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奇葩说 第五季》第十五期(在一段幸福的恋情中,是否要与大数据匹配最合适对象约会)?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十五期,辩题是“在一段幸福的恋情中,是否要与大数据匹配最合适对象约会?”。这一期可谓是狠狠地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说实话,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数据?最合适对象?听起来好理性,好科学,但也…有点丧失了恋爱的“烟火气”吧?

正反双方观点浅析:

正方(要与大数据匹配最合适对象约会):

正方的主要论点围绕着“效率”和“成功率”展开。他们认为,既然有工具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契合的人,为什么不利用呢?

节约时间和精力: 传统的恋爱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试错,从遇到合适的人,到磨合,到最后可能发现不合适,这个过程消耗了太多时间和情感成本。大数据分析,比如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价值观甚至基因信息,可以大大缩小范围,把精力聚焦在更有可能成功的人身上。
提高成功率: 大数据能够挖掘出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匹配点,这些点往往是维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关键。与其靠感觉,不如靠科学分析来增加“幸福恋情”的可能性。
打破“舒适区”的局限: 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但这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大数据可能匹配给我们一些我们意想不到,但实际上却非常互补的人,这有助于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遇见更多可能。
辅助而非决定: 很多正方辩手也强调,大数据匹配只是一个“建议”,最终的决定权还在我们自己。这就像导航一样,它指引方向,但路怎么走,风景怎么看,还需要自己去体验。

反方(不与大数据匹配最合适对象约会):

反方则旗帜鲜明地捍卫了恋爱的“不确定性”和“体验感”,他们认为爱情不是一道数学题。

爱情的“魔力”在于未知: 爱情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惊喜感。那种“电光石火”的感觉,那种因为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而心动,是大数据无法模拟的。如果一切都提前被计算和匹配好了,那恋爱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大数据无法衡量情感的“细微末节”: 感情的产生和发展,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一些非常微小、难以量化的细节之上的。比如一个眼神,一句玩笑,一种默契。大数据可以分析你的喜好,但它如何分析你和另一个人之间擦出的火花?那种心灵的契合,不是简单的算法就能读懂的。
过度理性可能导致“选择困难症”和“错失真爱”: 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寻找最佳选项”的心态去约会,一旦遇到一个“基本符合”的对象,却因为觉得不是“最完美”的,而继续寻找,很有可能就错过了那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而且,总想着“有没有更好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
“最合适”的定义是动态的: 什么是“最合适”?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我们对伴侣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大数据今天的匹配,可能明天就不适用了。而真正的爱情,是双方一起成长,一起去“成为”最合适的那对。
对个人隐私和情感的“工具化”: 将自己和他人都置于大数据的审视之下,甚至以此来决定约会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将情感“工具化”,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尊严。

我的评价与思考:

听完这一期的辩论,我感觉双方都有很强的说服力,也确实触及了当代年轻人婚恋观的矛盾点。

我更倾向于反方的立场,但并不完全否定大数据的辅助作用。 我觉得,爱情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非理性”和“不可预测”。当我们把一切都交给大数据去安排时,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意外的惊喜”,失去那些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的美好。
反方说的“魔力在于未知”这句话,我非常认同。 那种因为一个小小的共同点而产生的共鸣,那种在不经意间发现对方身上“你也有这样”的惊喜,是情感连接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切都被“剧透”了,那恋爱的过程就会变得像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少了许多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我也很担心,过度依赖大数据会让人们变得更加被动和功利。 人们可能会更在意对方是否符合大数据设定的“完美人设”,而不是去发现和欣赏对方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而且,当大数据说“你们不合适”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轻易放弃一段本来有发展可能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维定势。
但是,我也承认,在大数据时代,完全忽略它的存在似乎也有些“傻”。 比如,在茫茫人海中,一个基于兴趣爱好或者生活习惯的初步筛选,确实能够大大提高效率。我可以接受大数据作为一个“初筛工具”,帮助我排除掉一些显而易见不合适的人,但绝不能让它来决定我的“真命天子”是谁。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理性”和“感性”。 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个“理性”的参考,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上。那些看不见的、难以量化的东西,比如心动的感觉、相处的默契、共同成长的动力,才是维系一段感情最坚固的基石。
“幸福的恋情”不仅仅是匹配度高,更是双方共同经营和创造的过程。 即便是大数据匹配的“最合适”对象,如果双方不去用心经营,不去包容和理解,这段关系也难以长久。反之,一对被认为“匹配度不高”的情侣,如果肯为彼此付出,愿意共同成长,也可能收获一份令人羡慕的幸福。

