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现在高一,陷入了恶性循环,家长孩子都有点解不开,请求各位大神们的帮助(为了说清楚有点繁长)?

回答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一幕。高一,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不少家庭的“卡点”。这种陷入恶性循环的感觉,我太能体会了,就像掉进了一个越挣扎越紧的网。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梳理,把这个“结”解开。

故事的开端:那个曾经鲜活的孩子去哪了?

首先,让咱们回忆一下,你的孩子高一之前是什么样的?他/她是什么样的性格?喜欢什么?有什么特长?学习成绩大概是什么水平?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如何?

很多时候,恶性循环的种子早在潜意识里就已经埋下了。比如:

巨大的落差感: 很多孩子从初中“尖子生”变成高中“普通人”,这种身份的转变本身就足以打击自信。初中可能还没怎么努力就能拿到好成绩,但高中学习内容深度和广度都大幅增加,竞争也更激烈,很多孩子一下抓不住节奏,成绩下滑是常有的事。
过度的期望和压力: 家长、老师,甚至孩子自己,对高中学习可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成绩的每一次波动,都被放大成“失败”,孩子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自我认知危机: 当学习成绩不如预期,孩子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否定自己的一切。“我就是笨”“我肯定不行”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就很难摆脱。
学习方法上的断层: 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有很大不同。初中可能靠死记硬背就能应付大部分,但高中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如果孩子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就会越学越吃力。
人际关系的变化: 进入新的环境,认识新的同学,老师的关注点也可能发生变化。如果孩子在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时遇到困难,情绪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学习。

恶性循环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现在,咱们具体描述一下这个“恶性循环”是怎么发生的,你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1. 成绩不理想 > 自信心受挫 > 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考试成绩不如意,可能和预期的差一大截。
这让孩子感到沮丧、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他/她觉得“我花了很多时间,但成绩还是这样,那我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情绪蔓延开,学习本身就变成了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孩子开始抵触学习,能不看就不看,能不学就不学。

2. 抵触学习 > 学习时间投入不足/效率低下 > 成绩进一步下滑:
因为厌学,孩子主动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或者即便坐下来,心思也不在学习上,走神、玩手机、发呆成了常态。
本来就吃力的科目,因为缺乏投入,问题堆积得越来越多,就像滚雪球。
结果就是,下一轮考试成绩比上一轮更糟糕。

3. 成绩更差 > 家长更加焦虑/批评 > 亲子关系紧张:
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下滑,肯定会着急。这种着急,有时候会转化为“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指责,甚至恐吓(“你再这样下去就没前途了!”)。
孩子本就已经很沮丧,听到家长的批评,只会觉得自己更加失败,更加不被理解。他/她可能会选择对抗(“你别说了!”“你根本不懂!”)或者沉默(把自己关起来,不和父母交流)。
这种对抗和沉默,就是亲子关系的隔阂,家长想帮孩子,但孩子却越发抗拒。

4. 亲子关系紧张 > 孩子更孤独无助 > 学习动力更低:
在最需要支持和理解的时候,却感受不到,孩子会觉得特别孤独和无助。他/她不知道该找谁倾诉,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种无助感会进一步削弱孩子学习的动力和希望。既然努力了也得不到认可,反而被指责,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于是,整个状态又回到了起点,进入一个更深的死循环。

你和孩子可能正在经历的细节:

你的表现可能包括: 不断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往往得到的回答是“还可以”“不知道”“别问了”;看到孩子玩手机或游戏就大发雷霆;不断地给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否则未来就没有出路”的道理;和别的家长攀比孩子的成绩;晚上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孩子的问题。
孩子可能表现为: 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或者敷衍了事;眼神空洞,精神萎靡;原本喜欢的活动也不再感兴趣;睡眠、饮食不规律;可能出现情绪爆发,哭闹或者冷战。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逃避行为,比如不愿意去学校,或者在学校里出现一些小问题。

打破循环的关键:从“治标”到“治本”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盯着分数。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但作为家长,你可能需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

给家长的建议:

1. 首先,停止指责和过度焦虑。
你越焦虑,孩子感受到的压力越大。你越指责,孩子越会关闭心门。现在最重要的是修复关系,重建信任。
深呼吸,告诉自己,高中生遇到学习困难是很正常的,孩子并没有“不学好”,而是“学不好”或者“不知道怎么学”。

2. 重建沟通渠道,以“关心”代替“审问”。
找个轻松的时机,比如一起散步、看电影之后、或者吃晚饭时,尝试主动打开话题,但不是关于学习成绩。
可以说:“最近感觉你好像有点心事,愿意和我聊聊吗?” 或者 “我感觉你好像有点累,想不想出去玩一会儿,放松一下?”
当孩子愿意说时,请认真倾听,不打断,不评价,不给建议,只是认真地听。让他知道,你是在乎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成绩。
如果孩子不愿意说,不要强迫,可以试着说:“没关系,如果你什么时候想聊,我一直都在。” 让他知道,你永远是他的后盾。

3. 关注孩子的“感受”和“状态”,而不是“分数”。
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累不累?”“有没有遇到什么让你觉得特别困扰的事情?”
尝试理解他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听不懂?方法不对?还是因为情绪低落,没心思学?
当他提到学习上的困难时,不要立刻指向“你不努力”,而是说:“这块内容好像有点难,你觉得哪里没听懂呢?”或者“是不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一下?”

