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薛宝钗具有进步性思想吗?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矩,要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终归宿,而女性的价值往往体现在贤良淑德,善于持家,以及如何为家族的繁荣贡献力量。在这样的教育和环境熏陶下,宝钗的思想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的。

那么,什么才叫“进步性思想”呢?如果我们将“进步性”理解为对旧有制度和观念的批判,对个人自由和解放的追求,那么宝钗身上直接体现这种倾向的东西似乎不多。她不会像黛玉那样,时常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疏离和对个人情感的看重;她也不会像晴雯那样,在底层命运面前表现出激烈的反抗。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宝钗身上一些与她所处环境和主流观念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超前”的闪光点。

1. 对女性才能的务实性认识和利用:

宝钗不像黛玉那样,沉浸在诗词唱和的文人雅趣中,她的才华更偏向于一种“实用型”的智慧。她对医药、经济、人情世故都有着相当的了解和见地。比如,她会给黛玉看病开药方,能对症下药,显示出她一定的医学知识。在王夫人提及家中经济拮据时,她也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比如“可知凡事应预先讲究,方不致临事捉襟见肘”。

在那个时代,女性通常被排除在这些“阳事”之外,她们的知识和才能更多地被局限在家务琐事和附庸性的艺术修养上。宝钗的这种务实才能,虽然她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更好地“持家”,但她在运用这些才能时,展现了一种超越了单纯“闺阁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她能够理解并参与到家族的经营管理中去,虽然是被动的,但这种能力本身在当时是稀缺的,甚至是被一些人视为“不合体统”的。

2. 对封建礼教的理性认知和有限的适应:

宝钗并没有像其他许多大家闺秀那样,完全被动地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是对这些规矩有着清醒的认知。她懂得如何“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能巧妙地周旋于复杂的家族关系中,并且以一种温和、圆融的方式化解矛盾。

比如,她劝说黛玉“你天天吃这些辛辣的东西,怎能好呢?”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多管闲事,但在宝钗看来,这是她对黛玉身体的一种关心,也是一种“和光同尘”的处理方式。她并不像黛玉那样,将个人情感凌驾于一切之上,而是懂得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护关系和谐。

我们也可以说,她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生存环境的一种“理性”选择。她没有选择激烈的反抗,因为她深知那样只会带来毁灭。她选择了适应,但她的适应并非盲从,而是带有目的性的、策略性的。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既有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3. 对女性命运的清醒预判和“自救”努力:

宝钗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早、更清醒地认识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依附地位和可能的悲惨结局。她屡次提到“男人以才干为重,女子以德行为尊”,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她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某种焦虑。她也知道,一旦失去了娘家的庇护,或者家族衰败,女性的处境将会非常艰难。

她的“金玉良缘”之说,与其说是她对贾宝玉的真挚爱情,不如说是她对自己未来的一种“规划”和“保险”。她希望通过与贾府的联姻,为自己,也为薛家觅得一个更稳固的依靠。这是一种在当时女性几乎没有选择权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幸福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是被动的,是依赖于男性的,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自身命运的考虑和“规划”,在那个“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局限性与辩证看待:

当然,我们也不能夸大宝钗的“进步性”。她的思想和行为,终究没有脱离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她的“劝学”思想,虽然可以看作是对男性才能的重视,但这种重视是建立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上的,并没有真正挑战封建官僚制度的根基。

她对黛玉的劝告,有时也显得过于功利和世故,缺乏黛玉那种纯粹的情感和对个体尊严的看重。她更像是一个“完美”的封建大家闺秀,她所展现出的能力和智慧,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家族的需要,服务于那个时代的“德行”标准。

所以,与其说宝钗具有“进步性思想”,不如说她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极具智慧和韧性的女性,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社会规则的深刻理解,在夹缝中为自己和家族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她以一种“曲折”的方式,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和对自身命运的有限把握。她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适应性”的智慧,一种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如何求得最大程度的“完美”的策略。

