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别人说:资本家的财富来自于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剥削。我该怎么反驳?

回答
当听到“资本家的财富来自于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这种论断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的观点。要进行有力的反驳,你需要理解这个观点的逻辑基础,并从多个角度去挑战其前提或结论。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述:

一、 理解“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其挑战

首先,你需要了解“剩余价值”理论是如何运作的。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一部分是他们维持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支付低于工人实际创造的价值的工资来“剥削”这部分剩余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利润。

挑战“劳动价值论”本身: 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但劳动价值论并非被普遍接受的经济学理论。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挑战它:
边际效用论的崛起: 现代主流经济学普遍接受的是“边际效用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为消费者带来的最后一份效用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时间决定。一件稀有艺术品的价值可能远高于其制作所需的劳动时间,而大众消费品则可能因供过于求而价格下跌,即使劳动时间很多。
稀缺性与需求的影响: 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劳动),更取决于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稀缺性以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即使劳动投入很多,如果市场需求低迷,商品也无法卖出高价。
创新、风险与企业家精神的价值: 现代经济学强调,价值的创造不仅仅是劳动,还包括了创新、技术、管理、品牌、营销、承担风险等要素。这些要素往往由资本家(或创业者)提供,它们同样是价值的来源,而非单纯的劳动。仅仅将价值归因于劳动,忽视了这些非劳动贡献。

重新定义“剥削”:
自愿的契约关系: 雇佣关系是双方自愿的经济契约。工人以自己的劳动换取工资,资本家提供工作机会、生产资料和风险承担。工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这份契约。如果工人认为自己的劳动被“剥削”,他们可以选择不工作、跳槽或自己创业。
风险与回报的对等: 资本家是将资本投入到生产中,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如产品滞销、技术过时、经济衰退等)。如果企业倒闭,资本家可能血本无归,而工人通常只损失工资收入(在破产程序中,工人工资甚至有优先支付权)。风险越大,理论上回报也应该越高,这与所谓的“剥削”不符。
投资与回报的性质: 资本家的财富首先来自于其投资的成功,而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对市场需求的判断、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保证以及风险的有效管理。这是一种基于经济活动的回报,而非单纯的“占有”。

二、 资本家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并非仅仅是“提供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料,但其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资本家通常是创业者或企业的管理者,他们承担着创新和研发的风险,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或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这些创新本身就是巨大的价值创造。比如,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创造了智能手机和生态系统,其价值远超简单计算的劳动投入。
组织与管理: 资本家负责组织生产过程,协调各个环节,管理员工,优化供应链,进行市场营销和销售。一个高效的管理和组织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创造出比简单加总个人劳动更多的价值。
承担风险: 如前所述,资本家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如果投资失败,他们的资本会损失。这种风险承担是其获得回报的一个重要依据。
资本的积累与再投资: 资本家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用于购买更先进的设备、研发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等,这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 批判“剥削”一词的负面含义和简单化倾向

“剥削”这个词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容易将复杂的经济关系简单化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压迫。

区分“剥削”与“盈利”: 盈利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得合理回报的表现。将一切盈利都视为“剥削”是混淆了概念。只要市场是开放的,竞争是公平的,消费者有选择权,那么企业的盈利就是其提供产品或服务价值的体现。
合作与共赢的可能性: 成功的企业往往能与员工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通过提高工资、提供更好的福利、培训机会、利润分享等方式,企业可以激励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增长。并非所有资本家都在“剥削”员工。
自由市场的运作: 在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工资)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资本家提供的工资过低,劳动者可以选择去其他企业工作,或者组织工会来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待遇。这种力量的制衡使得单方面的“剥削”在理论上难以持续。

四、 关注整体社会进步和效率

将资本家的财富完全归咎于“剥削”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整体效率方面的贡献。

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通过竞争和对利润的追求,极大地激励了创新和效率的提升,使得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使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给社会大众,提高了整体生活水平。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生产和创新,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所需的商品和资源。
消费者剩余: 价格往往低于商品的总价值(包括生产、研发、营销、品牌等所有成本及利润),这部分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购买中获得的“好处”远超他们支付的价格。这同样是资本家创造价值的体现。