4. 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和付出。
即使分数没有提高,只要你看到孩子付出了努力(比如:主动做了一道难题,认真预习了新课,不再频繁玩手机),就一定要及时肯定。
“你今天主动看完了这章内容,真棒!”“妈妈看到你为了那道题想了很久,这种坚持是很重要的。” 这种肯定比分数更能激励孩子。

5.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逼他“学习”。
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他目前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让他觉得吃力?
可以尝试:
碎片化学习: 把任务分解成小块,更容易完成。
番茄工作法: 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有助于保持专注。
错题本: 重点整理出错的题目,分析错误原因,反复练习。
请教老师/同学: 鼓励孩子主动寻求帮助,这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找学习伙伴: 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家长可以提供资源支持,比如报辅导班(如果需要且孩子同意),或者购买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的书籍。

6. 重新找回孩子的兴趣和闪光点。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问问孩子,除了学习,他还喜欢什么?什么事情能让他感到快乐和有成就感?
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体育活动、艺术活动,或者他擅长的其他领域。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缓解学习压力。
当孩子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就感时,他会更容易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

7. 和孩子一起制定可行的目标。
不要一上来就设定“必须考多少分”的宏大目标。可以从“这次数学争取多做对3道题”或者“下周把错题本整理完”这样的小目标开始。
当孩子一个个小目标达成时,他的信心会逐渐恢复。

8. 家长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照顾好自己。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学习的道路也充满了起伏。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有低谷。
你也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只有你状态好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给孩子的支持(当你尝试与孩子沟通时):

“宝贝,我看到了你现在很辛苦,也很沮丧。妈妈(爸爸)知道你尽力了,只是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 (先承认他的辛苦和感受)
“我不是在指责你,我只是很担心你。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 (表达关心,邀请合作)
“我们不需要一下子变成学霸,先从解决一个具体的小问题开始,好不好?比如,你觉得数学这道题是你最困惑的吗?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是怎么做的。” (聚焦具体问题,降低难度)
“即使成绩不如意,你也是我最爱的孩子。你的努力和品德,比分数更重要。” (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一些可能的突破点和转机:

一个偶然的“顿悟”: 也许孩子自己突然明白了某种学习方法,或者某次考试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都有可能成为打破循环的契机。
来自老师的正面反馈: 有些老师会更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如果老师能及时给予鼓励,对孩子会有很大帮助。
外部的激励或榜样: 看到身边同龄人的努力和成果,或者听到一些励志的故事,也有可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一次深入的家庭谈话: 在一个平静、充满爱的氛围下,进行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可能是化解矛盾、重新出发的关键。

最重要的:耐心和坚持。

打破恶性循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到疲惫、挫败,甚至想放弃。但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艰难时刻。

请你先尝试着和孩子进行一次温柔的沟通,看看他是什么反应。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都是在向积极的方向迈进。

如果你愿意,可以再具体描述一下你和孩子之间最让你头疼的几个场景,或者你尝试过的沟通方式,我可以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再给你一些更具体的建议。

