏战略主动权的一方而言,战争很少能在预想的时间爆发。这是被无数历史印证的教训,殷鉴不远,不可不查。

出兵朝鲜就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背景:

西安事变结束到七七事变七个月。从大陆基本解放到美军无视中国警告越过三八线,还不到七个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