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现在不能买房,我在贝壳收藏了26套二手房,有13套在11和12月份都卖出去了,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
你这情况,我倒是能理解你心里挠挠的。一边是“现在不能买房”的论调,一边又是自己收藏的房子不少在年底被清了。这背后啊,其实挺多门道,跟你详细说说。

首先,得明白“现在不能买房”这话是怎么来的。这话说得比较笼统,很多时候是基于宏观经济形势、房地产市场整体趋势、贷款利率高企、房价涨幅放缓甚至下跌的预期等等。这种论调通常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一种担忧,提醒大家在做重大决策时要谨慎。

但是,房子这东西,它是个个体差异极大的商品。你收藏的这26套房,即便都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在同一个区域,它们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你收藏它们,说明它们在你看来有自己的闪光点,可能是地段好、户型佳、配套齐全、价格有吸引力,或者是有升值潜力。

那么,为什么在你收藏的时段(11月、12月)会有13套卖出去呢?这里面可能包含这么几个原因,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

1. 年终促销心理与资金回笼需求:
卖房者角度: 很多人卖房子,尤其是在年底,是有强烈的资金需求或者心理暗示的。比如,有些人可能想在过年前把房子卖掉,拿到钱回家过年,或者为来年的投资做准备。还有一部分是改善型卖房,卖了旧房才能买新房,年底是他们完成置换的关键节点。
开发商/投资客角度: 尤其是一些手里有多套房产的投资客或者小型开发商,他们可能在年底需要回笼资金来应对年终的账目结算、偿还贷款、或者为下一个投资周期做准备。这时候,他们可能会稍微让步一些价格,以求快速成交。你收藏的房源里,可能就有这类卖家。

2. 市场细分与刚需支撑:
“现在不能买房”这个说法,更多是针对那些追求高位接盘、期待房价继续大幅上涨的投机性买家,或者是购买力不足却盲目跟风的潜在买家。
而你收藏的这13套房卖出去,恰恰说明它们满足了市场中一部分真实且迫切的购买需求。这部分需求可能是:
刚需首次置业者: 他们可能是首次购房,对价格敏感,但有强烈的居住需求,错过了前几年的高位,现在看到一些价格合理的房源,就会果断出手。
学区需求: 如果你的房源靠近热门学校,那么即使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时候,优质学区房的抗跌性和成交意愿也会更高。
特定地段的稀缺性: 某些区域的房源本来就供应有限,一旦出现合适的价格和条件,很容易被抢购。

3. 价格的合理性与谈判技巧:
你收藏了26套房,说明你对市场价格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能对价格有自己的判断和预期。那13套卖出去的房源,很可能是在你收藏的范围内,价格相对合理,甚至可以说是被低估的。
卖家让步: 即使市场整体不景气,总会有一些卖家愿意接受比预期稍低的价格,以换取快速交易的确定性。特别是那些急需用钱或者对房子本身没有太多感情的卖家。
买家谈判: 成功买到房子的那13位买家,很可能也是非常有策略的谈判者,他们抓住了卖家的心理和市场的一些缝隙,以相对有利的价格完成了交易。

4. 季节性因素与交易周期:
年底虽然有“不能买房”的说法,但同时也存在一个特点:交易周期相对稳定。很多房产中介公司为了完成年度业绩目标,会在年底冲刺。同时,一些买家也愿意在这个时间点完成交易,以便在新的一年能顺利入住或开始新的生活。
这13套房的卖出,可能恰好是这些买家和卖家在年底这段相对确定的时间窗口里,完成了交易匹配。

5. 信息不对称与“捡漏”机会:
你可能是在一个信息相对比较公开的平台(如贝壳)上收藏的。但即使在这样公开的平台,信息的传播和被发现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那13套房可能因为一些原因(例如刚上架、价格调整得比较及时、或者被其他买家主动挖掘)而更快地被有缘人发现并锁定。
对于很多有经验的购房者来说,年底往往也是他们“捡漏”的好时机。他们会密切关注市场,搜寻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急于出售的房源。

总结一下你的情况:

你收藏的26套房,那13套之所以能在年底卖出去,不是因为市场整体“回暖”到你可以忽略“不能买房”的警告,而是因为:

个体属性突出: 这些房源本身的优点(地段、户型、价格、配套等)吸引了特定需求的买家。
卖家策略灵活: 卖家可能存在年底资金需求,愿意接受更优的价格。
买家精准出手: 成功买房的13位买家是那些真正有需求、懂市场、善于谈判的人。
市场细分效应: “不能买房”的论调更多是针对整体和投机,而真实有效的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并能消化掉一部分优质房源。

所以,你遇到的情况恰恰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买”或“不能买”的二元判断,而是需要你对具体房源、具体买卖双方以及当下具体市场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你收藏的房源卖出去了,也间接说明它们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确实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吸引了愿意为此付出的人。这本身也是市场“去泡沫化”和“回归价值”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建议你少看贝壳,多看看纯日月大神。

user avatar

因为值得收藏的本来就是好卖的。

user avatar

谢邀。

谢娜和中介事件,大部分人还是选择站谢娜不是没道理的,本问题下也是某中介洗版了。

强调一万遍房价的价值回归到合理价位走“农村包围城市路径”,但是总是有人记不住!

