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六岁的孩子说「妈妈,我在学校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喜欢我」,身为妈妈,要怎么帮助孩子?

回答
听到六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做妈妈的心里肯定是一阵揪心的疼。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友谊的渴望和对被接纳的需求是那么的强烈,当他们感受到孤立时,真的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安慰,更是要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帮他们一点点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连接他人的钥匙。

首先,最最重要的一步,是全然地接纳和倾听。

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 千万不要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找个舒服的姿势,和他平视,身体微微前倾,让他感受到你的专注和重视。
用温柔、平静的语气回应: 别一下子就炸开锅,表现出过度的担忧或指责。你可以说:“哦,我的宝贝,妈妈听到你说这个了。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你会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你呢?你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吗?”
允许他表达所有的情绪: 他可能很难过,可能委屈,可能有点生气,甚至可能有点害怕。让他说出来,即使是很小的、在我们看来可能有点“无理取闹”的细节。不要打断,不要评判,只是静静地听。比如,他可能会说:“他们都不跟我玩过家家,他们都只跟一个人玩。”
确认他的感受,而不是去否定: 他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我们觉得“怎么会呢?你这么可爱!”也要先接纳:“妈妈知道你觉得很难过,因为你想要跟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们没有邀请你,对吗?” 这种确认,就像给他一颗定心丸,让他知道自己被理解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一起分析和寻找原因,但要用一种探索的方式,而不是审问。

引导他回忆具体的场景: 可以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在操场上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谁在玩你喜欢的游戏?” “有没有哪个小朋友,你觉得和他在一起会比较开心?” “你有没有试着跟他们打招呼,或者说一句‘我可以一起玩吗?’”
从小事入手,观察细节: 有时候,孩子说“没人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某一次没有被邀请一起玩,或者在某一个环节没有融入。我们要帮助他看到,可能并不是“所有”同学,“所有”时候都不喜欢他。
不带评判地讨论行为: 比如,如果孩子说“我跟他们说话,他们都不理我”,我们可以问:“你跟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可能在做什么呢?他们在听老师说话吗?还是在忙自己的事情?” 有时候,时机不对,也会影响回应。
注意自己的观察和信息: 如果可能,可以尝试跟老师沟通一下,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整体表现和与同学的互动情况。老师的视角往往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但记得,这只是为了更了解情况,而不是为了给孩子下定义。

然后,我们要提供具体的支持和策略,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孤军奋战,妈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教导社交技巧,从简单开始:
打招呼和微笑: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可以在家里一起练习,对着镜子,或者对着家人。告诉他,一个友好的微笑,就像一道邀请。
分享玩具和零食: 如果是班级活动,或者看到别的孩子有他喜欢的玩具,可以教他如何自然地提出分享,或者自己主动分享。
加入游戏: 当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戏时,可以教他如何观察游戏的规则,然后礼貌地问:“我可以一起玩吗?” 或者更具体的:“你们在玩什么呀?我可以一起吗?” 如果被拒绝,也要教他如何礼貌地回应,比如:“好吧,那你们玩得开心。”
找到共同点: 问问他,在班里有没有哪个小朋友也喜欢奥特曼、喜欢恐龙、喜欢画画?找到共同的兴趣,是建立连接的绝佳方式。回家后,可以和他一起画他喜欢的角色,然后鼓励他明天带去给同学看。
角色扮演,练习应对: 在家里模拟一些场景。比如,“如果小明不跟你玩,你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分别扮演孩子和同学,让他练习不同的回应方式。
鼓励小的成功和积极的方面: 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比如今天主动跟一个小朋友打招呼了,都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宝贝,妈妈真为你高兴,你今天勇敢地跟小红说了‘你好’,真棒!”
强调个体价值,而非团体接纳: 要让孩子明白,即使在某些时刻没有完全融入某个群体,也并不代表他不值得被爱或不优秀。他有自己的闪光点。可以列举他的优点:“你画画可好看了,上次你画的那个小猫,多漂亮呀!” “你唱歌的声音多好听呀!”
设定现实的期望: 和孩子一起讨论,交朋友需要时间,不是一下子就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也许今天只能一起玩一会儿,明天能说几句话,都是很大的进步。

