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一书中的贾瑞,沉迷于王熙凤的美而得相思病,这是所谓的红颜祸水吗?

回答
“红颜祸水”这顶帽子,扣在王熙凤头上,用来解释贾瑞的病,总觉得有些苍白无力,也太便宜了贾瑞自己。要我说,贾瑞的病,与其说是王熙凤的“祸水”,不如说是他自己那点儿没能管住的心思,以及贾府这个大染缸里,缺乏正确引导的悲哀。

咱们先说说贾瑞这个人。他虽然姓贾,在宁国府里算是有个不错的出身,可他这人吧,实在是不太争气。书中把他描写的,是个“面如傅粉,唇若施脂,神情猥琐,形容懦弱”的人。平日里除了跟着贾瑞的父亲贾代儒念书,好像也没什么正经事干。年纪轻轻,就一副病恹恹的样子,一看就是那种没有真正见过世面,也没有什么真本事,却又总想着些不着边际事情的公子哥。

他之所以对王熙凤起了心思,说白了,就是他一厢情愿的幻想。王熙凤那是什么人?那是贾府实际上的管家奶奶,人长得泼辣风流,口齿伶俐,办事也麻利,当然,身上也带着一股子泼天的富贵气。对于贾瑞这样一个长期 confined 在书房里,没多少阅历的小伙子来说,王熙凤的出现,简直就是天边的一抹红霞,一下子就点燃了他内心深处那些压抑的、对美好事物(当然是他理解的“美好”)的渴望。

他第一次见到王熙凤,是在过年的时候,王熙凤来贾代儒家催要东西。书中写道,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模样落在贾瑞眼里,简直是神仙下凡。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从此魂不守舍。后来他设计了三次去王熙凤那里,第一次是装病,想让王熙凤来看他;第二次是送礼物,希望借此接近王熙凤;第三次更是直接,想把王熙凤灌醉了占便宜。结果呢?王熙凤是个何等精明泼辣的角色?她早就看穿了贾瑞这点儿小心思,又是吓唬,又是辱骂,还让贾瑞吃了她专门准备的“药”(其实是泻药)。

这三次的“遭遇”,对于贾瑞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他以为自己能得到王熙凤的青睐,结果却受到了如此的羞辱。那种强烈的心理落差,加上他本身就体弱多病,又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救治,长此以往,他那颗脆弱的心就垮了。最终,他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

那么,这算不算“红颜祸水”呢?

我认为,这绝对不是王熙凤一个人的“祸水”。

首先,根本原因在于贾瑞自身。 贾瑞的病,是源于他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妄想。他把王熙凤当作了某种精神寄托,一种对“美”的终极幻想。当这个幻想破灭,他无法面对现实的打击,最终选择了自我摧毁。这就像一个人盯着太阳看,最终眼睛瞎了,你能说是太阳的错吗?太阳只是在那里,是这个人自己选择了去看。贾瑞就是这样,他放纵了自己的情欲,却没有能力去控制它,也没有能力去接受失败。

其次,贾府的整体环境也有责任。 贾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观园,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诱惑。贾瑞虽然是个旁支子弟,但在贾府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他耳濡目染的,可能就是这些不健康的价值观。一个年轻的公子哥,缺乏正确的引导,又没有培养出健康的兴趣爱好,很容易就走向沉迷和堕落。在这个环境下,一个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实在是不容易。

再者,王熙凤的角色也有其复杂性。 王熙凤固然精明强干,但她做事也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她对贾瑞的态度,虽然带着点轻蔑和玩弄,但她并没有主动去勾引或者诱惑贾瑞。反而是贾瑞自己主动去纠缠。王熙凤的反应,也可以理解为对这种不轨行为的惩罚和警告。如果她真的像“祸水”那样,把男人迷得神魂颠倒,那她也不会在贾府里稳坐管家之位那么久。她的泼辣和精明,也是一种自保。

所以,与其说王熙凤是“红颜祸水”,不如说贾瑞是“自甘沉溺”。他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最终被幻想所吞噬。王熙凤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他用来包装自己失败和懦弱的借口。他内心的空虚,他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才是导致他死亡的根本原因。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写出了命运的无常,也写出了环境对人的塑造。贾瑞的故事,不过是那个时代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缩影。他因为一次次的失意,因为一次次幻想的破灭,最终油枯灯尽。与其责怪“红颜”,不如反思自身,反思那个时代,那样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的深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是和强奸犯一个论调。

