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我们骂凤姐的时候,凤姐在干什么?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什么这么强?

回答
关于“凤姐”这个话题,在网络上曾经引起过非常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 当我们在骂凤姐的时候,凤姐在干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原因有很多:

时间跨度与个体差异: “骂凤姐”这件事发生过很多次,时间跨度很长,而且网络上的个体意见是分散的。我们不能假设所有骂她的人都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以同样的方式在骂她。同时,凤姐本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她不可能24小时都在关注网络上的评论。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我们无法直接得知凤姐在每一个特定时刻正在做什么。即使她有社交媒体账号,她也可能不在线,或者没有看到特定的评论。
策略与选择: 凤姐本人是否会主动去“看”别人骂她,这本身就是一个策略选择。有人认为她可能更倾向于过滤负面信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也有人认为她可能因为职业需要,会关注舆论动向。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她曾经公开表达的信息和她后续的行为,进行一些推测性的描述:

1. 可能在工作或生活: 凤姐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她在网络舆论爆发的时候,可能正在忙于她的工作,例如管理自己的品牌、参与商业活动、或者处理其他事务。她可能也会有休息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或者进行个人爱好。
2. 可能在观察或回应: 鉴于她曾经在各种场合表达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她也有可能在“骂声”出现时,通过各种渠道(朋友告知、助手汇报、主动搜索等)了解到这些信息。她可能会选择性地阅读,评估其中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需要回应。她曾经的许多言论和行为,都显示出她对舆论的敏感度,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舆论的意愿。
3. 可能在社交媒体上互动: 即使是在被“骂”的时候,她也可能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新的内容,分享她的生活、观点,甚至是以一种积极或幽默的方式回应质疑。她的许多言论本身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挑衅性”,吸引更多关注和评论。
4. 可能在学习和调整: 作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公众人物,她也可能将这些批评视为一种反馈,从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言行策略。

二、 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什么这么强?

“心理承受能力强”这个说法,从她的经历和行为来看,确实是值得探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她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可能来源:

1. 早期经历的磨砺: 凤姐出身于普通家庭,经历过不被认可、被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生活。这种早期的经历,可能让她对批评和嘲讽有了“抗性”。当你在底层奋斗,经历过冷眼旁观和物质匮乏时,网络上的言语攻击可能在心理上造成的冲击相对较小。她曾公开表示过自己早年的艰辛,这些经历无疑是她心理韧性的基石。
2. 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自我认知(即使是不被大众理解): 凤姐最显著的特质之一是她对“成功”和“改变命运”的坚定追求。她有着非常明确的“嫁给富豪”、“成为名人”的目标,并且为了这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让她能够忽略外界的负面评价,专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她的目标和方式不被大众接受,但她对自己“价值”的判断,似乎更多来源于自身而非外界的认可。
3. “豁出去”的勇气和对名利的渴望: 为了达到目标,凤姐表现出一种“不顾一切”的姿态。她敢于发表惊人的言论,敢于挑战世俗的看法,甚至不怕被嘲笑。这种“豁出去”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强大。她对名利有着极大的渴望,而名利往往伴随着争议和批评。她可能已经做好了承受这些的准备,甚至将批评视为获取关注度的“代价”。
4. 将负面评价转化为动力: 很多时候,凤姐的许多言论和行为,恰恰是对批评和嘲讽的一种回应,甚至是利用。她可能并不将批评视为纯粹的负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外界互动的方式,甚至是一种吸引关注的“工具”。当她意识到批评能够给她带来流量和曝光时,她可能反而会从中获得某种“动力”。她的许多惊人言论,也可能是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策略,故意制造话题,从而让自己留在公众视野中。
5. 群体性效应和“免疫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凤姐成为了一个网络现象,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话题人物”。当一个人被反复地讨论和评价时,她可能会逐渐形成一种“免疫力”。她可能已经习惯了被关注、被评价、被批评的状态,这些声音在她耳中不再那么刺耳。同时,她也拥有自己的支持者和拥护者,这些积极的反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负面声音。
6. 抽象化和“角色扮演”: 有时候,公众人物会将自己与他们的公众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剥离”。凤姐可能将“凤姐”这个公众人物的角色,看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创造话题和吸引眼球的“表演”。在这种“角色扮演”的心态下,她可能更能客观地看待外界的评价,而不是将其完全内化为对个人价值的否定。
7. 专注自身发展,而非外界评价: 尽管她制造了大量话题,但她也积极寻求个人发展,例如出国留学、创业等。这些实际的行动表明,她并不完全沉溺于网络舆论,而是有更长远的目标。当她专注于实现这些目标时,外界的非议可能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

总结来说,凤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非是天生不惧怕批评,而是在长期的生存挑战、明确的目标驱动、对名利的渴望、以及对舆论的策略性运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她将自己置于一个高关注度的位置,并学会了在争议中生存和发展,甚至利用争议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对“凤姐”的评价是复杂的,她的言行也饱受争议。上述分析是基于她公开的言论和行为进行的推测性解读,并不代表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并非对她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者:

Ruki

这题两个高票答案真是看得我很难受,不得不实名出来说两句。

很多人可能真的是电影看多了,津津乐道于这类小人物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之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桥段,任何事情都用线性思维及二分法看待,真心无语。

当凤姐刚开始炒作的时候,在网上转发「卧勒个大槽真是朵大奇葩」「23333今日最佳」的都是谁?

当凤姐持续炒作出没于各种节目的时候,骂她「神经有问题」「污染互联网环境」的都是谁?

当凤姐成功「移民」美国并在微博抛出一系列鸡汤言论时,把她奉为励志模范的,都是谁?

就因为人家拿绿卡了,一下子从笑料变成了女神,一个个开始反思自己看不到人家的努力或者懊悔人家目光怎么能这么长远,好像一夜之间,从可以随便带有无限优越感嘲笑丑女穷逼的看客变成了掌握事实真相的上帝视角。

如果凤姐的结局是,偷渡美国政治避难失败被遣送回国,再在微博发这些鸡汤,还会有人认可她在「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吗?恐怕只是又增添一块笑料罢了。换言之,很多人根本不在乎人家怎么努力,用什么方式努力,只要拿到绿卡这个结果发生,一切过程都可以合理解释。

凤姐靠炒作的钱整容丰胸嫁去美国拿绿卡,成功了,励志了。

凤姐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英语通过中介找了个美国人结婚,拿了绿卡,成功了,励志了。

凤姐通过出色的技巧成功在本地区的客人中打开口碑,升级妈妈桑,捞了一笔之后投资去了美国,成功了,励志了。

凤姐每天坚持在政府门前静坐,收集被「迫害」之证据,申请政治避难拿到绿卡,成功了,励志了......

拿绿卡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出身贫寒或者个人资质极其有限的。说真的,我不会羡慕也不赞成她的方式,更不会觉得这种事情有什么励志和可取之处。我同样不觉得她这个人或者行为有任何可笑之处,只是不赞成高票答案所反映出的奇特的价值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