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拿林黛玉当挡箭牌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宝钗被骂?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

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彩,而林黛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恰恰是那个最容易被利用的弱者。 黛玉敏感多疑,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的身份让她缺乏安全感,对宝玉的感情又极度在意。这种特质让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惹人怜爱,也容易成为那些怀有不良企图者用来操控局势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宝钗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成了被骂的对象呢?这里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宝钗的“挡箭牌”用法最直接、最“有效”,也最暴露其功利性。

其他人物拿黛玉当挡箭牌,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或间接的利用。比如,王夫人对宝黛关系的不满,有时会借黛玉“不像个正经女儿”来表达,这更多是出于对家族利益的考量,对黛玉性格的刻板印象,而非直接拿黛玉去“挡”什么。但宝钗在某些关键时刻,确实是 “主动且巧妙”地将黛玉推到前面,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在王夫人面前,“点拨”黛玉的“小性儿”。 王夫人本来就对黛玉有些不喜,宝钗几次三番地在王夫人面前,用一种看似关心实则“忠告”的语气,提及黛玉的“小性儿”、“使小性儿要人哄”等,并在旁添油加醋,将黛玉的性情描绘成“不成体统”、“不识大体”。 这不是直接的攻击,而是利用了王夫人已有的偏见,将黛玉的“不合时宜”归结于其性格,从而间接凸显了自己“端方”、“随和”的优势,为自己的“宝二奶奶”地位铺路。 这种做法,在高高在上、对黛玉本就存在戒备的王夫人听来,无异于“证词”,自然会加深王夫人对黛玉的负面印象。
在和宝玉谈话时,“规劝”宝玉对黛玉的态度。 有时候,宝钗会旁敲侧击地提醒宝玉,黛玉是个“多愁多病”之人,不适合“痴缠”,也提醒他要“留神体面”。她似乎是在为宝玉着想,但实际上,也是在 暗戳戳地强调黛玉的“不健康”和“不适合”长久伴侣的角色,而自己则是“健康”、“阳光”、“适合”的替代品。 这种“为你好”的说法,如果用得不当,或者让人生疑,就容易被解读为别有用心。

二、宝钗的“完美”包装下,隐藏着一种“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

宝钗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在外人看来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她“随分从时”,善于“藏愚守拙”,待人接物都滴水不漏,一副大家闺秀的典范。这种近乎完美的形象,在读者眼中反而会产生一种疏离感,甚至是一种“过度”的警惕。

当宝钗也开始“利用”黛玉时,这种“完美”的滤镜就容易破碎。 读者会觉得,连这样“端庄稳重”的人都开始搬弄是非,可见黛玉的处境有多么艰难,也反衬出宝钗的虚伪和心机。 这种对比效应非常强烈,使得宝钗的那些“好意”显得更加刻意和功利。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人物对黛玉的利用,可能更像是顺水推舟,或者出于自身的利益驱动,但他们的“人性弱点”更加明显,读者反而不会觉得他们“出乎意料”。比如,湘云有时也会说些无心之失的话,但她本性憨厚,读者能够理解。薛姨妈更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她的维护宝钗、打压黛玉是显而易见的。但宝钗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总能将自己的意图包装得冠冕堂皇,这反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

三、宝钗的“挡箭牌”行为,触及了宝黛爱情的核心,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宝黛之间的感情,是《红楼梦》中最动人也最脆弱的部分。他们之间是灵魂的契合,是超越物质和门第的深情。而宝钗的介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对这份感情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当宝钗利用黛玉的弱点来衬托自己,或者试图劝阻宝玉与黛玉的“痴缠”时,她实际上是在 试图改变宝玉内心的选择,是在挑战宝黛爱情的纯粹性。 这种行为,对于深爱黛玉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站队”了宝钗,是拆散了他们的美好。因此,这种行为带来的反感和愤怒,会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利用”都更直接和强烈。

四、叙事者的“倾向性”与读者的“情感代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写充满了同情和赞美,对她的不幸身世和敏感心灵有着深刻的理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对黛玉产生情感上的代入和共鸣。而宝钗的形象虽然也得到了相当多的正面描写,但她身上那种世故、圆滑、略带功利的特质,在很多读者看来,与黛玉的“真性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宝钗的某些行为被解读为“利用”黛玉时,这种读者早已建立起来的“情感站队”就会被激活,使得宝钗的每一个“小心思”都被放大,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而那些本就对宝钗的“完美”感到一丝不适的读者,更是会因此找到“开骂”的理由。

总结来说,宝钗之所以被骂得最凶,是因为她最擅长、也最直接地利用了林黛玉的“弱点”,并且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包装”和“掩饰”之上的。 她并非简单地“推卸责任”,而是巧妙地将黛玉塑造成一个“不适合”宝玉的人,从而为自己争取机会。她的行为触及了宝黛爱情的核心,这种对纯粹情感的潜在挑战,加上她自身那种近乎完美的世故形象,使得她在读者眼中,成为那个“最不应该”利用黛玉的人。其他人物的利用,虽然也存在,但往往更“直接”或“不那么高明”,读者反而更容易理解或原谅他们的局限性。

