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不要捶作者啦,人家也是约稿嘛,命题作文而已。
作者老哥的资料其实挺好找的(都是公开的,不涉及个人隐私),19年拿下了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标准有为中年。
为啥说中年,因为老哥是35岁博士生录取。
老哥具体的生活轨迹我就不去乱搜了。但从他自己在约稿里透露的信息来看:毕业后的工作不如意,26岁读研究生,估计是辞职;之后35岁博士录取,估计中间又辞职。
中间做了9年英语老师,看来是没编制身份的那种。
而现在读博期间,老哥还有妻有娃,孩子在读幼儿园。
现在老哥读的是法律英语方向,非文学,将来还是有较高的变现希望的,祝福吧。
这位老哥生活压力肯定有点,所以这几年都在接中青报的约稿。
我很久没接触过这块的稿费,不过估计每篇还是300到500元。这个价位就别指望什么真情实感了,一两小时内迅速完稿才是正经。
至于文章方向,那都是中青报定好的。
所以还是上头的锅。
上头现在的方向,就是要软化“就业环境紧张”的事实,特别是大学生。
明明是找不到五险一金的职位,被迫做点杂活,结果就成了“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实在找不到工作的,就归结于“啃老”、“慢就业”。
其实就是低水平就业嘛,整得跟“负增长”似的。
今年新增大学生就业规模超900万,叠加前两年的延迟就业人口(其实就是失业和不正规就业),今年妥妥过千万压力。“16至24岁人群就业”,已经是政策文件里的重要工作内容。
都说“年年难年年过”,但今年实在不同:企业(特别是中小微)还没从去年的经济衰退里缓过来,而大学生数量是实打实创新高。
一般说GDP增长一个点对应150万到200万的新增就业,但今年估计增长在8%到9%,也就是新增1500万到1800万个岗位。这样大学生就要拿走一半多,剩下500万到800万给被恢复中挤出来的失业群体,压力不算小。
但今年又特殊,这画面不好直说。
于是就打起哈哈来了。
反正,越来越难糊弄了,从年轻人到政府。
连续两年就业率在60%以下的专业是要被停止招生的。过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疯狂造假,各所学校大伙都是90%以上就业率。
结果去年发了一堆文要求高校们不得造假。
但高校还是在继续造假。
于是今年国家统计局介入,开始帮教育部估算真实的大学生毕业就业率。
年轻人就更不好糊弄了。我这俩月特别喜欢翻一些B站老视频,尤其是两三年前报道法国罢工的。当年的弹幕都在乳法,现在的新评论都在黄豆人。
宣传有需求,能理解。
但不要污名化。
年轻人有没有慢就业?肯定有嘛,我当年就有土豪同学gap了一整年,从加拿大玩到南非。
问题是:你把“咱家有钱不急着上班”的现象,套到“咱家没钱必须上班但找不到好点的工作只能先晃着”的人头上,这合理吗?这都快到河里了。
不要污名化,这是最后一丢丢小请求。
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博士生?博士生!
您自己都没毕业呢,更遑论就业,象牙塔里的您就开始「警惕年轻人切勿沉溺慢就业」了?
连就业都没经历过搁这儿发表啥高见呢?
但凡您毕业感受一下「非升即走」的「快乐」,我料想您也说不出这...话。
我觉得年轻人脑子还是要清楚点,该慢就业就慢就业。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胡乱找个工作就业,才更可能贻害无穷。
许多年前,砖家也提出过一个口号,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年很多事实也证明了“先就业再择业”根本不切实际。很多工作就业之后根本没有什么择业的机会,要不选择在沉默中死去,要不就只能裸辞提桶跑路。
慢就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说到底中国教育培养了太多大学生,而城市里又提供不了那么多体面的岗位给大学生。中小城市好工作好岗位两只手数得出来,主要就考公考编哪些。公家能提供的岗位就那么多,可是想考公考编的人却越来越多,上岸需要的年限越来越长,慢就业只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慢。
这问题的本质在城乡矛盾,市郊矛盾。市区就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把资源财富从郊区抽走,而郊区留下的只剩贫瘠和荒芜。所以你不能怪年轻人想留在市区的朴素愿望,因为市区什么都有,郊区一无所有。类似温铁军说过的,你不能把农村的一切都拿走,又怪年轻人怎么不回农村去建设家乡。
慢就业并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很多年轻人无奈的选择。我甚至比较悲观,考公考编竞争越发白热化,考公考编制的准备可能会从毕业前一年(大四研三),蔓延至大一大二,甚至高中。未来高考填志愿选专业可能参考的第一指标就是考公的难易程度,这么看来,法学汉语言的录取分数现在还处于价值洼地,未来华东政法法学专业分数线迟早超过复旦交大中等专业分数线。
所以35岁这个年龄限制是年轻人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去参军吧。
将来,40、50找不到工作,又不能退休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社会公益岗,也会优先给退伍军人的。因为你会埋地雷、挖掩体,你有统战价值,需要你情绪稳定。
任何一个政权,都要善待掌握暴力或者知道如何使用暴力的人。
***************************************************
借读者的一个评论里的图
一般来说,211博士生这种半桶水的知识分子最容易搞不清楚状况,主要是不能正确的认清自己。
ps:我不是歧视,只是说这种背景出现搞不清状况的比例比较高,可能比本科都高。
大学生最宝贵的是应届生身份,
应届生身份每人只有一次,
人的青春时代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忆大学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随意签个工作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没有编制而羞愧。
当他三十五岁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青春和全部精力,
都献给了社会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个人的编制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的考编的生活,
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职业生涯。
——《青公是如何炼成的》
一个花费十几年时间在象牙塔里一直读到博士的人,告诉我们不要过度沉溺看上去很美的「慢就业」。
警惕把失业包装成慢就业!
