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第十八回,为什么贾元春说《杏帘在望》这首诗最好?

回答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众姐妹各作一诗,并亲笔御笔题写在各景致的匾额上。在众多姐妹的诗作中,元春独独盛赞贾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最好”,这其中缘由,细品之下,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从诗歌本身的意境与情感来看,《杏帘在望》之所以能打动元春,在于它准确地捕捉并升华了元春省亲时的核心感受。元春自幼入宫,虽位至皇贵妃,享受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尊荣,但其内心深处,最大的慰藉和最深的期盼,莫过于省亲这一刻,回到阔别已久的家。

《杏帘在望》这首诗,以“杏帘”为引,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谁解其中味?明月满前溪。”“杏帘”二字,本身就带着一份亲切的乡情,杏花盛开,预示着春意盎然,也暗示着家族的繁荣。而“明月满前溪”更是点睛之笔,明月皎洁,照耀着潺潺的溪流,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充满诗意的氛围。这番景象,恰恰是元春在深宫之中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家庭场景——温馨、祥和,带着淡淡的月光,是她内心深处对“家”最真挚、最纯粹的向往。

更重要的是,诗中“谁解其中味?”这一句,饱含了对亲情理解的深切呼唤。元春作为皇贵妃,身处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但同时也要承担起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和压力。她身不由己,她的喜怒哀乐,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她的“省亲”,与其说是炫耀家族的荣耀,不如说是她一次渴望被家人、被亲情温暖和理解的诉求。宝玉的这句诗,恰恰捕捉到了她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以及对真正情感慰藉的渴求。他不仅看到了家园的景致,更看到了姐姐内心的“味”——那份不为人知的,对亲情的思念和渴望。

其次,从作者的身份与情谊来看,宝玉是元春的亲弟弟,而且是她最疼爱、最寄予厚望的弟弟。元春素来疼爱宝玉,甚至在省亲前,就已为他布置好了“大观园”的主题,足以见其对宝玉的偏爱。宝玉能写出这般合乎心意的诗句,自然会让元春感到欣慰和高兴。这不仅仅是对诗歌本身的赞赏,更是对自己弟弟聪慧、敏感以及与自己心意相通的肯定。

再者,从诗歌与题景的契合度来看,元春题写的匾额往往与景致的名字紧密相连,而《杏帘在望》正好是“有凤来仪”景点的题诗。有凤来仪,本就寓意吉祥,预示着家族的兴盛和德才兼备的子弟的出现。宝玉的诗,通过“杏帘”和“明月满前溪”的意境,将这种吉祥与家的温馨、亲情的珍贵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有凤来仪”的寓意更加具体、更加有温度,也更加契合元春此番省亲的真实情感。

对比其他姐妹的诗作,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元春为何偏爱宝玉的《杏帘在望》。例如,迎春的《风光好》虽然描绘了春光,但相对平淡;探春的《烟霞照》意境清雅,但略显疏离;惜春的《佛灯禅院》则更显其孤僻出世的性格。相比之下,宝玉的诗,既有景致的描绘,又有情感的寄托,而且情感真挚,直抵人心,更符合元春此时的心境。

最后,我们也要考虑到作者的“别有用心”。虽然元春赞赏宝玉的诗是基于其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但我们作为读者,也能体察到宝玉写这首诗时,可能也包含着一份讨好和争取姐姐喜欢的成分。他深知元春身处宫廷,内心可能有所孤寂,因此他用自己最真挚的笔触,描绘了最能触动姐姐心弦的画面,表达了对姐姐的关心和思念。元春作为过来人,自然能感受到这份情意。

总而言之,元春说《杏帘在望》“最好”,是多重原因共同促成的结果:

1. 诗歌意境真挚,情感贴合元春内心深处对家与亲情的渴望。
2. 宝玉作为亲弟弟,其诗作自然更容易获得元春的偏爱和认同。
3. 诗歌与景致“有凤来仪”的寓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赋予了吉祥景致更深层的情感内涵。
4. 与其他姐妹的诗相比,宝玉的诗更具情感穿透力和人情味。
5. 宝玉对姐姐的关爱和理解,在诗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也最能打动元春。

