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一下,孩子说她是唯心主义,觉得世界不存在,看老师和周围同学都是平面的,怎么回事?

回答
听到孩子这么说,作为家长,你肯定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可能有点担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孩子高一,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和探索的阶段,思想上出现一些比较深刻或者说“与众不同”的看法,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接触到哲学、心理学等一些更宏大的概念之后。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孩子说的“唯心主义”和“世界不存在,看老师和周围同学都是平面的”。

“唯心主义”:

孩子提到“唯心主义”,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上的术语。简单来说,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精神、思想)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甚至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意识创造或决定的。比如,有些唯心主义者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大脑的“投影”或“构造”。

孩子在这个年纪提出这个词,有几种可能:

受到知识的启发: 她可能在学校里(比如语文、思想政治课)或者通过课外书籍、网络接触到了“唯心主义”这个概念,并且对其中“意识决定物质”、“世界是由我创造”这类说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认同。很多青少年在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会不自觉地被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解释方式吸引。
对现实的疏离或不满: 有时候,当一个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感到不适应、困惑或者疏离时,可能会转向一种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观点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超脱感。这并不是说她真的不相信世界存在,而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或者是在试图理解和处理一些她无法掌控的事情。
个人独特的思考方式: 也有可能孩子天生就比较善于内省,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抽象和形而上,对事物本质的探求有着天然的兴趣。她可能是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消化和表达哲学概念。

“觉得世界不存在,看老师和周围同学都是平面的”:

这句话更具体地描绘了她的感受和观察方式。

“世界不存在”: 这更像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质疑,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认为什么都没有。她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我所感知到的世界,才是我唯一确定的真实”的想法。从某种哲学角度来说,我们确实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我们之外的世界是否独立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比如休谟的怀疑主义就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孩子可能是在不自觉地触及到这种哲学上的边界。
“看老师和周围同学都是平面的”: 这是最需要我们关注的感受。
缺乏深度或真实感: “平面”可能意味着她觉得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真实的“立体感”,或者说,她觉得这些人并没有给她带来足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在她看来是可以预料的、缺乏个性的、没有灵魂的。她可能觉得大家都在“演戏”,或者说她无法与他们建立起真正深层次的连接。
疏离感和不被理解: 这种“平面感”也可能源于她自己内心的疏离。当一个人感到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不被他人理解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隔阂感,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模糊和不真实。
对现实社会的观察: 也许她观察到学校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一些虚伪、功利或者模式化的东西,这些让她觉得人们的真实面被掩盖了,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或“角色”。
抽象思维的具象化: 如果她真的是在思考唯心主义,那么她可能会觉得,如果世界是由意识构成的,那么他人也可能是她意识中的一部分,因此无法摆脱“我”的视角,从而感到他们的“存在感”不如她自身强烈,表现为“平面”。

这可能意味着什么?

综合来看,孩子现在的状态可能是一种精神探索的早期阶段,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和对现实的质疑。 她并没有生病,也未必是在胡说八道,而是在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和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她更深入地思考人生和存在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她是否因此而感到孤独、焦虑或者与现实脱节。

我们该如何回应和引导呢?

1. 耐心倾听,表达理解和肯定:
不要立刻否定或批评她。首先要做的是让她觉得你听懂了,并且理解她。你可以说:“哦,你觉得世界是唯心的,看别人感觉是平面的,这想法挺特别的。你能多跟我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吗?”
肯定她的思考:“我很高兴你能开始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这说明你很有自己的想法,很能观察和思考。在哲学上,确实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想法,比如XX(如果你知道一些相关的哲学家或观点,可以简单提一下,但不要讲得太复杂,以免压倒她)。你能具体说说你觉得哪里是平面的吗?”