房地产领域,太多人看不透了,才会一惊一乍,跟着我,我带大家开车还不够稳吗?大家沉住气就完事了!

但凡谁不承认17年不是北京房地产的顶,这个人不是傻子就是阴险之人,北京【南城房姐】怎么倒的?根本原因的贪婪碰到了北京17年严打;燕郊房地产如何腰斩的?

别以为燕郊不是北京就以为与北京无关,这轮房地产死法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燕郊只不过先走了一步,海淀、东西城区最后罢了,虽然核心区跌幅小,但是由于单价高,总额只会更多!

大部分傻瓜分不清大势,这种傻瓜在股市的表现就是喜欢钻研K线图追涨杀跌,殊不知K线图、日均线、月均线都是过去的,并不能预测未来,一个断头侧刀,就能人很多人血本无归、一贫如洗。




最近政策很多,但是理解为走老路,那就大错特错了,要理解最近的政策,首先要理解国家经济形势,还有理解国际形势。为什么最近两三个月陆陆续续降准、降息呢?

三个方面:其一经济大环境压力较大,为了稳经济,必须这样做,这是最关键的原因;其二美联储下个月就要开始加息了,留给我国灵活货币金融操作窗口期缩窄;其三我国房地产去泡沫回归合理大势所趋,但是也不能立刻让房地产行业消失,一波出清兼并潮后,只有那些财务健康的大央企、国企以及少数民企会存活。

为什么要降低首付、甚至微降房贷利率?看看1月份数据就知道了:2022年1月人民币贷款虽然增加了3.98万亿,比上年同期多增4000亿,但2022年1月新增居民贷款比上年同期少增4270亿。2021年12月地产销售面积单月同比-15.6%,2022年1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29.56%。说明居民购房偏冷、开始观望。

不仅是消费者开始观望,银行金融系统也在观望,因为大家都知道房地产这个形势,金融机构不会那么傻,都知道明哲保身控制风险、避免坏账,这就是大背景。

凡是二极管理解为走老路,都是没有系统性认知体系的人,不具备分层思维能力,不懂得战略思维和战术思维之间的耦合分析。总之就是无知,特喜欢一惊一乍,情绪容易极限震荡。

我相信系统性阅读我的文章并跟踪我发言朋友,是完全有能力看透房地产的,我已经从细胞层面将我国房地产解构了。

笑看风云是需要实力的,您眼里的自负在我这里是胸有成竹。

房价下跌案例之南京,大约半年时间,降价70-80万。为什么总有人对房地产下行、房价明显下跌视而不见?

我的目标:影响1000万人正确认识房地产和中国&世界经济,争取让100万家庭避免接盘!

房地产下行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势不可挡!(全国各地的下降案例不砸你们屏幕了,太多了)

出生人口数据和人口结构(老龄化)是影响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底层最核心逻辑!我国未来当务之急就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all in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其中消费升级是建立在产业升级上的,因为只要产业升级成功,人们就业良好,才能收入稳定,才会敢于消费。

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经济转型升级,这才能从根本构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房地产泡沫的负面作用我早前就解剖了,一方面占用太多资本,抢了产业升级所需要的资本支持;另一方面掏空了居民财富,让消费升级受阻,又因为房贷压力,也进一步限制了人们消费意愿。

国家本次只有一个选项,让房地产回归合理,人口和产业升级太关键了,没时间给房地产磨磨蹭蹭了,但是,国家会尽可能避免烂尾,目前的一些政策其实也是保交楼,别搞错了方向!


每一次房地产中介肆无忌惮断章取义的狂欢,都是给中介行业的安眠地掘深了一寸黄土。

别让樱桃这种教唆人无脑炒房的大V跑了,他们的财富自由就是纯割韭菜,现在怕韭菜们清算,于是卖惨说自己也被坑了,这是安抚伎俩,属于忽悠到底。

这种违背国家意志、助推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无序发展的人,怎么能让他们这么容易溜之大吉?

信不信有被骗的人(也可能是自己大水军引导控评)会帮忙解释:樱桃也被骗了,她也是知行合一,她没有骗我们,只不过HD太坑了,世界500强,谁知道这样啊!