总结来说, 这一期的辩题非常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人在追求效率和理性的时候,内心深处对“纯粹情感”的渴望。我更愿意相信,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而大数据可能只能提供一些“试剂”的成分分析,真正的反应过程,还需要我们亲手去碰撞,去感受,去体验。在一段幸福的恋情中,我们可以参考大数据,但绝不能被大数据“绑架”。真正适合你的那个人,可能不是大数据算出来的“最优解”,而是那个让你愿意为之付出、共同创造幸福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点没打,每个人每个阶段的心态和条件都不相同,所以每个阶段,最合适他的人都在变。甚至当他每次产生新的购物行为,发表新的朋友圈言论都被算入大数据时,即使大数据准确计算出最合适的人,同一天上午和下午最合适的人,都不一样。

当最合适的人瞬息万变时,处于稳定幸福状态下的人,可能也就没兴趣去和最合适约会了。也许你和A约会前,难得一次扫码共享单车改变消费习惯,就改变了约会对象,等到了约会地点,最适合你的已经成了B。你对这个不停变化的人还有兴趣吗?

变多了,就是个游戏,你最多看看脸。


---

另外,不谈辩论,很扫兴地 从实际算法角度谈谈这里的大数据推送。目前通过大数据推送最合适的人,其实和淘宝根据购买需求推送产品差不多。用的算法很可能是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每次挑树分杈选叶子,要求信息熵最低,都有一定随机性,预测出的最合适(打分最高)是概率波动的,基本每次推送最合适的人都不一样。

