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挣钱买学区房: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别人挣钱买学区房:寒门再难出贵子,个人努力真就抵不过原生家庭吗?
任何社会现象——脱离了其社会文化土壤,都是无法讨论的。
而事实上,所谓的“寒门”,既“底层文化”土壤,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虽然这么写很难过,但是这是存在的事实。底层文化会在多种方面误导年轻人——增加年轻人的学习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情绪成本。比如:部分出生在农村的家庭,在一个女孩高中的时候,她所处的文化环境,可能就会不断尝试给她洗脑,比如说:“早点嫁人吧,年龄大了不好嫁人,读了大学之后,你还是要嫁人的”,又或者“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子”,还有“你要考虑下我们的家庭情况”,“父母不能总养你”之类的。这种压力可能并不来源于父母,但有可能是亲人,是邻居,是同村,这种压力会使得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更不容易去完成学业。
当然,这里并不特指农村,事实上,某些地方的农村,反而也会鼓励孩子读书。城市里的底层家庭,也会有相同的情况发生——所以,事实上,很难多孩子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办法努力。除了教育资源以外,比如大城市的名牌初中,高中,比如深圳的四大,会有清华,北大博士毕业的优秀初/高中教师以外,情绪压力对底层家庭放弃学业的影响绝对是巨大的。然而针对这块的研究,在中国进行的并不好。(当然,不研究这块的原因很多,比如如果研究结果过于负面又没有办法改正——研究意义就不大了)。
论证这些,是想说明:不要对个人的努力,这种虚无缥缈的词汇,抱有过高的期望。寒门所面临的问题——往往都不是“钱”,更多的文化,最终这些文化影响的是思维方式和选择倾向。在“环境文化”+“大时代”的双重影响下,个人的努力,本来就无足轻重。
虽然是这样,但是每年寒门中总是有人,可以克服困难,虽然很少——但还是有人做到。如果只是悲观的把自己的眼光看到失败的案例,为什么不乐观的把视角切换给成功的那些人呢?虽然成功对每个人的定义不太一样,但是我依然觉得,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个人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
寒门和中产阶级最痛苦的事情是医疗,教育和房地产。凡事往好处想,莫跟人动气,是延年益寿的秘诀。
这要看你的目标。
如果你目标是从第九级跨越到第三级甚至第一级,洗洗睡吧,删号重练可能概率更大。
如果你就是想从第九级跨越到第六级或者第七级,那通过后天努力有可以做到。
如果出身第七级家庭,能再往上跳一两级已经很难做到。
毕竟,你我都是普通人。正常人能往上跨越一个级就不错了,跨越两个已经优秀,跨越三个那已经可以说可敬可叹了。
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毕竟现在不是改朝换代的乱世,也不是刚改革开放之类百年难得一见的机遇期,个人连跳N级跨越式发展,跟做梦差不多了。
当然,个人奋斗也要奋斗对了方向。否则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错过了人生机遇,一辈子都毁了……
理论上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能靠自己考上清华北大,就是改变命运的最强手段,没有之一。
但是,就算你考上北大清华,也不意味着你就真的可以高枕无忧,逆天改命。如果不会好好运用自己的学历优势,很可能用奥迪的价格买个奥拓开回家。
前一段关于公务员考试最火的新闻就是当年重庆高考状元胡同学,北京大学毕业三年后考上重庆涪陵区(有兴趣的可以查查这个区的位置)文旅局:
失去了应届毕业走定向选调生的机会,当年的重庆高考状元在重庆公务员考试也就73.175分勉强上岸,远远落后于下面的杭州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三本毕业的77.825分,也就比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72.1高了一点点。
当然,他们工作单位不同,内容不同,还是有一点点差别的。
更惨的西部地区的案例,小李高考二三百分上了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小杜高考六百多分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后,他们一起考上了崔家沟监狱同岗位,一起当狱警。
这时候,你说是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李励志呢,还是北航的小杜苦逼呢?
