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奇葩说 第六季》第十期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你怎么看?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十期关于“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这个辩题,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我听了之后,脑袋里像是有个小小的辩论赛在进行,感觉挺有意思的。

首先,我得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平衡真实与想象、理性与情感的艺术。

我个人更倾向于“应该告诉”,但关键在于“怎么告诉”。

为什么我倾向于“应该告诉”?

尊重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 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辨别能力的“小白”。他们会观察,会提问,会因为现实与故事的差异而产生困惑。如果一直假装童话是真的,反而可能在他们发现真相时,对父母的信任产生动摇。那种“我曾经被欺骗了”的感觉,可能会比直接得知真相更伤人。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童话?”“童话讲了什么道理?”“它和现实有什么不同?”这能帮助他们从小就建立一种“不尽信书,而信其义”的思考模式。他们会开始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虚构,什么是寓言,什么是传说。
更好地理解社会和现实: 童话往往描绘的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有明确的好人坏人,有完美的结局。但现实世界远比这复杂。当孩子知道童话是假的,他们也更容易理解现实中的人性的多面性,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并非所有努力都有一个“王子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的结局。这并非是要摧毁他们的童真,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这个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上生存。
“真的”和“假的”的定义: 很多时候,我们说童话“假的”,是指它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童话所承载的那些关于勇气、善良、友谊、爱、坚持的美好品质,那些传递的价值观,却是“真的”。父母可以借此机会,去解释童话的“假”在于故事本身,而它的“真”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和情感。

但是,怎么告诉,才是这场辩论的核心。

我反对的是那种生硬、冷冰冰、剥夺孩子想象力的“真相揭露”。 比如,一本正经地给孩子讲:“你看,白雪公主根本就不存在,毒苹果这种东西是不会杀人的,而且王子也不是随便吻别人就能醒的……” 这样的做法,简直是扼杀童年。

我所设想的“告诉”,应该是这样的:

1. 循序渐进,而非一次性告知: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他们开始提出疑问,或者对童话的真实性产生模糊认知时,才是最好的时机。不必等到他们自己去发现,更不必主动去“揭穿”。
2. 强调童话的“另一种真实”: 告诉他们,童话是“故事”,是“想象出来的”。但这些故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快乐,教会我们很多道理。就像讲故事的人,他们用想象力创造了这些世界,而我们通过听故事,也能学到勇敢、善良,认识到邪恶终将失败。
3. 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发现: 比如,当孩子问“灰姑娘的鞋子为什么只有一双?”父母可以反问:“你觉得呢?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或者“你觉得 Cinderella 穿上水晶鞋的时候,她的心情怎么样?”把“假的”变成一个探索“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入口。
4. 区分“故事”与“现实”的界限: 告诉他们,“这是童话里发生的事情,不是我们现实生活里会发生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灰姑娘那样,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善良和希望。”
5. 保护想象的空间: 即使告诉了孩子童话是假的,也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喜欢这些故事,继续在心里上演这些精彩的情节。想象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它不应该因为“真相”而受到伤害。我们是告诉他们“这是故事”,而不是“你们不准再喜欢这个故事”。
6. 共情与理解: 孩子对童话的着迷,往往是因为其中的美好、刺激和情感共鸣。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要保持对孩子情感的尊重。不能因为“揭穿”而让孩子觉得他们之前的相信是愚蠢的。

回到辩论场上,我听到一些观点,比如“童话就是给孩子看的,为什么要打破这个美好的幻象?”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那种想要保护孩子纯真岁月的愿望。但我觉得,童真不等于无知,纯真更不等于被蒙蔽。真正的童真,是在经历了风雨后,依然选择相信美好;真正的纯真,是在看透了世界的复杂后,依然选择保持善良。

另一边,也有观点强调“诚实是最好的原则”。 我也认同诚实,但诚实也需要智慧。对一个几岁的孩子,直接说“圣诞老人是假的”可能太过残忍。对童话也是如此,诚实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引导和教育。

所以,我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父母应该以一种温和、循序渐进、充满智慧的方式,帮助孩子区分虚构与现实,同时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并从中汲取积极的价值观。告诉他们童话是假的,不是为了打破幻象,而是为了给他们开启一扇门,让他们能够带着更成熟的认知,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去欣赏故事的艺术,去学习人生的道理。

这更像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反面教材。我们不是不希望苗长高,而是希望它能更健康、更茁壮地成长。而知识和理解,正是帮助他们茁壮成长的养分。

所以,我的答案是:是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怎么看待”这个“假”和“真”。 让这个过程,成为一次成长的契机,而不是一次童真的告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命题荒诞

本期正反命题的所有实词皆含义不清。

多大的孩子?父亲还是母亲一样吗?何种童话?什么意义上的真假?什么场合以何种方式告诉孩子?要不要考虑孩子性格?要不要考虑孩子的同学或者伙伴?要不要考虑孩子对真假的理解与成年人不同?要不要考虑家里除了童话还有哪些童书和玩具?

最核心的问题:你们知道童话都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吗?你们确定孩子们需要被告知真假吗?你们真的知道某个童话的哪些部分是真是假吗?你们知不知道没有哪一类东西都是假的,即便是谎言?

(二)真假不拘

童话真假不重要,童话本身也不重要,尤其虚构童话,尤其虚构的欧陆童话。那些王子公主小红帽狼外婆水晶鞋小人国之类童话故事,始终都是舶来品,且不说其中传达的嫌贫爱富、名利幻觉、血统命定、人性残酷和两极思维模式是不是适合某种性格或年龄段的孩子。

诸位和你们的父母、祖辈儿时,顶多也就是短暂地读过一段时间吧。大家幼儿园出站后,还有谁阅读谈论收藏童话,或者介意在意留意童话的真假?又有哪个孩子的想象力、学习力、注意力、动手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是靠这些童话故事支撑起来的?小学课文里的童话,难道不是每学期两三道考试题的意义?

