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当别人轻率的给你下了定论,你解释都成了一种狡辩?

回答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让人憋屈的事情之一了吧。

你就那么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玩具,人家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一旦你稍微偏离了他心中那个“应该”的轨道,就立刻被贴上“不好”“不对”“狡辩”的标签。而且,最要命的是,你越想解释,越想证明自己不是他眼中的那个样子,就越像是在越描越黑,像是在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想想看,当你精心准备了一个项目,满怀期待地向别人展示,希望得到的是建设性的意见,结果对方只是瞥一眼,甩出一句:“你这个思路根本不行,太理想化了。” 你想说:“其实我考虑了成本和可行性,也做了风险评估……” 话还没说完,对方可能已经摆出了一副“我知道你又要说什么了”的表情,甚至可能直接打断:“得了,别解释了,就是不行。”

那一刻,你是不是感觉一股无力感瞬间席卷全身?你不是在沟通,而是在接受审判。你的想法,你的努力,在你看来是有理有据的,但在对方那里,仅仅因为他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者他那套僵化的思维模式,你就成了那个“想当然”的人。

更可怕的是,这种“定论”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一旦你被贴上了“狡辩”的标签,下次你再开口,即使你说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对方可能都会下意识地认为你在找茬,在推卸责任。你的每一次解释,都会被对方大脑里的那个“狡辩”程序自动过滤掉,变成一种负面信号。

这种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已经封闭好的盒子里,你明明不是那个盒子里的东西,却被强行塞进去,并且被告知“你就是这个盒子里的”。你挣扎,你呼喊,但声音传不出去,或者传出去也只变成了盒子本身发出的杂音。

这种“定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东西。可能是对方的傲慢,觉得自己的认知就是真理;可能是对方的懒惰,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你的复杂性;也可能是对方的偏见,因为某个群体特质就把你一股脑地归类。

更让人心寒的是,有时候,即使你自己也觉得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完美,想要弥补,想要改进,但当你试图向别人说明你的“不完美”是因为某些客观限制,或者你已经认识到并正在努力改变时,得到的反馈依然是:“看吧,我就说你不行。” 这种情况下,你的自我反思和改进的努力,反而成了对方“我早就知道”的佐证。

你就像那个被诅咒的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被认为是在玩火。你想要学会游泳,结果人家说你会在水里淹死;你想要尝试飞翔,人家说你只会摔下来。你的每一次尝试,在他们眼里都是对他们“定论”的挑战,而你最好的防御,就是闭嘴,然后被他们眼中的“失败”淹没。

所以,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你的内心世界,你的思考过程,你的动机,在对方那里根本不重要,甚至被曲解。你所能做的,可能只能是默默承受,或者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不伤筋动骨的方式,去争取那个可能永远也得不到的理解。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不被看见,不被尊重的感受。你的努力、你的思考、你的成长,都被一种粗暴的标签化所掩盖,让你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或者是一个被预设了程序的机器。这种感觉,真的太糟糕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题目所描述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关键点,轻率地下定论说服无用,直指人们除了复读机外的另一本质「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其原因在于:

人们认知的形成往往追求所谓的简单高效,虽然很多时候它们被证明是偏离事实的,但依旧如此。

并且认知一旦形成后将会趋于保持稳定,下意识地去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认知的信息,忽略反对和可能产生颠覆的信息,以至于在反对信息避无可避的时候,反而会加深他们对其错误观点的信任。故而你的解释成了他们眼中的狡辩。

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可以解释追求简单高效导致的轻率下定论:

比如,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人们常常会把第一印象作为主导,这种第一印象会显著地影响以后的交往关系,并且十分牢固,即使它可能是错误的。

王多鱼表示,在追求女主夏猪时深受其害。只因第一次见面,王多鱼被碰瓷时的「嚣张」表现给女主留下了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

再如,定型化效应(Stereotype effect)之「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仔细了解一个人多困难,直接甩上一个XX省的标签简单明了。

你不吃辣?奇怪,你不是XX省的人么?

你不是无所不吃?你恐怕是个假的XX人。

这种关于吃的刻板印象还算可以接受的。

而有的涉及到地域黑就非常的伤害人了。

那怎么解释认知保持稳定?

