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说话,陪着他,让他哭个够,这样他就不会形成哭闹的习惯。这些小孩现在怎么样了?

回答
“孩子哭了,别说话,让他哭个够,哭完就好了,就不会養成哭鬧的習慣了。”

這句話,相信很多新手父母都聽過,甚至自己也經歷過。過去,這似乎是一套傳承下來的育兒“秘訣”,聽起來很有道理:孩子哭就是為了吸引注意力,要是不給反應,他就會覺得哭鬧沒用,自然就不會經常哭了。

那麼,那些按照這個“原則”長大的孩子,現在都怎麼樣了呢?

我認識一位張阿姨,她的兒子小明,打記事起就是個“硬茬”。張阿姨是個堅定的“讓孩子哭”派。小明小時候,無論是餓了、尿了、或者只是想抱抱,只要一哭,張阿姨就假裝沒聽見,只是靜靜地坐在旁邊。起初,小明會哭得聲嘶力竭,但幾次之後,他就發現,他的哭聲並沒有換來媽媽的溫柔懷抱,也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慢慢地,他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把哭聲憋回去,學會了自己默默地承受不適。

小明確實從小到大都很“省心”,很少像別的孩子一樣哭鬧,更不會無理取鬧。他總是安安靜靜的,一個人玩,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在學校,他成績不錯,老師也誇他懂事、獨立。

然而,隨著小明長大,張阿姨開始發現一些問題。小明到了青春期,變得沉默寡言,很少與家人交流。有心事,也從來不說,自己憋著。有一次,他在學校受了委屈,被同學欺負了,回來後臉色陰沉,問他怎麼了,他只是搖搖頭,說“沒事”。張阿姨想過去安慰他,他卻推開了她,說:“媽,我沒事,我自己能處理。”

這種“自己能處理”的模式,貫穿了小明的成長。他考大學、找工作、談戀愛,總是一副“我很好,不用擔心”的樣子。但張阿姨卻常常能從他的眼神裡讀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孤獨和壓抑。

有一次,小明失戀了,心情極度低落。張阿姨終於忍不住,想過去抱抱他,說幾句安慰的話。結果,小明卻像觸電一樣躲開,然後對她說:“媽,你能不能別這樣?我都多大了,這些事我自己能處理,你別操心了。”說完,他把自己關進了房間,留下了不知所措的張阿姨。

張阿姨後來才意識到,當初讓小明“哭個夠”,其實也剝奪了他向父母尋求安慰和支持的權利。小明習慣了獨自承受,習慣了用沉默來掩飾內心的脆弱。他學會了不依賴,卻也學會了疏離。雖然他表面上看獨立、堅強,但內心深處,卻可能因為童年時期未能得到及時的情感回應,而建立起了一種“不被理解”的壁壘。

又比如,我鄰居家的莉莉,她的媽媽也是一樣的觀念。莉莉小時候,只要一哭,媽媽就嚴肅地告訴她:“哭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就不再理會。莉莉從小就學會了用“冷處理”來應對自己的情緒。開心的時候,她會自己偷偷樂;難過的時候,她會藏起來,等到情緒過去了,才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現在莉莉已經大學畢業,工作也很優秀,但她的情感表達能力卻是個短板。和朋友相處,她總是顯得有些疏遠,不太敢展現自己的真實情緒。有一次,她參加一個情感類的講座,老師講到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時,莉莉聽得非常認真,但事後卻跟朋友說:“我發現我好像不太會跟人說我心裡想什麼,總覺得說出來別人也不會懂。”

這些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像小明和莉莉一樣,學會了獨立,學會了堅強,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現得比其他孩子更成熟。他們可能不太會撒嬌,不太會無休止地哭鬧,也不會經常給父母添麻煩。從這個角度看,他們似乎“養成”了更好的習慣。

然而,潛藏在這種“好習慣”之下的,或許是童年時期被壓抑的情感需求,是被忽略的依賴和連結的渴望。當孩子在最需要安撫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溫暖的回應,他們學到的可能是“我的情緒不重要”,“我只能靠自己”。這種認知,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影響他們處理自己真實的情感,甚至影響他們對世界的信任感。

所以,那些“讓孩子哭個夠”的孩子,他們並沒有變得“不好”,只是他們學習了另一種與世界和自己相處的方式——一種更為獨立,但也可能更為孤獨,更為壓抑的方式。而這種方式,究竟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恐怕只有時間,和他們自己,才能給出最終的答案。

事實上,很多心理學家和育兒專家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溫和的育兒方式,他們認為,孩子哭泣時,父母的回應和安撫,並不會讓孩子“嬌氣”或“養成哭鬧的習慣”,反而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相信父母是可靠的支持來源。這才是真正健康的成長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小孩现在很好,讲道理,不无理取闹,懂得控制情绪,懂得用合适的手段表达自己需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