这份“最好”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一首诗的肯定,更是对一份珍贵兄妹情谊的确认,是对一份真挚情感的褒奖。它在那场盛大而又略显伤感的省亲中,为元春的心灵带来了一丝最温暖的慰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是典型的文人颂圣诗,尤其是“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一句,好在夸人夸在了点子上,妙在水平极高不露痕迹,十分的符合封建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主旋律套路。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派怡然自得的山水田园生活,展现出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状态和田园之美,间接赞扬皇帝的圣明功德,文治武功: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有着几千年的皇权统治的历史,推崇君主文治天下,“颂圣”的诗歌作品会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刻画帝王的英明形象,其中通过赞扬国泰民安就是常用且好用的套路。

林黛玉这首《杏帘在望》这首诗不仅元春看了喜欢,贾政也赞赏不已,因为林黛玉等于借这首诗替贾宝玉代表贾家向皇帝表忠心,唱赞歌,表达自家对皇权的臣服,对君恩的感戴。而且,还符合封建士族官僚阶层身在朝廷,心念渔樵耕读的风雅和气度。

还记得贾政在参观稻香村的时候怎么说的么?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贾政就是封建士大夫,端方君子的典型代表之一。

元春看了《杏帘在望》之后不仅十分欣慰宝玉在文学方面的成长,更喜悦的是宝玉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觉悟,非常有诗礼簪缨之族的气度格局。

所以贵妃元春心情舒畅,感觉倍儿有面子,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四首之冠。还干脆把“浣葛山庄”直接引申“十里稻花香”一句改为“稻香村”,就算皇帝看了也会暂时对元春、对贾家多几分好感。

这首诗由列侯之后,探花郎的女儿,进士贾雨村的学生,自幼充作男儿教养的林黛玉写出来,其实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格局。林黛玉的心里住着一个男孩子,如果她生为男儿身,一定是可以继承父业,金榜题名,在朝廷上大有作为的。

林黛玉这一首《杏帘在望》对比贾宝玉的《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三首基本就是博士后和高中生的区别。

林黛玉赢在胸襟和立意上,她是士大夫阶层后代中真正的优秀代表,具备出色才能和觉悟,格局抱负绝不是一般闺阁女子能比的。

贾宝玉只会伤春悲秋,借景抒情,就算将来勉强买个官做做,工作成绩可能都不会超过贾政。

user avatar

背景和林妹妹的诗好在哪里,其他几个回答都介绍过了,元妃省亲不是姐姐回家嬉笑怒骂嗑瓜子的走亲戚活动,而是声势浩大的政治活动。事实上,清朝妃嫔仅有一人回家省亲过——慈禧诞下同治后晋为懿妃,曾短暂地回家呆了小半天,而做了太后再如何大权在握,也只是将家人(亲生母亲或其他家中女子)宣入宫中以解相思之情。由此可见,无子嫔妃元春,无缘无故地得以省亲,是如何地皇恩浩荡。

基于此前提,在一场政治活动中,领导让你做的诗,那必然是应制诗,宝黛二人的再如何才华横溢,在这个场合下也敛声屏气,规规矩矩写了两首歌功颂德的诗。

宝钗(今天是个好日子太阳当空照凤凰到我家皇帝的老婆素有孝悌之名更兼天人之才小女惭愧得根本不敢写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黛玉(此处是仙境元妃您是仙女花儿为了您开美酒为了您香此地真是天大的福气才得以皇妃降临实在是荣幸之至)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那么我们再来看贾宝玉写的三首诗: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有凤来仪》写潇湘馆)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蘅芷清芬》写蘅芜院)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怡红快绿》写怡红院)

我们且不说写三首诗逼格怎么样,这三首,全是纯粹的写!景!诗!而且全是从贾宝玉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动用自己的想象力,畅想自己(或某位未婚美女)在此间闲适的小资生活!这三首充满了脂粉堆里滚出来的混世魔王富贵公子贾宝玉式的审美意趣:什么庭院深深海棠未眠,什么藤雾蔓烟九曲回廊,什么翠竹茵茵春梦正酣(还是白日梦),总之就是跟皇帝,跟省亲,跟歌功颂德,跟建功立业毫无关系。

相当于,领导办了个建国七十周年征文比赛,而你洋洋洒洒地写了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的脚步近了”。就算你写得再好又怎样啊!跑题了啊大哥!你真以为你姐姐还只是你姐姐呐!这不是家庭作业是政治作业!