我是化肥哥,一个靠谱的 考公/考研 类答主,欢迎关注我~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记得点个赞哟~喵喵~
公务员事业编考试的知识,欢迎看看我的 公考回复 收藏夹。专栏 体制内入门指南 转载了同名公众号部分文章,有兴趣也可以读读。高考考研类问题欢迎关注我的 高考考研类问题 收藏夹。
如果想有全面了解考公,9.9元听个LIVE也是不错的办法,目前知乎LIVE全领域排名第一热度的:公务员带你从 0 开始了解公考 半杯奶茶的钱,我相信大家都不缺,对吧?知乎会员有效期内听还是免费的。
如果需要个性化建议和指导,可以走 付费咨询, 3500+次五星好评,职场类排名第一的答主哟~
这两天在海南旅游,多数当地人思想之“原生态”,可能还需要几代人才知道贵的含义。
是这样的。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创业机会,那个时代底层人的出路很多。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以通过创业改变命运等等。
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会回落到4%以内,这个增速已经是比较高了。意味着经济增长这块蛋糕很小很小了。所以现在各行各业,只要是成熟行业,是一片红海,大家都不赚钱。各行各业都在整合,赢者通吃。呈现垄断竞争格局,也就是很多行业领域,就是头部几家企业吃掉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且大资本像嗜血的鲨鱼,在各个领域寻找投资的机会。发现一个商机,资本就是死命的砸,把流量刷出来,上市,卖企业,菜市场大妈的这种工作岗位都不放过,就这么个套路。所以你们觉得留给个体创业的空间有多大?就是少数无法标准化运作,市场容量小的那种行业,可能才会适合个体户创业。
也就是普通底层人通过创业改变命运的这个通道基本被锁死。别信那些忽悠,什么贴手机膜,卖农产品,收废品能年赚百万。每次听到这种忽悠,就忍不住想笑。
那么读书这条路径呢?也很狭窄。你们可以看看985/211这些名校,来自底层的比例有多大?越是好学校,家境良好的比例越高。为什么呢?两个原因,1.基因遗传。虽然智商有均值回归,但人家后代高智商的遗传概率就是大一些。2.父母有钱有闲,才能有更多时间引导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壁垒,底层根本无法企及。大部分底层的孩子,拼尽全力,估计也就考一个普通一本。更多的可能只能上技校或者大专。学校差距决定毕业后的工作平台,工作平台决定一个人后面的职业生涯,最终决定一个人能上升的高度。这些大量的二本三本毕业生,拼尽全力考公务员,事业编,就算考进去,终其一生,大部分也就是普通科员退休,能做到正科已经是天花板了。更高级别的晋升,需要的是家庭的人脉等等你看不到的那些东西。
全世界成熟的社会都是这样,欧美也是如此。只是欧美福利健全,对普通人会有一个托底。所以整个社会对金钱的追求不会这么热衷。但这种底气是建立在欧美的高端产业基础之上。人家处于产业链上游,生产的产品可以高价卖,社会人均产值高,所以人家不需要这么拼,有钱有闲。
要改变这种苦逼内卷的状态,根本解决方案就是产业升级,别无他途。浅碟子的公知喋喋不休说是体制,如果民主了,会如何如何,巴拉巴拉一堆。民主政治只是改变蛋糕的分配方式。如果蛋糕只有这么大,你就算分出花来,也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大众对蛋糕的需求。产业升级,改变社会生产函数,提升产出效率,才能做大蛋糕。一个国家的产出效率决定这个国家民众的财富水平。比如中国的底层平民放到印度,就是妥妥的中产。中国的中上层,放到美国,也就是中产水平。
所以,加油吧,希望中国产业升级早点成功。
实践证明,抵不过。
亲测。
当年不是没想过假如能攀上哪个部级或者局级领导家的高枝该多好,转念一想这概率还不如哪天哪个领导出门遇刺客正好我路过给他挡刀。再后来,发现挡刀都要排队,而工资可能无法支持我在北京租房到排队排到我的那一天,觉得自己这样真的很可悲,不能这么活下去了,就跳出体制内了。
现在就是两个字,挣钱。寒碜不寒碜?寒碜,但比过去寒碜得好一点。
越是变革的时代,则个人越容易脱颖而出。
而越稳定的时期,则越容易出现阶级固化。
越是需要天才的行业,则个人越容易脱颖而出。
而越大众平凡的行业,则越容易出现阶级固化。
越是新兴的领域,则个人越容易脱颖而出。
越是老旧的领域,则越容易出现阶级固化。
比如过去三十年是计算机行业变革的时代,所以很多寒门子弟可以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
比如体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需要天才的行业,所以全红婵可以在奥运会上跳水一鸣惊人。
比如自媒体刚兴起时,很多没有背景的草根人物,一样可以凭借自身的才能,火遍全网。
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有人说,寒门可以出贵子,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一个人要改变时代太难,但可以选择更加契合自身的路。
不建议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人,进入一个拼资源的领域。
不建议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进入一个拼资历的行业。
不建议一个没有任何天才的人,去做一些没门槛的事情。
当然,如果实在没得选择,一切另当别论。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庄子》
穷人和有钱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钱而是能否深度思考人生,有没有正确的甚至更好的思维认知去抵御这个世界的痛苦和随时的失控
一个人只有正确的认识世界才能够改变世界,穷人家的小孩对世界的认知是片面的不成熟的。一个人的成就和命运也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认知的维度所决定的
一个优秀有才华但是别扭拧巴的人,高概率来自穷人家庭或鸡飞狗跳不幸福的家庭
我跟一个30岁前的人深聊过1次就可以猜出对方家境,甚至父母职业。因为差距太大了,尤其是很多穷人家的小孩对人性的认知堪称幼稚,落实到生活中就是关键时刻做错误的抉择,比方说选错院校选错职业选错行业选错朋友选错人生伴侣,走遍弯路,然后后悔也来不及了,这还是在父母不自私不愚蠢不搞幺蛾子拖后腿的情况下
好多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孩子都挺尊重父亲,因为父母深度思考过人生所以接力赛在自己20多岁早早的认清生活的真相制定了利益最大化的职业目标,哪怕这个孩子晚熟,当他很晚了考虑好他的人生方向后他也能在父母的物质精神甚至人脉保障中拥有逆风翻盘的机会,这个机会穷人的小孩不一定有
但是穷人家的小孩尤其是男孩跟爸爸的关系差很多,不一定听家里的安排,直到30多岁很多人还在反思探索自我发现,成熟的特别晚精神内核很弱,探索明白的时候已经超过很多行业最低年龄线了,他想在喜欢的领域内有所建树不一定有机会
有一批更惨的是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弹钢琴绘画运动甚至商业思维都不曾接触过,没有良好的启蒙,未曾发现热爱的事业和领域,举个简单的栗子,你这辈子都没摸过冰球哪怕你是个冰球天才又怎样呢?