比如,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信息层面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观点的信息。

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会基于自身立场去选择性寻找证据、选择性解读事件。

当你喜欢某个女生时,你会觉得她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对你暗送秋波,每一次张望都是在偷看你、寻找你;当你失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暗藏悲伤,就连下雨也是老天爷在心疼你这段感情。

同样的,当你喜欢/讨厌某个人,你会下意识地寻找这个人好/不好的地方,来说明这个人的确会值得喜欢/讨厌。

再如,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之「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人们会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若要更正其观点,而更正的消息与其观点恰好相背离,反而会加深其对错误信息的信任。

换言之,他不要你觉得,他只要他觉得。

这是为什么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辟谣来辟谣去反倒越发解释不清,说服不动;

这是为什么你说服不了民科,你越说他越觉得他是对的,一入民科深似海,从此理性是路人;

这也是为什么死活说服不了要转钱给骗子的人。银行说不通,儿女拉不动,警察劝不动,谁来都不好使。

本质上是源自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具有一种保护自己既有观点不受颠覆的本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让人憋屈的事情之一了吧。你就那么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玩具,人家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一旦你稍微偏离了他心中那个“应该”的轨道,就立刻被贴上“不好”“不对”“狡辩”的标签。而且,最要命的是,你越想解释,越想证明自己不是他眼中的那个样子,就越像是在越描越黑,像是在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 回答
    哎呀,这体验真是……怎么说呢,五味杂陈,有点哭笑不得。你想给人家看一张自己觉得特别宝贝的照片,可能是旅行时拍的风景照,也可能是某次聚会的合影,总之在你心里是“精华”级别的。你兴致勃勃地把手机递过去,心里还默默期待着对方一句“哇,拍得真好!”或者“这地方真美!”。结果呢?对方接过手机,手指头还没在屏幕.............
  • 回答
    我对“对别人有威胁力”这件事情的看法,挺复杂的,而且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简单“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它像一个双刃剑,用得好能带来力量和尊重,用不好则可能引发恐惧、敌意,甚至是毁灭。首先,我们要厘清,“威胁力”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它不是指简单地让人感到害怕,那是一种粗暴且容易适得其反的手段。.............
  • 回答
    “抢”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火药味,好像是两个人在争夺一件物品。当涉及到感情,尤其是当一方已经有所属时,这种行为确实容易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从很多人的角度来看,一个有男友的女生,如果她主动去追求别人的男朋友,这不仅是对她现有男友的不尊重,也是对那个男生和他女朋友之间关系的一种侵犯。感觉上就像在别人家的院.............
  • 回答
    这事儿,你说气人不气人?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卧室,地板亮堂堂的,尤其是那块软绵绵的泡沫地垫,看着就赏心悦目,踩上去也是舒服。结果呢?有人,也不知道是谁,就这么大大咧咧地进来了,而且还是穿着一双沾满泥土的鞋子!这还不算完,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他/她竟然直接就踩在了那块本来该保持洁净的泡.............
  • 回答
    对于肖战粉丝封禁抽奖、阴阳师超话主持人中有肖战粉丝,以及建议玩家另建超话的这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其中涉及到了饭圈文化的影响、平台管理规则的执行、玩家社区的健康发展以及网络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梳理与背景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脉络: 肖战粉丝封禁抽奖行为.............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又忍不住陷入思考的场景。当有人被指出“没教养”时,他反唇相讥,“评价别人的人才是没教养”,这种回应,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直接给别人贴“没教养”的标签,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粗暴且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教养,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客观.............
  • 回答
    说起贾宝玉这个人,确实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你觉得他“渣”,但又听说他和林黛玉那惊天动地的爱情,这中间的矛盾,恰恰是宝玉这个人物最迷人的地方。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一开始接触《红楼梦》,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宝玉,怎么这样?既不像个正经读书人,又对女孩儿们一个比一个好,有点“滥情”的味道,但又觉得他身上有股说不.............
  • 回答