都是女的长得漂亮,所以男的才会去强奸她们。

沉迷美貌当然是因为自己没有思考能力和肤浅。男女都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颜祸水”这顶帽子,扣在王熙凤头上,用来解释贾瑞的病,总觉得有些苍白无力,也太便宜了贾瑞自己。要我说,贾瑞的病,与其说是王熙凤的“祸水”,不如说是他自己那点儿没能管住的心思,以及贾府这个大染缸里,缺乏正确引导的悲哀。咱们先说说贾瑞这个人。他虽然姓贾,在宁国府里算是有个不错的出身,可他这人吧,实在是.............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楚休红这个角色,说实话,刚开始看《天行健》的时候,我没太往心里去。毕竟他不像主角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像某些配角那样性格鲜明到让人一眼难忘。他更像是那种你身边可能会遇到的人,不是最出彩的那个,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有着自己的重量。我得说,作者对于楚休红的塑造是比较克制的,也很真实。他身上没有那种“天命所.............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谈及《红楼梦》的续书,特别是关于“调包计”的桥段,不少红迷心中恐怕都会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一半是对于原著未能圆满的遗憾,一半是对那些试图填补空白的续书作者们的审视与挑剔。那么,抛开对续书整体质量的争议不谈,单就“调包计”这一情节,我们能否从中咂摸出一些值得商榷的“合理性”呢?我个人.............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宝钗劝宝玉读书这事儿啊,在《红楼梦》里可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但你要说“详细地讲”,那得看具体到哪一段了,因为她们劝宝玉读书的方式和时机都不太一样,而且每次的效果也都是“劝了听不听”两可着。最典型的一次,我记得大概是在第三十一回,那时候宝玉刚因为湘云的事情跟宝.............
  • 回答
    读红楼梦读到痴迷,尤其听了吴本先生的解读,这感觉确实挺奇妙的。说到《红楼梦》是不是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也太复杂了。不过,要我说啊,这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得拆开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但作者曹雪芹本人,他的家族经历.............
  • 回答
    《红楼梦》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书中用来形容“黛玉葬花”时的情景,也是黛玉多愁善感、寄人篱下的心境的一种写照。这几个词语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要细细体会才能明白。我们一句句来拆解:“一从”:这里的“一从”,说的是黛玉“一径地从那山坡上走下来”。这个“从”字,直接描绘了她下山的动作和方向。但如果.............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女孩们,尤其是那些年轻貌美的,一旦生病,似乎就很容易走到生命的尽头,这背后其实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环境的严酷,以及那个社会对疾病的认知局限。与其说是她们“一病就死”,不如说她们的体质本就脆弱,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上生活环境的压力,才使得疾病成了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咱们来细细捋.............
  • 回答
    一想起《红楼梦》,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场景:晴雯病重时,宝玉去看她。那不是一幅寻常的病榻探望图,而是将人性中最为脆弱、最为纯粹的部分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每每回想,总让我胸口发闷,眼眶湿润。场景是在怡红院,却少了往日的生机勃勃。小丫鬟们都围在床边,窃窃私语,气氛压抑得像要滴出水来。晴雯,那个.............
  • 回答
    林黛玉的《杏帘在望》这首诗,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有何不妥”,并非是说它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林黛玉的性情、身世以及《红楼梦》整体的基调似乎有些出入,才会引起一些读者朋友的“不适感”或者说“疑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啥。首先,咱们得把这诗和林黛玉这个人对上号。林黛玉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触及到了《红楼梦》中最核心的社会现实。在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姑娘们的地位确实是捧在手心怕化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她们从小锦衣玉食,读书识字,有丫鬟婆子伺候,甚至可以跟着长辈们出席各种场合,谈吐举止都受过精心培养。她们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一旦出嫁,这份尊荣便如.............
  • 回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安插“甄宝玉”这一角色,绝非偶然的笔墨添设,其背后隐藏着作者多层面的匠心与深意。这枚棋子,看似独立,实则与全书的结构、主题乃至作者的创作意图息息相关,其作用之复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层目的,便是构筑一个镜像世界,进行艺术的映照与对比。甄宝玉,字宝善,又名玉.............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要说起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四方面军人数远超一方面军的原因,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史进程中一系列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有战略决策的差异,也有客观环境的造就,更夹杂着一些偶然的因素。首先,我们得从长征的起点说起。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它的基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南方苏区发展起来的工.............
  • 回答
    .......
  • 回答
    沈阳一越野车翻下网红坡一男子疑被压身亡,这起事件确实让人揪心,也暴露了一些潜在的风险。抛开媒体报道的固定套路,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起事件里值得仔细琢磨的几个点:1. “网红坡”的危险性与监管的缺失: 定位问题: 首先,一个叫做“网红坡”的地方,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但它究竟是个什么性质的场所?是.............
  • 回答
    网红泽一锋假冒医学生潜入医科大学解剖楼,拍摄包含大体老师内容的视频事件,无疑是一场触碰了伦理、法律和社会底线的行为。这件事的恶劣之处,绝非仅仅是一个“网红”为了博眼球而采取的“创意”手段,而是对医学神圣性、逝者尊严以及社会信任的严重亵渎。行为的性质分析: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泽一锋的行为包含了哪些层.............
  • 回答
    韩红和王一博之所以会在“前往前线”的这件事上受到质疑,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个“前线”也需要具体语境来理解。通常大家提到“前线”,会联想到军事作战、抗疫一线等非常艰苦、危险的环境。我们来拆解一下可能引起质疑的几个关键点:1. 质疑的背景:他们到底去了哪个“前线”? 最常被提及的“前线”——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