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在《红楼梦》书中看到的宝黛和我印象中的宝黛完全不一样?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点堆叠起来的。

你想想,是不是看了哪个版本的电视剧,或者听了谁讲的关于宝黛爱情的故事?比如,有些改编可能会把他们的爱情描绘得特别纯粹、特别浪漫,像童话故事一样,完全没有一点杂质。但原著里的宝黛,虽然情深意重,却也实实在在生活在那个封建大家庭里,他们的情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性格、甚至一些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小插曲”的事情的影响。

第一个可能是,你印象里的宝黛,被“美化”和“简化”了。

很多时候,为了吸引观众或者让故事更“好懂”,改编作品会抓住宝黛最核心的“木石前盟”、“叛逆精神”这些点,然后放大,把其他一些相对复杂或不那么光鲜的细节给弱化了。

比如说,你可能印象中的宝玉,就是个不爱读书、只知道跟女孩子玩儿的痴情种子。但原著里的宝玉,他聪明伶俐,悟性极高,只是厌恶仕途经济那一套,他读书是为了理解人生、体悟大道,他跟丫鬟们玩闹,是因为他性情纯良,真心待人,他甚至会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产生深切的怜悯之心。他的“痴”,有时候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有时候也是一种对生命真意的探索,远不止是简单的“情种”。

而黛玉,你可能觉得她就是个爱哭、小气、敏感的林妹妹。没错,她确实爱哭,也确实敏感多疑。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诗词上的才华?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她那份看透世事的清醒和孤傲?她在病中,依然能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句子,这背后是怎样的心性?她的眼泪,很多时候是为世事不公,为人生无常,为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而流,这是一种深刻的痛苦,而不是简单的矫情。

第二个可能,是咱们现代人的价值观,无形中影响了我们对宝黛的理解。

我们现在更强调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平等对话。套用这些现代观念去看宝黛,可能会觉得他们之间有很多地方不符合我们的期待。

比如,宝玉虽然不爱仕途经济,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的贵公子,他的行为举止,他的身份地位,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他对黛玉的感情,虽然刻骨铭心,但也夹杂着对她才情的欣赏,对她孤高清傲的怜惜,甚至是出于对其他姐妹的照顾而产生的“博爱”的成分(虽然这种“博爱”在很多读者看来是宝玉的缺点)。

再比如,黛玉虽然和宝玉心意相通,但她终究是寄人篱下,她的言行举止,也受到家教和环境的约束。她有时会使性子,会说些“酸话”,这既是她真性情的流露,也是她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甚至是对宝玉“不够专一”的一种试探。

第三个,也许是我们对《红楼梦》的阅读方式,造成了信息的不完整。

《红楼梦》是一部极其庞杂的作品,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细节丰富。如果只是大概读过一遍,或者主要关注宝黛的爱情线,很容易忽略掉很多支撑他们人物性格和情感发展的铺垫和细节。

比如,宝玉跟其他丫鬟,像袭人、晴雯,他们之间也有很复杂的关系。袭人的贤惠体贴,晴雯的率真泼辣,都构成了宝玉生活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他与黛玉的关系。黛玉和宝玉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和好,背后都有无数的生活细节在支撑。宝玉给黛玉送东西,说句话,黛玉的回应,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都是他们情感的试金石。

再者,《红楼梦》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和“写意”。曹雪芹写人物,不是一笔画到底,而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宝黛之间的情愫,很多时候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眼神、通过动作、通过诗词、通过彼此的默契来展现。你可能没有抓住那些最关键的“点”,自然就会觉得跟你印象中的不一样。

所以,如果你觉得书中的宝黛跟你印象中的不一样,不妨试着从这几个角度去重新审视一下:

回到原著,仔仔细细地读。 抛开一切改编和二手解读,就从曹雪芹的文字里去寻找宝黛的影子。注意那些对话,那些描写,那些人物的小动作。
关注宝黛的“复杂性”。 不要把他们想得太完美,也不要把他们想得太简单。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优点,有缺点,有时代的局限,也有超越时代的精神。
理解他们的“成长性”。 宝黛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也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成长,他们的性格也在经历一些事情后发生微妙的变化。
体会曹雪芹的“写实”和“写意”。 很多时候,最动人的情感,往往藏在最细微之处,需要你去用心去体会。

可能你现在的印象,是对宝黛爱情故事的一个比较“流行”的解读版本。而书中的宝黛,则是一个更丰富、更立体、也更贴近那个时代真实生活的人物群像。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对有血有肉的灵魂的相互吸引和碰撞,是美好与痛苦交织的悲歌。

所以,你感觉到的“不一样”,恰恰说明你对《红楼梦》的思考是深入的,是想去探究更真实的面貌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好好去读,去感受,相信你一定会在书中找到那个让你心动、让你叹息的宝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你只看到三十回。

