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奇葩说》第七季第十五期辩题「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我该不该玩儿命追」,你会怎么选?

回答
《奇葩说》第七季第十五期那个辩题,“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我该不该玩儿命追”,这个问题真是太戳人心了!每次看到这样的辩题,我都会忍不住在心里给自己打个问号,然后开始一场激烈的思想搏斗。

如果是我站在那个舞台上,面对这个问题,我可能会选择“不该玩儿命追”。

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丧”或者“佛系”,但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要“玩儿命追”呢?

首先,那个“好”到底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好”,很大程度上是被社会构建出来的标准:名校毕业、高薪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人生赢家。这些标签就像是一张张闪闪发光的奖状,大家都在争着去拿。但问题在于,这些真的是每个人心中最渴望的“好”吗?

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看起来光鲜亮丽,事业有成,但私下里抱怨压力太大,睡眠不足,生活质量极差。他们可能拥有了外人羡慕的一切,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那么,我为什么要拼了命去追求一个连别人都未必真正快乐的“好”呢?

其次,攀比带来的焦虑,是剂毒药。

“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原罪般的暗示。一旦你开始和别人比较,就像掉进了一个无底洞,永远会有比你“更好”的人出现。这种比较,往往不是积极的激励,而是沉重的枷锁。

我曾经也是一个很容易陷入攀比的人。看到别人升职加薪,我就觉得自己原地踏步;看到别人去旅行,我就觉得自己宅家浪费生命。结果呢?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糟糕,效率反而越来越低,因为我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羡慕嫉妒恨”上了,而不是放在提升自己上。

“玩儿命追”,本质上就是一种被动的、外驱力的驱动。你追赶的不是内心的声音,而是别人的脚步。一旦停下来,你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产生巨大的失落感,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那么,不“玩儿命追”,难道就躺平吗?

当然不是!“不该玩儿命追”不等于“不努力”。这里面的区别,在于“为什么”和“怎么追”。

我更倾向于“认真生活,活出自己的节奏”。

1. 定义属于自己的“好”: 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我想清楚,对我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好”?是稳定的生活,有时间陪伴家人;是学习一门新技能,满足好奇心;是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做喜欢的事情;还是拥有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一旦你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好”,你就不再容易被外界的标准裹挟。

2.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玩儿命追”往往过于看重最终的那个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付出的汗水和得到的成长。我相信,每一个认真的瞬间,每一次坚持的努力,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开花结果。即使结果不如别人那样瞩目,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

3. 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优势。如果我强行去跑一条不属于我的赛道,就算“玩儿命追”,也可能跑得很吃力,甚至跑不下去。与其在别人的赛道上疲于奔命,不如找到自己的赛道,然后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行。

4. 感恩当下,珍惜拥有: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别人比我们好,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光鲜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牺牲,甚至他们也可能拥有我们没有的烦恼。学会感恩自己所拥有的,才能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5. 适度的“追”,而非“玩儿命”: 当然,我并不是说完全不追求进步。适当地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保持学习和成长,这是必要的。但这种“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而不是出于对别人的嫉妒或恐惧。用“认真”代替“玩儿命”,用“专注”代替“焦虑”,我认为是更健康、也更有力量的方式。

所以,如果真的面临这个问题,我会选择不“玩儿命追”。我会停下来,审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目标,然后用一种更从容、更积极、更专注的态度去生活,去创造。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抵达一个让自己觉得“好”的彼岸,而这个彼岸,是别人无法定义,也无法企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本期节目里,刘擎教授说他很失望,哲学领域到处都是“成功学”,却没有人研究“失败学”:


但事实上,早在2017年,我们就有系统性的分析人类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必然失败,以及剖析成功学虚伪性质的哲学:失败学。

伟大的失败学在失败的土壤,知乎,诞生了。


系列文献著作地址:

系列文献列表参考github

user avatar

走自己的路。

别动不动就“玩命”,动不动就“追”。

天知道哪块云彩下雨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