人在拥有大量时间精力金钱的时候才能够不焦虑的坦然的停下谋生的脚步自省,深思,站的更高更远看待问题,穷人家的小孩在忙着搞钱买房还贷款,忙碌没时间也是一种贫穷,在忙着搞定基本生存需求的人创造灵魂的火花的机会微乎其微
还有就是伴侣的选择上,我真的没见过几个中产阶级的男孩子会强调要好看的,因为从利益最大化来讲他们大部分人会选择work partner ,或者聪明又强大的,或者门当户对或者上娶更好的可以帮助自己的,穷人出身的男孩子更在乎情绪价值和长相更愿意下娶去满足自己暂时的虚荣心和成就感。美貌与情绪价值应该是一个人最不重要的了,因为既可以被替代又可以轻易改变,相当于买椟还珠,很多人一生最大的跟头就是愚蠢的伴侣关键时刻的抉择给自己使了绊子导致中年人生大滑坡,(比方说霍尊找的陈露,王力宏找的李靓蕾,王力宏不是家里穷他是太顺利没遇到过坏人所以被坏人套路而不自知),但是这些道理很多穷人家的小孩在吃亏前是考虑不到的,常常选择错误被伴侣坑惨
哪有那么多注定的命运,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过是关键时刻的抉择罢了
1,寒门的意思是土财主,没背景的那种。
对应到现在的话就是那些有几套房,没啥有门槛生产资料的所谓新中产阶级或者伪.小资产阶级。
所以不要总是用贬低的口气说什么寒门,寒门已经不错了。
2,任何题目是非此即彼的,没有灰度和颜色的,都不客观。
个人努力有很多种程度,在任何情况下,规划清晰的有执行力的个人努力,加上运气和对形势的预判,都有可能改变阶层。
只要生产力在发展,就会有一些爆发性的赛道,这些赛道的动能,加上个人努力,就能超越起点的阶层差距。
举个例子,最早互联网风口的时候,00年~05年入行的人,很多努力+跟对了公司,靠上市期权都赚了很多钱。
还有的人,即使没有在赛道上,极度努力从一个农村孩子,干到大企业高层,例子也很多。
3,原生家庭对人的负面影响,往往不是财富上的,往往是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上的。
财富上导致的学习环境不好,学习资源不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的。
但是价值观问题,以及在原生家庭中,由于各种的错误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可能成为成长的最大障碍。
即使是一个富有的家庭,如果教育观念和环境出了问题,教育出的孩子心理和价值观是不成熟的、偏激的、甚至有大量隐患的,那么孩子在成年之后的博弈中,努力也未必有效。
以上,如果要改变自己的状态和阶层,首先要检查价值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这基础上,努力去寻找有爆发机遇,自己有兴趣钻研、有韧性坚持的赛道。
还有,要会攒钱。
供参考。
抵不过的。
一个人不论是个人创业,还是进体制、找组织,最基础的要看能力、资本和运气(“天时、地利、人和”)。
而且能力、资本和运气三者往往是相互促进的。运气越好的,往往越有资本,越有资本,能把握住的机会就越多,同时,越有资本,能力的开发就会有更厚实的经济基础。
不同的经济基础,创业或者投资的心态和重点都不一样,即便个人能力强,拉到了各种投资,可那创业和投资的心态能和靠自己家长拿个五亿十亿之类的来试水的心态一样吗?自己拉了几千万投资,殚精竭虑怕赔了还不起;自己家里能拿出五亿十亿的,放心赔,即便全赔了,家里还有,不用怕。
原生家庭状况好的话,在资本和能力上基本就有保证(或者说“保底”)了,选择上都多了许多。而选择多了,机遇就多(也就是“运气”就会更关照一些,毕竟更容易“站在风口”)。
就像历次改朝换代或者社会变革时,最开始起事的,或者舍命吃螃蟹,创业探路成了先烈的,往往是中下层平民,
但最后收割胜利果实,甚至坐享其成的,却大多是当时已经家底殷实、占据高位或兼而有之的那些个世族大家了。
