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续书中,贾母为什么支持让贾宝玉娶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家的显赫背景和雄厚财力: 薛家虽然在林家之后有所衰败,但其底蕴依旧深厚。薛姨妈娘家是皇商,家底殷实,能够提供宝玉未来所需要的经济支持。在贾府日益走下坡路的情况下,这笔经济上的帮扶对于维系家族的体面和继续运转至关重要。贾母作为贾府的掌舵人,自然会优先考虑能够为家族带来实际利益的联姻。
宝钗的“贤妻良母”形象和稳重性情: 宝钗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以及她本人在为人处世上的圆融和克制,让她具备了传统社会所推崇的“贤妻良母”的特质。她懂得如何打理家务,善于与长辈沟通,性格稳重,能够给宝玉带来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这对贾母而言,是孙子能够安稳度日的重要保障。
对宝玉未来仕途的考量: 虽然宝玉本人对功名利禄并不热衷,但作为贾府的继承人,贾母和王夫人等长辈仍然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光耀门楣。宝钗的才识和端庄,以及她与宝玉“木石前盟”之外的“金玉良缘”的说法,似乎更能与宝玉的“前途”联系起来,暗示着一种更顺遂的人生道路。

其次,从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中,也能找出她为何最终未能选择黛玉的原因。

黛玉身体的孱弱和“小心思”: 贾母是真心疼爱黛玉,这一点毋庸置疑。她知道黛玉是自己的外孙女,与她感情深厚,也将黛玉视作半个自家孩子。然而,黛玉长年累月地体弱多病,这让贾母感到担忧。在古代社会,身体健康是繁衍后代、支撑家庭的重要条件。黛玉的病弱,让贾母担心她能否承担起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也担心她能否长久地陪伴在宝玉身边。
更重要的是,黛玉那份敏感、多疑、爱使小性子的性情,虽然是她真性情的流露,但在贾母眼中,可能被视为“小心思”,不够“大方得体”。在贾母看来,这些“小心思”虽然可爱,但在婚姻大事上,可能会成为宝玉的负担,也容易引起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宝钗的圆融世故相比,黛玉的率真固然可贵,但在婚姻这件大事上,贾母可能更倾向于一个能够减少麻烦、带来和谐的伴侣。
“金玉良缘”的暗示和家族的期许: 虽然“木石前盟”是宝黛二人心照不宣的情感基础,但“金玉良缘”的说法在家族内部流传已久,并且得到了王夫人等人的支持。贾母作为一个更注重家族整体利益的长辈,面对“金玉良缘”的现实可能性,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与薛家的联合,她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更为“稳妥”的选择。毕竟,她也不能完全忽视家族其他成员,尤其是王夫人的意见,以及社会上对“门当户对”和“好姻缘”的普遍看法。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可能是贾母对宝玉未来幸福的另一种理解。

宝玉的叛逆和“不务正业”: 贾母深知宝玉的性情,他不喜欢仕途经济,对封建礼教充满叛逆。她疼爱宝玉,也理解他,但同时也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吃亏”,没有一个好的归宿。在贾母看来,黛玉与宝玉的精神契合度很高,但这种契合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稳定和幸福,她是有疑虑的。她可能觉得,宝玉需要一个能够“管束”他,或者说能够“引导”他走向正轨的伴侣。而宝钗那种端庄稳重、懂得人情世故的性格,似乎更能承担起这个角色。她可能认为,宝钗的出现,更能“收服”宝玉,让他真正承担起家族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在儿女情长之中。
对宝玉“情痴”的担忧: 宝玉对黛玉的深情,是他们感情的核心。但贾母作为长辈,可能也会看到这种深情背后的“痴狂”和“脆弱”。她或许担心,宝玉和黛玉这样一对敏感而执着的情侣,一旦结合,如果遇到现实的阻碍或不如意,可能会将他们的爱情推向极端的境地。而宝钗的出现,虽然不能替代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但至少能为宝玉提供一种“退路”,一种更为“世俗”的幸福可能性。贾母的出发点,或许是希望宝玉能够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中生活,即使他不能完全实现家族的期望,至少也能安享晚年,不至于因为过分的“情痴”而毁了一生。

总而言之,贾母支持宝钗而非黛玉,并非因为她不爱黛玉,而是因为她在权衡了家族的利益、现实的压力、孙子的性格以及对未来幸福的理解之后,做出的一个艰难而无奈的选择。她看到了宝钗的稳重和实用,认为她更能为宝玉和贾府带来稳定和利益;她也看到了黛玉的敏感和病弱,担心这会成为宝玉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长辈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令人扼腕,却也符合其身份和所处的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结婚,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传宗接代,而以林黛玉的身体状况,能活几年都不好说,更不要提生育了。,贾母在疼爱外孙女,那也比不上孙子,除非林黛玉的身体状况能有大的改观,否则贾母断然不可能支持贾宝玉娶林黛玉。

