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别的小朋友对孩子说「不跟你玩」的时候,该怎么处理比较好?

回答
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拒绝玩耍时,这确实是一个令家长心疼的时刻。这不仅是孩子社交发展中的常见挑战,也是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处理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好机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处理建议,从不同角度帮助家长应对这种情况:

一、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与观察

保持冷静和支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孩子被拒绝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伤心、委屈、愤怒,甚至是不安。作为家长,您首先要做的是成为孩子的“情感避风港”,展现出您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您自己的焦虑或指责。
观察情况的细节: 在介入之前,尽量观察一下当时的情景。是被拒绝的原因是孩子自身行为不当(例如抢玩具、不懂分享)?还是其他小朋友的个性或当时的情绪问题?了解背景有助于您后续的引导。
避免过度干预: 虽然心疼孩子,但不要立即冲上去为孩子“讨公道”或者强迫对方玩。过度干预可能会剥夺孩子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和处理社交挫折的机会。

二、 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安抚与共情

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蹲下来,与孩子视线齐平,用温和的语气说:“宝宝,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很伤心/很生气,是不是XXX不跟你玩了,你很失望?” 承认和复述孩子的情绪,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看见和理解的。
给予身体上的安慰: 一个拥抱、轻拍后背、牵牵小手,这些肢体接触都能有效地传递您的支持和爱,让孩子感到安全。
倾听孩子的诉说: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生的事情。即使孩子表达得不太清晰,也要耐心听完,不要打断或评价。例如:“然后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三、 分析原因与引导孩子理解

在孩子情绪稍微平复后,可以尝试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被拒绝。这里有几种不同的引导方式,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

低龄儿童(24岁):
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可能现在想玩别的游戏,或者他今天有点累,所以不想玩你提出的这个游戏。这没关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关注“玩什么”而非“不玩”: “哦,原来他现在不想玩捉迷藏了。那我们看看他现在在玩什么?或者我们去找别的小朋友玩你喜欢的游戏好不好?”
简单解释社交规则(如分享): 如果是孩子自身原因(比如抢玩具),可以温和地指出:“宝宝,我们玩玩具的时候,要轮流玩或者一起分享,这样大家才会更开心哦。”
中大龄儿童(4岁以上):
引导反思自己的行为: “宝宝,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惹他不高兴呢?你刚才是不是没有等他?或者你提议玩的游戏他不太喜欢?”
区分“不喜欢行为”和“不喜欢人”: “也许那个小朋友只是不喜欢你刚刚做的这件事,或者他现在心情不好,不代表他不和你做朋友。”
讨论不同的兴趣和玩法: “每个人喜欢的游戏都不一样,你喜欢跑来跑去,可能他现在想安静地搭积木。这就像你也有不想玩的游戏一样。”
教授有效的社交技巧:
提议的技巧: “下次你想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可以问问他‘你想玩什么?’,或者提议一个大家都能参与的游戏。”
学会协商: “如果你们想玩的游戏不一样,可以试着轮流玩,或者找一个能让大家都开心的折中方案。”
学会发起对话: “你可以说‘我们一起玩XX吧!’,或者‘我这里有个好玩的游戏,你想试试吗?’”
学会观察和加入: “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你可以先观察一下他们在玩什么,然后走过去问‘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四、 提供解决方案与积极引导

寻找其他玩伴: “没关系,那我们去找小明玩拼图,或者我们去滑滑梯好不好?” 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找到新的社交机会。
尝试不同的游戏或活动: 如果孩子坚持要和那个特定的小朋友玩,可以引导他尝试其他小朋友也可能感兴趣的活动。
鼓励孩子表达需求: “下次你想要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可以勇敢地说出你想要一起玩的那个游戏是什么。”
适度示范: 在合适的时机,您也可以向孩子展示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例如您主动和其他家长打招呼,邀请对方的孩子一起玩。
让孩子自己解决(有选择性): 在一些轻微的情况下,您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处理。“宝宝,你觉得现在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是再试一次还是去找别的小朋友?”

五、 培养孩子的“韧性”与社交自信

强调“被拒绝是正常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也不可能和所有人都玩得来。有时候别人拒绝我们,是很正常的。”
关注孩子的优点和成就: 鼓励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曾经成功社交的经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庆祝积极的社交尝试: 即使孩子尝试加入但未成功,也要肯定他们的勇敢尝试。“宝宝,你刚才主动走过去邀请小朋友玩,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虽然这次他没和你玩,但你很棒!”
学习从经验中成长: “这次小朋友没和你玩,下次你就可以想想,怎么样才能让他更愿意和你玩呢?”