能力固然重要,但家底好的话,就能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起点。越是“求稳”的和平年代就越是这样。
如果人家的起点就已经是自己的终点了的话,那么个人努力能做到的到底有多少,不就很清楚了吗。
心态放平,适当努力就好了。
起点过低的话,(在没有“主角光环”,不是“天选之人”的)正常情况下,越努力越不幸。
说几句在座不爱听的话。
未来中国新一代寒门机会多大很大程度看(包括我在内的)中青年一代人给力与否。
容易钱早没了,写眼轮也快没copy对象了,鹰酱都摸秃了,中国经济到了从中端到高端的冲击时刻,如果我们给力点,让经济别那么依赖房地产,如果我们可以把更多的产业做上去,我们下一辈或许机会更大一点。
他们可以做高附加值的工作,有更多的机会,不需要非得辛辛苦苦漂洋过海讨生活。
你说我不想那么累,我已经被掏空了,凭什么,这不公平。
作为被掏空的一员,我想说,这就是单纯的现实罢了。
这并不是道德绑架,和你我愿意与否无关,而是冷酷的现实。
很残酷的是,即使我们这辈努力,也得天时地利配合。
这样我们下一辈还能稍微舒服一点,否则他们会难得多。希望天佑中华吧,这是我作为一个准爸爸的祈愿。
我问个很直白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平民子弟,历经千辛万苦晋升大城市中产,你会愿意看到你后辈的平民子弟,通过高考考上名校,就进入和你的子女一样的阶层吗?如果不是,你会怎么做来保证你的阶层优势可以遗传下去呢?
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子女基本上也已经工作了吧。改开后第一代大学生占据的社会优势生态位,是白占的么?他们不会考虑为自己的子女铺好路么?
其实在大家争当人上人的社会,底层为什么难出贵子之类的问题真的没必要问。这是一种逻辑必然性,虽然残酷,但是很好理解,也可以预测。
就个人的经验说句很悲哀的事实:(仅以211以上商科求职为例,其他不了解)
从我在实习群尤其是核心信息交流群/领英使用度观察的结果来看,一线城市中产、沿海省份几个强二线城市中产后代的商科职业规划、核心信息流、实习水平、内卷意识与人脉资源远强于内地小康做题家,更遑论农村做题家。
形象举个例子:一个江浙本地人+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北京上海本地人+海本大三/广州本地人+港三本的学生的实习远好于一个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河北(或者任何其他非发达地区,西北西南等地出身的同学这种给我的感觉尤甚)等中西部、北方非京津地区小城市出身,在川大重大武大湖大山大学商科的同届水平,甚至好于濒临秋招的研究生水平,这在细分行业以及路径极其复杂多元,大学教学与实践实习脱节严重的泛商科求职中是致命的:
极端信息差距情况下的例子(当然大部分人在这两头之间):一个贵州(or西北)农村出身考入上财的同学,压根不了解一线城市商科就业体系,整天就知道闷头读书,不幸的是又不能保研,家里没钱出国,这绩点学的遂几乎没用。因为老家既有产业的限制,按照他对会计学专业的理解,他找了几份财务打杂票据实习,很辛苦,工资也不高,对将来的发展可以说一点用都没有,白白浪费时间,结果投四大没中,寒假回家家里蹲,错过了秋招保底offer的严重节点,因为没有信息敏感度,随便搜集了一点考研信息,高中做题惯性瘾上来了,高估自己做题能力低估风险,头铁信誓旦旦朋友圈立誓要考懂行的人都知道的天坑项目复旦金砖(此项目为中国典型式做题家范进中举重灾区),完全不做考不上研的PLAN B。毕业考研被刷,简历一片空白在春招中颗粒无收,只能二战甚至三战失业,当初的名校学子灰溜溜回五线城市当了柜员,进入无底坑,结果发现当年的同学要么去了头部金融机构,要么上岸了发达地区公务员,稍微中等甚至差一点的都在四大熬到了Manager,自己和他们仿佛阶级隔离。因为原生家庭在视野上严重的误导和限制加上本科的严重信息差在“择城择业择路”上人生走入了不归路....