所以,与其说宝钗是被当成挡箭牌而骂,不如说她用“挡箭牌”的方式,暴露了她与黛玉在价值观、情感取向上的根本差异,而这种差异,又恰恰是许多读者最看重、最不愿意看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的逻辑是这样的。

自己喜欢的东西肯定所有人都喜欢,所以如果别人拿到了。肯定是别人耍心机。。。

user avatar

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单纯看角色不爽想骂,还有一部分是死活搞不明白宝钗黛玉和小红的身份差异到底有多大,更别指望理解宝钗要脱身的动机了。

宝钗真的“害怕”小红知道自己听见了什么吗?根本就不是,小红是个丫鬟,甚至不是有牌面的大丫鬟,她们卖身进来(小红还是个仆二代家生子),就根本没有什么隐私之说,主子不想查你就算了,想查你说抄就抄你。

抄大观园的时候,即使发现一些无伤大雅的东西也要训斥惩罚,为什么?因为你是下人,未经主子允许,你甚至不能拥有主子不知道的东西。主子们人好给你自由度,和你真正拥有这种自由,完全是两回事。

小红和贾芸私相授受,换了王熙凤路过,恐怕不仅要上去听,听到了还一脚给你从亭子里踹出来直接往死里打呢!丫鬟还敢喊什么“你侵犯我隐私权”不成?赵姨娘在自己屋里说话,凤姐不仅外面听,听完还公然扬声就骂,你看赵姨娘敢不敢出来说“好你个王熙凤居然敢偷听我墙角”?王夫人清理怡红院,有多少借口来自私下的言行?你看哪个丫鬟但敢说“我私下说的话是隐私你管不着我”?

宝钗要脱身,是因为她不是贾府里面的本家小姐,而是个客居的亲戚,贾府好心邀请亲戚家小姐来自己家里长住,结果亲戚家小姐在自己家抓到了自己管家的女儿私相授受,小红如何不重要,关键是贾府的脸可就丢尽了。宝钗担心生事,指的是这个事,不是小红敢怎么着她。

这种“为了不生事低调处理”的思路,红楼梦里有的是。鸳鸯撞见了司棋和潘又安,鸳鸯没有说,可司棋吓得直接病倒。最后鸳鸯不得不过来赌天发誓才让司棋放心。如果司棋当时一冲动,直接来个撞墙自尽了,这事生了,能怪着鸳鸯什么?

坠儿偷金子,按理直接抓了撵出也不是贾府的过错,为什么平儿要压下来,而且为什么点名了要瞒着晴雯?是因为怡红院没权利撵走小偷吗?是因为闹开了,大家都知道“宝玉的丫鬟居然偷凤姐家的东西”,丢人的是宝玉和怡红院,这才是平儿不想生的事,可不是平儿害怕坠儿。

贾府抄大观园,为什么不抄宝钗?是因为宝钗的丫鬟就完全没问题吗?那是因为宝钗的身份是亲戚,你家遭贼了你抄亲戚,丢不丢人?宝钗事后搬出大观园,是因为宝钗的丫鬟肯定有绣春囊吗?也不是,那是因为“自己不搬走,贾府下人以后可以推锅给薛家,而贾府又不方便抄薛家,薛家无法自证清白”。

红楼梦这所有的“免得生事”的“事”,都关乎的不是对错是非,而是“闹大了难看”而已。

“闹大了难看”也未必是宝钗难看、鸳鸯难看、平儿难看,而是贾府难看、司棋难看、怡红院难看。

你让别人难看了,除非你俩有仇,不然哪怕和你无关,你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所以不管谁难看,别让难看的事情发生就行,这是人情世故。

客居的薛宝钗,发现了贾府丫鬟私相授受,如果不找个理由装没听见,离得这么近,小红必然认定宝钗100%听见,极有可能现场就给你寻死觅活,抱大腿痛哭求饶,不答应就就近跳池子,这就很难看。

届时薛宝钗不是正主,替贾府纵容下人包庇小红是不合适的,不包庇的话就免不了要贾府丢人,会给贾府难看。

所以首要任务是稳住小红,让她觉得宝钗没听见,而其他人是否听见了不好确认。

只有这样小红才能有侥幸心理,不至于立刻干出些什么难看的事来。

侥幸心理,明不明白?

让小红能因为侥幸心理谨慎做事,从而隐瞒这件事的存在,至少不让贾府在薛家面前丢人,这才是宝钗的目的。这个目的和黛玉一点关系都没有,何来栽赃嫁祸之说?

