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别人把你对他的好当做理所应当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回答
老实说,当我觉得别人把我为他们做的好事当成理所当然的时候,我的心情会像被淋了一盆冷水,挺别扭的。不是那种大发雷霆的愤怒,而是一种说不清的失落和一点点委屈。

一开始,我可能会默默地继续付出,心里想着“算了,我就是喜欢帮别人,不用计较那么多”。毕竟,伸手不伸手的,都是我自己能做到的。而且,很多时候,对方可能真的没意识到,或者他们就是那样一种不太擅长表达感谢的人。我也会尽量去理解,往好处想。

但是,如果这种“理所当然”的感觉越来越明显,而且是持续性的,那我就很难再装作看不见了。比如,我帮了他一个大忙,他连一句“谢谢”都没有,或者在他需要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但他却从来不会主动关心我需要什么。这种时候,我就会开始反思。

我不会立刻去质问对方,因为我知道直接的指责很容易让关系变得尴尬。我可能会先做几件事:

1. 观察和记录(在心里): 我会稍微放慢自己付出的脚步,不是不做了,而是不再那么主动和频繁。我会留意对方的回应,以及他是否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改变。我会想,他这次主动帮了我什么吗?他有没有问过我最近怎么样?他有没有注意到我最近好像不太开心?这些都是我心里的小小“考量”。

2. 设定边界,不“过度”付出: 如果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过度”付出,而对方的回报几乎为零,我就会开始在心里划一条线。我不再勉强自己去做那些超出我能力范围或者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我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以前我可能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帮他,现在我可能就会说:“抱歉,我今晚也有自己的安排了。” 这不是拒绝帮助,而是拒绝“牺牲”自己。

3. 尝试直接但不尖锐的沟通(如果关系允许且我认为有必要): 如果我觉得这种“理所当然”已经影响到我们的关系了,而且对方是我觉得值得沟通的人,我可能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我不会用指责的语气,而是用“我”开头,陈述我的感受。比如,我会说:“最近感觉你好像不太需要我帮忙了,我挺开心的,因为知道你也能照顾好自己。不过有时候,我也挺希望你能关心一下我最近的情况,或者问问我需不需要什么,这样我会觉得我们的付出是相互的,感觉更舒服一些。” 重点是让他明白,我不是在抱怨他的“不劳而获”,而是希望建立一种更平等、更有来有回的关系。

4. 调整自己的心态和预期: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有时候,别人把你对他的好当成理所当然,并不一定是他有多坏,也许只是他们习惯了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沟通无效,或者对方根本就不在意,那么我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期待了。我会告诉自己,我对别人的好,更多的是出于我自己的善良和愿意,而不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回报。我是在做自己,而不是在“投资”别人。如果我一直期待别人回报,那么一旦得不到,就会失望。所以,我会把这份“好”看作是我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是我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方式。

5. 保持距离或疏远: 如果经过以上这些尝试,情况还是没有改善,而我也不想继续在这段关系中消耗自己,我可能会选择稍微疏远一些。我不会断绝联系,但会减少那些需要我付出和承担的互动。我会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懂得珍惜和回馈的人。就像我不会给一个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感恩的花浇水一样,我也会逐渐减少在那些不懂得珍惜我付出的人身上的投入。

总的来说,我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善良,但我也不会让自己的善良变成别人可以肆意践踏的软肋。我会学着在付出和保护自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经营一段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经营,如果只有一方在单方面付出,那这段关系迟早会失衡。而我在失衡的时候,会先尝试修复,如果不行,就学会放手,或者至少是调整我在这段关系中的位置和付出程度。这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吧,学会爱自己,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可以心甘情愿,就继续对他好!