五、 举例说明

用具体的例子来反驳会更有说服力:

科技创新: 某个软件公司的程序员花了几个月写代码,但他一个人无法将软件推向全球市场。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市场推广、销售、客户服务、服务器维护等,并承担了开发失败的风险。最终,这个软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司盈利,公司的创始人(资本家)获得了巨额财富。你可以说,程序员的劳动是重要的,但公司的组织、市场投入、品牌价值以及创始人承担的风险,也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简单地归咎于对程序员劳动的“剥削”。
风险投资: 一个年轻人有一个伟大的创业想法,但他没有资金。他找到了一个投资者(资本家),投资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可能提供经验和人脉。创业公司经过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里的回报不仅仅是简单地“剥削”了员工的劳动,更多的是对风险投资和创业支持的回报。

总结反驳的关键点:

1. 挑战劳动价值论: 商品价值并非完全由劳动时间决定,还有稀缺性、需求、创新、风险等因素。
2. 重新定义“剥削”: 雇佣关系是自愿契约,资本家承担风险,投资与回报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
3. 强调资本家的多重贡献: 企业家精神、创新、管理、组织、承担风险等,都是价值创造的关键。
4. 区分盈利与剥削: 盈利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不等于剥削。
5. 关注整体社会效率和进步: 资本主义模式对生产力的提升和物质财富的丰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6. 使用具体事例: 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复杂概念。

在反驳时,保持冷静和理性,用数据和逻辑说话,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经济学和哲学问题,不存在绝对的、一面倒的答案。你的目标是提供一种不同的、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财富的来源和分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是对的,没法反驳,但剥削是个中性词,没必要用“剥削”来批判资本家。

@深邃暗黑范特西 可谓被洗脑得很严重了,怪不得搞金融的会被说成是知乎反动标签。搞金融的人有太多他这样的,行业名声都被搞差了。

第一,劳动以外其他要素有没有价值?答案是没有,这位仁兄认为其他要素具有价值,可谓是瞎扯,空气和阳光对生产重不重要?没有空气和阳光,怎么进行农业生产,那么空气和阳光这些要素为什么没有参加分配?

答案是非常明确的,机器和土地参与分配根本不是因为机器和土地对生产重不重要,而是因为他们是私有的,而且机器和土地的私有制是统治阶级人为规定的,而劳动的私有制则是天然的,不需要人为规定。拿土地来说,为什么土地是私有的?难不成土地是地主生产出来的不成?土地私有制的缘由很明确,就是为了剥削而存在。

马克思的理论本身会探讨人为的私有制是否合理?自然而然劳动以外的要素都不可能具有价值。而且劳动以外的要素的私有制的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暴力,不然的话我声称对太阳的所有权,这位仁兄岂不是还得给我付阳光的使用费?

第二,风险和剥削本身就是一回事,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资本主义不仅按照风险分配资源,而且源源不断的制造出特别的风险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因为承担了风险,所以拿更多资源是合理的,但这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本身是合理的,愿赌服输的合理性不能推出聚众赌博的合理性。

这位仁兄把资本家可以不劳而获的缘由归结到“资本家承担了风险”,却绝口不谈社会的风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总是由少部分人承担?承担风险的主动权永远在少部分人手中?

