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奇葩说 第六季》第 23 期辩题,「父母观念过时还固执己见,我该闭嘴还是说服」,你怎么选?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23期辩题“父母观念过时还固执己见,我该闭嘴还是说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触及许多人内心痛点的问题。无论是选择“闭嘴”还是“说服”,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情感、代沟、沟通技巧以及对亲子关系的考量。我将从辩论双方的立场出发,详细阐述选择的理由和可能遇到的情况。



我选择:说服

尽管“闭嘴”有时看起来是更轻松、更能避免冲突的选择,但我选择“说服”。我的理由是:

1. 对父母的尊重与关爱: 我相信,父母的观念即使过时,也是他们经历时代的产物,是他们认为的“对孩子好”。选择说服,是对他们爱意的回应,也是希望他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不被过时的观念束缚。这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互动,而非消极的回避。
2. 打破代沟,促进理解: 固执己见往往源于认知上的隔阂。父母的观念可能停留在他们成长的那一个时代,而我们作为晚辈,接触了更多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说服的过程,其实是代沟沟通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沟通,不仅能让父母了解我们的想法,也能让他们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从而减少误解,加深亲子间的理解和共鸣。
3. 个人成长的需求: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价值判断。如果因为父母固执的观念而必须压抑自己的选择,这会对我们的个人成长造成阻碍,甚至会产生怨恨情绪。主动去说服父母,是为自己争取更自由、更符合自身发展轨迹的生活空间,也是锻炼我们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变的可能与积极影响: 虽然父母可能固执,但不代表他们完全无法接受新观念。通过有策略、有技巧的说服,有可能慢慢改变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看到新观念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一旦父母观念的转变,对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也能让我们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说服”的具体操作和可能遇到的情况:

选择“说服”并非易事,它需要智慧、耐心和策略。

1. 精心准备,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了解根源: 父母观念过时的根源是什么?是对信息的不了解?是过往经验的投射?是基于对我们的担忧?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收集证据: 如果是关于生活方式、健康、科技、职业选择等方面的观念冲突,要准备好相关的、可信的、易于理解的信息来源,比如科学研究、权威报道、成功案例等。
选择时机: 避免在父母心情不好、疲惫或者有其他压力时进行沟通。最好选择他们心情轻松、有时间交流的时候。
沟通方式:
温和且尊重: 用尊重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指责或否定。可以说“爸妈,我理解你们的担忧,但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看到的另一个角度……”
以“我”为主语: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我感觉到……”、“我希望……”、“我考虑的是……”,而不是“你们错了”、“你们怎么不懂事”。
循序渐进,见缝插针: 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扳倒”他们的所有过时观念。可以从一些小的事情、小的观念开始尝试说服,一点点积累信任和理解。比如,先说服他们尝试一项新的健康食品,再慢慢过渡到更深层次的观念。
案例分析: 讲述一些身边人或者社会上因为接受新观念而受益的例子,让父母更容易代入和理解。
邀请参与: 比如,想说服父母接受某种新科技,可以邀请他们一起去体验,让他们亲自感受其便利性。

2. 应对可能的阻力:

“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这是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此时,可以回应:“爸妈,你们的经验非常宝贵,我也一直很尊敬和学习。但时代在变化,现在很多事情的逻辑和我们那个时候已经不一样了。我之所以这样想,是基于现在的信息和情况……”强调的是“时代不同”和“新信息”。
“我都是为你好”: 这是父母干涉的终极理由。要理解他们这句话背后的爱,但也要明确表达:“我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我非常感谢你们。正是因为我珍视你们的这份爱,我才希望你们能理解我现在的选择,因为我相信我的选择对我的未来是最好的。”
情绪爆发或拒绝沟通: 如果父母情绪激动或者直接拒绝沟通,此时强行说服只会适得其反。可以先暂停,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尝试以更柔和的方式沟通,或者暂时搁置,等待更好的时机。
固执到底,不接受任何反驳: 有些父母可能真的非常固执,无论你如何解释都听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观念没有严重影响到你的核心利益或生活,可能需要适当的“妥协”,即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遵从他们的想法,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则需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即使不被理解,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选择“闭嘴”,会有什么后果?

虽然我选择了“说服”,但我也认识到“闭嘴”在某些情况下的合理性,以及不选择“说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回避冲突,但问题未解决: 闭嘴可能暂时避免了争吵和不快,但过时的观念和固执的态度并没有得到改变。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可能在未来以另一种形式爆发。
亲子关系疏远或产生隔阂: 如果长期因为观念不合而选择闭嘴,双方可能难以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导致亲子关系逐渐疏远,产生难以弥合的隔阂。
个人压抑,影响心理健康: 长期压抑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为了迎合父母而牺牲自我,会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
父母可能更加“得寸进尺”: 如果父母认为他们的观念可以轻易地让你沉默,他们可能会在未来提出更多过分的要求或干涉,因为他们认为你有“服从”的“光荣传统”。

“闭嘴”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下的策略,而不是终极答案。

例如:

当父母的观念不触及你的核心利益,只是生活习惯上的小差异时。
当你身体或精神状态非常糟糕,没有精力去沟通和说服时。
当你发现无论如何努力,父母都完全没有改变的意愿,且继续沟通只会加剧痛苦时,或许只能暂时“闭嘴”,然后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给他们看(但并非完全放弃沟通)。