现在薛宝钗就站在滴翠亭门口呢,滴翠亭在水上,两边有游廊,中间是亭子,此时此刻离小红开窗就1秒钟了,薛宝钗不能掉头走,因为滴翠亭就一条路,那样只能证明她刚刚就在亭子前,小红很聪明会立刻判断她听到了。

所以宝钗只能装作“我刚走过来”的样子反而往前跑,装作是刚过来的样子,这样小红就会推断“刚刚说话时,宝钗离自己还有距离”。

但是宝钗如果没有个理由的话,一个人悄无声息的往滴翠亭跑什么呢?所以还得有个理由让她会这样出现在滴翠亭——那就是她是在这儿跟人玩呢。

那个当借口的人必须是个主子,因为小红不敢招惹主子,而宝钗也不可能追赶丫鬟。这人不能是宝玉,因为宝钗不会跟宝玉追闹。剩下的选择就是迎春、惜春、探春、黛玉了。

至于为什么薛宝钗选择了黛玉做借口,愿意简单理解的话,那无非就是顺嘴随机选择的,如果把宝钗想成高智商,那应该就是这样:

此时此刻,三春都在园里固定位置玩,小红稍微和丫鬟打听一下就知道真假。宝钗也幸亏是选择了黛玉当借口,因为马上迎春探春的丫鬟就出现了。小红随便玩笑两句就能套出矛盾信息。

二人正说着,只见香菱、臻儿、司棋、侍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玩笑。

而离滴翠亭最近的,可能和宝钗玩儿的,又不用担心转眼就撞上的,就是黛玉。因为宝钗就是因为来找黛玉才会路过滴翠亭的。

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我找林姑娘去就来。”说着,逶迤往潇湘馆来。……想毕,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黛玉没和其他人在园里玩,住所又在滴翠亭附近,然后她恰好是一个介于客人和主人之间的角色,用来做借口最合适。

黛玉不是薛式客居,属于贾府半个自家人,至少抄大观园的时候潇湘馆被算在内了。所以黛玉比起宝钗,更具有“我抓到你了但是我可以选择放过你”的资本。贾府也不至于认为“在林家面前丢了脸”,反正林家人不在这儿也不和贾府来往。

同时黛玉又不是纯粹的贾府小姐,如果是探春发现了,是有概率来治一治小红的,惜春更可能第一时间为了不连累自己而上报,也就迎春有概率不说话。黛玉素来不参与这些,又和怡红院关系好,“即使听到了也懒得干涉”是合理的。

而小红对黛玉的担心,原文是这么写的:

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

注意这个“倘或走露了”,这话意思是“万一她说漏嘴了”!

也就是说小红即便认为黛玉听见了,也不会去揭发她,只是担心黛玉会不会哪天和人打趣时说出来。

黛玉也不是没干过类似的事情,彩云偷东西被宝玉包庇的事情,黛玉就曾一时失言当众说出来,小红怕黛玉不小心抖出来不是没道理的:

“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盗窃的官司。”宝钗忙暗暗的瞅了黛玉一眼。黛玉自悔失言,原是趣宝玉的,就忘了趣着彩云,自悔不及。

但不管怎么样,黛玉不是贾府正主自然没有整治丫鬟的积极性,又不是纯客不必陷在“到底管不管”的尴尬中,她究竟听没听见,说到底小红也无从判断,即使听到了,人家也不是偷听,而是玩水的时候听到的,怪只能怪小红自己乱说话。这种局面,小红就不会马上丧失理智,就能凭着侥幸心理忍一忍观察一下再说。

自然她观察半天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她要么认为黛玉根本没听到,要么认为黛玉有意保护自己,要么反应过来是宝钗不想说出去,反正此事翻篇了。

宝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了这么多,才会被称为“机变”。她当然有心计,没心计的话她就不会知道小红是谁,也不会想到去听亭子里的人说什么。宝钗对大观园的信息掌握的很全面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她有周全的心计了。

你可以说“我就希望红楼梦的每个角色都没有城府”,也可以说,宝钗在亲戚家探听闲事的行为你不喜欢。

但不能因此说宝钗的行动目的是“为了避免自己利益受损而危害黛玉”。

因为“主子发现奴才的过错会导致主子受到利益伤害”的前提就是不成立的。

“一个主子在奴才面前嫁祸其他主子”更无法称之为“害人计谋”,这和说打算用纸吸管把人捅死一样离奇。


顺便一说,宝玉、凤姐拿黛玉做借口的剧情没有和宝钗这件事相提并论的意义,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场景,紧急性也完全不一样。你真把宝玉、黛玉放到滴翠亭前面让在1秒钟内想出个法子既不至于闹大也不至于尴尬,他们搞不好会用同样的办法脱身。反之,但凡宝钗能有足够时间离开,肯定只会自己离开,不必找借口。而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薛家,宝钗更不必找借口,直接就进去管了也说不定。

如果非要说的话,我倒觉得凤姐在邢夫人面前抱怨黛玉“没事儿老找平儿”更容易给黛玉招话柄,因为这话仿佛带着一丝不满,别人可能听了觉得凤姐对黛玉有什么意见,或者黛玉不懂事老给凤姐添麻烦,还给邢夫人耽误事。邢夫人是主子,她也就是和黛玉离得远又犯不上和小孩子记仇,不然真要是说挑拨,邢夫人不满黛玉的严重性可比小红大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水准之高,用“雅俗共赏,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诗词融入小说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情节的氛围,更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