如果不甘心,立即停止往来。

很清楚明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实说,当我觉得别人把我为他们做的好事当成理所当然的时候,我的心情会像被淋了一盆冷水,挺别扭的。不是那种大发雷霆的愤怒,而是一种说不清的失落和一点点委屈。一开始,我可能会默默地继续付出,心里想着“算了,我就是喜欢帮别人,不用计较那么多”。毕竟,伸手不伸手的,都是我自己能做到的。而且,很多时候,对方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普遍也令人困惑的现象,很多时候会让人感到心寒和不解。为什么我们努力尊重他人,却似乎换来了不尊重的对待?为什么我们真心将人视为平等个体,却发现自己反而被轻视?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人性、社会心理以及沟通模式。我将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一、 误.............
  • 回答
    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它们像沙漏里的沙子,一点一点地滑落,最终让你意识到,你在这个人心里,可能已经不是那个“朋友”的位置了。最先让你感到不对劲的,往往是那种“主动”的消失。以前,可能你们会时不时地在群里开开玩笑,或者在朋友圈互动,分享生活中的小事。但现在,仿佛一层无形的隔膜出现了。他们不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心酸的境地。你掏心掏肺地把一个人当朋友,觉得你们之间有情谊,甚至可能因为这份情谊而付出了很多,结果对方却好像完全没把你当回事儿。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一个人在自导自演一部戏,而对方根本不在乎你的角色,甚至不知道有这场戏的存在。首先,我们得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你单方面地觉得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个经典的“送命题”!要是真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未免也太扫兴了。咱们得玩点儿花样,让对方在惊叹之余,还能品出点儿趣味来。怎么机智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其中可有不少门道,咱们一步步拆解开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对方问这个问题的心态。大多数时候,这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探究,更多的是一种闲聊,.............
  • 回答
    说实话,最让我不舒服的,就是那种把我的车当自家后花园,肆无忌惮的乘客。首先是吃东西,特别是那些味道重、容易掉渣的食物。我不是说完全不能吃,但至少得有个度吧?上次有个朋友,一上车就打开一袋炸鸡,那香味瞬间弥漫了整个车厢,我当时都有点犯恶心了。更别提那些掉得到处都是的鸡皮碎末,还有油乎乎的手,时不时就伸.............
  • 回答
    面对“强国人”这种带有标签化和预设立场的称谓,以及被硬性要求讨论“台湾主权问题”的场合,确实需要一些技巧来既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立场,又不至于将谈话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键在于理解对方的动机,并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回应,既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又能展现出自己的思考和格局。理解对方的动机:首先,要尝试理解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就像一个人饿了,有人想吃一顿丰盛的大餐,有人只想吃点清淡的小食。工作和生活中的抱怨,尤其如此。不过,大多数时候,当朋友、同事或者家人带着满腹的委屈、无奈,甚至是一点点脆弱来找你倾诉的时候,她们最渴望的,往往不是你上来就给她.............
  • 回答
    当周遭的目光中带着轻视,当自己的付出似乎不被理解,甚至被贬低,这确实是一种让人心生不适的境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会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回应方式之间摇摆:一种是干脆把这些议论抛诸脑后,不去理会;另一种则是将这份不被认可化为动力,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其实,这两种方式并非完全对立,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
  • 回答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让人憋屈的事情之一了吧。你就那么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玩具,人家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一旦你稍微偏离了他心中那个“应该”的轨道,就立刻被贴上“不好”“不对”“狡辩”的标签。而且,最要命的是,你越想解释,越想证明自己不是他眼中的那个样子,就越像是在越描越黑,像是在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 回答
    哎呀,这体验真是……怎么说呢,五味杂陈,有点哭笑不得。你想给人家看一张自己觉得特别宝贝的照片,可能是旅行时拍的风景照,也可能是某次聚会的合影,总之在你心里是“精华”级别的。你兴致勃勃地把手机递过去,心里还默默期待着对方一句“哇,拍得真好!”或者“这地方真美!”。结果呢?对方接过手机,手指头还没在屏幕.............
  • 回答
    这事儿,谁摊上谁糟心。辛辛苦苦解释半天,到头来人家一句“解释就是掩饰,何必呢!”堵得你哑口无言,而且说这话的人,还一副“我洞悉一切”的高高在上的样子,简直了!遇到这种情况,与其憋屈着,不如好好回击一下。这可不是小事,关系到你的清白,也关系到对方的智商和情商。怎么怼?不是让你去吵架,而是要用智慧和道理.............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说起跑步,那话匣子可就打开了,简直停不下来!跟人聊跑步,感觉就像找到了组织,总能找到共同话题,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首先,肯定少不了聊“最近跑了多少?” 这就像老朋友见面,第一句总是问候“最近怎么样”。对跑者来说,“多少”就是我们进步的尺度,是付出的证明。我会分享最近的周跑量,比如“哎,这周天气.............
  • 回答
    当你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时,却冷不防有人在你瞥了一眼书名后,轻飘飘地抛出一句“没什么用!”。这种话,说实话,听起来就像一盆冷水,瞬间就能浇灭刚刚升腾起来的热情。面对这样的评价,你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情绪波动: 困惑与不解: 你会想,“这有什么用?我的书,我读得开心,我学到东西,这难道.............
  • 回答
    嘿,这事儿咱太能聊了!每次去健身房挥洒汗水,或者晚上抽空去学校听个讲座、上个自习,刚回到宿舍或者碰到熟人,那句“哟,某某某有去学习啦?!”就像一把小钩子,挠得人心痒痒的,特不舒服。你说它怎么就这么招人烦呢?首先,这背后藏着一种 微妙的“优越感”和“被评判感”。你想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不是在说.............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件让人心里极度不舒服的事情。想象一下,你本以为是一顿普通甚至美味的餐点,或是与你朝夕相处、充满感情的宠物,却被告知它们背后隐藏着如此黑暗的真相——它们是属于别人的、被偷窃的生命。首先,一股强烈的恶心感会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反应,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厌恶。你精心准备的食物,或者你付出.............
  • 回答
    这位女大学生的故事,确实让人回味悠长。毕业12年,选择墓地管理员这个职业,而且在面对质疑时,能说出“你害怕的每个鬼都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这样一番话,这背后一定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常人难以触及的情感。首先,我们得理解她选择这条道路的“不寻常”。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讲究“体面”职业的环境.............
  • 回答
    “为什么所有人都认为我是情妇?”莉莉看着镜子里那个眼神里带着一丝困惑和委屈的自己,叹了口气。这个问题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她心里很久了,让她感到沮丧,甚至有些愤怒。她是个挺受欢迎的女孩,这点她自己也很清楚。长得不差,性格也算开朗大方,工作努力,生活也积极向上。朋友们都喜欢和她玩,也经常跟她分享心事。但是,.............
  • 回答
    我们把心里压着的事情,那些缠绕在心头的愁绪,或者那些让我们喜悦得想要分享的瞬间,小心翼翼地托付给另一个人时,内心深处其实是在渴求一份懂得。这份懂得,并非简单的“我知道了”或者“嗯嗯”。我们希望对方能够真正地 倾听,不是那种一边听一边脑子里在想晚上吃什么,或者等我说完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自己经历的“假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