六、 家长需要避免的做法

嘲笑或批评孩子: “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个朋友都交不到!” 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强迫对方玩耍: 拉着别的小朋友的手,要求他必须和自己的孩子玩,这会让孩子和对方都感到不适。
过度保护,不让孩子面对挫折: 孩子永远在您的羽翼下,就永远学不会独立应对社交挑战。
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说“你就是个孤僻的孩子”之类的话。
对比孩子: “你看人家小红多受欢迎,你怎么就不行?”

总结:

处理“不跟你玩”的情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需要耐心、同理心和智慧。核心在于:安抚情绪 → 引导理解 → 教授技能 → 增强自信。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一课。您的支持和引导,将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坚强、更懂得社交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女儿2岁半左右,拿着一个风筝在小区玩儿,看对眼儿了一个小姐姐,但小姐姐不想,跑开了。

我想看看女儿怎么处理,没管,她跟着小姐姐的方向去了,再次蹭到身边,小姐姐再次默默远离。

我什么都不说,直接召唤女儿:我放风筝你来追吧。(风筝其实没有线,但有个很长的尾巴,我拽着尾巴,风筝能在空中短暂飞一会儿,不高,孩子刚好可以追着玩)

我们玩得十分投入,女儿咯咯咯地笑个不停,旁边有几个孩子被女儿的笑声吸引了,加上没人这么放过风筝(他们要是这么放肯定被家长骂),觉得很新鲜很好玩,凑过来了。

我立马跟女儿说:旁边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好像想加入我们耶。让她意识到我们把人吸引过来了。

她看了一眼那些孩子,没有表示出拒绝,于是对着那些孩子大喊:"你们要一起玩吗?"孩子们纷纷加入。

为什么这么做?

呼唤女儿跟自己玩,转移注意力,阻断孩子持续陷入"没人跟我玩"的坏情绪里。

制造环境,变被动为主动,让女儿成为焦点,让她了解自己玩得开心投入,自然会有人加入。

后来,再遇到有小哥哥小姐姐不想跟她玩,她也不怎么在意,就自己找事情玩,看草丛里的蚂蚁、捡地上的落叶拼图案、捡树枝做一束树枝花、玩小区里的健身器材、拿树枝挖土等等,好在,她什么都能玩得有趣玩得投入,常常因此把别的小朋友吸引过来。

后来大一点了,4岁之后,开始有那种"他为什么不跟我玩?他为什么不理我"的意识的时候,我的处理原则只有一个:不说任何让她误以为是自己的问题的语言,诸如很多妈妈很爱说的"他们不跟你玩儿,妈妈跟你玩儿。

比如有一次,在小区遇见一个孩子,玩压力球,她没有,很想要,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问对方:"可以借我玩一下吗?"对方小孩看了她一眼,转身不说话。

女儿回来后问我"她为什么不理我",我说:"那小朋友比较害羞,不懂得如何跟陌生人交流。"

让她明白不是她不招人喜欢或者她说错什么,同时传递一个概念:要学会跟别人交流。

然后我们就雁过无痕地区找其他事情玩儿了。

现在6岁,在学校,有个女孩子很喜欢针对她跟她唱反调,经常故意说她穿裙子、绑麻花不漂亮,还故意拉拢其他同学说:"我们不要跟XX(我女儿)玩。"

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有稍微的分辨能力了,我也不想打哈哈让这件事模糊过去,以后的求学之路,肯定会遇到类似的女生类似的情况,她不能没有心理建设,不能白白在别人的恶意下受伤

于是我直接跟女儿分析了那个女孩的嫉妒心理,让女儿明白那女生是故意的,就是想让女儿心理不舒服,因此不要上当,没必要放心上,如果不舒服也可以不一起玩。

虽然不想轻易对孩子说出"不要跟XX一起玩"的话,但不是良好的友谊关系,没必要一定维系。

同时多次、大力表扬一个力挺她的同学(那女孩子真的就是教得很好那种),开始渗透"拥有什么品质才是可以交的朋友"。

说个题外话,女儿倒是在我跟她说这些之前,就做了一件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保护自己的事情——带一大包零食到学校,分给每个和她一起在操场上等爸妈接的孩子(晚接10分钟左右那种)。

那段时间每天放学都开心地和我说:"零食都分光了,我自己都只吃到一个,他们都围着我要零食。"

虽然可能只是出于本能,但让自己处于愉悦的状态下,也不错。

总之,我自己的原则是:

1、不强融。带到小区,从不叫她去找别人玩,她喜欢跟我玩我就陪她玩,她喜欢自己玩有的没的,就自己玩,她能自己去交到新朋友,那就去,怎么舒服怎么来。

2、不把别人不跟她玩这件事太放心上,小的时候可以自己亲自下场陪玩,转移注意力,让她别陷在"没人跟我玩"的坏情绪里。

3、让她明白,每个人喜欢玩的东西不一样,如果双方喜欢的不一样,就相互成全。

4、自己把平凡玩成有趣,自有人来。

希望能帮到你。

@知乎亲子

user avatar

仔细看了题主的描述,我认为这段友谊的起始以及终结,你和孩子都不必太放在心上,也没必要做太大努力去挽回。当然,对孩子来说是需要心理建设的。

首先,为什么五六岁孩子会拒绝和你女儿玩?最大的可能性其实还是在年龄差。五六岁孩子和咱两岁的孩子偶尔玩一两次是可能的,但有真正长久的友谊是非常难的。

事实上,大多数五六岁孩子就不喜欢和两岁多的玩,孩子们都喜欢和比自己大的玩。年龄差太大了,认知水平完全不是一个世界里的。加上五六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有很多玩伴,大部分时间也在幼儿园度过,咱们两岁的小不点儿应该还算不上她们的朋友。

那她们之前为什么去你家玩呢?大概也是冲着玩具和吃的去的吧,而不是两岁的小朋友本身。也不是说那小姑娘缺吃的缺玩的,大概率是对玩具出于新鲜感,零食的话可能在家里家长会控制吧。

还有一种小可能就是,小姑娘每次来翻箱倒柜之后,题主可能多多少少有点不愉悦。其实可以理解,换了谁都会不高兴。

不管题主有没有表现得很明显,敏感的孩子们都可能捕捉到了这家大人不喜欢她们。所以她们也有可能是出于“恨屋及乌”的“连带责任”对孩子说出了那句“不跟你玩了”。

那不玩了就不玩了呗。家长先梳理梳理情绪吧。让题主觉得最不舒服的点应该是“你吃我家的、玩我家的,就和我娃玩,没有吃的就不和我娃玩了?”。

其实小孩子和谁玩、不和谁玩,也有随机性,看心情的,所以家长不必太放在心上。而且这么不懂礼貌的小孩,如果她们不和我家朵朵玩,我还巴不得呢。我就怕本来有礼貌的朵朵学了她们的样。

而且“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与“吃你的、玩你的”是两码事,没有相关性。真正的友谊,是先成为朋友,然后可以和朋友分享好吃的和玩具,但绝不是用这些换来友谊。

大人情绪舒缓之后,我们看看咱小不点有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影响?如果没有就翻篇,如果对孩子情绪有影响,那就需要降低她的期望值

我们可以在安抚孩子的情绪后,告诉孩子:关于友情,我们不能强求,不需要硬凑。小姐姐们有选择朋友的权利,你也有拒绝别人和你玩的权利。

两岁孩子可能要重复好几次才会理解,请换成她能理解的简单的话去说,耐心地多重复几次。

比如“小姐姐们还没准备好和你玩,所以她们会说‘不’。如果你也不想和别的小朋友玩,你也可以说‘不’”。

如果小朋友实在太喜欢小姐姐们,不想放弃这段友谊怎么办?

在孩子自己感觉舒服的前提下,用玩具或者零食换取和对方玩,偶尔也可以这么做。

但是如果孩子感到或者表现出任何不适,就不要勉强她继续做。我们没必要委屈自己,讨好任何人。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真正的高情商是同时顾及我,你,情境三者,做到三赢

只顾及你和情境,委屈了我自己,并不是高情商。经常委屈自己的人,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

三赢的交友原则应该是:不强求、不硬凑、平等交友、互相喜欢和尊重。

因为我的所知情况有限,建议题主根据自己孩子的真实反应,去衡量尺度。多观察、尽量少插手,小孩子多是阴晴不定的,这会不想一起玩,说不定一会又主动来找你。

妈妈也可以看看《亲爱的女儿》,这本绘本或许能解决你和孩子在交友方面的疑虑。

亲爱的女儿,你不可能被邀请参加地球上的每一个派对。

这其实没有什么---,真那样的话,你能想象会有多累吗?

(不接受任何骂我卖书的评论,写那么多字挣一两块钱,换做你也不愿意吧,放链接是为了方便需要的人)

祝好。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