总而言之,薛宝钗的思想是复杂的,是多层次的。她身上的确有一些超越了她所处时代的“闪光点”,比如务实的才能、理性的认知和对命运的规划。但同时,她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润,她的行为最终还是服务于那个时代的价值观。理解宝钗,需要我们带着辩证的眼光,既看到她作为封建社会女性的局限,也看到她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坚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薛宝钗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她的为人处世之道能作为进步思想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来话长,也怪不得大家伙儿议论纷纷,毕竟这《红楼梦》里的情分事儿,哪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至于薛宝钗对林黛玉是不是真心好,我这老太太活了大半辈子,看着人情冷暖,觉得这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说。表面上的“好”:体贴入微,情同姐妹你要说宝钗对黛玉一点儿真心都没有,那也太绝对了。你看,宝钗刚进.............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选秀之路可以说是充满了扑朔迷离的色彩。虽然她的家族显赫,本人更是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待人接物也无可挑剔,为何最终却未能如愿进入宫廷,成为皇帝的嫔妃?这个问题,历来是读者们津津乐道,也是各有解读的焦点。首先,我们得从“选秀”这个制度本身说起。在清朝,选秀女的目的是为了充.............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称呼林黛玉为“颦儿”,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宝钗这么叫,而其他亲近黛玉的人却不这样称呼她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知道“颦儿”这个名字的由来。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梦说飞田馆》中,有明确的交代:“宝钗看罢.............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送毒燕窝的说法,这确实是红学界和读者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将其定性为“送毒燕窝”或许过于绝对和片面,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对宝钗性格、行为动机以及曹雪芹创作意图的多角度解读。首先,我们得回到情节本身。在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有这样.............
  •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薛宝钗有没有“交心朋友”,这事儿还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很多读者都会有这么个感觉,宝钗好像总是隔着一层纱,让人觉得亲近不起来,更别提什么推心置腹了。这事儿吧,你说完全是因为她性格“有问题”,也太武断了。但说她性格确实是造成这局面很重要的原因,那绝对是靠谱的。咱们就得从宝钗的出身和她所.............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我总觉得她是一个让人很难用简单好恶去评价的人物。她不是黛玉那种锋芒毕露、情感激烈的,也不是晴雯那样率真泼辣、敢爱敢恨的。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玉,看着是无瑕的,仔细摩挲,却又能感受到她内里蕴含的某种坚韧和深沉。初见宝钗,她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妥帖,那么周到。她刚进贾府,就懂得“随.............
  •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是否就是薛宝钗,这是一个在读者中流传甚广、也极富争议的话题。在曹雪芹的原著里,并没有明确指出神瑛侍者就是薛宝钗。但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测,并且在红学研究中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本线索和读者解读。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神瑛侍者的身份和故事背景。在《红楼梦》的开篇,作.............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两个最令人瞩目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才情,尤其是诗词创作,更是被读者津津乐道,并常常引发“谁的诗作更胜一筹”的讨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关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人生态度以及作者曹雪芹寄寓的深意。若要细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红楼梦》中,查抄大观园这一情节,确实是曹雪芹笔下至关重要的一笔,它预示着贾府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而在这次抄家中,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单单“林妹妹”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被搜查,而“宝姐姐”薛宝钗的住处(蘅芜苑)却似乎未受波及,或者至少没有像潇湘馆那样被详细描写?这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深意,并非.............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更偏爱林黛玉,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薛宝钗的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真实”或者“不真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太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不同读者群体因为自身阅历、性格、审美取向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不过,要说“大多女性喜欢林黛玉,男性喜欢.............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薛姨妈对宝黛姻缘的态度,在《红楼梦》的脂砚斋评语和文本细节中,其实透露出一些微妙之处,并非一味地乐见其成,也夹杂着她自身家族的考量和现实的算计。首先,从表面上看,薛姨妈似乎是宝黛姻缘的“顺水推舟”者。她真心疼爱宝玉,将宝玉视如己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可能将宝玉视为自己女儿宝钗的理想夫婿。原因有几点.............
  • 回答
    提到薛姨妈一家对林黛玉的好,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只看表面。得从几个层面来品:一、 表面上的“疼爱”与“关照”最直观的,薛姨妈一家确实是对黛玉表现出了相当的善意和照顾。 薛姨妈的态度: 薛姨妈作为黛玉的姨妈,在封建大家族里,这种亲戚关系是天然的亲近。她见到黛玉,自然是要.............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林、贾、薛三大家,尤其是黛玉、宝钗、宝玉这三位核心人物,很多人都会好奇他们到底多大年纪。这书里的年龄描写,不像现在写小说那样,给你一个明确的数字,它更像是从生活中的细节中慢慢浮现出来的。咱们就一点点梳理梳理。先说说咱们的林姑娘,林黛玉。她是全书一开场就来到贾府的,那时候她父亲林如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