再叠几个debuff:情商不高,只知道蒙头做事,压根没进过实习群,不知道四大投递时间节点,从小没有去过几个地方,更不知道哪里的公务员待遇如何,不知道社会、金融和房地产基本的运作机制,不知道领英知乎offershow为何物本能的觉得很陌生不想接触,不接触最新商业实践把课本当真理结果和业界严重脱节,有人告诉他他说现在互联网产品经理/商业分析很赚钱,学校有商科本科生转行能拿30万他觉得天外来物简直是洋枪洋炮奇技淫巧,不知道“产品经理”是什么玩意,不愿跳出本专业舒适圈去了解“BAT”“元宇宙/NFT”“KA销售”“商汤科技”等等新事物,去一门心思听从二十年没接触过业界的老师摁刷老财老审CPA证书,坚信越老越吃香甘愿拿白菜工资.....等等
我知道小镇做题家在知乎上已经被批烂了我在这复读没什么意思,但批来批去你会发现我们这个群体最大的一个特征是:“我也不知道我要干啥啊”“还没想好”“到时候再说吧””不想那么多了,有什么用“”啊大城市太卷了真麻烦还是回老家躺平吧““没想好以后干啥,先在学校混几年考个研吧”我见过最极端的一个学姐,本科不去思考到底要干什么,考了上海公务员才到处问待遇是多少,今天想干金融销售明天向往互联网高薪后天觉得大城市好卷于是考老家选调,考上了美其名曰开个live给学弟学妹分享“走了内心坚定不一样的路”,没干几个月又觉得后悔钱少,遂二战考研打算慕名而来去卷投行,投行又天然歧视女性+大龄+没实习。
西北的同学的话,大部分可能就是完全不想努力了,也不想去探索内地复杂的社会运作,就直接躺平,结果可能比这位同学好点的就是大学生活反而更潇洒快活一点。
这个寒门子弟可能看似很努力,而且很符合小城市家里人对他努力的期待,很正能量,但是结果我都不想说的太残酷。。。(2022年考研结束了,你要知道考研的大部分家境都是广义寒门子弟,是那种学费涨了3w都要掂量要不要考的那种,在商科考研极度惨烈的淘汰中,我身边又多了不少非常非常遗憾的寒门子弟学长学姐考的不尽如人意又只能绑定在二战三战的战车上一去不复返....因为之前没有什么保底实习,如果二战没考上,人生真的约等于寄了
另一面案例:
一个上海土著,来了上财,精准避开一切盯上小城市同学打信息差的高顿卖考证课,祖上和徐家汇一个姓,早早的参加了校内行研精英俱乐部独领风骚,加入校内精英社群抱团取暖,只和北上广深同学有共同的童年话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二便进入新财富行研组实习,在大英课堂上能用抢夺式的、非常自信流利的美式free speech惊煞一众国内传统英文教学学生,印象极其深刻。本科深耕二级市场,实习路径堪称完美,积极mock interview和networking,家长带着吃个饭名师推荐信到手,绩点努力加上能读三年美研的家境就读藤校回国/留美成为所谓“金光闪闪”的“俊才”
一个苏州土著,苏州大学会计学在读,大二就big name咨询和大厂实习在手,国外游学视野拉满,家里认识券商资源,手把手进行职业规划,很早就在领英拉拢了一大批优秀的职场人士和学长学姐建立核心信息群,极具aggrresive和net-working技巧,每日沉浸与最新的商业信息面试侃侃而谈。
(以上几个人并非真实个人,为了防定位,是我现实中无数正反面例子拼接人物)
非商科的985寒门子弟案例,详见知乎各路传统工科劝退贴,字字珠玑,罄竹难书。这里还要说一点,大部分是男生,小地方文科女生选了华南/华中/华东师范与法律文学的反而大批量在广深大湾区高薪带编寒暑假教师岗与市区公务员岗位发光发热,虽不好说是出贵子,但却是扎扎实实的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中产。这个分话题往深了说没意思,某群体高中的傲慢与偏见迟早要还。
在京沪江浙粤高考里考生用脚投票师医公金码,远离一票天坑传统工科,警校法律师范分数水涨船高,学生对人生真正重要的综合素养在高中就已经培养好之时,中西部大片县市高中及其愚昧的家长老师还大肆鼓吹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理工科,学机械土木生化环材才是真本事”“学会计做会计越老越吃香”“学校最重要专业城市不重要“”视野都是虚的,你只管努力做题”,使得信息差久久未被打破,一些懂得都懂的专业分数溢价居高不上(河北19年北航某非cs工科专业分数线>上交安泰),在全国各地散播的病毒衡中模式培养下人格和视野也大部分有缺憾。
就拿本省第五的小衡中顶尖班级文理科来说:文科最好的班里面90%都是本地师医公,几乎都选了传统意义上的好专业,理科班刚好有1个班是以原生初中直升班为主,这个班90%也是本地师医公家庭出身,大部分去了名校cs/电子大类/医学/师范,另外一个班是和尚班,90%是农村子弟出身,在老师的教唆下录取了一大批所谓985名校工科学校的天坑提前批.....而且上了大学后,以自我家境为基准,能明显感受到家庭背景上,海本>清北>复交≈上财央财≈宁诺西浦>武中厦开等综合性985>华科西交等工科985>211>双非一本>二三本