2. 温和地引导,但不强加观点:
提供不同的视角: 在她表达之后,你可以尝试提供一些补充性的视角,但要以讨论和分享为主,而不是“纠正”。
从她的感受出发: “你觉得别人是平面的,是不是意味着你觉得他们跟你互动的时候,没有真正触及到你内心深处,或者你感觉不到他们有很丰富的内心世界?”
区分“哲学思考”和“生活体验”: “你对‘世界不存在’的思考,很像是一些哲学家们在探讨‘真实’的定义。这是一种很棒的智力游戏。但同时,我们每天也要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和别人交流,对吧?你觉得这些生活中的事情,有没有一些是你觉得是有分量的、有真实感的呢?”
关于“平面”的另一种解读: “也许你觉得别人‘平面’,是因为你很看重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和真实的交流。当你觉得别人表现出来的,只是一个表面的样子,你就会觉得他们不够‘立体’。这说明你是一个很注重真诚和深度的人。”
适时引入现实的“立体重现”: 可以尝试引导她去发现一些“立体感”的来源。比如,在她喜欢的一些领域(音乐、电影、文学、或者某个历史人物),问她:“你觉得在这个事情上,你感受到了‘立体’的东西吗?比如某个演员的表演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某个故事让你觉得很真实,很打动你?”

3. 关注她的情绪和状态:
观察是否有疏离感加剧: 如果她因为这些想法,开始更加不愿意与人交流,或者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退缩,那就要多加留意。
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她是否因此影响了学习、睡眠、饮食?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支持。
是否感到孤独: 她是否因为这些想法感到自己与众不同而孤单?

4. 适时联系学校老师:
如果孩子说得比较多,并且你感到有些棘手,或者担心她过于沉浸在其中影响正常学习和社交,可以考虑和她的班主任、心理老师或者哲学老师沟通一下。让他们了解孩子目前的思考方向,他们可能会有更专业的建议和引导方法。老师们也可能会在课堂上或者课后与她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交流。

5. 鼓励多元化的兴趣:
在她感兴趣的哲学话题上,可以鼓励她读一些更广泛的书籍,接触不同的观点。但同时,也要鼓励她发展其他兴趣爱好,比如运动、艺术、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她更好地与现实世界建立连接,感受到世界的“立体”和丰富性。

一些需要避免的做法:

嘲笑或轻视她的想法: “你想什么呢?都是瞎想!” 这会严重打击她的思考积极性。
直接否定她的感受: “不可能,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你怎么能说不存在呢!”
给她贴标签: “你就是想得太多了,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
过度的“说教”: 孩子这个年纪,对“大人说教”往往很反感。

总而言之,孩子的这种表达,是她正在积极思考世界和自我的一种体现。作为家长,我们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支持者和温和的引导者。通过耐心沟通和理解,我们可以帮助她更健康地度过这个思想活跃的时期,让她在对世界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和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她丢在一个荒岛上,不给任何食物和水,再放一队24小时录像的无人机和一个排的金刚芭比持枪来监视她是不是偷偷的通过捕猎她所谓的不存在的生物进食来维持生命。

