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兴趣班的意义在于筛选,而不是培养。
我从小上过毛笔手风琴小号声乐武术绘画奥数作文等等兴趣班,几年下来,充分认识到自己大脑构造的局限性:音乐没天赋,绘画瞎糊弄,武术怕吃苦,毛笔拿不稳,奥数脑子慢,只剩下一个作文班还能稍微获得一点老师的夸奖。遂小手一挥,打死都不去兴趣班,但看着父母真要把我打死的表情,我稍微妥协了一下,只答应每周周六上午去一次作文班。
要说这个作文班有没有用呢?我觉得它的用处只有两点:不断地给予我练笔的机会;不断激励我写作上的自信心。但作文兴趣班那一套写作逻辑并不符合我真正的兴趣,我后来慢慢开始自己的写作历程,这才在多年之后让写作也成为我唯一能够拿来标榜兴趣的技能。但如果总揽全局,我当初能够发现并坚持写作班的唯一一个原因是不想去其他兴趣班,换言之,其他兴趣班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筛选模式,告诉我在哪些方面没有天赋,不用再去浪费时间。而这种模式下写作班对我的意义也更加突出出来,因为它是我唯一能够收获认可和自信的所在。当写作班被这一系列兴趣班带给我地挫败感突出出来时,我才真正开始对写作终身的追求和训练。在这个意义上看,所有其他兴趣班对我真正的价值就是帮助我筛选出我稍微具有一点天赋的技能,而不是培养我任何技能。
当然,我们还可以考虑多种可能性,倘若我在所有兴趣班都表现平庸又该怎么办?倘若家里没有财力支持我不断筛选兴趣又该怎么办?其实很多兴趣最初都来自于一句夸奖,听了第一句后就会不自觉地想做的比别人更好一点再去听第二句。培养兴趣的起点也许不是把孩子送去兴趣班的那一刻,而是观察他们的表现并夸奖他们的那一刻。父母没有送孩子去兴趣班的财力,但一定有不断夸奖他们的能力。夸奖构成激励,激励构成动力,动力才会让孩子觉得练习不再枯燥。
然而,我这里还必须要对那些眼冒绿光期待通过不断夸奖就培养出天才儿童的家长说一句:请不要让兴趣成为孩子人格成长地枷锁!这么多年,我越来越发现,一个孩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在外的技能而在内的人格。当我们看到一个所有兴趣班都表现平庸的孩子时,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拥有超越同龄人的毅力和自尊心,对自己期许很高的孩子。可惜的是,太多家长只在乎外在技能,却买椟还珠似的不断摧残着孩子真正具有价值的内在人格,他们不懂单凭这种人格,这个孩子的未来就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倘若能够识别并进一步鼓励这种人格的成长,这个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就一些事情。说穿了,这里面的核心原因还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认识不够深入,他们把孩子当成是执行命令的机器人,倘若指令输入后没法行动就是残次品,在这种思想驱使下的夸奖是肤浅且功利的,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不是因为他爸的训练,而是因为他人格中那种对命运对生活不妥协的力量。而失去人格力量的孩子,学习再多的技能就仅仅止步于兴趣的程度罢了,它们不会成为孩子人生中克服迷茫和障碍的力量——因为任何源于功利的,最终还是会归于功利。
我同学中兴趣班比较流弊的孩子,现在看起来都问题重重。
一个成了小镇女文青,在一所三本大学任教,开咖啡馆之类不靠谱的事干了不少。艺术上无所成就,不过依然很努力。
一个去开淘宝店了,五皇冠。做的事跟艺术不沾边,孩子也没再上什么兴趣班。
这其中只有一个从小爱好美术的,上学期间反倒没上什么兴趣班,但天赋确实极高。据说高中的习作就上了高中教材。现在在业内应该是不错的。
最后说到我,文学上也没啥兴趣班可以上。后来写小说出书之类的也很兴趣班没啥关系。
总之,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兴趣班质量不高的缘故吧,所谓的兴趣班,跟你以后做什么没半毛钱的关系。
我小学学过书法,请了书法家教。当时我爸想法很朴素,作为中国人,字一定要写好。
一开始是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请的老师是个六十多的老先生,字很好,但不太会教。当时一上来就学魏碑(张猛龙 楷体),并没先练线条。
学了一年多,年级太小,悟性不足,进展缓慢。后来老先生的爱人去世了,书法也因这个由头停了。
再学时是四年级,找了位成熟的书法家教,四十岁左右的阿姨。系统性的学习确实重要。先拉了两周的线条,横和竖。随后也是魏碑(张猛龙),再是隶书(曹全碑 乙瑛碑),之后回到楷书(柳公权 玄秘塔碑)。
本来柳公权的再学一个帖,就可以学行书,但当时已经要六年级,想想学业重要,就停了。没有再学。
现在想想,当时每日花在书法上的时间特别多。每天一张毛边纸,根据帖中字的走向,自己规划布局,把它临出来。40个字要临2小时。
一周到了周末要交5张字,好的字红笔划圈,不行的指出问题,下周再练,都是慢工出细活。其实一开始比较不情愿,耗时太久。但久而久之也会慢慢接受。
虽然练了书法,至今我的字只算工整,并不好看。硬笔书法和毛笔字还是两个概念。况且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隶书上,隶书讲究工整,多少影响了我对字的审美。可能并没达到写好中国字的原始目的。
倒是有两个额外收获。
一个是练字两小时内,注意力专注在部首结构上,会到达神思空明的境界,就好像通过字完成冥想。这个过程使我后来做事时专注度特别强。
另一个则是手臂悬空不抖,如今我是生物科研专业,在做一些小鼠精细手术时,手稳,成功率会非常高,也算是无心插柳。
如今想起,字还是练了好。
也会想,当初如果不是练字,而是学门乐器,是否也是一种体验。每种深入学过的东西,都会在小孩身上产生印迹,将来都会感恩。只要不贪多,不功利就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