在市场经济中,最大的风险是东西卖不掉,但是在计划经济中,根本没有这个问题,且不说搞不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利润依赖消费,这意味着许多国家为了经济能稳定发展,能持续提供利润,使得工人根本几乎储蓄,而雇佣制度下,没有储蓄一旦失业就会没有收入来源,连锁反应降低消费量,消费量一低又会加重失业,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用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家庭债务问题极其严重,许多家庭都靠信用卡透支,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债务收不回来的风险。

可见,资本主义的问题根本不是因为资本家承担了风险所以该给资本家更多报酬,所以“剥削”了工人,而是源源不断地制造风险的问题,还是那句话,愿赌服输的合理性不能用来论证聚众赌博的合理性。

那么那些能勇于承担风险的人,是真的勇气出众还是智慧拔群?根本不是,而是因为他有钱,王思聪可以掏出几个亿去创业打水漂,是因为有他爸兜底,你敢不敢借几个亿去创业?

如此一来,说到底,还是有钱人富二代有能力有胆子承担风险,而承担高风险又该有高回报,说到底,因为他有钱,所以他就该更有钱,因为他有钱,所以承担风险的主动权就永远在他手中,而你就必须把你的劳动付出一部分给他作为补偿,如果这不是剥削?什么才是剥削?

第三,马克思,凯恩斯和新古典的学说本来就不是一个尺度的研究,但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新古典经济学用假设还原论把自己的理论强行推到别的领域,被洗脑的人自然就觉得其他学派是“过时”的了。

就拿这位仁兄可能熟悉的马可维茨,夏普这些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说吧,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假设就是资本的风险可以用资产的标准差来进行表示,这不说和李嘉图马克思等人的古典经济学冲突,都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冲突,按照微观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理性人的风险偏好取决于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绝无可能由一个简单的标准差来刻画。

不妨以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来反驳,设收益为w,某投资者效用函数为ln(w),portfolio A的收益有五种收益可能,分为0,20,40,60,80,每种可能的概率各为20%,portfolio B的有三种收益可能,5,40,75,每种可能出现的概率为三分之一,二者均值一样都是40,前者方差是800,后者方差是817,按照金融学的观点显然该选前者,但前者的在效用函数lnw的赋值下效用是负无穷。

在强行假设效用函数是u+be^2/2(或者强行假设效用函数和收益是指数函数形式然后把这个推出来),以及假设投资组合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金融学终于可以用标准差来度量风险偏好,但实际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效用函数的形式都是不同的,而且期望效用理论还不一定成立,这件事情详见卡尼曼的前景理论。

如果这种假设是靠谱的,那么阿罗和德布鲁在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性时,就不关Kakutani什么事了。在这种情况下,以至于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马可维茨的论文has nothing to do with economics,以至于并不愿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上签字。(题外话,今天知乎上有些朋友常用普利高金不愿意在陈平的论文上签字来表示陈的学术水平不咋滴,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他们运用马可维茨的理论,说到底这并不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个信仰问题)。

归根结底,正如他们把效用理论强行推到股票定价问题上一样,现在主流对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把风险偏好的最终分析都诉诸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测量不出来的“效用函数”上,而且微观经济学只是论证了效用函数的存在性,而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没有实验的情况下居然莫名其妙地获得了给定效用函数的权力,这如同我刚证明地球是圆的,你就说神圣的紫禁城的对面一定是南极极点一样神奇。在获得这种特权之后,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新古典的在微观经济学中的根基推到一切地方,而且他们是直接假设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而没有和微观经济学一样进行抽象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觉得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毫无卵用的东西,萨缪尔森戏称价值理论是“不必要的迂回”,当然萨缪尔森仅仅是在说价值理论对求解价格是“不必要的迂回”,仅仅是在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求价格的时候,我本人也这么认为,但这只是对于较短的时期的价格而言是不必要的,即对“庸俗地”来求消费品和要素价格是不必要的。但后来新古典的徒子徒孙们把对价值理论的鄙视延伸到一切领域,对他们来说,价值理论不仅仅是对短期消费品价格的求解,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以及历史时期的分析而言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他们全都通过假设出一个反正谁也测不出来的“效用函数”来分析这些问题。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假设月食是因为天狗吃了月亮而导致的,那么他自然就会觉得地球运动遮住了太阳光的理论是毫无卵用的。