最关键的是,妈妈的陪伴和信心是孩子最大的力量源泉。

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孩子需要知道,即使在学校遇到了挫折,回到家里,妈妈永远是他的避风港。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一起玩游戏,一起阅读,一起做手工,这些都能让他感受到安全和爱。
保持积极的态度: 孩子很容易受大人的情绪影响。我们要表现出对他的信心,相信他能够克服困难。
不要放大问题: 避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你在学校没人喜欢”这件事,这样反而会加剧他的不安全感。而是要聚焦于“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允许犯错,鼓励尝试: 交朋友的过程就像学习任何技能一样,会有尝试,会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我们要允许他犯错,只要他愿意去尝试,就是值得鼓励的。

最后,也要提醒自己,六岁的孩子,情感和社交能力都在发展中,他们的“不喜欢”和“没朋友”很多时候是暂时的、阶段性的。我们的耐心、理解和恰当的引导,是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小坎坷,并学会如何在人群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最佳方式。相信你的孩子,也相信你自己作为妈妈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并不是很久以前,我女儿说她在幼儿园里没有好朋友,全班同学都不要和她玩,她一个好朋友都没有。

那天说的时候是晚上,她在床上边哭边说,边说边哭。

我去抱她,她说:你走开!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我见到你就感觉恶心!

她躺在床上我也不好抱她,就趴在她旁边牵着她的手。

当时心里非常难过,我很担心她在幼儿园也是这样被她的同学说的,所以才会同模同样说给我听。

我跟孩子说:妈妈很爱你啊,妈妈很喜欢你的。

孩子说:那没有用!

我问孩子:是不是所有小朋友都不和你玩,你很不开心啊?

她吼着说:是的!

我又说:那小M不是你的好朋友吗?

嗯,我和小M妈妈的私交很好,经常带两个小孩一起玩,而且我知道这个小子非常会哄我女儿开心,特别能理解我女儿喜欢些什么,而且是小男生,平时交流没机会特别密切,我女儿也能理解。

然后果然就猜准了。

小妞说:是的,但是除了小M,没有任何人想和我玩!

我又问:那你觉得什么才是和你玩呢?

她说:是我的好朋友,就不可以和别人玩,他们一会儿和我玩,一会儿又不和我玩,我觉得他们都不是我的好朋友。

好吧,我心里有点判断了。

小妞已经不止一次面对友情时有排他性表现了,我曾经亲眼看她为了抢一个好朋友,用了很多方法,包括热情的和冷淡的,最终独占了一个好朋友。

但是我没有直接和她表达这件事,因为当时心里也是有点乱,我更在意孩子说这件事的真实性,所以我征求她的意见:妈妈明天可以和老师沟通一下这件事吗?

她说:好的,你去和老师说!

嗯,第二天早上老师们很忙,我没机会问,心里也很着急,就和小M的妈妈发了消息,问问她有没有从她儿子的形容里听到点什么。

发完消息我又理了一下思路:

一、孩子并不是那种不积极社交的孩子,而且她是有一圈小朋友和她玩的。

这方面我也很努力在给孩子打基础,我也积极和幼儿园的家长们带娃一起玩。

二、她确实无法建立长久的社交,因为小朋友们专注力本来就不行,在他们班只有一对小朋友是永远一起玩的,其他的小朋友都是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玩。