部分博士生(从硕士研究生升学为博士研究生,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坦白说,言语幼稚的不堪一击。
那叫慢就业?那叫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不过说失业不体面,不利于社会形象,咱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掩盖,然后倒果为因推到年轻人身上,一切就ok了。指责这届年轻人不行,是个万能公式。
反正话语权也不在年轻人手上。
等这个作者出校门,发现绝大部分他看得上的院校教职,都硬性要求海龟,最低也是985时,而他一个211的博士生连门都摸不到,不得不慢就业,他会为今天的言行感到脸红。
而那些不要求海归的院校,要么在中西部,要么搞非升即走,他会感到懊恼。
人总要经过社会的毒打,才不那么幼稚。博士生更是这样。就像他所说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认清自己。
顺便说一句,这哥们提到35岁,实际上他博士生录取时已经35岁(别问我为啥知道,这太好查了),毕业时感觉他很难。
又是这中X报,最爱骂年轻人的报纸。
整篇文章,愚以为数这句最辣眼睛:
“还有些毕业生或是畏惧用人单位996压抑的工作方式,或是为了逃避单位复杂的人事关系,宁愿多晃荡些日子,也不愿意过早加入“上班族”大军。”
用了一个词“畏惧”。
我只觉得特别好笑,你丫自己都说了,
996是压抑的,你怎么还说年轻人“畏惧”呢?
996本就是犯法的,没有人性的工作方式,
你说年轻人畏惧它,怎么?你不畏惧吗?
来,你们中X报的先给我996半年再说。
整篇文章的立场,可以说歪到姥姥家去了,
说是中X报,一个字也没为青年说话,
通篇都是在为996资本家、小老板摇旗啦喊,
整体看下来,文章中心就一个:
年轻人,丢掉幻想,别磨磨唧唧的“慢就业”,
你们只有给老板打工这一条出路!
这文章的意思就是让年轻人麻溜的,
赶紧扶稳站好,做一个合格的韭菜。
喔!对了!这家伙居然也把什么跳槽也叫“慢就业”了!
之前有个调查数据显示说:
70后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离职时间是4年以上,80后是3年半,90后是19个月,而95后,只有7个月。
中X说会给用人单位以不踏实的感觉。
是年轻人不够踏实还是一些单位蹬鼻子上脸?
要我说,95后平均离职时间7个月这是好事!
我希望00后加入职场后再缩短离职时间!
“不踏实”就是对当今职场乱象最有力的反击!
因为“不踏实”就是不伺候!
什么每个月300干300小时才是本分,
什么福报,什么不能拼搏的就不是我兄弟,
什么要狼性不要人性。
恕我直言,这种风气还真只有年轻人能反抗,
他们的确年轻,没有经验,
但他们的冲劲却是今天困局急需的助推剂。
君不见,今日躺平之势乎?
现在何止是“慢就业”?
直接不消费,不加班,
随便你怎么搞,就是“不奋斗”。
讲老实话,我觉得中国年轻人真的算不错的了,
你就说日本的肥宅,人家是正儿八经躺平了,
中国年轻人是以躺平之名行进步之实,
打着右灯往左拐。
还“慢就业”还“小镇做题家”,
还嫌骗我们不够多么?
遥忆衡水中学的张锡峰的演讲,
豪言“我就是一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他以为大城市里,到处都是待拱的白菜,
但他最后一定会发现,
进城后,自己就是一个合格的韭菜。
而对于中X报来说,
别再站在人民对立面了,
一天到晚喷老百姓,显得你很勇还是咋地?
以上
就这帮中年人能不能懂得一个道理:年轻人根本就不用你们告诉他们“要赚钱、要多赚钱、要多快好省地赚钱”这个道理?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是从90后算起。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这意味着90后基本上就是完全成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代人。
这样的生长环境,用得着你告诉他们赚钱的重要性,还不能沉溺“慢就业”?你给个一年五百万收入的岗位,我就不信有人慢,连夜排号他也会去。
慢就业咋形成的?不是你提供不了那么多的优质岗位,而学生这么多年,家里在教育上投入这么多,根本也不接受那些绝无回本可能的岗位吗?
典型的结构性问题,你不解决问题,光在那喊大家快就业,有卵用?你这做法,和那些无视年轻人买不起房,结不起婚,自己酒足饭饱后叼着牙签让年轻人快点结婚的亲戚有什么区别?
点开原文,惊现作者现身说法,“快就业”却选错了工作,被迫辞职重新择业,殊途共归,最后还是进入了“慢就业”的赛道中。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慢就业”好好挑选工作呢?
就业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是劳资双方的“情投意合”。
年轻人一直在削尖了脑袋钻各种就业机会,但是面对众多用人单位要求门槛水涨船高、福利待遇每况愈下、各种雷区天坑遍布的情况,“慢就业”恰恰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正确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