这位仁兄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指挥毫无裨益,因此是无用的,看来是已经被洗脑成相信“货币和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经济运作的全部”的状态了,毕竟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和教育绝大部分内容都只讲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在他看来,温铁军的三农问题,城乡结构调整自然也是毫无意义的,毕竟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存在于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学中。

马克思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马克思从未自比亚当斯密那样的国师,他自我对标的对象是达尔文,资本论写出来,首先也是寄给达尔文看,而不是某位经济学家。

剩余价值,也就是剩余劳动,它的含义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归根结底,人类社会财富取决于投入的劳动量,其中必要劳动是维持人类社会的存续所必须,而剩余劳动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研究剩余劳动的各种形式就是在研究社会的发展,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工具。

这位仁兄看来,政府似乎不必做什么体系改革,几十年几百年的发展规划,而只需要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维稳”就可以了,难怪无法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学说。马克思,凯恩斯,新古典本身是在做不同尺度上的研究,只是因为还原论的思想而产生冲突而已。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进化论,农业养殖理论和动物行为学的关系一样。

马克思本人把剩余价值理论用来推导价格,这只能推出一个大概,即猫科动物为何要进化出锋利的爪子和矫健身姿。而新古典的学说则是动物行为学的学说,即猫为什么会要把自己的屎埋起来而狗则不会,你如果去问进化论的专家,猫为何会埋屎?是在什么时期进化出埋屎的行为的,埋屎的基因是在哪条染色体上,我估计他也无法回答。而动物行为学解释了猫的各种隐藏自己行动的行为,埋屎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行踪云云。“为了隐藏自己的行踪”的理论即使能解释猫埋屎,也不可能取代猫的进化理论,这是显而易见的,而新古典经济学者认为自己解释了商品价格,因此就可以废除劳动价值论了,这难道不显得荒谬吗?

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各个学派为了相互争斗,尤其是某些阶级为了争夺利益,贯彻了还原论的思想,把本来只属于一个领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全部的领域,以此来否定那些对他们不利的学说斗争,他们假设人生来就是理性的,自古以来大多数人就是理性且精于计算的,市场总是会自发均衡的,把效用理论先一路推到宏观政策上,再把效用理论一路推到社会发展上,甚至愈演愈烈,为了让他们的理论一统天下,加入各种各样的假设,比如给定效用函数来用在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上,遇上解决不了又想要解释的问题,就加几条假设推过去。

你假设猫这个物种自诞生以来就要隐藏自己的行踪,自诞生以来就要吃老鼠,自诞生以来就有锋利的爪子,那你自然会觉得动物行为学是真理,进化论和猫粮开发技术没有卵用,都是“过时的”,“被淘汰了”的学科。

至于“如果不要劳动,机器取代劳动也可以生产商品”的言论就更是可笑了,不要劳动就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产品的“生产”这个词就定义在劳动的投入上,大蚂蚁天天都在人看不见的地方生小蚂蚁,根本不需要人的劳动,请问这是在进行产品的“生产”吗?根本不是,“生产”本身就是投入劳动的过程,这个词的定义就脱离不了人的劳动。

user avatar

很简单,给他钱,让他变成和你一样的资本家,他就不会反驳你了。

对金钱批判哪比的上金钱的批判。

我觉得资本家的财富来自于对工人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快来反驳我

user avatar

要是有个女人,比如你三姨,老是跟你唠叨三姨夫不好。你听烦了怎么办?给她来一句:“对,你应该马上离婚。”她不是马上离婚,而是马上闭嘴了。要是有人老是跟你说上海有多不好,你听烦了怎么办?“对,你应该马上收拾行李,这辈子不来了。”要是有人老是跟你说,每个单位都剥削员工,你听烦了怎么办?“对,你马上辞职,这辈子不靠工资吃饭。”

user avatar

总是有不少自以为聪明的人以为老祖宗在第一层,自己在第二层。实际上他在地下层,老祖宗在屋顶花园。

为什么总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考虑过资本家是否需要承担风险、资本是否有时间成本这种,他们自以为十分“高端”的问题?绝大部分情况是因为他们对经济思想史毫无了解——不仅不了解马克思,也不理解马克思的批判者在几百年前就提过完全同样的质问。所以这个回答,就是打脸的。