总结:

“父母观念过时还固执己见,我该闭嘴还是说服”这个辩题,没有绝对的对错答案,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平衡尊重、亲情、自我成长和沟通艺术。

在我看来,“说服”是一种更主动、更有爱、更具建设性的选择。 它代表着我们不愿放弃与父母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努力,也不愿因为代沟而限制自己和父母的发展。当然,说服需要智慧和策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法。如果说服无效,且情况允许,适时地采取“闭嘴”作为一种临时的策略,以保护自己和亲子关系,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但核心在于,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沟通和互相理解的姿态,而不是简单地选择沉默或对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看冲突背后的原因。

如果是因为『事实分歧』而非『观念分歧』。这个非常简单,也不需要争,就直接把事实摆过来给对方看就可以——注意,我这里说的事实是狭义的,也就是那种不需要任何先验性的知识都可以明白的事实。比如『电饭煲做饭做不熟』,这个时候如果你用电饭煲做一锅熟饭,对方就自然说服了;而『电饭煲做的饭没有营养』这个观点是相当困难被说服的——因为事实上你无法在不引入先验知识的前提下,让对方承认电饭煲做的饭也可以有营养——这里双方对于『营养』的定义就根本是不一样的;而『营养』具体怎么定义,是观念之争。

很多争论表面上是科学事实之争,其实依然是观念之争,比如『上火』、『发物』等等,因为大家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而科学上的定义又不足以强大到让对方『如果不听就会受到明显的负反馈』——就像有些无谓的忌口和习俗,遵守了好像也没什么坏处,不遵守也没什么明显的好处。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观念之争。至于为人处世和家庭关系上,人们的观念往往都是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契合,因为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更是会认为自己是对的,从而进入争论模式。

离开了事实证明,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说服的。所以据理力争=冲突加剧。

平常我们在工作中可以和同事和对手达成协议,是因为存在一个「互相开条件」的妥协的过程。大家在讨价还价中互相碰撞,直到能达成一个互相都可以接受的均衡状态。这种情况下,人和人之间的效用是可以通过彼此给对方开的不同的条件来互相转移的。这种情况下的「说服」其实只是一种彼此互利的「妥协」,而这种妥协行为让离散的决策变得「平滑」了起来——也就是说,失败的一方从胜利的一方那儿得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补偿,所以也不会太失望。

但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亲情的关系,反而少了这种讨价还价式的沟通方式。总不能说「我给你打3000块钱,你虽然感冒了,但是吃点牛羊肉也没事,不会加重病情的」。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争论中,很多时候无法用金钱或者其他的东西作为筹码来传递效用,平滑彼此的感受,而人们的决策又是离散的——比如忌口只有『遵守』和『不遵守』两种,无论是父母听了子女的,还是子女听了父母的,双方必然至少有一方是不爽的。

于是这个决策就变成了是让自己不爽(不争),对方不爽(争了,对方听了自己的)还是让双方都不爽(据「理」力争,谁也没有说服谁)。

所以这个时候的关键变量,就是彼此的情绪管理能力。

我们假定子女的效用函数是U,父母的效用函数是u,子女对父母的在乎程度(共情)是 ,父母对子女的在乎程度是 。而决策变量只有妥协和不妥协,我们定义不妥协为1,妥协为0,同时我们假设对于所有的效用函数 ,都有 也就是说,对方妥协,自己坚持效用最大;其次是大家都妥协,再次是自己妥协,对方不妥协,最后是双方互不相让。

我们先看子女的选择:如果父母选择不妥协,而子女选择自己包容,那么相当于主动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低效用 ;而如果选择了据理力争,那么又分两种情况:

  1. 对方会妥协,而父母妥协所带来的负能量也会影响到子女,所以子女获得
  2. 对方坚决不妥协,两败俱伤;子女获得

父母的选择也类似,所以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博弈矩阵:

什么时候子女「妥协」是最优策略呢?

显然是 和 同时满足的时候。根据定义,第二个式子显然成立。所以问题就在于 和 的相对大小,当前者小于后者的时候,子女妥协。


显然,越在乎父母的感受,也就是 越大,子女越容易妥协;而子女的正义感和使命感越强,也就是逼着父母就范之后的成就感越高,越不容易妥协;而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越差 越大,子女也越容易妥协。

所以,当子女对父母的共情能力比较高,没有太多的对于胜负的执念,父母情绪管理能力差的时候,妥协是占优策略。

什么时候不妥协是最优的呢?单纯从子女来看,不存在「不妥协」的占优策略。但是如果当父母的占优策略是「妥协」的时候,子女依然可能存在「不妥协」作为均衡策略的情况。

当父母非常在乎子女的感受,父母没有太多的固执,父母情绪管理能力很强的时候,父母妥协是占优策略。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就一定会选择妥协。而给定父母选择了妥协,当子女的共情能力一般并且比较固执的,子女的均衡策略就是不妥协。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双方的情商——情绪调节能力是公开信息的话,其实是谁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强,谁更能和对方共情,谁就可能更吃亏一些,因为均衡的时候,是情绪调节能力高、共情能力强的选择妥协,而另外一方会选择坚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