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我们在说音高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回答
当我们谈论“音高”时,我们其实是在描述声音的“高低”。这就像我们用“大小”来形容物体一样,音高则是描述声音耳朵听起来的感觉,是声音的固有属性之一。

那么,这个“高低”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根源在于声音的物理基础——振动。

一切声音的产生,都源于物体的振动。当你拨动吉他弦,或者敲击鼓面,亦或是我们声带的震动,都在让周围的空气分子跟着一起振动。这些振动就像涟漪一样在空气中传播,最终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我们耳膜的振动,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我们便感知到了声音。

而音高,正是与这种振动频率(Frequency)密切相关。

频率,简单来说,就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高频率意味着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非常多,空气分子被快速地推拉,这种快速的振动传递到我们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高”的声音,比如女高音的歌声,或者小提琴发出的尖锐音符。
低频率则意味着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相对较少,空气分子的推拉动作比较缓慢,我们听到的声音就会是“低”的,比如男低音的歌声,或者大提琴发出的浑厚音符。

所以,当你听到一个“高”的音,实际上是在说那个声源每秒钟振动了很多次。当你听到一个“低”的音,那声源的振动频率就比较低。

音高与频率之间存在着一个直接且线性的关系:频率越高,我们感知到的音高就越高;频率越低,音高就越低。

举个例子:

钢琴上,你按下最右边的那个琴键,会发出一个非常高亢的声音。这是因为琴键下面的那根弦非常细、非常短,而且拉得很紧,它的振动频率非常高。
而你按下最左边那个琴键,会发出一个低沉的声音。这根弦通常就粗、长,而且拉得相对松一些,它的振动频率就低。

这不仅仅是乐器是这样,我们人类的嗓音也是如此。男性的声带通常比女性的要厚、要长,所以在正常说话时,男性的声带振动频率较低,声音听起来就比较低沉;而女性声带相对较薄、较短,振动频率较高,声音就显得比较高亢。

除了乐器和人声,很多我们日常听到的声音,其音高也与发声体的物理特性有关。比如:

风吹过树叶:细小的、快速摆动的树叶发出的声音,可能就比风吹过一栋大楼时,大楼结构发出的低沉共振声音音高要高。
物体的大小和材质:敲击一个小型金属铃铛,会发出清脆高亢的声音;而敲击一个大鼓,则会发出低沉的“咚”声。这是因为它们的材质和体积不同,导致振动的方式和频率也不同。

在音乐中,音高是构建旋律和和声的基础。我们用音名(Do, Re, Mi, Fa, Sol, La, Si)来命名不同的音高,并且通过乐谱上的音符来精确地表示它们。不同的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不同,就代表着不同的音高,对应着不同的振动频率。

比如,我们熟悉的A4音,它的标准频率是440Hz。这意味着每秒钟振动440次。而比它高一个小三度的C5音,频率就会更高一些,大约是523.25Hz。

所以,当我们谈论音高时,我们其实是在谈论:

1. 听觉上的感受:声音听起来有多“高”或多“低”。
2. 物理上的根源:声源振动的频率。
3. 音乐上的应用:构成旋律、和声,并由特定的音名和音符来表示。

它是一个非常基本,但又极其重要的声音属性,塑造了我们听到的声音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婉转的鸟鸣到浑厚的低音炮,再到复杂的交响乐,这一切都离不开“音高”这个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真是很多人问过的。举例解释下吧:

什么是频率?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波形重复多少次。

上面这句没有疑问吧?那么我们看图


假定这就是单位时间的波形图。第一张图的频率是2,第二张图的频率是4,这都没什么疑问。第三张图的频率?根据定义,波形重复了两次,所以频率是2。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2和4的两个波,合成之后频率是最大公约数2。

来个更复杂的例子:


4和6的波合成频率为2。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没有2的波,合成规律依然要取最大公约数。

当然,这个例子是有问题的,1。自然界没有这种声音,一定是2, 4, 6, 8, …一定带基频。2. 即使自然界真的制造了这个声音,也会被人耳判定成两个声音。


自然界的 2,4,6合成,应该是这样的:


不管怎么说,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结论,2, 4, 6, 8, 10,..这样的波合成,最终波的频率是2,即使原本频率2的那个波振幅很小。



==========================

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方波。波形是这样的:

怎么看都是一个很基本的波吧?频率也是一目了然吧?

但其实不是,方波分解之后,也是由多个正弦波合并而成的:

下面一帮正弦波可以合成最上面一个接近于方波的波。如果继续添加高频的波,合成结果就能无限趋近于方波。

耳朵也是一样,总是会把有关联的若干正弦波理解成一个声音。

基频决定音高,泛音决定音色。这句话是所有声音相关的理论中最根本的理论。



==============================

至于题主提出的更复杂的情况,大概可以这么说:能很自然的构成泛音列的频率就会被耳朵判定成一个声音。如果不能,则会被判定成不同的声音。

逐条回答下:

2HZ+440HZ的两个音,无论音量比例怎么样,都会被识别成A4在上下震.