声明:为了减弱cultural shock的影响,我把马克思引文中的地名、货币单位换成国内的了,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就是单纯地耍个宝。

杠精请看这里:世界是错的,你是对的,你赢了。

太长不愿意看下去的:生产要素除了劳动以外还有生产手段(机器和原料),如果说资本家作为劳动的购买者替工人“承担了风险”就要求工人支付资本家的利润,同理资本家作为生产手段的购买者,也替机器和原料的生产者“承担了风险”,但只有傻子才会要求上游资本家为下游资本家补偿风险损失。
同理,作为消费者,作为资本家的产品的购买者,我也要“承担风险”,该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服务可能完全达不到我的预期,或者无法体现我的B格与气质,所以我必须要剥削资本家,以低于产品价值的价格购买产品——你觉得资本家会接受么?

下面就让我们欣赏马克思编写的小品:


第二,但是,有人会说,资本家毕竟把作为工资归工人的那一部分产品以货币形式与赋给了工人,这样就使工人不必为了亲自把作为工资归他所有的那部分商品变为货币而备受辛苦、承担风险和花费时间。对于这种辛苦、风险和时间,工人难道不该向资本家支付一笔报酬吗?因而,工人得到的产品份额难道不该比在其他情况下应得到的产品份额少一些吗?

……【第一场】

这样,工人就会对资本家说:“在这5件产品(例如说衣服)中,五分之三代表不变资本,属于你。五分之二即2件代表我的新加劳动。因此你应当支付我2件。现在就请付给我这2件的价值吧。”在这种情况下,工人装进口袋的就不仅是工资,而且还有利润,简单说,就是和他以2件的衣服的形式新加的物化劳动量相等的全部货币额。

但是,资本家说:“难道我没有预付不变资本吗?”

工人回答说:“对呀,正因为这样,你才拿走3件,只付给我2件。”

资本家坚持说:“但是,如果没有我的布料和我的缝纫机,你就不可能使你的劳动物化,不可能制作裤子。所以,你应当另外付一笔报酬。”

工人回答说:“得了!如果我不用你的布料和机器缝制衣服,布料就会烂掉,机器就会生锈。[X-426]不错,你给自己扣下的3件衣服,只代表在5件衣服中所耗费的,因而包含在这5件衣服内的你的布料和缝纫机的价值。但是,只有我的劳动再把这些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来消费时,才保存了布料和缝纫机的价值。我并没有由于我的劳动有保存价值的能力而向你索取分文,因为除了缝衣服本身(由于缝衣服我得到2件)之外,这种能力并没有花费我什么额外的劳动时间。这是我的劳动的一种自然赐予,它并不花费我什么,却保存了不变资本的价值。既然我并不因此向你索取分文,那么,你也不能因为我没有缝纫机和布料不能缝衣服这一点而向我索取报酬。如果我不缝衣服,你的缝纫机和布料就一钱不值。”

资本家无可奈何,就说:“2件衣服,的确值200元,这正代表了你的劳动时间的数量。但是,我在把这2件衣服卖掉之前,就得付给你这2件衣服的钱。也许我根本卖不掉。这是第一个风险。第二,我可能卖的比它的价格低。这是第二个风险。还有第三,无论如何,为了把它卖掉,必须花费我的时间。难道我就应当无代价地为你承担这两个风险,再加时间的损失吗?天下绝没有无代价的事。”