童话不是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也不全是影视动漫,更加不是科学幻想、儿童文学或少儿读物的主要部分。所以,可能只有靠做童书绘本吃饭的一小部分人,才会觉得一丝恐慌吧。毕竟改做更加影响持久、题材无限广博、想象力无比丰富的科普绘本和非虚构童书太难了,而且抄袭洋货越来越麻烦,10后的家长们早都直接海外购了。

(三)聪明善良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告诉自己什么虚构读物是真是假,他们知道真假的东西早就超越自己父母很多很多了,他们也更容易兼容真假、穿越童话与现实,并早早学会讨好家长和老师。前些年流行的穿越剧玄幻文,不正是孩子们童心未泯的集中发作吗!

其内在原因父母们可能很少去想,孩子们在一起最经常念叨和纠结的是,哪些真相可以或者不能告诉颟顸的父母,以及父母哪些愚蠢的谎言有无必要当面戳穿。(此处省去故事若干,以免有人对号入座)

孩子们固然单纯,但一点也不比很多成年人愚蠢。许多孩子正是因为这两个问题抑郁的,或者因此而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陷入自己虚构的世界!而少数有才华的孩子,终于逃离父母的掌控和现实的浮躁,把悲伤童年化为激情穿越。

希望这些长大成人的孩子,再也不要去试图掌控别人的童年。

(四)不仅童话

细心的家长应该会发现,一百多年前的童话书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

孩子们不会觉得奇怪,有的小孩那么小,有的动物那么大。

孩子们不会觉得奇怪,动物们可以和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

孩子们都会对着玩偶反复叨叨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废话,仅仅是因为好玩。

孩子们很容易走进书中的世界,也很愿意回到并不快乐的现实。

童话世界里的孩子们,有着最真实丰富的喜怒哀乐,与童话真假无关。

所以,童话的真假从来都不是一个需要讨论或者辩论的问题。

但父母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外最好的童书介绍给自己的孩子,并尽量引导孩子去阅读、去品味、去求证、去探索、甚至去创作。

而童话,乃至童书,都只是童年生活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user avatar

成人们自己还沉浸在“方舟编译器11月份就要完整开源了”的谎言里,又哪里来的勇气戳破孩子们的童话世界呢?

user avatar

还是给孩子留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吧!

你哭着对他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他不可能,是一个王子。

忙碌的学前班才是真的。

从小就开始的各类课外班才是真的。

校园欺凌才是真的。

作业写不完才是真的。

成绩不好要挨打才是真的。

繁重的课业压力才是真的。

中考和高考才是真的。

不好找工作才是真的。

不好找对象是真的。

有孩子不好养的真的。

没钱是真的。

记得刘慈欣写过一本书,里面讨论了人类如果能继承上一代的记忆会怎么样。最后结果是,在母亲的肚子里,把自己杀死了。

你给孩子讲童话是假的,那些事情才是真的,孩子听完之后,不知会作何想法呢?

user avatar

什么年龄应该知道那个年龄应该知道的事情。

一切都应当顺其自然。

童年有童话,

少年有憧憬,

青年有梦想,

中年有现实,

老来有回忆。

这都是顺着年龄一步一步、自然而然知晓的。

你不要去跨过年龄提前去告知。

难不成你和儿童说童话是假的?

和少年说梦想只是梦想,永远实现不了?

和青年说996是必然,未来有福报?

和中年说别干了,反正35要被辞退?

和老年人说反正老了也是疾病缠身?

这些到了年龄自然就知道了,要你说?

尤其是未成年前、心智未成熟的人群。

让他们有应有的概念:

什么叫幸福的童年?

什么叫中二的少年?

什么叫热血的青年?

麻烦给他们一个恰当的生活。



推荐上万收藏大学成长实用干货:


user avatar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我也曾经以为,童话里面的故事是真正存在的。坏女巫最终都会自食恶果,好女孩最后都能有王子来保护。

后来长大了,看的书越来越多,我开始认识到自然与科学,开始学习到人体的奥秘,那个时候其实就慢慢自己明白了原来人是生活在现实里的,童话啊什么的,哪怕没人告诉你,你都会知道,它们根本都是假的。

要告诉孩子们童话都是假的,无非是因为担心孩子会模糊童话和现实的界限,可是这个阶段,每个孩子都会有,也都会消失,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逐渐认知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你不用专门去告诉他们,没有王子也没有公主,儿子曾经会怕黑,因为他那个时候觉得黑暗里面会藏身怪兽,会让我变身奥特曼保护他,

可是现在他已经不怕黑了,因为已经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怪兽。他上幼儿园了,知道了有光就会有影子,有光明就会有黑暗,知道了夜晚的来临是因为地球的转动造成的。

我没有告诉过他,他曾经以为真的存在的童话都是假的,没有什么奥特曼,也没有真的怪兽,他要假扮那么我也配合,现在他自己知道了,也没有太失落,仍然会玩玩具,会跟我假扮小怪兽侵略地球,但是他了解了更真实的知识,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所以这些并不会影响到他的认知。

当我们成年后,会面对更多的童话破灭,会有更多的意想不到,会看到更多不愿意看到的黑暗,所以现在还是不说了吧,不说,也总有一天会知道,就好像我们自己一样。哪怕这世界有时候会突然感到天翻地覆,幻想破灭,生活仍然要继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