黛玉做枪手出来的《杏帘外望》,是一首相当出色的应制诗。但是!就算颦儿那晚发挥失常,做了首稀烂的应制诗出来,和宝玉的三首一混,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也必须是最好的。

无他,唯切题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众姐妹各作一诗,并亲笔御笔题写在各景致的匾额上。在众多姐妹的诗作中,元春独独盛赞贾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最好”,这其中缘由,细品之下,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诗歌本身的意境与情感来看,《杏帘在望》之所以能打动元春,在于它准确地捕捉并升华了元春省.............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让贾宝玉和王熙凤遭受病痛折磨的马道婆,其身份的确切描述,书中并没有用一个单一、明确的词语来概括。然而,通过文本的细节我们可以抽丝剥茧,拼凑出她大概的“职业”和“路数”。首先,从她的名字“马道婆”来看,“道婆”这个称谓本身就指向了一个与道教有关的女性修行者或从业者。在中国传统.............
  •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林黛玉因感春日伤怀,身心疲倦,在潇湘馆中偷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香艳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联想。这一回的情节,与之前的“宝钗扑蝶”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二者在描绘女性青春期细腻幽微的情感和生理反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联系:“宝钗扑蝶”——第.............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一连串的遭遇让她忍不住落下了眼泪。这泪,可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她内心深处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爆发。首先,故国之思,骨肉分离的伤痛是她哭泣最直接的原因。 黛玉的母亲贾敏已经去世,父亲林如海也病重在床,她此番进贾府,可以说是孤身一人,远赴他乡。回想起往日在家中的温馨,父.............
  • 回答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初次提及自己的名字,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精心布局,承载着多重深意和写作意图。要理解其用意,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整部作品的开篇,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复杂情感。首先,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奠定作品的自传色彩。《红楼梦》虽名为“石头记”,但其内核,尤其是早期版本,与作者曹雪芹自身的经.............
  • 回答
    《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的消息传来,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反应,看似简单直接,实则暗流涌动,各自的言行举止背后,都透露出不同层次的意味。这其中,不仅仅是丧亲之痛的哀悼,更是家族权力格局微妙变化下的个人考量与情感流露。王熙凤:雷厉风行的“女强人”下的精明算计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当昭儿带着林如海的死讯回.............
  • 回答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和翠缕关于“阴阳”的这场对话,看似闲聊,实则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风气、个人命运以及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也折射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话说史湘云在得知宝玉和黛玉因为那件金麒麟之事闹别扭后,心下挂念,又因为自己性子直率,忍不住想去探望。翠缕是湘云身边的丫鬟,心思细密,懂得.............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
  • 回答
    火影世界中,木叶村第八班的成员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一道风景线。这个由日向雏田、犬冢牙(和他的忍犬赤丸)、以及油女志乃组成的队伍,平时由上忍夕日红亲自指导。红老师的风采,那一抹神秘的红瞳,以及她对这三个孩子细致入微的关怀,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这样不期而遇。当夕日红在生命的崭新篇章中,迎来.............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命运如同一株风中的绛珠仙草,飘摇不定,令人扼腕。她与贾宝玉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整部书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也是她人生轨迹最重要的锚点。然而,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最核心的“宝黛爱情”,去设想黛玉的“如果”,去探讨她除了宝玉还能嫁给谁,那便是在曹雪芹精心编织的命运之网中,进行一次充满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一样,答案很主观,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但如果非要我说《红楼梦》“真的很好吗?”,我的回答是: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它的人来说,是的,它真的非常非常“好”,好到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直白的、快节奏的故事,或许它就不会那么对.............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