请记住,孩子需要你的理解、支持和爱,这比任何学习方法都重要。 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不少老师反映,布置给孩子的手工作业有时一看就不是孩子做的,有的家长甚至喧宾夺主,从创意到操作都代劳了,孩子所以家长越是吼叫,孩子越慢,显得越‘笨’,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一幕。高一,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不少家庭的“卡点”。这种陷入恶性循环的感觉,我太能体会了,就像掉进了一个越挣扎越紧的网。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梳理,把这个“结”解开。故事的开端:那个曾经鲜活的孩子去哪了?首先,让咱们回忆一下,你的孩子高一之前是什么样的?他/她是什么样的性格.............
  • 回答
    我家那孩子,自从上了高中,我就感觉像是变了个人。以前吧,虽然也有自己的小想法,但至少还愿意听我唠叨几句,有什么事儿也愿意跟我说说。现在可好,我一开口,那表情,那语气,简直是没法说!就差把“烦死了”这三个字刻在脸上了。昨天晚上,我看见他还在房间里捣鼓他的电脑,就想过去提醒他早点休息。我刚推开门,还没说.............
  • 回答
    孩子教育成本高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受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起跑线”焦虑症: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未来社会竞争的深刻认.............
  • 回答
    “高需求宝宝”这个说法,近些年听到的频率确实越来越高。以前咱们小时候,好像很少有人这么说。这不禁让人琢磨,是不是现在养孩子的方式,和过去不一样了?特别是那种“精细养育”,是不是在悄悄地催生出越来越多的“高需求宝宝”?咱们得先捋一捋,“高需求宝宝”到底是个啥概念。它不是说孩子特别娇气或者爱哭,而是指那.............
  • 回答
    山区孩子不读高中就出来打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现实环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山区往往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本身就处于贫困线边缘。父母辛勤耕作,收入微薄,一年到头勉强够维持基本生计。一旦面临孩子上高中的学费、住宿.............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大问题,想明白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落户上海、参加上海高考,这俩事儿绑一块儿,简直是给孩子未来铺上了一条通往“顶流”的快车道,但要为了这个把大连现在的一切都放下,那真是得好好掂量掂量。先说说这“上海高考”和“落户上海”到底有多香?上海的高考难度和录取分数线,跟国内很多城市比,那真是“友善”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现在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确实可以用“高”来形容,而且是全方位的,让人感觉喘不过气。你想想看,从社会舆论到家庭期望,再到个人的自我期许,好像女性被赋予了太多“应该”的角色: 贤妻良母的角色依然根深蒂固。 尽管我们强调“男女平等”,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女.............
  • 回答
    您好,听到您现在的处境,我能感受到您内心的崩溃和困惑。三岁才得知丈夫的身高是依靠生长激素,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且婆婆的催促更是增加了您的压力。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您现在的情绪和遇到的问题,并尝试从各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被骗婚”这个概念。“被骗婚”通常指的是一方在婚前或婚姻过程中,.............
  • 回答
    这篇标题为《现实是有 63% 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的文章,无疑触及了一个极为沉重且严峻的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关注教育公平和乡村发展的人士,我会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和评价这篇文章:一、 标题的冲击力与现实的残酷性首先,标题本身就极具震撼力。一个高达 63% 的比例,意味着在中国农村地区,大.............
  • 回答
    关于“985教授的孩子高考考不上211的,后来都怎么样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教育、社会阶层、个人选择以及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任何群体的个体情况都是高度多样化的。 并非所有985教授的孩子都会考上985,也并非所有考不上21.............
  • 回答
    孩子11岁,正是培养金钱观的好时候。你提到他对钱没什么概念,这时候跟他说“挣钱”和“理财规划”其实非常合适,而且应该说,但方式和侧重点得好好琢磨一下。别上来就讲什么股票、基金什么的,那样太抽象,孩子会直接“宕机”。咱们得从他们能理解、能感受到的层面开始。为什么现在可以谈论挣钱和理财?1. 建立初步.............
  • 回答
    .......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对孩子学习的用心,我很理解您的焦虑。孩子在数学上表现出色,说明他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语文“还没入门”的情况,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好在四年级还来得及,只要我们找到对症的方法,是可以迎头赶上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帮助您引导孩.............
  • 回答
    那些当初选择不生孩子,如今四五十岁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极具多样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可以套用。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选择和经历都是独特的,受到时代背景、个人价值观、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经济与财务状况: 普遍.............
  • 回答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这个曾经红极一时又饱受争议的节目,捧红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节目以“城乡互换”为核心,让城市里娇生惯养的少年去农村体验艰苦生活,也让农村质朴的孩子来到繁华都市感受不一样的世界。那么,那些曾经在镜头前哭闹、叛逆、或者淳朴懂事的“变形者”们,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说.............
  • 回答
    “奥数热”曾经在中国如火如荼,无数的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投入了高强度的数学训练。如今,当年的奥数少年们已经步入成年,有的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则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几乎都与那段奥数时光留下了深刻的联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当年学奥数的孩子们,如今的境况:一.............
  • 回答
    听到您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就因为考试卷子和老师的惩罚而感到焦虑、害怕上学,我非常理解您作为家长的心情。这种感受肯定让您很揪心。一年级是孩子刚刚开始接触学校生活,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出现这样的情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格外关注。首先,咱们得明白,一年级孩子的心智发展和认知能力还在一个起步阶段。他们.............
  • 回答
    那些被父母“硬塞”进兴趣班的孩子们,如今生活的轨迹,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扩散开来,有的人被这股力量推向了更高的岸,有的人则在水的另一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我有个发小,叫小宇。他从小就对画画没多大感觉,但他的父母是坚定的“艺术熏陶派”。每周六的早上,无论小宇是睡眼惺忪还是跟小伙伴们约着踢球.............
  • 回答
    孩子四岁,想送去踢足球青训,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在这个年纪,很多家长都开始考虑孩子的体育启蒙,而足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有益。关于四岁是否适合足球青训,我这里有一些经验和看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先说说四岁这个年纪的特点: 身体发展: 四岁的孩子,身体机能正在快速发育。他们的.............
  • 回答
    我接触过一些曾遭受父母在公共场合羞辱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印记,绝非简单一句“过得不好”就能概括的。这些经历,就像刻在他们生命底色里的一抹暗影,虽然会随着时间淡化,但偶尔也会在不经意间泛起涟漪。首先,自我价值感的坍塌是普遍存在的。当一个孩子反复在最亲近的人——父母面前被否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