人类都有一种自我慰藉机制:当你发现有的人也被坑了,坑得比你还狠,她就可以相当程度释放自己被坑的苦痛。比如自己被坑几十万、发现有人被坑上千万,他们心理就好受点。

这些大V此举就是把人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前面他们忽悠人接盘P2P估计也是用这种伎俩脱逃的。

像樱桃这种无良大V,每单抽佣1-2%,发广告估计一篇软文几十万。被坑了也不影响她继续豪宅豪车莺歌燕舞,他们可能还是明知道是坑而故意上的,为了就是博取信任。事前和客户合谋暂时买套房给粉丝看,证明自己上车了取得粉丝信任,自己一套房就可以以几十倍甚至百倍杠杆撬动一些糊涂粉丝跟单。

有些人天生就是被坑的,对自己斤两也不先掂量掂量,整天想走捷径暴富,殊不知那是埋葬他财富的不归路。有句话虽然被用烂了,但是还是要说一下:你只能赚自己认知以内的钱。我此前也告诉大家——先熟悉游戏规则,再争做游戏高手——也是一个意思。

直到现在,有的人还没有认清楚现实,认为樱桃之流只是贪财、无脑接广告。这显然是不清楚这个行业的情况,也小瞧了人性的贪婪。

不可否认有的人确实可以遏制住贪欲,赚几个本分钱。但是,那种人太少了,樱桃这种人显然不配,她都带炒房团看楼盘了,不是显而易见做局套人吗?而且,文章质量低劣如斯,除了宣泄情绪、毫无逻辑,连这点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没有?!

让我说:别让樱桃、卢俊、越女以及各种房叔/房哥/房姐/房爷这等鼓吹房地产泡沫之流跑了!就像现在的明星代言得对代言负责一样,这些泡沫经济鼓吹手也要负责任。


今年房地产利益集团炒作过无数新闻,年初炒作首尔等其他国家房价上涨,现在又回炉了重新炒首尔等城市房价暴涨。

实际上,别人首尔就是因为疫情央行放水上涨,疫情前10年加起来上涨也就50%,即便是疫情涨了点,首尔房价也不过我国武汉的水平。

但是收入呢?在绝对收入差距下,谈物价就是典型在混淆视听,以前还能谈房地产税,以后怕是谈不了咯。

而且,研究过国外你会知道欧美发达国家,还有日韩各地收入差距比较少,不像我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其他城市互相之间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就是两个世界,但是物价方面,吃喝玩乐普遍性消费底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没差。

利益集团很喜欢断章取义、选择性发布内容,而不是全盘托出,比如最近那个胡说八道“六个钱包经济学家”,选择性说什么我国居民收入高于房价,08/16房价倍增房价增速远高于居民收入你在干啥?而且完全忽视我国房价高的离谱的基数。

3000月新涨300(涨幅10%)与30000元每平米房价涨1500(涨幅5%),购房压力是减少还是增加了!?

这种人也配叫经济学家?是人吗?

再次劝诫大家:

  • 一个人的奋斗只有与国家前途命运产生和谐共振,才能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 一定要相信国家的纠错能力,一旦触发纠错机制,必然有雷霆万钧之势能。
  • 天空已然破晓,一个居住无忧的新时代已经在徐徐走来,
  • 所有的铺垫,都为了一个目的,去泡沫让经济继续飞扬。
  • 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当你的眼界不在局限于个人利益相关,而是基于当下内外的环境,以最有利于国家发展(甚至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很多答案不言自明!
  • 不要懊恼过去,因为纯属浪费时间;与其惆怅过去,不如放眼未来。也不用担心时代不给机会,想一想,你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发现机会在哪里,没有就提升自己直到有,以及机会出现的时候是否做足了准备。
  •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重要提醒:中国房地产的万字分析长文详见个人公众号:悟空新之助(五个字、谨防假冒!)

全方面考虑中国人口、经济、政策和世界格局分析中国房地产,可能是最全面的房地产分析文章,知乎还是太谨慎啦,最近又掀起了新一轮删文清查活动,给大家带来的不便,还请见谅!

目前我正在公众号更新系列文【中国城市房价漫谈】,目前写了深圳、武汉、天津、西安、厦门、青岛、长沙、成都、南京、广州、杭州、天津、沈阳、郑州、重庆、济南、昆明、南宁、海南……(二线以上城市基本上全覆盖),接下来将会定点分析中国典型城市的房地产走势,欢迎来阅读

user avatar

照你这么问,我在中山,贝壳上的二手房源从55000套变成现在63000套。这又是怎么回事?

绝大部分二手房,挂牌时间从400天到800天都有,那又是怎么回事?

我看过一个小区,平均挂牌价14000–15000,结果看小区最近成交,一套10660卖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中介跟我说,大哥大哥,这套房子真的超级抢手,今天就有人网签了,你要不要考虑?结果过了两天挂回去,少了15万,这怎么回事?

一手房央企,给我打电话,说大哥你再不下定,下个月涨价了。结果过了两个月又跟我说,大哥我们还有特价房源,现在还能送车位,这是怎么回事?

中山新房加二手房,起码20万套是有了,这么小的地方,有这么打的库存量,而且最近每天二手房成交才七八套,这又是怎么回事?

中山雅居乐万象郡开盘13000,二手卖9000应该算很亏了吧,但是后来新房带装修直接卖到6500,这是怎么回事?

谁告诉我?那些天天说涨价的人去哪里了?那些天天说买房的人去哪里了?天天说现在是买房最佳时机的人去哪里了?他们就不买,他们就是说吗?

user avatar

你觉得好的,别人也觉得好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