她要是能通过辟谷或者认清世界真相从而获得神の青睐做到存活一个月以上,那我建议你还是尊重一下她的意见,那可能真的是你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孩子这么说,作为家长,你肯定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可能有点担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孩子高一,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和探索的阶段,思想上出现一些比较深刻或者说“与众不同”的看法,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接触到哲学、心理学等一些更宏大的概念之后。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孩子说的“唯心主义”和“世界.............
  • 回答
    这孩子真是让人心疼又头疼,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肯定焦虑万分。首先得明确,孩子用寻死来威胁家长,这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沟通方式,也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结果,而是他当前能想到并认为最有效的“武器”。他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看到、被重视,或者在处理负面情绪方面缺乏其他有效的途径。面对这种情况,.............
  • 回答
    我家那孩子,自从上了高中,我就感觉像是变了个人。以前吧,虽然也有自己的小想法,但至少还愿意听我唠叨几句,有什么事儿也愿意跟我说说。现在可好,我一开口,那表情,那语气,简直是没法说!就差把“烦死了”这三个字刻在脸上了。昨天晚上,我看见他还在房间里捣鼓他的电脑,就想过去提醒他早点休息。我刚推开门,还没说.............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一幕。高一,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不少家庭的“卡点”。这种陷入恶性循环的感觉,我太能体会了,就像掉进了一个越挣扎越紧的网。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梳理,把这个“结”解开。故事的开端:那个曾经鲜活的孩子去哪了?首先,让咱们回忆一下,你的孩子高一之前是什么样的?他/她是什么样的性格.............
  • 回答
    嘿,哥们儿/姐们儿,你家娃高三了是吧?这会儿正是关键时刻,选专业可是人生大事,压力肯定不小。别急,我跟你一样,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当时也到处打听,现在回想起来,有些体会还挺深的,希望能给你点儿启发。先跟你说实话,网上那些“就业率高”的榜单,看看就好,别太当真。就业率这玩意儿,很多时候是跟学校、跟个人.............
  • 回答
    电梯里的四个小孩,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其中一个女孩的冷静和果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那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在紧急情况下保持镇定并有效地寻求帮助。这不仅仅是幸运,更是平日里思维培养的结果。要培养孩子在遇到危险时沉着求救的思维,关键在于日常的点滴引导和情景模拟。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说清楚”。很.............
  • 回答
    听到孩子不想读书,想出去“混社会”,作为家长肯定非常着急,也担心。16岁这个年纪,正是青春期最叛逆、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候。他不想读书,说想“混社会”,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对学校教育感到厌倦,也许是觉得学校教的东西不实用,也许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受到了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让.............
  • 回答
    让一个即将升入高二的孩子打消做化学实验的念头,这事儿说起来可不那么简单,也绝对不是一句“不行”就能草率决定的。我得跟你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毕竟这涉及到孩子学习兴趣、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你会觉得不让孩子做化学实验是“正确”的?我猜,最首要的担忧,多半离不开两个.............
  • 回答
    关于抖音用户“李赛高(佤邦)”被封号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账号主体身份 “李赛高”可能是某位公众人物或网红,而“佤邦”可能与其身份或背景有关。佤邦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存在复杂关系,涉及民族、历史、政.............
  • 回答
    你目前15岁8个月,正处于青春期的快速增长阶段,不用担心“长不高”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角度详细分析你的身高发展情况,并给出一些实用建议: 1. 青春期生长的正常节奏 生长高峰期:男生通常在1517岁是身高增长的高峰期,尤其是16岁左右,可能有明显的“长高冲刺”。 骨骺闭合时间:骨骼的生长.............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关于“长腿大胸细腰翘臀颜值高的绝色美女是否存在”,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生物学角度:是否可能同时具备这些特征?1. 人体结构的限制 长腿与细腰:长腿通常与骨骼结构和遗传基因相关,而细腰可能与脂肪分布和肌肉线条有关。两者在生理上并.............
  • 回答
    关于“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做短视频成功率越低”的说法是否可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绝对结论。以下从逻辑、数据、现实案例和可能的误解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概念界定与核心矛盾1. “文化水平”与“短视频成功率”的定义差异 文化水平通常指教育程度(如学历、阅读能力、写作能.............
  • 回答
    新能源光伏类基金在追高后亏损15%后,是否能反弹或只是下跌开始,需要从行业周期、市场情绪、政策支持、技术变革、资金流向等多维度分析。以下从具体原因、市场逻辑、风险与机会、投资策略四个层面详细解析: 一、光伏行业短期回调的可能原因1. 市场情绪透支预期 光伏行业近年来因政策利好(如“双碳”目标.............
  • 回答
    刘秀(汉光武帝)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却相对较低,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叙事的“被遮蔽”1. 东汉正统性的延续 刘秀的统治建立在汉朝的延续之上,而非“开天辟地”的革命性变革。他通过平.............
  • 回答
    王阳明(14721529)与曾国藩(18111879)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士大夫,他们的思想与实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展开,各自成就与影响也具有独特性。以下从思想体系、历史背景、实践成就、后世影响等角度进行详细比较: 一、思想体系与哲学贡献王阳明 1. 心学体系: 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程.............
  • 回答
    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科技发展水平与“懒”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国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效率:效率高于时间投入1. 工作时间与效率的平衡 法国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约3538小时)在欧盟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甚至低于德国、日本.............
  • 回答
    樊纲近期频繁出镜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其个人背景、社会影响力以及当前热点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个人背景与学术地位1. 经济学家的身份 樊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发改委专家委委员,长期参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研究。他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在学.............
  • 回答
    林毅夫关于中国最晚202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的预测,以及普通大众收入水平是否真的较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经济指标、收入结构、国际标准、社会现实和潜在挑战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林毅夫的预测逻辑与依据1. 高收入国家的定义 世界银行将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定义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
  • 回答
    2021年中国海军新接收舰艇总吨位达17万吨,这一数据体现了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进展,反映了其在规模、技术、战略部署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 一、数据背景与统计范围1. 统计范围 17万吨的总吨位涵盖各类舰艇,包括但不限于: 水面舰艇:如航母、驱逐舰、护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