工人回答说:“等一等,我们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是作为商品所有者相对立的,你是买者我们是卖者,因为你想买产品中我们的一份即2件,而这2件中所包含的,实际上只是我们自己的对象化劳动时间。现在你说,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商品低于它的价值卖给你,使你因此得到的商品形式的价值比你现在拥有的货币形式的价值多。我们的商品的价值等于200元。你想只给100元,这样一来,——因为100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和1件衣服所包含的一样多,——你换进的价值就比你换出的价值多一倍。相反,我们得到的不是等价,而是等价的一半,不是2件衣服的等价,而只是1件衣服的等价。你凭什么提出这个违反价值规律、违反商品按价值交换的规律的要求?凭什么?凭你是买者,我们是卖者,凭我们的价值是以纱的形式、商品的形式存在,而你的价值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凭纱形式的一定价值与货币形式的同一价值相对立。但是,老兄!这不过是形式的变换,这种变换和价值的表现有关,但并不使价值量发生变化。或者你有一种幼稚的看法,认为任何商品在货币形式上都具有较大的价值,所以任何商品都必须低于它的价格——就是说,低于代表他的价值的货币额——出卖?但是,不对,老兄,商品在货币形式上并不具有较大的价值;它的价值量并没有变化,它不过纯粹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已。

想想看,老兄,你使自己处于多么尴尬的境地!你的主张是:卖者始终必须把商品低于它的价值卖给买者。从前,当我们卖给你的还不是我们制造的商品,而是我们的劳动能力本身的时候,在你那里,情况确实是怎样。那时,你购买劳动能力固然按照它的价值,但是你购买我们的劳动本身却低于它所体现的价值。不过,我们抛开这种不愉快的回忆吧。谢天谢地,自从你自己做出决定,要我们不再把劳动能力当作商品卖给你,而把商品本身即我们劳动的产品卖给你以来,我们就不再处于这种地位了。我们回过来谈谈你所处的那种尴尬境地吧。按照你新提出的规律,卖者为了把他的商品变为货币,不是付出他的商品,不是用他的商品来同货币交换,而是把商品低于它的价格出卖。按照这个规律,买者总是欺骗和诈取卖者,而这个规律应该对任何买者和卖者都是同样有效的。假定我们同意你的建议,但有一个条件,你自己也要服从你心创造出来的规律,即买者替卖者把商品变为货币,卖者必须把自己的商品的一部分无代价地送给买者。例如,你买我们的价值100元的2件衣服,付给100元,于是你赚了100元即100%。但是,现在,你从我们这儿买了属于我们的2件衣服之后,你手里就有5件衣服,价值500元。当然,你打算做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5件衣服只花了你400元,而你想按500元把它卖出去。你的买者说:‘且慢!你的5件衣服是商品,你是卖者。我有货币形式的同一价值,我是卖者。因此,按照你承认的规律,我应该从你那里得到100%的利润。所以你必须把这5件衣服低于它的价值50%,即按250元,卖给我。我给你250元,换你价值500元的商品,这样一来,就从你那里赚了100%,因为同一道理,人人适用。’