普遍意义上,越内陆的地区,在京沪江浙粤的人脉越少,信息和资源也越差。就像哪个山东河北小城市中产家庭没几个北京的人脉,哪个江西湖南师医公没几个广州深圳的亲戚,哪个安徽公务员家庭没有认识的人在南京上海杭州苏州?但是西北和西南的就相对少很多,这些传统儒化王化程度低的地区也相对不那么奋斗和卷。
要命的是小镇农村做题家90%没有吃到涨价去库存的资产增值,来到大城市后往往觉得冲击极大,不知道其实本可以触碰到的大城市高端岗位收入上限却只想着一步回家,极容易做出一些低位躺平的损决策(高位躺平的例子是江浙粤公务员),比如县城乡镇公务员柜员和小国企人事行政等等,他们的同事往往都是些本地二三本,往往还不被这些人待见,这辈子都被限制的死死的。到了中年,因为一二线城市资产增幅和现金流远大于四五线城市,他们和同学的差距被拉开的不可计量。(这段是自己家族的两个高学历但低位躺平混的巨差的血泪案例)
有感而发,未完待续,更新将不限于商科,只不过在商科里边寒门难出贵子这个更加明显,核心在于认知差距,而且是打破了政治正确的。事实上我有无数见过的例子能佐证这个话题,包括不限于学校内和走出社会上
题主最想表达的一点是,无论是现在热门的互联网还是金融行业还是发达地区和省会的师医公岗位,哪怕是普通人最容易实现阶级跃迁的互联网大厂,优质的高端高薪中产岗位也正在不断被既有发达地区中产抢占实现阶级再生产,让小镇农村做题家们远离这些岗位,去往郊区,去往制造业,去往这个筛选型社会最鄙夷的容错率极低永远不能翻身的岗位。社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在让原本就输的人继续输,原本就赢的人一直赢麻,世界上的二八定律是如此残酷,以至于根本不像那些小镇做题家和其家长想象的那样:“我虽然家庭条件不算好,但是只要我整天衡中模式吃苦读书,就一定能超过那些大城市的少爷千金,苦心人天不负!莫欺少年穷!”
再次强调,题主的核心观点不是要往普通或者小镇做题家头上踩一脚指点江山然后极尽嘲笑之能事,题主自身经历过从严重的信息壁垒到费劲千辛万苦打破的过程,吃过不少的亏,现在还在脱坑的路上。
我非常想表达的感受是:
1.广义上的“寒门”子弟对信息的敏感度比较低,从小很少有incentive去探索自己和世界,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出现路线错误。商科作为最需要职业规划的领域这个的后果更加严重,但话又说回来,互联网、做技术、体制内等等哪个又不需要职场规划呢(在某些年代,某个关键节点少送一次礼的后果就是这辈子待在基层),人生规划、择偶规划、理财、买房规划等等,何尝不容易出错误呢?在15年,08年等韭菜大量进场的时点,有一定年纪的同志想想不妨回忆下不同出身群体决策的正确程度?
2.我国既得利益群体实现再生产的能量极其强大,具体不表
3.任何时候任何专业,大学生早点打破固执的学生思维,早点关注社会都是应该的,这里强烈推荐 @弗兰克扬 @世袭上议员 @董不懂 特别是在这个经济形势下,对大学生早熟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高
4.如果做不到奋六世之余烈,那就先把自己这世做好,给自己的后半生和子女不要埋坑
5.这个时代给普通人的增量本来就很少了但还是有,小地方和落后地方往往是存量在old money里内循环,有规模的增量几乎只在那几个发达城市,高阶城市可以降维低阶,低阶很难往上走,除了入施一公,一步躺平要慎重。
此外,建议双非财经以上的商科在读本科生都看看这个回答
私信我评论我的大都说确有其事,字字血泪,反驳我的都说危言耸听渲染焦虑,我想这就是这个国度的撕裂吧,呵呵,多少人是只能无声无息不敢喘气。至于说信息差和视野不重要的,我可是见过嗯学学到能保研绩点的人去找寒假实习面试四大穿个大破橘黄色棉袄,面试官看一眼就笑的,全场面试一句话都插不上,最后找了个无效实习的,我看着都五味杂陈。
就像大部分的爱流向了不缺爱的人,大部分的钱流向了不缺钱的人,大部分的苦却让最能吃苦的人吃了。
不用说我就知道有人问为什么复旦金专是天坑,这些人的心路历程我都猜的到:
1:清北复交外无金融,我旦的金融养人!——对,那北大汇丰和软微比你旦金砖容易考一个档次为什么不去?北大就业永远大于复旦,凭啥金专40:1的报录比加上400分初试都不能过线还要摁卷?汇丰年年380的线,就算就算是专业课难度比你旦比拉满,也不至于分数线差这么多哈,实在觉得你旦金融养人为什么不考你旦资评国商?报录比是金砖三四分之一,就业真有那么大差别吗?