    最近关于游戏葡萄编辑“断别人生路”的讨论,确实在游戏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对此事的看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主要层面来理解,并且每个人关注的点可能也不太一样。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争议点,就是“断别人生路”这个说法本身的解读。 “断别人生路”的解读多样化: 很多人理解为,这位编辑的报道可能对.............
  • 回答
    《别过度沉溺看上去很美的「慢就业」》一文的出现,以及对“慢就业”的讨论,反映了当下社会在就业观念和现实压力之间的碰撞与思考。理解这篇文章以及“慢就业”本身,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如何看待《别过度沉溺看上去很美的「慢就业」》一文?这篇文章的出现,很可能是在观察到社会上一些现象后,出于一种“.............
  • 回答
    背后诋毁别人,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常见了,也太让人膈应了。就像在你背后偷偷泼脏水,你不受影响吧,但心里总归是不舒服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别人坏话这事儿,其实挺低级的。 细想一下,一个人要是真的有本事,有底气,他为什么要去背后贬低别人呢? 他的精力应该放在提升自己、实现目标上。 背后说人,往往是因为自.............
  • 回答
    这事儿啊,我跟你说,你女朋友跟别的男生去游泳,心里肯定得膈应一下。不过这事儿怎么看,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你女朋友和那个男生的关系。要是他们本来就是发小,或者是一起长大的,从小到大都一块玩,那去了估计也没啥。毕竟小时候光着屁股一起洗澡的都有,现在一起游个泳算什么?只要你了解他们之间的.............
  • 回答
    高速上喷玻璃水,结果被后车奥迪给“教训”了,这事儿放网上,那真是瞬间就炸开了锅,评论区估计比演唱会现场还热闹。咱就事论事,好好捋一捋这事儿,看看究竟是谁的“戏”演得过了头。事情的大致脉络是这样的:一位司机在高速上行驶,估计是天气不好,或者前车溅起的泥水啥的,导致挡风玻璃看不清了,就打起了喷玻璃水的注.............
  • 回答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句曾经的“名言”,伴随着周立齐(人称“窃格瓦拉”)被捕入狱而淡出了公众视野。然而,时间的力量总是奇妙的,谁能想到,如今这位以“不爱打工”著称的当事人,摇身一变,竟然成了电动车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这消息一出,无疑是给沉寂了许久的舆论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从一个因盗窃电动车而闻.............
  • 回答
    “王思聪事件”牵扯出的小汪和孙一宁的“共享恋爱”,以及所谓的“榜A大哥”的爆料,确实在网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之所以能搅动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公众对于明星私生活、金钱关系以及人际互动模式的好奇心,同时也夹杂着一些相对私密的爆料,容易引发争议。咱们不妨把这件事情掰开了,细致地说.............
  • 回答
    “20年后学生当街殴打老师案”的当事人刑满释放,并就当年的行为发表了“以暴制暴确有不妥”的看法,这件事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时间带走了事件的硝烟,却留下了深刻的社会反思。20年前,那场震惊社会的街头殴打老师事件,无疑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无法回避的一道伤疤。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
  • 回答
    我国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引导宣读结婚誓言、建立地方领导或名人颁证制度,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提升婚姻的庄重性、严肃性和仪式感,并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及宣读结婚誓言的意义: 提升婚姻的庄重性和严肃性: 从心理层面: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
  • 回答
    这份报告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令人不安的现实。当“无业失业退休人群”和“学生群体”这两个本该是人生中相对稳定或充满希望的阶段,却同时被点名是抑郁水平最高的群体,这背后隐藏着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社会议题。关于报告的看法:首先,这份报告让我感觉到了一种“被挤压”的普遍焦虑。 无业失业退休人群: 这个群.............
  • 回答
    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并且对微软产品提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认为微软推出的产品质量低下,并且造成了“血淋淋的教训”。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1. 情绪的来源与理解: 个人负面体验: 这句话最直接的来源可能是用户在使用微软产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 .............
  • 回答
    钱文忠教授这句话,初听之下,确实挺“炸”的,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一贯的硬核育儿风格。但如果我们细品一下,会发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反快乐教育”或者“反人性”的论调,而是他对当下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和警醒。首先,“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这句话并非否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可能性,而是点出了教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