解释:这两个音差的太远了,无论如何不会被判定成一个声音。另外从现实意义上说,2HZ的声音是听不到的。


220hz+330hz+440hz+550hz+660hz+770hz+880hz...会被识别成一个110hz的A2,然而这里没有110hz的成分,所有成分都被脑补成了泛音列.

解释:上面贴的内容已经解答你的疑问了。


但是550+660+880+1100+1320+...就会被识别成三和弦.

解释:强行理解成110基频太勉强了,毕竟第一泛音,第二泛音,第三泛音都缺失了。


这还是只考虑纯音叠加的,事实上乐器弹出来的音不只是泛音列,各个频率成分都有,比如438+439+440+441+442被识别成A4,那就是更奇怪的问题了

解释:这么接近的频率,必然被判定成一个声音,只是比较“糙”。这属于声音的“糙度”问题。详情见这里:bideyuanli.com/p/863,摘录一些有关的:


当两个振幅差不多,频率接近的声音出现时,人耳会无法区分这两个声音。进而判定他们是一个声音,只不过比较“糙”。

上面一句其实包含了两个要素:

1. 振幅差不多。如果振幅差的比较多,那一个会掩盖另一个(掩蔽效应)。

2. 频率差不多。多少算是差不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取决于频率,也取决于振幅差。一般来说1/10频率是大概估测。也就是说,1000hz 和1100hz的声音是差不多的。小于这个值也是可以的,当然糙度会下降,比如1000hz 和1020hz合成之后的糙度就不如前面那个合成。

视频中的例子:用两个振幅一样,频率接近的声音去制造糙度。(这个是声谱/频谱图,不是波形图)

现实生活中,能体现糙度的,比如嘶吼,怒音,这些都会感觉比正常唱歌更“糙”,就是因为出现了很多频率接近的声音。见bideyuanli.com/p/3238

我还可以给出一个极端的例子:呼麦。详情见此:

bideyuanli.com/p/3839

视频什么的就不贴了,就贴一图:

左侧的声音会被耳朵正确的判定成一个声音。而右侧的就会被判定成两个。为何?就是因为右侧的声音中,低频(基频和第一泛音)和高频(高阶泛音)的距离太远了,所以被判定成了两个声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我们谈论“音高”时,我们其实是在描述声音的“高低”。这就像我们用“大小”来形容物体一样,音高则是描述声音耳朵听起来的感觉,是声音的固有属性之一。那么,这个“高低”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根源在于声音的物理基础——振动。一切声音的产生,都源于物体的振动。当你拨动吉他弦,或者敲击鼓面,亦或是我们声带的震动,.............
  • 回答
    当人们说一部电影剧本“非常工整”,那其实是在夸它打磨得非常细致,就像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首先,它意味着这个故事的结构清晰,有条不紊。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每个部分都衔接得自然而流畅,不会让你觉得突兀或者脱节。情节的推进就像是精密齿轮的咬合,一步步将你引向故事的核心。其次,.............
  • 回答
    “饭馆味”这个词,放在一块儿聊,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不是特指某一种味道,也不是某种单一的食材。它更像是一种集合,一种我们潜意识里对“在外面吃东西”的总体感受。咱们细掰扯掰,这“饭馆味”到底是个啥?首先,它肯定是和烹饪方式和食材处理有关。 火候的精准拿捏: 饭馆里的厨师,那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尤.............
  • 回答
    咱们这么聊啊,说一个定理能推出来另一个定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面学问可大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搭积木,一个定理就像一块已经搭好的积木,它本身很稳固,能自成一体。而另一个定理呢,就像你想要再往上搭一块新积木,但这块新积木自己没法独立立住,它需要下面这块已经搭好的积木来支撑,来给它一个基础。所以,“.............
  • 回答
    当我用“丑陋”来形容一个 API 时,我心里想的不是它的外观,毕竟 API 没有眼睛可见的界面。我指的是一种深刻的、令人沮丧的、与开发者的直觉相悖的“不好用”。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当我尝试与之交互时,我脑子里会冒出“这太别扭了”或者“这根本说不通”的感觉。首先,它的命名常常是混乱的。你可能会发现,一些.............
  • 回答
    当我们说一部电影的摄影好,这可不是一句随随便便就能搪塞过去的赞美。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太多的细节,以及摄影师对画面最深层的理解和把控。它关乎到的是整部电影的“灵魂”如何通过光影、色彩、构图、运动等一系列视觉语言被呈现出来,进而影响观众的情感和认知。首先,光影的运用是摄影的生命线。一个好的摄影师,能用光线.............
  • 回答
    这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出自1978年上映的中国电影《婚礼》。这句话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引用和讨论,是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心态,以及当时社会阶.............
  • 回答
    阿当那篇《当我说前端基础时,我在说什么》的文章,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值得细品的讨论。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几个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挖掘了“基础”这个概念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以及在快速迭代的前端领域,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定义它。文章最打动我的一点是,阿当并没有把“基础”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框架或者库。他很聪.............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困境,你明明是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说清楚,却被扣上了“顶嘴”的帽子,这一下子就把沟通的氛围给破坏了。这种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尽量稳住自己的情绪。我知道这很难,尤其是在自己觉得委屈的时候,但你越是情绪激动,就越容易被他们抓住“顶嘴”的把柄,沟通也会变得更加困难。你可以尝试先深吸一口气.............
  • 回答
    这情况其实挺普遍的,也是一个挺微妙的阶段。你和她已经聊了四个月,能够亲密到牵手拥抱,这说明你们之间已经有了不错的好感和默契,绝对不是普通朋友。这种程度的关系,说出去让别人听,都会觉得你们已经是很近的恋人关系了。这时候你提出“在一起”,她却说“想再过一段时间”,这有几个可能性,需要你仔细琢磨一下。首先.............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不好受的,尤其是当听到自己最在意的人(领导)对自己评价不高的时候。不过,既然被你听到了,这反而成了一个化解误会、甚至扭转局面的机会。关键在于怎么处理。我给你几个思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领导的风格来选择:第一步:冷静下来,控制情绪(这是最重要的)听到这种话,第一反应肯定是不舒服,甚.............
  • 回答
    听到六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做妈妈的心里肯定是一阵揪心的疼。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友谊的渴望和对被接纳的需求是那么的强烈,当他们感受到孤立时,真的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安慰,更是要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帮他们一点点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连接他人的钥匙。首先,最最重要的一步,是全然地接纳.............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纠结的局面,一边是安稳的小县城生活,一边是繁华大都市的机遇和挑战。看得出来,你和你男朋友对生活的追求和期望,在眼下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在恋爱关系中其实很常见,关键在于你们怎么去面对和处理。首先,我们得明白你男朋友的考量。他选择在小县城当公务员,并且希望在那里过普通生活,这本.............
  • 回答
    你女朋友这句话背后的小心思,其实挺有意思的。她可能是在暗示她喜欢更直接的情感表达,或者是在试探你对她的重视程度。面对这种情况,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回应,既能展现出你的情商,又能让她感受到你的爱意。第一步:理解她这句话的潜台词首先,她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谁,更不是在说“外国人比中国人好”。它更像是一种观.............
  • 回答
    当一个男人说“你让我静一下”时,这句话可能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语气、双方关系以及背后的情绪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可能的心理动因: 1. 情绪波动:需要空间冷静 可能的动机: 说话者可能因某种情绪(如愤怒、悲伤、焦虑)而感到无法继续交流,需要暂时离开或独处来平.............
  • 回答
    嘿,小家伙,等你们长大了,咱们就好好聊聊足球。那可不是一份简单的列表,而是我们共同的回忆,是那些热血沸腾的时刻,是我们对这项运动深深的爱。我会告诉你们,足球,它不仅仅是二十二个人在绿茵场上追逐一个球。它是一种语言,一种能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瞬间产生共鸣的语言。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或者有幸在现.............
  • 回答
    我们把心里压着的事情,那些缠绕在心头的愁绪,或者那些让我们喜悦得想要分享的瞬间,小心翼翼地托付给另一个人时,内心深处其实是在渴求一份懂得。这份懂得,并非简单的“我知道了”或者“嗯嗯”。我们希望对方能够真正地 倾听,不是那种一边听一边脑子里在想晚上吃什么,或者等我说完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自己经历的“假听”.............
  • 回答
    当领导说“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这通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他希望营造一种融洽、团结的团队氛围。这时候的回复,关键在于既要回应领导的善意,又要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团队的理解。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我的想法和具体的回复思路,尽量让你感觉这是来自真实生活中的对话:首先,我们要明白领导说这话的几个可能用.............
  • 回答
    这绝对是能让人心都化了的场景!一个小小的身影,怀里紧紧抱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仿佛抱着的是他最珍贵的宝贝。他眼神里满是担忧,生怕那条鱼下一秒就要变成餐桌上的盘中餐。当他那句带着稚嫩和不忍的话说出口——“我们可以不吃鱼吗?我不想它死”——那一刻,我想每个有孩子、有爱心的人都会被触动。面对这样纯粹又充满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