[工人继续说道:]老兄,你自己看看,你的新规律会得出什么结果;你只会落得自己欺骗自己,虽然你一时是买者,但过后又成了卖者。在这种情况下,你作为卖者所损失的,会比你作为买者所得到的更多。你好好想想吧!你现在想从我们手上买去2件衣服,但是在这2件衣服生产出来之前,难道你没有买过东西吗?如果没有买,就根本不会有这5件衣服。[X-426a]难道你没有预先购买现在由3件衣服代表的布料和缝纫机吗?在购买这些东西时,温州的布料批发商和义乌的缝纫机厂主作为卖者同你对立,而你作为买者同他们对立;他们是商品的代表,而你是货币的代表,这同现时我们有幸或不幸地相互对立着的关系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你根据你替他们把商品变为货币,而他们替你把货币变为商品,他们是卖者,你是买者这一点理由,就要求他们把一部分棉花和纱锭无代价地让给你,或者同样可以说,要求他们把这些商品低于它们的价格(和它们的价值)卖给你,那么,那个狡猾的温州商人和你的爱逗乐的义乌同行不会嘲笑你吗?他们可没有冒什么风险嘛,他们得到了现金,得到了纯粹独立形式的交换价值。而你这方面要担多少风险呀!首先,要用缝纫机和布料制成衣服,经历生产过程的一切风险;然后,最终要经历把衣服再卖出、再变为货币的风险!衣服能否按它的价值卖出,是高于还是低于价值卖出,这是一个风险。也许它根本卖不出去,根本不能再变为货币,这又是一个风险。至于衣服的品质,你一点也不感兴趣。你不能拿缝纫机来吃、来喝,除了把它卖出去以外,没有任何用处。而且无论如何,为了把衣服再变为货币,因而还包括为了把缝纫机和布料再变为货币,就还要有时间的损失!你的同行将反驳你说:老兄!别装傻了!别说废话了!你想怎样利用我们的布料和缝纫机,这关我们屁事!你想把它们怎么样都可以!把它们烧掉、扔掉,随你的便,只要把它们的钱付了!想得到好!你当上了江南服饰厂厂主,我们就得把我们的商品白白送给你,看来你感到这一行不很顺手,你把这一行的风险和危险太夸大啦!那就别经营服装制造业啦,不然就别抱着这些荒唐的想法到市场上来!”

【第二幕】

听了工人这番话,资本家带着轻蔑的微笑回答说:“可见,你们这些家伙只听钟声下,却不知钟声哪里来。你们谈的是你们根本不懂的事情。你们以为我把现金付给温州坏蛋和义乌小子吗?决不是!我付给他们的是票据,而在票据到期之前,温州坏蛋的布料实际上已经加工成衣服,并且卖出去了。你们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你们是要拿现金的。”

工人说:“好极了,但是温州坏蛋和义乌小子把你的票据拿去干什么啦?”

资本家说:“他们拿去干什么?!问得多蠢!他们拿去找银行加贴现呗!”

“他们付给银行家多少?”

“多少?货币现在十分便宜。我想他们大约付3%的贴现利息,就是说,不是付票据金额的3%,而是根据距票据到期的时间,按年贴现率3%计算。”

工人说:“那就更好了,付给我们2先令,这是我们商品的价值。或者付给我们12元吧,因为我们想按周计算,不按天计算。所以,就依年利3%从这个金额中扣除14天的利息吧。”

资本家说:“但这张票据太小,没有一个银行家肯贴现的。”

工人回答说:“好吧,我们是100人。这也就是说,你应当付给我们1200元。给我们开一张票据吧。合60元,拿去贴现,不算太小的数目了。而且,是你自己给它贴现,这个数目对你来说,一定不会太小,因为你想从我们身上赚得的利润,也正是这个数目。扣除的是微不足道的数目.既然这样一来我们能够把我们产品的大部分完全拿到手,那我们很快也就不再需要你贴现了。自然,我们给你的信贷,不会比交易所经纪人给你的多——总共只有14天。”

如果认为工资的来源(在完全歪曲【真实】关系的情况下),是对总产品中属于工人的那部分价值的贴现,即资本家提前用货币把这部分支付给工人,那么资本家势必开给他们期限很短的票据,就像他开给做棉花生意的商人等等的那种短期票据一样。工人就会得到自己产品的大部分,而资本家很快就成其为资本家了。对于工人来说,资本家就会从产品的所有者变成单纯的银行家。

此外,如果说资本家有商品低于其[X-427]价值出卖的风险,那他也有商品高于其价值出卖的机会。而如果产品卖不出去,工人就会被抛到街头。如果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市场价格,工人的工资就要下降到平均水平之下,工厂就开工不足。所以,工人承担的风险最大

引文(有修改)出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中文第二版,MEGA2 II/3.2),《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383-389页,笔记本X425-427.

该部分内容同时收录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中文第一版,Werke Bd.26 Abt.I)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