2.很容易引出这帮人的第二个问题:可是不是说上海是金融中心啊,只有上海的金融养人!深圳不适合搞金融啊——理工科外行转行和俊才小白经典观点,既上海是金融中心,事实上中国金融业任何分支都是北京的岗位和上限最牛,深圳作为老三,深交所招商系国信系平安系南方基金等一众二级大买被你吃了?中债登中证登等机构都是北上深都有的,而上海金融就业却承受了太多带资源进组的海归俊才的冲击。第二,深圳岗位虽然比不上北上但也没有断档的差距(不服的可自行查,要考虑到深圳城市体量本来就小所以岗位确实会少点,除了外资金融不存在内资金融束缚发展的情况),而且往往因为高学历都想去北上,或者大部分人默认只有北上适合搞金融,加上深圳的快速崛起,加上深圳在互联网舆论上狗都不去的宣传,反而留出了就业的套利空间,个人见过太多在北上金融界根本看不上的学历案例杀进了深圳金融界,有疑问的看看港中深和汇丰超出大部分人意料的就业报告(比什么复旦垃圾金砖报告都不敢出,不知道好到哪去了,再不服,对比安泰的报告看看?),看过领英上这两学校的人在深圳能斩获的实习,自然就懂了,只能说“清北复交外无金融”在深圳就是个几把。
3.很容易引出这帮人第三个疑问—金砖认可度更高啊,这不是金融专硕吗,肯定比什么资评国商好找工作啊。——经典没有实习过就直接考研的商科生,和理工科转行经典刻板印象,我相信任何本科找过金融实习的,问过同事背景的,都会立马对科班偏执怯魅,只要是泛商科,大头还是看你学校+实习,甚至985化工本硕考cfa去卷实习都比化工本考复旦金融转二级化工行研容易,但是你让这群压根没有职业规划,不在一线城市读书实习过没在金融业界实习过的,他们怎么会知道并相信呢?
真正的寒门反而有一些优势…
最怕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之门”…
你寒门到极致,整个家庭辛辛苦苦给你攒出一点点钱,勉强供你去读九年义务教育…勉强交的起书本费、能买几个本子几支笔、能让你吃个馒头就咸菜…
在这种极致恶劣的环境下,你反而会萌生出极强的「改命意愿」
因为你家庭的条件已经差到极致了,再差那么一点点,你连九年义务教育都读不了
你生活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边缘,勉强搭上了教育的车,悬挂在车尾随时都可能掉下去
而你又从小深知你家庭的不易、你父母的不易
你虽然没有见识,但极端的条件使你明白,读书是改变你家命运的唯一办法
因为你没有其他路,没有任何的路,想打工打不了、想干活也干不了什么活,糊口都很难…
你知道你的出路只有读书
在这种真正的寒门条件下,你会珍惜任何学习的机会,从学校里借书,半夜挑灯学习,甚至是借着别人家的灯光、借助月光学习…
只有极端恶劣的环境,才能使你明白「学习的珍贵」,你才愿意珍惜「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
你有极端的动力和意愿,愿意去努力学
那么,你就可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脱颖而出
到时候你家庭可能需要借钱,可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支付你高中的费用
到了高中,你依然有无数的干劲去学习…
虽然你出身贫困,但因为你非常努力,所以考入一个大学应当不难
等你进入大学,有助学金、奖学金
以大学图书馆之优越,你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学习
而你的出身又是韩门至极,你时刻都不会忘记你家的艰辛,你依然会珍惜你的时间,你会觉得一切学习机会都来之不易,一切时间都极为宝贵
在大学中,在别人渐渐松懈的时候,你依然保持着极大的学习意愿
这是你很大的优势,而大学可以提供优越的环境来支持你去学习
虽然你出身于寒门,但你的上限不低于其他普通人,甚至高于他们
真正的寒门有着其他普通家庭难以比拟的学习动力和意愿
但这种寒门至极的条件也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巨大障碍
他们的父母很可能认为孩子在这种贫困家庭中,是一个宝贵的劳动力
极少有父母愿意挤出一点钱,让他们去接受教育
而且父母愿意挤出钱,孩子也许也不愿意花这些钱去学习…
只有这些人迈入校门,全心全意的投入学习之中,他们才能接触到向上攀升的阶梯
出身贫困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他们命运的强大桎梏
而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之门」的孩子,则是相当尴尬了…
这些人一般出身于农村、乡镇、小县城,父母一般是农民、工人、普通职工…
他们的家庭条件可以让他们上学,父母们也大概知道上学可能会有更好的出路
但是,孩子本身没有充足的动力去学,因为家里条件虽然一般,但不愁吃喝
父母们虽然知道孩子应该好好学习,但他们不懂学习没有文化,没办法督促孩子,只知道催他们写作业,他们也不知道什么算是好作业、什么算是坏作业…