再说薛宝钗,她其实是贾家走投无路后的选择;贾家是公侯世家,薛家是皇商家庭,虽然并列为四大家族,但实际地位上还是很大差距的。大家千万不要因为电视剧而忽略了小说中的时间变化,其实红楼梦的时间线长达十余年,其中贾家的势力也是经过起伏的。贾宝玉娶亲时,贾家的权势要是还像小说二十回左右那样鼎盛,那绝不可能娶薛宝钗,这点毋庸置疑。

贾母心中得意的孙媳妇,要么是书礼名族,要么是公侯世家,当然身体健康能够生育也是第一位的。

其实,贾母在贾宝玉的婚事上是在赌,小说中段贾宝玉的婚姻条件其实不好;首先,他不是长子一支,不能袭爵,早晚要搬出荣国府的;其次,他是出了名的不上进,对于仕途经济学问一点不关心,一副败家子的模样。贾宝玉虽然有做皇妃的姐姐,但由于上面那两点,真正有势力的家族绝不会轻易把女儿嫁给他的。

所以贾母是在赌贾宝玉长大后会上进,起码进个学,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这样,贵族小姐,书礼世家就会接踵而来。贾家的势力,与贾宝玉妻族的势力两下结合,贾家一飞冲天指日可待。

贾宝玉最后娶了薛宝钗,无非就是贾家赌输了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红颜祸水”这顶帽子,扣在王熙凤头上,用来解释贾瑞的病,总觉得有些苍白无力,也太便宜了贾瑞自己。要我说,贾瑞的病,与其说是王熙凤的“祸水”,不如说是他自己那点儿没能管住的心思,以及贾府这个大染缸里,缺乏正确引导的悲哀。咱们先说说贾瑞这个人。他虽然姓贾,在宁国府里算是有个不错的出身,可他这人吧,实在是.............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谈及《红楼梦》的续书,特别是关于“调包计”的桥段,不少红迷心中恐怕都会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一半是对于原著未能圆满的遗憾,一半是对那些试图填补空白的续书作者们的审视与挑剔。那么,抛开对续书整体质量的争议不谈,单就“调包计”这一情节,我们能否从中咂摸出一些值得商榷的“合理性”呢?我个人.............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宝钗劝宝玉读书这事儿啊,在《红楼梦》里可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但你要说“详细地讲”,那得看具体到哪一段了,因为她们劝宝玉读书的方式和时机都不太一样,而且每次的效果也都是“劝了听不听”两可着。最典型的一次,我记得大概是在第三十一回,那时候宝玉刚因为湘云的事情跟宝.............
  • 回答
    读红楼梦读到痴迷,尤其听了吴本先生的解读,这感觉确实挺奇妙的。说到《红楼梦》是不是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也太复杂了。不过,要我说啊,这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得拆开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但作者曹雪芹本人,他的家族经历.............
  • 回答
    要评价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续作,这绝对是个绕不开,也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毕竟,原著《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曹雪芹的笔触留下了太多未竟的谜团和想象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部续作,无论写得如何,都会自带光环,也自带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心武先生的续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试图.............
  • 回答
    说起《红楼梦》的结局,这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难怪很多人感到意难平。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既然高鹗续写的结局被这么多人诟病,甚至觉得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去甚远,为什么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红楼梦》都是以他的版本为终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读者接受度的复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
  • 回答
    要说《红楼梦》的程高本、癸酉本、刘心武续红楼孰优孰劣,这可真是个大家伙能吵上几年的话题,而且每个版本都有其拥趸,各有各的道理。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详细说说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一、 程高本:《红楼梦》的“官方认证”与“千古遗憾”咱们先说程高本,这个版本可以说是流传最广、最为人熟知的《红楼梦》。它.............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命运如同一株风中的绛珠仙草,飘摇不定,令人扼腕。她与贾宝玉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整部书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也是她人生轨迹最重要的锚点。然而,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最核心的“宝黛爱情”,去设想黛玉的“如果”,去探讨她除了宝玉还能嫁给谁,那便是在曹雪芹精心编织的命运之网中,进行一次充满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一样,答案很主观,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但如果非要我说《红楼梦》“真的很好吗?”,我的回答是: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它的人来说,是的,它真的非常非常“好”,好到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直白的、快节奏的故事,或许它就不会那么对.............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