真要去实现,搞到最后就是个陌陌,或微信摇一摇,图个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十五期,辩题是“在一段幸福的恋情中,是否要与大数据匹配最合适对象约会?”。这一期可谓是狠狠地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说实话,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数据?最合适对象?听起来好理性,好科学,但也…有点丧失了恋爱的“烟火气”吧?正反双方观点浅析:正方(要.............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五期,罗振宇把“不服卡”送给许吉如,这个行为无疑是当期节目最大的看点之一,也引发了许多观众和网友的热议。要评价这个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从“不服卡”本身的设定和使用逻辑来看。“不服卡”是《奇葩说》的一个特色道具,它的核心功能在于为辩手提供一个“挑战.............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二十二期,辩题“能者多劳”是不是“坑”我,可以说是非常贴近生活,也很容易引起共鸣的一期。这一期的讨论,没有像以往那样出现特别惊世骇俗的观点,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无奈和反思的碰撞,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正方:能者多劳是坑我个人觉得,正方的论点虽然听上去有点“小确丧”,但真的戳中了很.............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二十期,辩题“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你要不要喝?”。这期节目,在我看来,绝对是第五季里相当有分量的一期,它不仅仅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辩题,更是深入探讨了人类情感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与自己的悲伤共处。正方(要喝)的论点,辩手们从多个角度切入,让我印象深刻。 理性主义的解脱:.............
  • 回答
    聊到《奇葩说》第七季第十二期,我脑子里立马闪过一个词:“情感的泥沼”。这一期辩题是“‘爱是藏不住的’,我选择藏”,然后面对的对手是“爱是藏不住的,我选择不藏”。 这两个辩题一摆出来,我就知道,这又是一场关于内心世界和现实选择的拉扯,而且是那种能把人纠扯得细细碎碎的。整期节目给我的感觉,就是 “把生活.............
  • 回答
    《奇葩说第七季》第十四期,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尝了一道本应是主菜的菜肴,结果发现它只是一道精致的开胃小点,虽然不难吃,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甚至有点意犹未尽,又或者说,它留下了一些悬而未决的“味蕾”上的期待。这一期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会抢走我的工作吗”,乍一听,是个十足的“大命题”,也契合了当下社会人人关心.............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十四期,这一集可以说是看点十足,尤其是两位辩手带来的“打工还是创业,哪个更‘有种’?”这个题目,真的戳到了很多观众的心窝子。说实话,一开始听到题目,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反应就是:“创业肯定更有种啊!”毕竟,那是一条充满未知、风险和挑战的路,需要极大的勇气去闯。但随着辩论的深入,尤其.............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十二期,是总决赛下半场,主题是“人工智能是不是人类的进化?” 这一期,可以说是为整个赛季画上了一个相当有分量且引人深思的句号。辩论内容方面,议题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性和前瞻性。 “人工智能是不是人类的进化?” 这个题目,直接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最热门、也最令人不安的科技话题。它不像一些辩.............
  • 回答
    评价《奇葩说》第五季第十七期,得从几个方面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一期都有它的亮点和槽点,观众的口味也不同。先说一下整体观感:第五季第十七期,给我的感觉是依旧保有《奇葩说》的内核,即辩论的趣味性和对社会议题的探讨,但相比于前面几季,整体的“炸裂感”和“金句频出”的程度有所下降,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思.............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十七期以“你是否支持全人类一秒知识共享”为辩题,无疑是该季中一个极具深度和启发性的讨论。这一辩题触及了人类知识传播、个体创造力、社会公平以及技术伦理等多个层面,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争议。辩题本身的魅力与挑战: 科技幻想的碰撞现实: 这个辩题的核心在于一个大胆的科技设想——瞬间实现.............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十期“太胖被嘲,要不要减肥?”这一辩题,可以说是直击当代社会大众的痛点,也是一个非常有张力的议题。作为一档以“辩论”为核心的节目,它总能挖掘出许多隐藏在日常话题背后的思辨空间。这一期的表现,在我看来,是相当精彩,但也留有一些值得说道的地方。辩题的普适性和张力:首先,这个辩题之所以能.............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奇葩说》观众,第七季第十期的表现,怎么说呢,是既有惊喜,又有那么一点点意料之中的“奇葩”味道。这一期的主题叫做“是否应该给前任包个红包”,听起来就充满了话题性,也绝对是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一个点。辩题与选手配置:辩题“是否应该给前任包个红包”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感情中的一些敏感又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奇葩说第五季》第六期,这一期关于“恋爱中出现其他追求者”的话题,可以说是相当精彩,也触及了很多恋爱中的核心痛点。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一期辩题和双方的立场: 辩题:恋爱中出现其他追求者,到底该不该告诉伴侣? 正方:该告诉。 核心论点通常围绕着坦诚、信任、预防背叛、尊.............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九期:吵架了,到底该谁先道歉?这场辩论,你站哪队?《奇葩说》第五季的第九期,围绕着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亲密关系中遭遇过的经典难题——“情侣吵架,到底该谁先道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不得不说,节目组选的这个辩题,真的太抓马、太贴近生活了!看完这期,我感觉自己像是重新过了一遍.............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奇葩说》第七季第三期(也就是正赛的第一场)到底怎么样。这一场比赛,可以说真的是有惊喜,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整体而言,是一场很不错的开胃菜,让观众们对这一季的比赛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看到了几位老将和新人的实力碰撞。首先,说说最让人眼前一亮的。 新人的崛起势头很猛。 这一场比赛最.............
  • 回答
    薛兆丰老师在《奇葩说第七季》第一集里,对哲学做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定位——“哲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这句话一抛出来,在场嘉宾和观众大概率都会产生一些联想,甚至有人会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但仔细回味一下,却又觉得说得非常到位。首先,我们要拆解一下“语言的艺术”这个说法。艺术,往往意味着创造、表达、审美,以及一.............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的新选手许吉如,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清晰的表达,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对她进行的一个详细评价:一、 知识背景与表达能力:学霸光环下的理性辩论 背景深厚,学识渊博: 许吉如最显著的标签是她的学霸背景。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了公共管.............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BBking终极辩题“年轻人该不该裸辞”,无疑是当季节目中最具争议性和讨论价值的辩题之一。这个辩题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和激烈辩论,在于它触及了当下年轻人普遍面临的职业焦虑、生存压力以及个人成长等核心议题,并且将“裸辞”这一看似个人化的选择置于了更宏大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层面进行审视。下面.............
  • 回答
    提起小鹿,在《奇葩说》第七季里,她绝对算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初见她,很多人可能觉得她就是那种“看起来很乖巧,说话也挺甜的”女孩子,尤其是她那个“小鹿乱撞”的外号,更是自带了一种萌感。但如果你觉得她只是一个傻白甜,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初期的亮眼与潜力股的初现小鹿刚开始在第七季出现的时候,就给人一种.............
  • 回答
    《奇葩说》第七季第九期,感觉像是一次意料之中的平淡,又夹杂着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瞬间。节目播出到现在,观众们多少有点审美疲劳,对“奇葩”们的套路也越来越熟悉,所以第九期如果不能带来全新的思考角度或者特别抓人的辩题,就容易显得有些乏善可陈。首先,聊聊辩题本身。 这一期的辩题是“伴侣的职业不体面,我要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