受限于家庭的条件,父母和孩子们的见识都很低,他们大概知道学习能有出路,但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用处
甚至他们还听说过,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还不如去厂里打工、去工地干活
虽然很多工作有五险一金和年终奖等福利,但他们不懂,不知道这些东西
所以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大学毕业的效果似乎不比打工强多少(有时候也确实是这样)
所以,从父母到孩子,两代人都不那么重视学习
即便重视,孩子也实在是提不起“疯狂学习”的劲头,他们完全不能与真正寒门的苦学之子相比
因为真正寒门的学子实在是经受了极致的困难,他们真的想改命
普通家庭的孩子则是生来就不愁吃喝,虽然知道父母很累,但也不是累到极致,也不是辛苦到极致…
如此一来,这种原生家庭就对他们形成了巨大的约束
注意,这种原生家庭会使你直接不存在「个人努力」的想法
你当然会努力,但你不会非常努力,更不可能拼命努力,至少你在上学阶段不会这样…(也有例外,此处不谈例外)
等你步入工作了,你才发现工资很少、能力很差
这时候你才想努力,一般也就晚了(晚了不代表没用,但效果会弱很多)
原生家庭带给你的约束,是直接体现在你的思维上的
你是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被原生家庭影响了」
即便你想到,你在学生阶段也很难给自己制造出一个强大动力,获得「真寒门之子」那种级别的强大动机…
说完真寒门和尴尬之门
再稍微说说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
家庭条件较好的,一般父母会在各方面培养孩子
从小的培养,会使孩子形成努力学习的习惯
注意,孩子不一定喜欢学习,但因为他从小就习惯了高压学习,所以他能一直把这个习惯带到初中、高中、大学…
你怎么跟他们比?
你是想学的时候学一点,大多时候想玩
别人是想玩,但别人能让自己坐在桌子前老老实实的学、学、学,因为人家习惯了
你想坐下学一会儿,但你从小是被父母放养的,你坐不住,你没有长久学习、持久学习的习惯,你只养成了一个玩的习惯
所以这才是最尴尬的地方,这才是原生家庭对你造成的、最直观的影响
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约束,也许你能考入985,直接一个超级起跑线,哪怕原生家庭带给你一些落后观念的影响,但你依然是个985
但因为这种原生家庭的直观影响,所以你只考入了一个普通本科,甚至是曾经的二本
哪怕你在大学中努力摆脱了原生家庭对你造成的全部观念影响,你形成了崭新的观念体系
你也只是个二本、普通本科啊,你的起点就低了很多
原生家庭对你学习的影响,直接使你在高考方面缺失了很多竞争力,它会降低你的起点(你的起步高度)
原生家庭对你观念的影响,则会在你大学乃至以后的人生中体现出来,它会减少你的上限(你的天花板)
当你想要个人努力的时候,你已经被原生家庭制约过一次了…
当你拥有了一个二本的身份,你这时候才想通过个人努力,去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那你得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把你拔高到985的高度?
当然了,说985也太浮夸了,咱就说点实际的吧
比如说,如果你的家庭能使你养成学习的习惯,你稳稳考入一本
但你的家庭放养你,没能使你养成学习的习惯,你勉强考入一个曾经的二本
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你的制约
你想弥补这些差距,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你得想方设法的努力,才能以二本的身份,去比肩一本…
就是这么回事嘛
个人努力是可以抵消原生家庭的一些影响的
但是,一般是事倍功半
也许高中的时候,你再多努力600个小时,多学习600个小时,你就能考入本科了
但你没有学习的习惯,你无法久坐,所以你浪费了很多时间,你只勉强考入二本
当你二本毕业后,你要付出远超600个小时的努力,才有可能追平别人的一本…
而且,那也只是“有可能”…
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你要是想追平别人家庭的财富,那就更难了…
这一点涉及到的方面就更多了,毕竟在你从高考结束后,你就步入了一个「比拼全部家当」的世界
有钱的人往往同时有关系、有人脉、有资源…
你没钱的同时,也没关系、没人脉、没资源…
你想拉平这种差距,那就不是付出努力那么简单了
你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拉平一定的差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