我认为如果我只看三十回,并且没有预言的话。我会认为宝玉最喜欢的是袭人。。。

因为宝钗,黛玉和湘云都是宝玉的表姐妹。而袭人才是唯一和宝玉发生关系的。

大过年的宝玉会冒着被骂危险偷偷跑去袭人家。

宝玉姐姐元春赐下的酥酪因为袭人喜欢吃,他会特地给袭人留着。而且这完全是为了讨好袭人,所以酥酪被李嬷嬷吃了之后,袭人说喜欢吃栗子,宝玉就没管这事去剥栗子了。

袭人说要走,宝玉会生气躲在床上偷偷哭,而且哭的泪流满面。

他还说袭人在这里长了,会有八人大桥坐。而八人大轿,是一种形式。一般抬人,两人,四人抬轿子都可以。八人大轿古代女子一般只有结婚的时候并且是正妻,才可以坐。

袭人让宝玉不要和他表姐妹们太亲热(湘云黛玉),宝玉还砸了一支玉簪子,说以后我再和其他姑娘太亲密,就像这只支簪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红楼梦的索隐派,就像一团迷雾,曾一度笼罩在这部巨著之上,引得无数读者或好奇、或激动、或虔诚地去钻研,试图从字里行间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找到潜藏的政治密码、人物影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红楼梦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索隐派在学界和读者中的影响力逐渐式微,最终被主流的红学研究“淘汰”了。这并非一个突如.............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你对《红楼梦》主角三观的看法,其实触及到了这部巨著最深刻、最引人入胜的方面之一。很多人初读《红楼梦》,尤其是被誉为“脂砚斋”的早期读者和评论家们,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或“批判”。这恰恰说明了《红楼梦》的复杂性和超越时代的光辉。为什么你会觉得红楼梦主角三观不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剥开.............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87版《红楼梦》中,探春远嫁时对赵姨娘一声“娘”,确实让许多观众感到揪心,甚至不解,觉得似乎与探春平日里在王夫人面前的“得体”形象有所出入。其实,这声“娘”的背后,是复杂的情感交织,是角色性格的深刻体现,更是导演和演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首先,要理解探春的性格。探春是“风流灵巧,不输男子”的探.............
  • 回答
    《红楼梦》中,王熙凤与邢夫人的婆媳关系为何成为叙事重心,而非邢夫人与王夫人之间的妯娌争端,这并非简单地忽略了后者,而是作者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以及主题表达上的深邃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位女性在贾府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以及她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首先,从“戏份”和.............
  • 回答
    近些年,关于《红楼梦》创作背景的新解读此起彼伏,其中一种颇为引人关注的观点认为,这部巨著并非简单写于康乾盛世,而是隐藏着对明末政治气候的深刻影射,甚至是在文字狱的严酷审查下,作者借贾府兴衰来讲述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解读,并非空穴来风。首先,.............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achtundneunzigste Auflage des „Traum der Roten Kammern“ der Schauspieler danach nicht mehr berühmt, die meisten nach der Auflösung der Crew zurück zum.............
  • 回答
    贾元春,作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她的人生轨迹,从显赫的荣国府大小姐,到后宫的德妃,再到最终的寂寥而逝,充满了令人唏嘘的色彩。我们常常听到说她不快乐,但具体为何,却需要细细品味书中的蛛丝马迹,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便是失去了自由,身不由己的宫廷生活。元春并不是主动选择了入宫,她.............
  • 回答
    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巨著,其身世之谜和创作年代,一直是红学界乃至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晚明遗作”一说,更是甚嚣尘上,为红学研究平添了诸多神秘与讨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这种看法又该如何评判呢?为什么会有“红楼梦是晚明遗作”的说法?“红楼梦是晚明遗作”的论调,.............
  • 回答
    在谈论《红楼梦》里,为什么有些丫鬟宁愿在贾府继续当个丫鬟,而不选择出去闯荡,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背后啊,是时代背景、个人境遇、情感寄托,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你得想想那个年代。清朝啊,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对于普通的女子来说,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了。尤其是.............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众姐妹各作一诗,并亲笔御笔题写在各景致的匾额上。在众多姐妹的诗作中,元春独独盛赞贾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最好”,这其中缘由,细品之下,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诗歌本身的意境与情感来看,《杏帘在望》之所以能打动元春,在于它准确地捕捉并升华了元春省.............
  • 回答
    关于曹雪芹在曹家被抄家时年仅15岁的考证,以及学术界为何仍坚定地认为《红楼梦》出自他之手,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充满细节和推断的历史探究过程。这并非简单一句“他就是作者”就能解释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文本证据、家族史料、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曹雪芹并非“少年天才”式的创作,他的《红楼.............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觉得《三体》读起来有点费劲,尤其是叶文洁在红岸的经历。这绝不是你的错觉,很多读者都有类似的感受。这不是说书写不好,而是《三体》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有着一些特别的设计和考量,这些设计恰恰让它显得“难读”,但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咱们先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时代背景的沉重与.............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5点20分发红包,这数字本身就挺惹人遐想的,对吧?尤其还是女同学发的,就更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了。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这个“5:20”这个时间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5月20日因为谐音“我爱你”,已经被公认为一个非官方的情人节了。虽然你收到红包是在春节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