三、当时我女儿之所以边哭边说这件事,是睡觉前的时间,有点晚,可能疲惫也是她发脾气的身体因素。

四、孩子这几天在和班上一个脾气特别大的女孩子玩,我想在小妞受了人家的气,回来爆发给我也是可能的。

五、这事情的起点是,在这之前,她在和我抢一个玩具。——是的,我真的和我妞抢了个玩具。

可能这一抢,孩子的情绪就上来了,有种挫败感夹杂着对失去的恐慌吧,孩子就爆发了。

正在闪着这些念头,小M的妈妈真的很给力,收到消息立即电话我问孩子为什么会那么爆发,我也跟她讲了我的这些考虑,于是我们得到一个方案,还是静静等着后面问老师吧。

当天晚上接娃的时候,我把孩子的表现形容给老师,问老师孩子社交方面是否确实有问题。

老师说:没有啊!完全没有看出来她有什么不好啊!小朋友都是今天跟这个,明天跟那个玩,都没有固定的好朋友啊。

嗯,这个答案和我心里预期的也差不多,证明了两件事:

一、我女儿确实没有社交问题。

二、她开始对社交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三、性格里的小强势开始慢慢显露出来了。

总之,我不认为是坏事。

后来孩子回来以后我问她:宝宝,今天是谁和你玩啊?

她说:哼,没有任何人和我玩!

然后就跑了。

这件事过了两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她又是一个有很多朋友,并且也乐于和朋友分享的小女孩了。

如果有一天再提起这个问题,我一定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好朋友啊,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玩,才会把朋友越玩越多呢。

2

如何面对孩子的社交挫折?

第一,倾听完整。

孩子抱怨没有朋友的原因是很多的,而且情形也会比较复杂,需要在对孩子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对孩子所描述的情形认真倾听。

很多时候家长在听到一个片段时就会直接演绎出结论,这种方法不太科学。

类似我家孩子,她的挫折来自于她心中对友情的标准很高,超越了同年龄小朋友能达到的水准,自然就会很挫败。

家长能做的就是平衡孩子想象的世界和真实状况,帮助孩子理解处境。

第二,确认孩子所说的状况。

幼年的孩子在表达问题的时候,会更主观,仅考虑自己对事件的认知,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实情。

而且孩子会在观察出家长对某种表现更有兴趣的时候,专门用这样的表现来家长面前刷存在感。

这样其实很容易影响家长对事实的判断。

因此需要去和老师、同学多方打听,看看孩子是否真实存在某些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家长温柔以待,孩子就能更自信。

孩子出现社交状况,家长真的很容易直接出手干涉。

可是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干涉可能还有点用,到了再大一些,干涉也没用了。

孩子一定能找到一个和自己想法很相似的朋友,和他成为好朋友。

但总的来说,孩子的交友对象和成绩等等没有关系,还是和父母的日常的对待方式有很大关系。

过于严厉又抓不到要害的家长,培养的孩子会更容易去和性格比较怯懦的孩子一起玩。

如果是平时对孩子有更好的关注,孩子就更有心力去结交更多的朋友。

第四,建立更合理的交友观。

很多时候孩子难免不会拒绝来自同龄朋友的伤害,或者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不管哪种状况,家长一旦发现矛头,就需要去更密切的关注孩子和别人的交往细节。

我不介意孩子在社交中试错,但我会想办法给孩子方案。

前段时间孩子和我抱怨了好几次别的小朋友玩她不喜欢的游戏。

我问她有没有拒绝,她说她有,可是人家还是要这样玩,她不喜欢。

过了两天,她也对我玩起了这个恼人的游戏,我就表演了提醒发脾气、拒绝等等方式,最后我拉住了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告诉她,我就是不喜欢这个游戏,请不要和我这样玩。

不知道她能不能这样去对待她的小伙伴,但是确实是玩了这个游戏我才知道,这游戏是会让人有很恼怒的感受,她说的时候是很难感受出来的。

第五,转移注意力。

幼年时候对不能理解的事情,会选择默默忍受,但是到了成年以后,忍受这种方式就不通用了。

我更希望让孩子理解,忍受只是无选之选,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会有新的方案。

我会带孩子进入更广泛的社交圈,班上的孩子不好相处,那么还可以去和兴趣班的孩子玩,还有家长的同学朋友中也会有和孩子同龄的小伙伴,多去交流。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糟糕的社交状况,去别的环境中参照一下,孩子也能慢慢平衡这些交友感受的。

3

非要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那么就从自己是娘的地方开始改善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